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上旬,陳水扁總統出訪非洲,提出「人道外交」的呼聲,對於我國早年深受國際援助,希在有能力回饋國際社會的今日,能有所回報的心態表露無遺。
事實上,雖然三十年前中華民國便已退出聯合國,在國際政治版圖上失去能見度,但台灣對於其國際社會成員的責任,卻一直在默默地付出。
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就在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的七○年代初期,由亞太國家聯合成立的「亞洲蔬菜中心」和「亞洲糧食肥料中心」不約而同地選擇台灣為地主國,至今已將近三十年,二者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與蔬菜作物的生產技術改良研發上,以及提升亞太地區農民的營養和生活水準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值得一談。
二○○二年五月二日,位於台南善化的亞洲蔬菜中心舉行在台二十九年來第一度的地主國日,農委會主任委員范振宗、台南縣長蘇煥智、世界銀行駐越南的代表及二十個國家,將近一百位的貴賓與會。

亞太糧肥技術中心成立三十餘年,服務了亞洲無數的小農,三十年前的糧食短缺問題也不再是威脅。
亞蔬中心主任鄒箎生表示,亞蔬中心在台近三十年,研究成果包括對於多種亞熱帶蔬菜,如熱帶蕃茄、毛豆、十字花科植物,品質與產量的大幅提昇、改善亞洲許多開發中國家人民的營養、農民的收入,而亞蔬中心的地主國中華民國正是亞蔬經費的主要贊助國,每年贊助亞蔬全年一千萬元美金總經費的將近六成。同時,台灣的農業人才和農業政策也對亞蔬貢獻至大,有「無聲革命者」之稱、向來低調處事的亞蔬中心因此特別舉辦地主國日,感謝地主國多年的大力支持,並希望透過媒體的傳播,讓國內民眾能夠深入瞭解亞蔬中心的工作,以及台灣在改善亞洲人民生活方面所做的貢獻。
農委會主任委員范振宗則表示,農家子弟出身的他對於農業感情深厚,瞭解農業改革對農民生活、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亞蔬中心在台灣多年,有著國際與本地一流的農業專家,並與台灣學界、業界密切合作,無論在資料、種原的收集,或是植物抗病能力、蟲害防治、產量、口感方面的成果卓著。台灣起家靠農業,而亞蔬對於高經濟價值的蔬菜改良大有貢獻。 尤其令他敬佩的是,亞蔬一向默默耕耘,凡事不居功,像台灣最有名的櫻桃蕃茄、黑桔仔,以及近來因有助減肥而聲名大噪的黃金蕃茄,都是亞蔬品種,但亞蔬從不宣揚,也不自己命名,這種樸實的精神,令人分外敬佩。
台南縣長蘇煥智也是亞蔬首次地主國日的貴賓,他對亞蔬在台南縣多年以來對當地的貢獻十分感謝,並希望能借重亞蔬身為國際組織、與國際互動密切的利基,以及在蔬菜等作物方面的專業研究成果,將來能與台南的南嵙科學園區合作,發展農業生物科技產業,並吸引更多國際企業進駐。
其實,雖然行事低調,亞蔬中心在台灣的少數國際組織中知名度依然最高,主要因為亞蔬有一個世界最大的種子銀行——蔬菜種原庫,收集了四萬八千多個蔬菜品系的種原和完整的相關研究資料,包括其來源、土壤及生長情形、贈送及推廣情形,除了對於保存種原以利育種、抗病種種用途外,並有助對各個種原的自然多樣性與歧異性的研究。全世界估計約有八百個蔬菜種類,亞蔬便蒐集約有二百餘種。

