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什麼時候再來?」
以5年時間走過全台319鄉鎮,將一流的舞台表演搬到偏鄉與部落後,紙風車劇團原本以為行腳已落幕,但看戲的觀眾卻仍在台下遲遲不散,一句句「你們什麼時候再來?」的催促電話,讓他們決定再次收拾細軟啟程。
這一次他們將給自己7年時間,走遍直轄市升格後的全台鄉鎮,「紙風車368兒童藝術工程」再出發。
「很久很久以前,台北還是一個大湖泊,周圍只有像圓山、芝山岩這樣的高地……,」演員的口白把台下觀眾思緒帶回蠻荒之初。舞台上,台灣最早的住民身後一片薄幕,在白茫茫的遠方,有塊稜線分明的巨大綠石,那是由演員用布幕撐起的龜山島。
最撩人情緒的總是土地,1月20日晚上,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滂沱大雨迎著紙風車劇團,就在雨中,7,000名觀眾齊聚,和紙風車一起許願──再一次到每個鄉鎮演戲給孩子看。

《在地的故事》從台北中正紀念堂起跑,將巡迴全台演出。
這齣《台灣幻想曲》是紙風車特別為「368兒童藝術工程」量身打造的新戲碼,可以說是兒童藝術教育的初體驗,融合美術、戲劇、舞蹈、音樂與黑光多樣化元素,讓孩子在觀戲中,自然感受藝術美學的創意和想像力。
「接下來,我們到每個縣市都會演出屬於那個縣市的故事,」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說,例如到了宜蘭,故事的開頭是龜將軍和噶瑪蘭公主相遇的傳說;到了新北市,則是用八里大坌坑與十三行遺址開啟大台北地區的歷史脈絡,接著緩緩述說九份的繁榮、汐止如何成為包種茶的發源地,以及一代歌后鄧麗君原來畢業自蘆洲國小等人與土地的串連故事。
「如果大人不能改變現狀,至少要能為孩子做一些事。」本著這個初衷,2006年紙風車宣布啟動「孩子的第一哩路」,開始那一趟完全不靠政府補助,只接受民間小額募款,走遍319鄉鎮演戲給孩子看的兒童藝術工程。
當時這項創舉一度被視為是唐吉軻德挑戰巨大風車的遙不可及夢想。歷經種種困難,由發想到走完全程,紙風車花了5年時間,終於在2011年底在新北市萬里區畫下句點。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紙風車創下的驚人紀錄,至今仍令人讚嘆:民間捐款超過2億1,000萬元、29萬公里的路途奔走、現場湧進80萬名觀眾、捐款人數超過3萬人等等;但數字並不只是唯一留下的,烙印在大人小孩心中的激動與快樂情緒一直沒有散去。

紙風車劇團花了5年時間走遍319鄉鎮,完成如唐吉軻德般的不可能任務後,紙風車第2次走遍全台鄉鎮的旅程又再展開。
「走完319,大家心裡都突然放鬆了。」任建誠說,去年劇團辦公室經常空蕩蕩的,結婚生子、出國遊學,大家都趁著這個空檔去做前5年沒時間做的事;但去年突然閒了下來好像也多少有點失落感。
「去年這些老小孩每到周末情緒就很低落。」劇團藝術顧問吳靜吉口中的老小孩,包括了發起人吳念真、柯一正、簡志忠和李永豐等人。吳靜吉剖析他們失落的原因說,過去幾年,每到周末,紙風車就應該在路上,周遭就應該有孩子的笑聲;現在時間空了下來,好像很不應該。
懷念演出,希望能再給孩子多一點的想法,不只是迴盪在紙風車團員的心中;每隔一段時間,辦公室就會接到鄉鎮公所、國中小學、民間社團打來的電話,一再詢問:你們什麼時候再來(演戲給孩子看)?
休息不到一年的紙風車開始思考新的可能性,但「如果要做,該怎麼做?這一趟再走出去又有什麼不同?」的問題,也在內部激盪著。
思考新方案的同時,紙風車的演出並沒有停下來,他們成立了風兒兒童劇團,也開始準備青少年浮士德計畫;尤其是後者,將關懷的焦點凝聚在國中生身上。

為了讓孩子更了解自己的故鄉,《在地的故事》蒐羅各種史料,替各縣市說出自己的故事。
「中古歐洲,浮士德為了追求青春與歡愉,與魔鬼交換了靈魂;今日台灣,青少年為了追求刺激,而接觸了毒品;他們如同浮士德一般,渾然不知正在往毀滅之路前進。」紙風車的官方網站這麼寫著。
外界總以為毒品離青少年的生活很遠,但根據統計,台灣青少年犯罪總人數中,近6成為毒品犯罪;學生使用非法藥物的通報件數,在6年內增加了10倍。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吸毒成癮,踏上不歸路。
看到這個驚悚的數字,紙風車決定發起「拯救浮士德計畫」,希望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捐款行列,透過戲劇表演的方式,用青少年的語言,貼近他們的生活,讓青少年知道毒品的可怕。這個行動計畫走完全台九百多所國中校園,將反毒劇場帶入校園。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說,幾年前他回家看媽媽,「我媽七十多歲的人,還叫我千萬不要吸毒。」李永豐聽了嚇了一跳,追問之後才知道,村裡很多人都有碰毒品。
「台灣的孩子一點一滴就這樣被犧牲了,我們該用自己擅長的戲劇領域,為社會作一些貢獻,」李永豐說。
《少年浮士德》主要描寫國中生小德因遭同學的霸凌、老師的忽視,讓他畏懼上學。此時邪惡的魔鬼用金錢和毒品來慫恿小德說,若想得到朋友的認同和尊敬,就要比他們強大,當小德一步步深陷其中已不可自拔;他徬徨又掙扎,靠著意志力逐漸掙脫被毒品的控制。
這個計畫也得到法務部的支持,認為這齣劇呈現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以及如何杜絕毒品,透過戲劇的意象讓人印象深刻,容易討論,對青少年將有莫大的幫助。

