
鳳梨、鳳梨,「功力」不深者,聞其名則牙齒發酸、猛嚥口水,吃到酸處頓時眥牙咧嘴,更甚者慘遭嘴破皮裂。
不過,偏有人就愛上它入口時那股酸勁兒。它還在光復後的台灣「經濟史」上,扮演過不小的角色。
在台灣,鳳梨有不少其他水果所沒有的紀錄。它在日據時代,就有一年高達一億個的生產量;罐頭食品千百種,最早在台灣出現的,就是讓許多人難以忘懷的鳳梨罐。
至於它在本島的一頁「歷史」,也是許多水果族群無法相較的。

清初結緣,民初廣種
鳳梨原產於南美洲,十四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被帶往各地栽種。我國則是由葡萄牙人帶至澳門後再傳到廣東、福建,海南島各省。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鳳梨與台灣本島結緣在清康熙末年,日據時代日人由全世界最大鳳梨生產地——夏威夷大量引進種苗,在這片殖民地上廣種。
由於台灣氣候適合性喜高溫、耐旱的鳳梨生長;而中南部除沿海外的土質均呈酸性,是孕育鳳梨得天獨厚的好地方。香味濃郁的鳳梨更因為在制罐過程中,不會因加熱等各種處理,而破壞原有風味的特點,極受日人喜愛。
日人除制罐回銷日本,鳳梨罐還是日軍的重要作戰物資。「曾有一段時期,鳳梨罐在台灣是管制品」,台鳳公司鳳山廠廠長陳兆宏回憶日據時代說,當時日人還設有「鳳梨會社」經營鳳梨的產銷;現在的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分所,也是日人專為研究鳳梨生長與品種的改良而設立。

曾是佳節好禮品
光復後經過戰亂的家園,經濟衰退,此時鳳梨的生產、外銷成為國家一項重要收入。政府將原來鳳梨會社改組為台灣農林公司,積極推動鳳梨、茶葉、水產、畜產四大產業的發展。
此後,除了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也都有了台灣鳳梨罐頭。鳳梨罐外銷最高曾達一百六十萬箱以上,佔全國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台灣一度成為僅次於夏威夷的鳳梨生產地。
當時並設有鳳梨農務處,專門處理鳳梨加工制罐、鮮食外銷、蜜餞、冷凍四項「鳳梨業」所需的原料取得、供銷問題。「規模非常健全」,日據時代即是鳳梨生產專業區的台鳳公司老埤農場場長李連聖形容。
早年鳳梨罐頭的生產,主要目的在賺取外匯,國內數量反而少。鳳梨遂如許多「鄉下孩子」記憶中的甘蔗——只能追著滿載甘蔗的台糖小火車,撿拾掉落的甘蔗解饞;那時鳳梨罐頭是過年送禮或生病、住院才有得吃的「貴重禮盒」。若好不容易能享受一次,就連鳳梨汁都像瓊漿玉液。

開路先鋒退陣下來
只可惜時移境遷,工商業的發達,加上工資過高等原因,在無法與菲律賓、泰國競爭之下,外銷市場的開路先鋒——鳳梨不得不退陣下來。
尤其五十八年到六十二年間,鳳梨生產過量,外銷訂單又大減,鳳梨業大有一蹶不振之勢。
從此鮮果外銷量銳減,制罐公司減少到十幾家,鳳梨農務處也因沒有存在的必要而撤銷。如今只有在民國四十四年由農林公司轉為民營的台鳳公司獨撐大局,每年仍外銷日本鳳梨罐約十萬箱。
鳳梨在經濟上的意義雖不再那麼重大,但它已是台灣不可缺的重要水果,如今內銷反壓倒外銷。
由於鳳梨台語發音為「旺來」,被國人視為吉祥幸運的象徵,它在民間節慶風俗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逢年過節「拜拜」總少不了它,大型迎神賽會中的牲禮祭品——大豬公口中還會被塞幾個鳳梨以招財、福、人丁……各種「旺」來。

鳳梨不能偷吃?
鳳梨風味香甜,也經常是甜食或料理的好配料。許多糕餅店如郭元益因鳳梨酥聞名;糖漬的鳳梨糖、鳳梨心等零嘴,在許多人有記憶時就開始「流行」了;中秋節更少不了要吃個「鳳梨月餅」。至於鳳梨做菜,早已不是孕婦的專利,餐廳中各式鳳梨佳餚:鳳梨盅、鳳梨飯、鳳梨雞丁……成為喜歡「鹹酸甜」食客的鍾情菜色。夏天吃碗鳳梨刨冰也很過癮!
雖然各種生鮮水果紛紛出現,進口水果罐頭也不斷搶攻市場,鳳梨罐不再那麼令人垂涎,但提起水果罐頭,能像鳳梨加工後,仍可「原味再現」的實在少之又少。不少吃過鳳梨罐頭的人就都認為:「自從鳳梨罐問世之後,好像再也沒有一種水果罐頭可以像它那樣受歡迎!」
鳳梨除含豐富的維他命C,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李錦楓表示,鳳梨水分高達百分之八十七,並含有很高的鉀,有抑制人體吸收鹽分的功能。對經常無意中攝取過量鹽分的現代人而言,無異是最好的健康食品。
農民還因鳳梨香氣撲鼻,吃後齒頰留香,不易「遮掩」,而有「鳳梨不能偷吃」的說法。
若要說鳳梨有缺點,大概就是被誤以為會「割嘴」。許多人以為吃鳳梨嘴皮破裂,是因為鳳梨皮沒削乾淨。
事實上是因生鮮鳳梨含有很高的蛋白(蛋白分解酵素),可以幫助分解蛋白質,因此飯後一片鳳梨可以幫助消化。但人體亦含有蛋白質,嘴皮較細嫩處就會因蛋白「侵蝕」而覺得被割傷;空腹吃鳳梨也會覺得「割胃」。
鳳梨工廠內做鮮果切皮的工作人員都戴手套,不只是衛生考慮,也是避免手皮膚被蛋白愈「磨」愈薄。也有中藥書中因此記載鳳梨有殺蟲作用,可惜未經現代科學研究加以證實。

