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去年十月底公布採認大陸學歷辦法和認可的大學名單後,引起軒然大波,反對者與支持者各有考量。
風波持續到十二月初暫告平息,教育部宣示政策不變,唯將以審慎態度逐步開放,原應與採認辦法同時出爐的相關配套措施,預計順延至今年六月出爐。開放後第一屆研究所考試由於去年十二月報名,業已趕不及;而即將於四月報名、六月考試的高校(即大學)聯招,有意前往大陸就學的學子應如何因應?採認辦法有何需要注意之處?
大陸學歷應否採認,正反面意見,支持者基於教育自由化趨勢及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之需求大力護駕;反對者憂心國家安全、被中共統戰、或對國內私立大學產生衝擊等。也有論者對政府決策過程、府院權責不清的問題提出質疑。
其實,「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最初是要解決大陸人民來台定居者的學歷採認問題,早在八十一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布時,依條例,教育部必須訂立檢覈等相關辦法,因而立即著手研議。後來立委要求將台灣民眾的需求一併納入研究,因為台灣已有不少人在大陸受高等教育,而且大陸台商三萬多人,子弟在大陸讀書,回台後升學、就業的學歷承認問題也要一併考量。由於事關敏感,此後五年在陸委會、教育部多次討論修改,教育部並率團赴大陸考察,陸委會終於在去年七月通過,行政院十月核定該案。
細閱「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可看出對台灣民眾採認大陸學歷的三階段作法。第一階段: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前取得的學歷,一律不予承認。第二階段: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後、八十六年十月大陸學歷採認辦法公布前取得的學歷,必須通過台灣的學歷甄試,才予採認。第三階段:採認辦法公布施行後,就需要依新辦法規定,學生通過大陸正式入學考試後,前往讀書前,須向教育部報備,而且須在教育部認可的大學就讀,教育部才會在事後採認其學歷。
特別一提的是,教育部雖然在大陸一千多所大學中只承認七十三所,但由於當初研究開放名單時,只考慮學校系所的學術水準,忽略了報考資格,導致台灣學生可以報考的大學只有三十七所,研究所為五十四所。原來,中共國家教委會針對台、港、澳及華僑學生舉辦的高校聯招,並非所有大學都參加,沒有參加該聯招的大學,國人自然無法報考。若要參加大陸內地的高校聯招,台灣、華僑學生就沒有任何優惠,百分之三十的錄取率,競爭比台灣還激烈,同時還要加考「馬列思想」,困難重重。
一般預料,採認辦法實施後,將吸引較多台灣學子跨海前往就讀。事實上,台灣還沒承認大陸學歷之前,這幾年已經陸續有台生在大陸就讀。根據中共國家教委會的統計,近年在大陸念大學者有一千五百多人,台灣的留學仲介業者則估計至少有四、五千人。
中醫藥吃香,問題也多
綜合學者的分析,以往台生跨海取經主要是因為大專聯考成績不理想和追求特殊興趣。而選讀科系以中醫藥佔第一位,約七成,其次為社會科學,如法政、國際關係,第三則是藝術類科。
中醫藥因為近年蔚為世界風潮,在台灣也相當吃香,國內只有一所中醫院校,僧多粥少,大陸中醫學發達,自然吸引台生前往就讀。據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勝驥在大陸做的調查發現,台生就讀的中醫班形形色色,除了正式聯招入學者外,有所謂的「培訓班」,整班都是台生,學費一年約三、四千美金。還有兼具旅遊性質的短期「自學班」,上課時間約一、二個月,甚至短到二週,學費加旅費也要三、四千美金。但是根據採認辦法第十、十三條,非正式入學考試、非正規學制者學歷並不在承認之列。而第十一條更規定醫學、牙醫學、中醫學三種學歷還須經過台灣的學歷甄試才會採認。
對大陸前景看好,也是台生跨海取經的另一個因素。由於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對外投資,大陸已佔百分之四十三,一年雙邊貿易達二百多億美金,使了解大陸經貿人才的需求應運而生。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表示,這是近年赴大陸讀研究所,尤其就讀法律、會計者增多的原因。一位具台大商學碩士學位,目前在北大念經濟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的台生說,在大陸深造不僅可以吸收大陸的專業知識,還可以了解大陸的風土民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在大陸的人脈關係,以便未來開發大陸市場。
大環境之外,兩岸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究竟有何異同,也是學子們最關心的問題。張五岳指出,大陸的優點是基礎研究如自然科學、中醫、考古基礎紮實,有高度競爭性;師生人數比例很少超過一比五,與台灣約一比十五好很多。但是其他方面的教學資源如設備儀器、資訊、國際交流等其實遠不如台灣。劉勝驥在廣州、廈門實地訪查所見,一個學院電腦不到五十部,機型多半是286、386,圖書館中文圖書豐富,但外文圖書很少、外文期刊則付之闕如。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毅提醒,大陸一流和二、三流大學水準相差極大,一流學院水準比台灣還高,以全國排名第五的南京大學為例,該校和美國一流大學合作,師資交換,也和國外企業建教合作。這次學歷採認的七十三所大學都是口碑不惡,屬於大陸所謂的「重點大學」,相當具指標作用。
無形的環境方面,張五岳表示,大陸的師生關係與台灣截然不同,老師對學生未來工作有相當的主導權;而同學之間競爭激烈,由於高校聯招是面對全國,各省皆有配額,課業壓力很大,台生若非同級素質,更難適應。
「不要誤以為大陸和我們同文同種,就不會碰到其他國家留學所遇的問題而失去警覺心,」張五岳建議到大陸讀書,不可忽視兩岸存有許多文化、價值、環境的不同;「還要評估自我的興趣、專長、實力與大陸的條件是否相符?」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只是學問的求取,也是社會化、國際化、多元化生活的一環,這些都是在前往大陸讀書時要審慎評估的。
報考資訊
目前中共對港、澳、台、華僑招生的單位為: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研究所)(Tel:852-28936355)、香港考試局(大學)(Tel:852-23280061)、廣東省高校招生辦公室(研究所、大學)(Tel:8620-87766568)、北京理工大學(研究所)(Tel:8610-68453458)、北京招生辦公室(大學)(Tel:8610-62254252)。
研究所每年十二月報名,四月初試、五月複試。大學每年四月報名,六月考試。報考簡章和大陸各大學簡介可向該等機構索取。
由於教育部尚未公布「報備作業要點」、涉及意識型態科系的負面名單,根據採認辦法十三條:「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之校、院、系、所,不予檢覈」,因此今年第一次要參加大陸聯招的考生,要避免報考七十三所大學中涉及意識型態的科系如政治、哲學、近代史、新聞傳播、師範、中共檔史等系所。
教育部網站提供採認辦法全文和七十三所大學名單,網址是:http://www.edu.tw,進入後選「最新消息」欄即可。
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網址是:http://www.bhkaec.org.hk
p.89
附表:教育部公告採認大陸七十三所大學研究所一覽表
類 科:校名
綜 合 類: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聯合大學(△◎)、西北大學(△)
理 工: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氣象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石油大學(△)、青島海洋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中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農 林: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
醫 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財經、法律:對外經貿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文學、傳播: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中國新聞學院
藝術、體育: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資料來源:教育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備註:
△表示加入台、港、澳及華僑學生聯招的研究所,共五十四所。
◎表示加入台、港、澳及華僑學生聯招的大學,共三十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