《武松打who》用逗趣可愛的造型,結合傳統國樂,賦予經典戲碼新生命。
深入國中校園倡導反毒與368鄉鎮的兩大行動,讓紙風車深感今年將是瘋狂演出的一年。
然而,若仔細盤算演出成本,他們才發現全台再走一趟,油錢、器材費用勢必墊高,捐款條件必須重新訂定。任建誠說,有些成本可以省,但演員薪資不能省,他們堅持要反映出來,因為有好的待遇才能讓年輕人在這個行業安身立命。
因此紙風車再次全台巡迴演出的第一個改變是,只要捐款金額達到45萬元(上一次為40萬元),紙風車就會安排演出。其次,現場演出若收到民眾捐款,他們會捐出一半給其他兒童劇團。這幾年經濟環境欠佳,對表演藝術團體的衝擊很大,紙風車捐出一半款項是希望其他劇團也能有公開演出的機會。
「紙風車要從實踐中去尋找未來的希望,」李永豐說,做下去的困難很多,但堅持下去的理由也很多;為此,紙風車的幾位大咖又得拉下臉來四處向人募款。
1月下旬,劇團把319巡演的發起人全部找齊,宣布新計畫;靠著之前累積的募款基本盤,兩個月來已走過宜蘭員山、屏東恆春、嘉義義竹、新北蘆洲、嘉義竹崎,以及台中大肚、后里和龍井等鄉鎮。
從上一次募款金額的比例看來,個人小額捐款占了49%,證明滴水可以穿石;每個單一個人集結起來,就是一種共同意念,紙風車希望此次細水長流的個人捐款也能再次聚成強大的力量。此外,中興保全、摩根大通和新竹物流等幾十家企業也紛紛解囊,3月初募款總額已累計達到三千六百多萬元。

吳念真執導《只想和你在一起》,用溫情語調,喚醒兒時的幸福時光。
在演出安排上,除了紙風車向來叫好叫座的《唐吉軻德》之外,《身體練習曲》延續紙風車劇團擅長的動作與聲音演出,但挑戰更多肢體動作的極限;以及介紹吳郭魚等台灣魚種的《海底總動員》,與吳念真導演講述父愛的《只想跟你在一起》與《黑光幻想曲》等豐富劇目。
其中《在地的故事》更是創舉,將演出各縣市的故事,透過演出,讓孩子了解自己生長環境的人文風情。
「在地故事跟人的連結最密切,」李永豐解釋,2008年他們接受台北縣政府委託演出時,就嘗試這麼做。從做功課當中,他們了解到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歷史,例如林口原來叫做樹林口,那片台地就是台北和桃園交接的地方;而建於清朝的泰山明志書院,是北台灣第一所書院,早年文風鼎盛,人文薈萃。至於到石門就講十八王公廟的來源,據悉是清朝年間有17名商人、漁民和一隻狗遭遇海難,當時所有人都溺斃,只有狗兒倖存;居民將死難者合葬時,狗兒見主人身故竟跳入墓穴中殉難因而成名。看過《在地的故事》演出的人都很感動,後來還有學校老師跟紙風車要了劇本,拿去當做鄉土教材。
「說臭屁一點,我覺得這個創舉可能又會在歷史上記上一筆,」李永豐大笑。
然而,要編入每個縣市的故事,並不容易,編劇小組必須閱讀大量文史資料,蒐集地方耆老留下的傳說。深入歷史人文和地理物產,寫好劇本後,開始排戲,並同時製作道具、布景和音樂等。隨著對一個鄉鎮的了解越深,新資料可能就會變成戲劇的題材。
例如,在講述蘭陽平原和住民生活時,接著進入吳沙、蔣渭水和日治時代,紙風車發現原來日治時期,宜蘭曾經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的停機坪,李永豐聽到就說要加演這段故事。
執行長一聲令下,原本排好的戲又得重來,當時距離演出只剩下一星期,劇團不計成本趕緊加工製作一架飛機。在宜蘭演出時,觀眾的情緒非常激動,演員的驕傲感也油然升起。

《少年浮士德》透過奇幻手法,讓孩子從小就了解毒品的可怕。
依照進度,任建誠估計今年至少可以演出二十多場,因此劇團必須好好照顧演員,因為只要換演員就會天下大亂,這也是對紙風車調度能力的極致考驗。
在紙風車的辦公室裡,負責道具的行政人員和演員忙進忙出,辦公室樓下的大巴士在等待,遠方的孩子也在等著。
紙風車前一次創造的奇蹟,緣於台灣民眾對故鄉的感懷之情,對家鄉的反饋;這一次紙風車也要讓每個人的愛回到他想給的地方,讓愛照亮台灣下一代的天空。

《雞城故事》改編自世界名著《西城故事》,要告訴孩子,輸贏不是一切,愛與勇氣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