露兜子.波蘿.旺來
根據清代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記載,鳳梨最早名「露兜子」,大陸廣東、福建一帶則稱為波蘿。曾有台灣詩人形容它是「龍皮金質玉漿豐,翠葉居然鳳翼同」,可能是因鳳梨叢生的葉片像鳳尾,台灣地區才將之稱為鳳梨。
鳳梨樹高約卅至五十公分,果實是屬於「多花果」——由葉叢抽出的花序呈松球狀、密生淡紫色小花,鳳梨皮上的每一個果目就是一朵小花長成的,一個果實約有一百到一百五十朵小花。不易被我們削淨的果皮即是花腔,托住花朵的果柄則連接果實,成為棄之可惜的「鳳梨心」。
它雖是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但三年兩收後,果實就不成氣候,得重新栽種新苗,每一株只長一個果實。鳳梨葉脈有銳鋸齒緣,如利刃般,因此農民施肥、收割很辛苦,加上它雖耐旱、耐酸,卻怕雨水,果實成熟期又怕日炙,在農民心中,「並不好伺候」,李連聖表示。

「開英種」歷史悠久
過去由於以製罐外銷為目的,鳳梨栽種均以水分高、果實大的「開英種」為主。到目前,開英種仍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最適合製罐與鮮食的品種。國內至今仍有百分之九十是開英種。
根據「熱帶作物生態生理學」一書指出,由於鳳梨育種很困難,世界廣大地區幾乎都種植同一品種。
農試所鳳山分所果樹系林榮貴表示,鳳梨是異質交配,不似自交作物,它的父本與母本都極不穩定,即使能顯現出某一我們所要的特性,想加以穩定繁殖也很困難。
「但鳳梨品種的改良由日據時代至今並未斷過」,他表示,過去農試所嘉義分所在光復初期曾育出台農一號到八號,鳳山分所在民國四十一年開始進行台農十一號的育種,但都因為在耐儲運、制罐頭等外銷條件上不如開英種,未被推廣。
倒是近年來,鳳梨市場以內銷為主,為迎合國人口味,過去未被重視、但適合鮮食的品種才有機會敗部復活。

台農四號令人驚豔
民國六十七年嘉試所推出了讓消費者「驚豔」的台農四號剝皮鳳梨。由於台農四號的花腔深連著果肉,可直接剝食,糖分又比開英種高,水分少、耐攜帶,廣受外出遊玩者歡迎,鮮果外銷日本也頗受好評。
剝皮鳳梨一砲打響知名度,接著鳳試所也不甘示弱,推出在七十五年命名發表、具有濃厚香水味的台農十一號,如今種植量雖不大,但也搶走不少開英種的鋒頭。
最近嘉試所又推出鳳梨心質地、纖維都很細膩的台農六號「蘋果鳳梨」,目前已進行田間試種。不過,林榮貴表示,鳳試所還有一新品種「秘密武器」,正在進行最後階段的工作,不久經過農林廳鑑定後也會推出。
一場鳳梨育種競賽已展開,而「漁翁」得利的正是大眾。但不管那一種品種推出,包括歷史最悠久的開英種在內,鳳梨給人的感覺是愈來愈甜了,「很久沒吃到酸鳳梨」是許多人共同的看法。
鳳梨被打針了?
還有不少消費者以為,甜得嚇人的鳳梨大概是被「打了針」。
民間一直有「鳳梨頭、西瓜尾」的說法,林榮貴解釋,鳳梨控制養分的維管束在花朵頭部,甜味自然較集中在頭部。「但水果身上輸送養分的維管束並不像人體血管,可以迅速的輸送由外注射進去的物質」,他說,若真的給鳳梨注射糖分,無法和自然甜分結合,結果是該處會爛掉。
「鳳梨愈來愈甜的理由很簡單」,老埤農場副場長黃漢津說,台灣的田間管理技術愈來愈好,照顧得宜,加上肥料充分,想不甜都難。
農民在田間採收,也會主動將鳳梨「一分為二」。他們以手指敲鳳梨,若聽起來像鼓聲(鼓聲果),則裝箱、送工廠用做加工原料;若聽起來是沈甸甸的肉聲(肉聲果),表示這個鳳梨顏色較黃,且甜而多汁,品質比鼓聲果好。怕酸的人,上市場買鳳梨,也可如法炮製挑選鳳梨。
如果有一天,鳳梨不酸了……
鳳梨產期調節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本來鳳梨是三、四月開花,自然結果在六到八月,「現在以電石做催花作用來做產期調節,一年四季都可吃到鳳梨」,林榮貴說。
不過,由於產期調節,需以少量荷爾蒙幫助花朵挺立,但噴荷爾蒙會使果實變大。去年就發生農民不知情,以為大量噴荷爾蒙,鳳梨就會長的快且「又大又甜」,結果鳳梨確實「膨脹」從原本一箱十二個裝,只能裝八到十個,但鳳梨很快變質且味道更差,反而遭人「嫌棄」,外銷日本更慘遭退貨。
對許多水果,愈甜或許表示愈好吃,但對喜歡吃鳳梨的人而言,如果有一天,鳳梨不酸了,恐怕也就失去它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