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玩過捏麵人、捏麵米兀仔嗎?這小小玩意兒,令人一閉眼就想起它的鮮豔色彩、鮮活造型,其實在它絢麗的色彩背後,還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傳說,也有多種風貌的變奏和新用途……。
鹿港耆宿王世祥,用他八十好幾、喑啞的聲音娓娓道來:
冬至,是我們古早時的家庭盛事。這一日,大人們圍坐著,一邊談說年冬收成,一邊飛手搓湯圓;囡仔郎就在旁邊繞來繞去,想插手,卻又幫不上忙,其實想玩的成分居多。這時,大人們就會擰一塊糯米團,隨手捏些小東西給我們玩。
這些小東西,攏是平常可以看見的,例如雞、鴨、狗、兔子、鯉魚、金瓜,或者是魚蝦水族、蔬果之類的,就攏總叫做「捏雞母狗仔」,它可以說是一種節令童玩。
不過,在書香家庭,年過五、六歲的小孩,大人就不給玩「雞母狗仔」了,因為,他們必須收心準備七歲開始讀私塾了。
大人們在冬至「捏雞母狗仔」給我們玩的這些「糯米尪仔」,玩夠了,還有其他用途——我們會一仙一仙放到灶坑去烘乾,再取出來吃,酥酥脆脆的,很香很好吃。而做父母的則相信,這樣吃了可防孩子夜尿呢!

這幅浮雕,想像不出是麵團捏成的吧?!(楊玟瑗)
孔明祭江捏麵人
對於捏麵人的源起,老資格的捏麵師傅施教鏞提出另一種說法:跟「孔明祭江」有關。這是一段膾灸人口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孔明曾經七擒七縱蠻王孟獲。他平定南蠻之後,班師回國,大軍來到瀘水邊,忽然烏雲狂風驟起,人驚馬嘶,不能渡江,孔明問孟獲,他說:這條江原就有猖神作禍,必須用四十九顆人頭和黑牛白羊祭拜,才能風平浪靜。
孔明聽了,就叫土人來問話,土人說:「自從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聽得水邊鬼哭神嚎,沒人敢再渡江。」孔明一聽,認為這都是他的罪愆,因為他帶來了戰事,導致死屍棄之於江,才有那麼多的冤魂怨鬼。但如今已萬萬不能再殺人來祭江。怎麼辦呢?
孔明靈機一動,喚來廚師宰殺牛羊,並且「和麵為劑」,做成人頭的形狀,名為「饅(蠻)頭」,當夜就在瀘水江岸設香案、鋪祭物,由他親自主祭,再將祭品全部丟到瀘水。隔天,果然雲消霧散、風平浪靜,蜀兵則安然渡江回朝。
中國是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每一行業都有自己的行神(祖師爺),孔明因為是最早用麵料來做東西的名人,因此被一般糕餅業奉為行神,而捏麵師傅也供奉他為開山祖師。
跟孔明祭江相關的另一個民間習俗是,每逢農曆七月,大人們總會捏製麵人給小孩吃著玩兒,說是「吃平安,好過江」。因為農曆七月初一是「開鬼門關」的日子,各種孤魂野鬼湧出,而此時正值炎炎夏日,孩子們老愛去河奡慦a玩水,阻擋不住,大人只好出此策了。

這幅浮雕,想像不出是麵團捏成的吧?!(楊玟瑗)
果食將軍是老祖宗?
這些深具民俗色彩的傳說,的確吸引人,但是,從一些古籍中,也能獲得知性的資料和趣味。當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因為,捏麵人在古代僅屬民俗末微,不像剪窗花、做年糕或舞獅舞龍一般應用廣泛,因此古書裡記載得很少。
宋代孟元老所寫「東京夢華錄」,倒有點蛛絲馬跡可尋:書中談到當年汴梁城在乞巧節時出售的應時食品「巧果」,如果大量購買,就附贈一對「果食將軍」。這「巧果」是麵粉做的,民俗學者郭立誠推測,「果食將軍」必然也是麵粉做的,因此,說「果食將軍」是捏麵人的「老祖宗」,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果食將軍」的用途為何,目前仍不得知,不過,從資料上倒可以推知「捏麵人」一直是附屬於我國傳統飲食藝術範圍之內。因為,傳統宴會除了真正要吃到肚子堛瑰a饌,還有一桌「看席」(或稱「看桌」)擺在一旁,供給貴賓們視覺上的享受。
「看席」上擺的是各式各樣的「看果」。北宋時就有負責安排宴會的專業人才,以新鮮水果和蜜餞來堆砌各式各樣的「看盤」。
目的既是「看」,就必須美觀,這時,他們會利用紙花或廚房堛瑤酊G刻雕各種點綴品,也可能用麵團捏些小玩意裝飾。宴會結束,這些點綴品不是變成兒童手裡的玩物,就是被丟棄。

