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近年也繼美國、日本、加拿大、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之後,面臨財政赤字的煩惱。為什麼那麼多先進國家會發生財政赤字,一方面是社會福利包袱太重,另外,根據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理論,赤字預算可以刺激社會有效需求。
我們的財政情況到底如何?每年高達一兆多元的中央政府預算,究竟是怎麼用掉的?眾人爭食一張永遠嫌不夠的預算大餅,又會是個什麼樣的圖像?
世人都道台灣好,「台灣錢,淹腳目」;然而不知何時,台灣債,竟也悄悄的堆積起來。

每逢選舉,眷村改建就會成為熱門話題。在目前積極推動的十二項建設計畫中,眷村改建也包含其中。
財政惡化,觸目驚心
根據統計,在民國七十九年度時,台灣還有歲計剩餘二千五百多億元、公債則僅僅一千多億元;然而,短短數年,政府財政以驚人的速度透支。到八十四年度,不但原有的剩餘耗盡,中央政府的債務更達到一兆兩千多億元,加上省市及各縣市,三級政府合計,已打破兩兆元大關;如果攤平的話,全體二千一百萬國民,平均每人要背負十萬多元的國家債務!
這項數字著實驚人,雖然其中有一部分,特別是重大交通建設,因為進度延誤,暫時還不需要那麼多錢,因此預算中的中央債務一兆兩千多億元,目前實際只舉借八千二百多億元。但無論從那個角度看,政府財政都是危機乍現,也使得公債發行,從以往只是政府理財投資的一種手段,變成了今日財政必要的挹注。
對高風險、高利潤的企業界來說,借支週轉,不足為奇,然而對不可能有高利潤報酬的政府施政來說,目前的債務,將來可是要靠全體國民來還清的。財政部長林振國就曾以「預算快編不出來了」來表達憂心。而這種情形若持續下去,不出幾年,政府的支出中,恐怕將有兩成是用來還本付息。到那一天,別說新興建設,恐怕連日常政務的推動都將難以為繼。

八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分配。(張良綱)
誰吃了大餅!?
一般小市民,或許參不透每年政府厚達兩千頁的總預算書,對百億、千億這類天文數字,更是毫無概念、無從想像,然而,在疑惑中總想搞清楚,原本綽綽有餘的大餅,到底是被誰吃了?大口吞食目前這張餅,會有助於創造未來更大的一張好餅嗎?
根據財政部一份報告指出,近年我國財政支出持續快速增長,有幾個主要原因,其中「公共建設經費龐大」,是最重要的因素。
還記得郝院長時代的標竿計畫——「六年國建」嗎?即使經過一再修正檢討,國建總經費預估仍達六兆元。
林林總總的計畫中,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工程都包括在內。以交通計畫中的公路來說,有總經費超過五千億元的第二高速公路正待上路;全面興建「生活圈道路系統」,也將耗費二千餘億元;此外,總經費高達一千七百多億元的北二高,希望在今年年底可以全面通車,算是最快可以讓國人享受具體成果的。
以鐵路來說,高速鐵路的預算去年在立法院一陣吵嚷中未能過關,不過在「民營化」法源「獎參條例」通過後,八十五會計年度高鐵處又將提出一千二百餘億元,跨四、五個年度的特別預算,由於預計將有不少民間資金會加入投資行列,原先預估的經費應可適度減少。此外,大台北捷運系統的總經費是四千多億元,目前正加緊趕工中;已進行細部設計的高雄都會區捷運也相當昂貴,大約要花掉二千三百億元。
建設的清單還很長,其中包括十多項「千億元級」的重大工程,都擠在這幾年緊鑼密鼓的上陣。雖然從規劃到完工,總需要五、六個年頭甚至更久,而且地方政府和各事業單位多少要自己負擔一點經費,但再怎麼保守估算,這些由經建會列管的建設,每年仍將耗資達三千億元以,佔中央政府總支出將近三成。

