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油價漲、麵包漲、菜價漲,偏偏民眾的荷包未漲,引發眾多議論。多家媒體抨擊主計處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民眾感受脫節,有粉飾太平之嫌。其中實情為何?主計處的數據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解讀?
9月6日,主計處照例公佈上個月的物價指數。負責主持的三局科長吳昭明罕見地準備了一疊厚厚的資料,神情嚴肅地回應近來媒體與民眾對主計處數據的各種質疑。

表二:1991-2006年製造業及服務業實質薪資年增率 製表:黃國治 資料來源:主計處
統計數據 vs. 民眾感受?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不尋常的場面,起因於近年來的物價上漲。
由於台灣自然資源有限,高度仰賴進口原料,因此國內油價自然隨著國際油價波動而上揚。2002年時一公升的95無鉛汽油售價台幣20元,至2007年9月初已漲到28.5元,漲幅達42.5%。油價上漲,連帶使得相關的燃氣、油料等也跟著向上調漲。此外,受國際農工原料價格接連上漲的影響,台灣整體進口農工原料價格指數也一路攀升,並逐漸波及糖、麵粉、飲料等民生必需品。物價上漲的壓力,真實地出現在一般民眾的生活之中。
然而根據主計處公佈的數據,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1997年之後便持續走低,整體來說遠低於1997年以前的水準,其中僅2005年高於2%,其餘年份皆低於2%,2001至2003年之間甚至呈現負成長。照這些數據看來,台灣似乎並沒有物價上漲的問題。
為什麼主計處的統計數據與民眾感受之間出現了如此大的反差?

表四:2006年最低與最高所得家庭消費佔其可支配所得比率 製表:黃國治 資料來源:主計處
數字會說話,但要懂得聽
從一方面來說,造成反差的原因來自於解讀數據的方式。
細看消費者物價基本分類指數(表一),儘管總指數基本平穩或僅小幅上揚,但觀察不同分類的情況就可以發現,從2001至2006年,以「食物」與「醫療」兩類上漲最多,截至今年8月,食物類上漲約16%,如牛肉麵從70元漲到80元、水煎包從8元漲到10元。醫療保健類的漲幅則更高達21%,這反映了健保費的調漲以及進口中藥材的漲價。排名第三的雜項漲幅11%,則主要來自於健康捐開徵之後的香菸漲價。這些數據確實與民眾感受一致,並未失真。這3類之外的其餘各類則為平穩或小幅上漲,因此,整體平均出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自然不會呈現出大幅上漲。
若再進一步檢視食物、醫療與雜項類的細目,也不是每一個項目都大幅上漲,比如蔬果類與穀類製品上漲較多,但是米類製品則基本持平。其他並未大幅上漲的類別裡的細項也是有漲有跌,如交通通訊類中的「通訊設備」便大幅下跌,從2001年的基數100腰斬至目前的47,反映出同款手機的價格近年確實大幅下降,新型手機的降價速度也很快。與此同時,「油料費」則是從100大幅上漲至149。只是手機並不是一般人會頻繁添購的物品,因此對於手機的跌價較不敏感,但對於每隔幾天就要加油一次的油料費上漲,則會有強烈的感受。
此外,每個項目的範圍和定義也會牽涉到統計結果。比如近來房價與商業店面的租金節節竄高,但是居住類指數從2001年以來卻是持平,因為該指數限制在一般民生消費的房租、住宅維修、家庭用品、水電燃氣等,其中僅燃氣與住宅維修材料上漲較多,反映了市面上瓦斯、鋁門窗與裝潢材料的漲價,難免與一般購屋族的感受脫節。
年份類別 | 食物 | 衣著 | 居住 | 交通 | 醫藥保健 | 教養娛樂 | 雜項 | 總CPI指數 |
---|---|---|---|---|---|---|---|---|
2001年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2002年 | 99.80 | 100.58 | 98.88 | 97.78 | 101.29 | 100.11 | 105.09 | 99.80 |
2003年 | 99.72 | 101.96 | 97.81 | 98.38 | 104.65 | 98.81 | 104.66 | 99.52 |
2004年 | 104.07 | 105.15 | 97.71 | 100.43 | 106.72 | 98.91 | 105.24 | 101.13 |
2005年 | 111.84 | 105.08 | 98.08 | 101.73 | 110.97 | 98.69 | 104.96 | 103.46 |
2006年 | 111.09 | 102.55 | 98.91 | 103.44 | 114.63 | 98.86 | 109.14 | 104.08 |
2007年1月 | 110.74 | 102.80 | 99.03 | 102.96 | 115.11 | 98.69 | 110.21 | 104.05 |
2007年2月 | 108.49 | 98.75 | 101.15 | 103.69 | 115.28 | 100.71 | 111.41 | 104.45 |
2007年3月 | 107.75 | 95.38 | 99.04 | 103.82 | 116.45 | 99.02 | 111.31 | 103.23 |
2007年4月 | 108.70 | 111.03 | 99.05 | 104.45 | 117.89 | 99.07 | 112.22 | 104.42 |
2007年5月 | 109.19 | 110.70 | 99.16 | 104.42 | 120.21 | 99.05 | 112.10 | 104.64 |
2007年6月 | 110.65 | 107.71 | 100.35 | 104.77 | 120.03 | 99.38 | 111.41 | 105.27 |
2007年7月 | 109.61 | 103.73 | 100.22 | 106.01 | 120.41 | 99.93 | 110.99 | 105.01 |
2007年8月 | 115.79 | 100.10 | 100.29 | 105.97 | 120.69 | 99.77 | 111.21 | 106.40 |
資料來源:主計處
|