面畫。(楊玟瑗)
普渡時看席樂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前人所描述的盛宴已光景不再,不過「看席」的作法,仍然保留在普渡大祭拜,這也是台灣地區得以流傳「捏麵人」的背景之一。
中元普渡時,高高的「普渡壇」前,常有併排整丈的長桌,上頭供著豐盛的牲醴祭品和各色各樣的「看果」、「看碗」及「看牲」,琳琅滿目,總稱為「看桌」;藉以表達設宴者的最大誠意。再由於競爭心理,各家拜拜的人,常邀請捏麵師傅來「撿桌」,也就是捏製一桌一桌的山珍、海味、水果、花籃和花粉桌(化妝品),彼此互比排場。
鹿港有句俗話說:上人看字畫、中人看骨董、下人看大豬。上人是指讀書人,中人是指生意人,下人則指賣菜、殺豬、賣雞鴨的人,這意思跟孔子所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道理很像,總要在吃飽有閒之後,才會注意到精神層面的生活享受。近廿年,由於台灣經濟富足,拜拜的人才有能力在主要祭品之外,舖排「看桌」,甚至形成「賽會」的局面,也唯有如此才讓「捏麵人」登上供桌的舞台,而得以延續這項民俗技藝呢!

活靈活現的捏麵人是怎麼來的呢?首先將各色原料準備好,然後依序捏出頭形、「點睛」、裝上身體、穿上衣服、按出手紋、擺好姿勢,便大功告成了。圖為微雕藝人蘇文貴先生示範。(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八十年前台灣亮相
台灣的民俗文化,早期都是從閩南地區傳過來的,捏麵人也不例外。王世祥老先生回憶,他第一次看到捏麵人是在民國前三年。當年鹿港媽祖廟的信徒,曾大規模到湄州進香,回來之後的大拜拜就看到類似捏麵人的供品;不過形象仍不完整,而是以豬肚為身軀,酸菜為蓑衣,棉花做鬍鬚,最後才用麵料做斗笠,僅此而已。
屈指算來,這已是八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這期間,民俗自然而然地演變,又逐漸發展出捏製整齣「戲文」的,例如「目蓮救母」、「八仙過海」、「古城會」等等,形制已發展得相當完整。
而後,專業的捏麵師傅出現了,他們「負長架小箱,以各色麵捏人物蟲鳥」,在市集熱鬧處或廟會慶典時,擺攤兒賣捏麵人。這種用一個小木箱裝所須麵料和用具的記述,見諸於晚清蔡繩格所寫的「一歲貨聲」書中,而廿年前台灣的捏麵人,也是以一具長架小箱行走販售,正可見其淵源。
捏麵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數人物造型;非但栩栩如生,連衣冠裝飾都不含糊。
清朝乾隆年間,李斗所寫的「揚州畫舫錄」,我們就清楚地看到「捏像」的記載了,書上是這麼寫的:
「蘇州人以五色粉糍狀人形貌,謂之捏像,鬻者如市,手不停做,截竹五寸,上開七孔,為簫吹之,謂之山叫子,或以銅為之,置舌間,可以唱小曲諸調。」
「山叫子」是用來招徠顧客的,沒想小小捏麵人的生意,也得費心經營呢。