財政困難下,歷史悠久的三軍劇隊及劇校將面臨裁併命運。(張良綱)
大的砍小的,硬體砍軟體?
一講起公共工程,一般人腦海裡可能首先浮現的,就是官商勾結,打撈油水,其實,除卻人謀不臧的因素不談,重大建設,對經濟發展的確有其必要。政大財政研究所所長林全分析當年這些重大經建計畫實施的背景:「在這之前,整整十年間,政府幾乎沒有進行什麼重大建設,政府的領導主動力遠遠落後於民間,的確需要一些大型計畫來提振士氣,帶動民心。」
林全進一步指出,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本是相輔相成,都應該細水長流、穩步前進,很遺憾的,國內重大建設卻一向有「大落大起」的週期性冷熱不均現象;一下子大舉建設的結果,在公共部門方面,造成過多資金被「套牢」其中,延緩了其他政務的推動,另方面也對民間投資產生資金、材料及勞工等各方面的排擠效果。
以財經專業形象著稱的民進黨立委彭百顯也指出,「大的砍小的,小的再砍更小的」,預算被大型工程悍然瓜分的結果,可能造成各種奇特現象。譬如以民國八十三年度環保署的預算為例,總數一百餘億元的預算中,竟有一半列在以興建焚化爐為主的「加強環保工程及設施」項下;至於一般大眾最關心的廢棄物管理、水質保護、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等,合起來還不到百分之四,實在微不足道!
事實上,每天、每地及每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官員比誰都清楚,無奈,「工程已經動工,就像頭已經浸濕了,不洗下去行嗎?」環保署一位官員點出大型工程「易開始卻不易收場」的苦處。不過他認為,工程不論大小,只要必要,都應該去做,目前雖然囿於經費,出現大家所不願見的排擠現象,但是好好把握機會,把諸如焚化爐之類的大型工程建好,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
不過,公共工程金額龐大,「其中的確有浮濫不確實的情形存在」,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汪錕指出。在財源吃緊的情況下,主計處對大型公共工程的預算嚴加「把關」,「一發現有可以節省的,立刻進行預算『追減』!」
汪錕舉例,譬如土地購置經費一向是大型工程預算的大宗支出,但有時部分徵收地根本是公有地,理應無償撥用,不必再發徵收費;農地免徵增值稅的稅法修正通過後,徵收補償也可以適度降低;還有大眾最關心的工程招標問題,最近幾個重大工程公開招標的結果,更出現「得標價比底價還低」的情形。「這些加總起來,希望可以為明年度預算省下個三、五百億元!」汪錕頗有信心的說。
大型工程耗費大,不易收場,但再怎麼說,這群大怪獸張牙舞爪一陣後,終將陸續退出舞台,或扮演次要角色,讓出大餅;真正「沒完沒了,永遠霸著不去」的,則是讓人又愛又恨的社會福利。

國防採購這幾年耗資甚多,此次漢光演習,就出現購自美國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令觀禮人士大開眼界。(陳美玲攝)(陳美玲攝)
誰的福利?誰的負擔?
沒有人會否認,社會福利是政府預算中最新興而急切的分食者。今年度內政部編列的社會福利預算大幅增加,突破五百億元大關,比去年提高了整整一倍,主要是大筆挹注農保虧損。分配下來,社會福利預算佔掉了內政部總預算的一半以上,其他的民政、戶政、地政等等預算,相形之下都成了陪襯。
內政部福利預算大幅成長,萬方矚目的全民健保還不包括在內。令人焦急的是,在全民健保開辦前夕,民間及官員學者各方人馬,卻還在為這項制度「到底會花掉多少錢」爭辯不休,難以達成共識;「將來若出現難以負擔的結果,必然也是彼此責怪,誰也不願挑起責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孫克難預言。
「全民健保第一次開辦,大家都很困擾,不知道預算到底該怎麼編才好」,行政院主計處第一局官員坦承。尤其相關的公、勞、農保條例修正案還未完成,許多變數卡在立法院裡,情況不明,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健保局會計室則指出,全民健保原本預計去年底開辦,因此今年會計年度(八十三年七月至八十四年六月)只編列了七個月、一千三百餘億元的預算。但這是在「保費收入也可以達到同等規模,收支相抵」的假設下編列的。理論上,全民健保要自負盈虧,政府除了支應健保局「掛牌運作」所需的八十億元創業資本(營運週轉金)、一年六十多億元的行政管理費用,以及原先就有的對軍公教、殘障,及低收入者的保費補貼外,真正算是新增支出的,只有對新納入的九百萬名保戶的保費補貼;各項新舊費用加起來,總計政府的支出,一年不應超過八百多億元,低於中央總預算的一成,但未來會不會出現虧損?由誰填補?都沒有定論。

稅收本應是政府最穩定的財源,然而目前我國稅收只佔政府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如何擴大稅基,加強查緝逃漏稅,是財政單位的首要目標之一。圖為稅捐機關辦公情形。
有錢沒人難辦事
健保雖貴,但它還不是唯一最貴的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險)制度。正在規劃中的國民年金,預料也是屬於「千億元級」的施政,目前雖然預定延至民國八十七年後才實施,但「在今年底立法委員選舉的壓力下,要拖那麼久才實施,恐怕不可能!」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斷言。
就像重大公共工程一樣,各項重大的「社會福利工程」陸續開動,看起來同樣堂皇誘人。然而大工程集眾人寵愛於一身,背後必定犧牲許多小工程,就像現在許多學校動輒花千萬元蓋教室,卻不易申請到小筆經費來進行維修保養;名義上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福利制度,一旦運轉,亦是如此。
就在社會福利預算十年來膨脹百倍的同時,卻很少人注意到,真正經手辦事的各縣市社福人員預算員額,竟一直停在原點,頂多只能以流動率大的約聘雇人員應急;結果是政府空有良法美意,執行成效卻要打個折扣。譬如最近擴大發放老人津貼,但審核經辦的人手不足,惹得許多老人不耐煩,不明究裡下大罵經辦員刁難。又如中央政府打算自明年起不再補貼地方政府聘用社會福利人員,影響所及,可以想見社工人員大量流失後,各縣市的兒童、婦女、殘障等弱勢人口的查訪保護,更將停擺。