漲價一視同仁,衝擊貧富不同
另一方面,統計數據與民眾感受間的落差,還與民眾的收支情形有關。
總體而言,即使物價確實上揚,但只要所得能夠追趕上漲價的幅度,民眾的感受便不至於太過痛苦,偏偏近年來面臨的正是「所得追不上物價」的窘境。1991至2006年(表二),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平均實質薪資增長率逐漸下跌,其中甚至有個別年份呈現以往罕見的負增長。在荷包不漲的情況下,物價那怕只是些微上漲,都會對民眾提升生活品質的期待造成衝擊。
再觀察家庭可支配所得,就平均數而言,1996至2006年的增幅為10.5%,而同時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則增加8.3%,一般家庭的收入似乎應足以抵銷物價上漲。
但如果把同一時期家庭可支配所得由低至高分成5等分來分析(表三),較高所得的60%家庭,其可支配所得的增長超過物價漲幅,而且是所得愈高增長愈多;但較低所得的40%家庭恰恰相反,尤其最低所得組的收入增幅還不到2%,因此8.3%的物價漲幅便成為其不能承受之重,使這些家庭的實質收入呈現倒退。這也顯見物價上漲對較低所得家庭的衝擊,遠大於較高所得家庭。
再觀察5等分家庭的消費支出情形(表四),可以看到2006年最低與最高所得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中,食品費所佔比例分別是24%與12%,房地租與水電費是26%與12%,醫療和保健費是18%與8%,差距皆達一倍以上。其中食品與醫療,偏偏是近年物價上漲幅度最大的類別,尤其如窮人營養品的蛋類,近6年漲幅高達54%,蔬菜類更達56%。如此一來,貧窮家庭最需要的物品偏偏漲最多,而這類消費(食品、醫療)又是必需品,不可能大幅縮省,物價衝擊的M型化趨勢令人擔憂。近年政府推出各項「大溫暖」計劃,就是希望能適時伸出援手,讓貧者免於飢寒病苦。
物價指數之外的省思
近年物價攀高原因固有多端,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興起,導致全球原物料供不應求,或是國際資本炒作油價相關金融商品,導致油價波動飆高等等。
同時,在這些因素的背後,還有一個長期而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石油蘊藏逐漸枯竭。一些專家早已發出警告,以目前的消耗速度來推估,全球石油將在40年後耗盡,油價攀高已是難以扭轉的趨勢。
值此石油世紀的尾聲,過去仰賴廉價能源與石化原料來維持的低物價、高成長經濟模式恐將終結,首當其衝的升斗小民恐怕要更加精打細算、看緊荷包,並一起思考我們未來的出路。
年別 | 全體家庭平均 | 可支配所得按戶數5等分位組(萬元) | 消費者物價指數 | |||||
---|---|---|---|---|---|---|---|---|
1 | 2 | 3 | 4 | 5 | ||||
1996 | 82.6 | 29.8 | 53.7 | 72.3 | 96.6 | 160.7 | 96.10 | |
1997 | 86.3 | 31.2 | 55.7 | 75.4 | 100.4 | 169.0 | 96.96 | |
1998 | 87.3 | 31.1 | 56.1 | 76.5 | 101.5 | 171.4 | 98.60 | |
1999 | 88.9 | 31.7 | 57.4 | 77.8 | 103.2 | 174.4 | 98.77 | |
2000 | 89.1 | 31.5 | 57.1 | 77.9 | 104.4 | 174.9 | 100.01 | |
2001 | 86.9 | 27.9 | 52.5 | 74.0 | 101.3 | 178.6 | 100.00 | |
2002 | 87.6 | 29.2 | 53.9 | 74.4 | 100.5 | 180.0 | 99.80 | |
2003 | 88.2 | 29.6 | 54.5 | 74.5 | 102.1 | 180.0 | 99.52 | |
2004 | 89.1 | 29.7 | 55.5 | 77.6 | 103.6 | 179.2 | 101.13 | |
2005 | 89.5 | 29.8 | 55.6 | 77.9 | 104.3 | 179.7 | 103.46 | |
2006 | 91.3 | 30.4 | 56.5 | 79.5 | 107.4 | 182.7 | 104.08 | |
1996至2006年間增加率% | 10.49 | 1.95 | 5.14 | 10.01 | 11.12 | 13.71 | 8.30 | |
製表黃國治 資料來源主計處 單位新台幣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