在亞蔬服務了近三十年、今年底即將卸下重任的中心主任鄒箎生博士對蔬菜種植和推廣依然有著美麗的願景。
雖然亞蔬中心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一般人還是不太瞭解亞蔬中心的組織結構、成員、研究方法和具體貢獻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從亞蔬成立不久便被高薪挖角進來,從研究人員一路做到中心主任,對亞蔬可說是瞭若指掌的鄒箎生說,在全世界十餘個國際農業組織當中,亞蔬規模雖不大,但卻是唯一一個研究蔬菜的機構,現有來自十二個國家、近三十位農業專家和農經學者,地主國台灣則有約二百五十位的研究、技術和行政人員,共同投入蔬菜品種的改良、推廣及使用。
當初,亞蔬中心設在台灣的主要考量是地理位置和國情。蔬菜病蟲害肆虐最嚴重的便是亞熱帶和熱帶地區,而這些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人民的蔬菜攝取量不夠,人體缺乏微量元素,影響國民健康至鉅。台灣地處亞熱帶,人民勤勞,而整體經濟環境優於東南亞國家,並且台灣都是小農精耕,政策上也受到鼓勵,非常適合做為蔬菜研究的腹地,再以此研究結果,幫助其他國家的農民。目前,亞蔬中心每年寄送約二萬包的菜種到一百九十個以上的國家。亞蔬並每年出版各種刊物,提供蔬菜研發的新資訊給一百五十一國的合作伙伴及研究人員。
鄒箎生說,亞蔬中心的任務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早年研究的重點在於提高生產量、產期和病蟲害的防治,近年來則除了原來的功能外,特別著重環境保護、永續經營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例如說,市郊蔬菜的推廣,更符合現代城市的需求。在環境保護及永續經營面向上,亞蔬從栽培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良雙管齊下,使用嫁接、簡易水耕、緩效型施肥、設施栽培及生長激素,以降低化肥和農藥殘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危害人體的風險。
亞蔬近年來也特別加強農業經濟的評量,持續對於蔬菜品種、種植方法改良後的社經效益作一評估,因為亞蔬成立的一項重要因素即希望讓高營養價值的蔬菜能普及,以改善許多未開發國家中人民的營養,提升國民的生活及國家整體的發展。經過了近三十年,亞蔬研發出許多抗病蟲害、抗高溫的蔬菜已普及於東南亞、南亞及非洲地區,可以做有系統有效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對未來做更精準的規劃。

畜牧業也是亞太糧肥中心長期輔導的項目,不斷提供最新資訊。
最後,鄒箎生強調,在全球化波濤洶湧的今天,亞蔬必須結合其研發成果和企業體合作,鼓勵企業視開發中國家的小農為一重要市場,讓優良品種的蔬菜能大量普及,深入鄉間;另一方面則提升小農的專業能力,推廣在地化、低污染的蔬菜,增進人們的營養和健康,將研發、推廣、經濟結合為一體。
「也就是說,農業自研發至推廣到運用,都是知識經濟的一環,而農業科技的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如何掌握可以標準化的資訊與技術,並且不斷創新,讓弱勢國家、弱勢農民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被淹沒,反能受惠,儘快改善貧窮與飢餓的困境,將是亞蔬未來的挑戰,」鄒箎生認為要做的事還很多。
遠景歷歷在目,亞蔬的開國元老鄒箎生卻準備退休了。亞蔬的人都非常不捨,在亞蔬工作了二十一年,已經把台灣視作第二個家的病蟲害學者格林博士談起鄒博士要退休,眼眶都有點泛紅,她說:「我們每一個問題他都瞭解,總是盡力解決,以後沒有他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但鄒箎生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他認為正是因為自己從基層做起,亞蔬業務每一個環節他都再清楚也不過了,所以他的離開可能會是一件「好事」,讓員工有更大的空間,說不定更能闖出更大的局面。再說,下一屆主任Dr. Thomas Lumpkin來自美國學術界,和國際的互動應會更密切。
至於學經歷和國際農業實務經驗豐富無比的鄒箎生,將會轉戰學界,他並期待未來在蔬菜的國際企業化經營方面能有所貢獻,完成亞蔬未竟的志業。