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曾以老人年金為訴求,執政黨則以擴大發放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為回應。老人年金到底該不該發?怎麼發才合理?已經由社會福利或財政議題,轉為棘手的政治問題了。(張良綱)
看預算,論施政
大餅分食者一一點來,國建工程及社會福利外,七十年代佔中央政府預算高達三、四成的國防預算,目前比重雖然大幅降低,但無疑仍然穩居第一,約佔四分之一。尤其這幾年採購戰機,每年都要編列數百億元的特別預算,也是財政上的不小負擔。
另外「教科文」部分,基於憲法規定,至少要佔預算百分之十五以上,也使得一般人眼中較「弱勢」的教科文支出,成為預算大餅的一大分食者。
「預算的分配,適足反應國家施政方針的優先與考慮」,這是預算學者愛引用的話。對照來看,主計長汪錕也明確表示,「十二項建設、社會福利以及文化建設,是明年度政府預算資源分配的重點」。不過對一般人來說,當他們發現如司法、立法、法務、民政、外交、僑務、兩岸事務等等這些大眾同樣關心的議題,攏攏總總湊合起來,還佔不到大餅的一成,幾乎和政府的債務支出相當時,難免有些難以置信。
放眼未來,由於預算緊縮,各政府機關消費性的支出,都將維持零成長,省下來的部分,再移用到各項積極性的建設上。汪錕表示,正在匯整審核中的明(八十五)年度預算中,各機關原有的項目,評估「不切實際、沒有實際績效,或已經過時的」部分,都要「能停則停,能緩則緩」,厲行撙節。
不要分食要分享!
大大小小的撙節計畫,包括精簡人事、各機關出國出差人次削減、嚴審加班費和餐費等等;委託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進行的一般性研究計畫經費也將大幅減少。身在其中的公務人員,人人都感受到這股強力「刮除油水,勒緊褲帶」的剃刀旋風。
「過去財政寬裕,大手大腳花錢慣了,現在都得改過來」,汪錕舉例,譬如目前各機關的文宣出版品都印刷精美,紙張細緻,有些其實並不必要。「日本政府在八○年代財務困難時期,一道命令,規定政府的文書及出版品一律黑白印刷!」汪錕認為,真正能節省多少錢倒不是重點,節儉風氣的養成才是目的。
當然,政務支出緊縮,會造成行政機關短期的情緒低落;而眼前的開銷都應付不完,無形中也會難以兼顧長期的人才培育和政策研究。不過大餅實在有限,民眾需求優先下,實際經辦服務的公務體系,自然會受到擠壓。
有趣的是,民主時代,講究政治支票換選票,而不管強勢弱勢、明裡暗裡,為了多爭一點預算資源,每一個團體都使盡神通,絕不客氣。結局如何呢?
林全有個有趣的比方:就像在平地上搭戲台,為了搶到好視野,每個人都使勁蹎起腳來。人人蹎腳的結果,依舊人人看不清楚,徒然白花許多力氣。情勢所迫,或許沒有人敢不蹎腳,但那些沒有力氣、不好意思、甚至不懂得要蹎腳的人呢?要讓資源分配更公平合理,或許還需要一番工夫。
〔圖片說明〕
P.74
台北的捷運造價昂貴,若能真的有助於解決台北打結的交通,這份代價才值得。
P.76
每逢選舉,眷村改建就會成為熱門話題。在目前積極推動的十二項建設計畫中,眷村改建也包含其中。
P.77
八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分配
P.78
財政困難下,歷史悠久的三軍劇隊及劇校將面臨裁併命運。
P.79
國防採購這幾年耗資甚多,此次漢光演習,就出現購自美國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令觀禮人士大開眼界。(陳美玲攝)
P.80
稅收本應是政府最穩定的財源,然而目前我國稅收只佔政府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如何擴大稅基,加強查緝逃漏稅,是財政單位的首要目標之一。圖為稅捐機關辦公情形。
P.81
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曾以老人年金為訴求,執政黨則以擴大發放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為回應。老人年金到底該不該發?怎麼發才合理?已經由社會福利或財政議題,轉為棘手的政治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