廟神千秋日用「牽龜仔花」的大面龜祭拜。(楊玟瑗)
興衰一波波
翻閱這些歷史資料,才知道小小捏麵人終究還是有它的由來,也才體會出任何殘留下來的民俗技藝,都有著豐富的源頭,如任由時間湮沒它,實在可惜。
捏麵人到台灣,第一階段是在清末民初,後來發展到日據時代,由於日本人擔心台灣人藉大拜拜集會聚眾起事,便刻意抑制民間大規模的廟會慶典活動,祭拜擺看桌用的捏麵人,因此沈寂下來。
直到民國六十八年左右,因國內興起一片民俗熱,各報章雜誌紛紛報導各項台灣民俗事物,捏麵人則是其中之一,此時,有稱「米麵人」,有稱「米雕」,或因循北平稱糯米為「江米」而稱為「捏江米人」的,本省則仍稱「捏糯米尪仔」;民間和政府文教機構亦積極推動各項民俗技藝,捏麵人又得以活躍在現代時空。
現在,當看桌供品和童玩依舊是捏麵人的主要角色,值得稱幸的是,捏麵人已經變奏出各種風貌和用途了。
除了傳統人物童玩,也隨著孩童的新流行捏製些電視卡通人物和細膩、微小的昆蟲標本;如與現代科技結合,捏麵師傅也做得出電動捏麵花燈。經過有效的改良,現在的捏麵師傅,已有幾位有把握讓作品保存五年以上,可以當作桌案飾物或壁飾;聰明的出版商則利用捏麵人的傳統色彩,作為兒童讀物插圖,帶給小朋友古意盎然的視覺經驗。
至於電視機產品廣告,有時也藉助鮮活的捏麵人,拍攝成CF來呈現,林林總總,應用相當廣泛。

普渡大祭拜的套譜,以捏麵方法縮小比例做成,呈現供桌擺設的規矩和內容。(楊玟瑗)
特殊技法有多種
捏麵人很少只賣完成品的,正規的捏麵師傅總得有三兩下現場表演的真功夫,因此有人把捏麵人列為「表演藝術」;嘴巧的捏麵師傅,還會邊做邊說手中捏麵人物的故事,兼收視聽雙重享受。
捏麵人既是「拼看頭」的玩意,總有幾個捏麵師傅會在營生之餘,力求專精,他們發展出來的特殊技法可大致分為下列幾項:
一、巨雕捏麵:一般捏麵人大小多在兩三寸之間,只有在廟會慶典或建醮大拜拜上,才看得到所謂的「巨雕」捏麵。它的尺寸總在八寸乃至一尺餘以上,這時技術問題來了:普通捏麵人只用一根竹籤棒即可撐住,巨雕捏麵卻必須搭「骨架」才行。此項技藝,新莊的黃文榮最在行。
二、微雕捏麵:其最大難處在於細微中還得眉目清晰、姿態生動;汐止的蘇文貴挺拿手的,他在小小開心菓裡捏製「桃園三結義」,橄欖子兒泛舟載「八仙渡海」,核桃仁兒裡是「三藏取經」,頗見用心,但是他說已沒多大能力再做了,畢竟這是相當吃眼力的工作。
三、蔬果捏麵:這是結合麵料和蔬果的特殊手法,最難的是,如何發揮想像將現有材料賦予趣味造型,如利用一個帶有曲度的地瓜作為軀體,再以麵料捏製頭、腳、尾巴、翅膀,裝上大紅冠,就變成一隻雄赳赳、生靈活現的大公雞了。

「坐鴨蛋」的捏麵人是廿年前流行的傳統童玩。(楊玟瑗)
可作浮雕和麵畫
四、浮雕捏麵:在木板上捏製裝飾,可呈現「浮雕」的效果,但仍運用捏麵人「搓捏壓點黏貼揉」七大基本技法完成,如國劇臉譜即是。
五、麵畫:顧名思義,這是運用麵料來作畫。美術科班出身的張寧鴻用它「畫」出夕陽餘暉的風景圖,麵料風乾之後所產生的裂紋,帶來意外的效果,頗有可觀。
經過「中國式的關懷」推廣中心一年多的採集研究,和行政院文建會的策劃贊助,捏麵人的世界正式全面性地展現。在農曆春節前後,這項名為「妙造乾坤捏麵人」的大型展覽,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分「傳統篇」、「現代篇」、「技法篇」、「故事篇」展出一千兩百多件。此外並配合舉辦「七字訣親子捏麵廣場」,希望經由創意有趣的動態研習活動,推廣捏麵活動走回家庭。
精緻生動的捏麵人,教你不動心也難!

大公雞的全家福,屬於蔬果捏麵的一種。(楊玟瑗)

生動逼真的捏麵昆蟲標本「百蟲圖」,小朋友乍看之下,嚇得嘰嘰呱呱叫。(楊玟瑗)

案飾的工十分精細。(楊玟瑗)

微雕捏麵,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楊玟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