亞蔬中心的種原銀行世界知名,收集整理了四萬八千多筆種系資訊和種子,是每個參觀者必到之處。
致力於消弭貧窮與飢荒的另一在台國際機構是亞太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簡稱亞太糧肥中心,成立時間還要早於亞蔬中心,而由於它是以收集和傳播農業的技術資訊、以提高農民所得為主要任務,編制規模較小,也沒有自己的實驗田、研究人員,外界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如同大多數從事農業的人士一般,在農復會、農委會服務多年、一生致力於農業、地利的亞太糧肥中心主任吳同權學養深厚,個性謙和樸拙,對於亞太糧肥成立的緣起和多年的貢獻如數家珍。
在物質豐饒的今日,實在很難想像,也不過三、四十年前的六○年代,世界各國都還汲汲憂心於糧食短缺問題,尤其是未開發國家眾多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在亞洲,由於糧食(稻米為最大宗)生產不足的最大原因在於農業技術落後,肥料不夠,因此由各國外交部長代表參加組成的亞太理事會,於一九六八年開始討論解決方案,決定成立一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而由於台灣是亞熱帶較進步的國家,便決定將中心設在台北。
一九六九年二月,亞太理事會在台北召開籌備會議,由各國派遣專家研議成立亞太糧肥中心技術面的可行性,通過建立該中心的協議及成立準則。次年,亞太糧肥中心正式在台北創立,創始會員國包括日、韓、中華民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澳洲和紐西蘭等九個國家。
吳同權說,亞太糧肥中心自一開始的定位與任務便非常清楚,它是一農業技術的資訊蒐集與推廣中心,服務的主要對象是亞太各國的小農,目的是幫助農人增加以稻米為主的糧食產量。
因此,亞太糧肥中心設立的第一個十年,政策便設定在如何利用化肥來增加地力、供給稻米所需的營養素以及克服病蟲害問題,而亞太糧肥也成為第一個專研控制稻米蚱蜢蟲害的國際機構,發現該問題與引進短期結實量多的稻種和使用農藥有關。許多人可能還記得,台大植病系是那個時代的熱門科系,許多菁英人才都投身於作物病蟲害的研究。
到了一九八○年代,稻米和其他作物的產量都已漸趨穩定,大規模飢荒的問題已不復存在,而亞太地區經濟開始大量成長,亞太糧肥中心於是將重心轉為作物的多樣化和經濟作物的栽培,以期滿足都市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提升農民的市場能力。資訊提供範圍增加至園藝植物的栽培和畜牧、養殖業的技術供給。
亞太糧肥的第三個十年計畫,則與亞蔬一樣,因應因人類過度發展而導致地球環境破壞的問題,走向永續經營。亞太糧肥首先修正過去因增產、增加收入為首要任務的發展策略,積極面對土地地力衰退、地下水遭污染、山坡地過度開發、生物多樣性不斷消失等等普世農業所面臨的問題,訴諸於新農業科技,著重環保再生的利用、地力復原、集約栽培、施肥管理、及銷售系統包括管道、售前安全檢查、售後服務等的相關技術,並且盡量技術在地化,務求留給未來世代一片可生存的大地。
成立三十餘年來,現因國際環境變化而自早年的九個會員國縮小至目前的日、韓、台、菲、越五個會員國,亞太糧肥中心的服務範圍卻不斷擴大,合作單位包括如亞蔬、FAO、亞洲生產力中心、國際蕉類研究所、亞非農業發展組織等十餘個國際農畜業相關機構,以及包括澳紐的亞太十餘個國家,透過研討會、訓練班、田間示範、農業普查及定期、不定期出版品專刊來提供及交流最新專業資訊。

畜牧業也是亞太糧肥中心長期輔導的項目,不斷提供最新資訊。
展望未來,吳同權說,每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都大同小異,過去實施的價格補貼、出口補貼必須減少;解除進口限制勢在必行;基本設施、專業研究、農民福利、生態環境的維繫改善需要投資;甚至整體農業結構都需依據世界潮流的市場導向來做調整。農業的永續發展要靠「三生兼顧──生產、農民生活以及生態問題都得到最好的照顧。」
亞太糧肥所傳播的核心技術也與時俱進,最新的生物科技和傳統科技並重,農業機械的自動化、資訊平台的建立與普及都是當務之急。綜觀亞太各國的現況,吳同權特別讚賞韓國政府與民間的積極。「韓國資訊普及化已擴及農業界,連鄉下都有電腦作業,能夠即時取得最新資訊,值得我們學習。」
亞蔬和亞太糧肥在台多年,帶給了台灣先進完整的農業資訊和第一流的國際農業人才,台灣的農業人才也得到更多成長機會。多少年來,台灣農耕隊走遍亞、非、中南美洲,支援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發展,造福無數的農民。做為地主國,台灣對亞蔬和亞太糧肥的支持可說是不遺餘力,而目前全球的問題都在永續經營,如何繼續盡力支持兩個默默做事的農業機構,在這方面多所努力,正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共同功課。

亞太糧肥中心主任吳同權對農業昨今明面對的不同問題有著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