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品不同於其他材料製作的裝飾品,因為它是由最自然的素材,順應成長的型態,加以手工雕作而成。它往往也不經漆染,就以木頭的本色出現,能散發出非常自然、拙樸和趣味天成的美感。台灣苗栗鄉下有個小城叫三義,素有「雕刻之鄉」的美稱,居民大半以雕刻為生,父以傳子,子以傳孫,一起沉浸在雕刻生涯裡,不斷鑽研,樂此不疲。他們是一群純樸、保守的鄉人,鎮日與木頭、雕刀為伍,執著於自己的工作,不僅大大的改善了生活,也繁榮了地方,更曾創下月收入高達新台幣三千多萬元的記錄。
右: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師傅就能刻鑿出栩栩如生的鷹虎鬥。(孟慶常)
到處可見木雕痕
木刻,在中國悠久的歷史裡,不像金銅玉石般有顯赫輝煌的歷史,它不曾用於朝廷的記功頌德,也不曾用來顯示達官貴人的身份,更不曾被文人、雅士列入表現藝術的範疇。但是,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數千年來,默默的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大至亭台樓榭,小至日常器皿,都有木刻精工雕琢的痕跡。
發展到今天,木刻已成為藝術表現中重要的一環,和其他種類的雕刻並列。而且,雖然出現了鋼鐵、塑膠、壓克力玻璃……等各式各樣的製作材料,木刻仍然和大部分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特別是裝飾品,需求量更是愈來愈大。豪華的大廳內,喜歡放個大型的木刻屏風,或是展翅欲飛的老鷹;大公司的門口,喜歡放兩具大獅子,或是袒露大肚,笑臉迎人的彌勒佛;連一般的家庭,也喜歡在房間堜餼茪p小的彪馬、老漁翁等木刻品,增添幾分樸雅的氣氛。
中華民國台灣的木刻業相當興盛,其中又以苗栗縣的三義鄉為主要產地,有「雕刻之鄉」的美稱。
三義鄉的全貌。(孟慶常)
一個純樸的小鎮
三義鄉位於苗栗縣的南端,南面隔著大安溪和台中縣為界,東、西、北三面不是丘陵,就是山坡,大安溪畔也有座土色褐紅的火炎山。從飛機上俯瞰,整個三義鄉像個龍舟形的長方盆地。雖然在群山環繞中,三義鄉有鐵路和公路與全台各地聯絡,交通非常方便。
面積僅有六八點三九四平方公里的三義鄉,像大都市一樣,有水電、瓦斯、電話等種種現代化的設備,但和大都市不同的,它是個民風極其純樸敦厚的小鎮。三義鄉共分為七個村,每個村就像個大家庭似的,居民彼此熟悉熱絡,至少也有點頭之交。張家前天來了兩個客人,李家孩子考上大學……第二天就會傳遍全村。外地人一到三義,將會發現大家都在注意著你,因此不但本地的不良份子極少,外來的不良份子也因施展不開而無法立足。
一萬七千的人口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客家人,老一輩的,都操客家話,年輕的一輩,除了客家話外,也都能說得一口流利標準的國語。三義鄉在群山環繞下,山多田少,但客家人一向克苦耐勞,極力在工商業方面發展,雕刻業也在他們的努力下發達起來,不僅在國內深受歡迎,也吸引了不少國外訂單和慕名前來的外國觀光客。
2.3.雕刻工廠內,師傅們聚精會神的工作著。(孟慶常)
雕刻業發展的緣起
說起三義木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國前十年,那時,台灣還處在日據時代。有位姓岡崎的隨日軍來台,因為個子太矮,不能當兵,被征做馬伕。來台灣後,就駐在三義。
有一次,他在三義鄉內到處閒逛,發現三義盛產一種香味奇佳的木材,有人告訴他,這種木材,叫做樟木,可以防蟲蛀。他靈機一動,雇人開採來製作屏風、茶盤、火爐具等木刻品,銷路很好,不過當時買得起的,都是些富豪人家。
後來,岡崎成立「岡崎商社」,招募員工,開始擴大經營木刻工藝品的生產銷售。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日軍撤離台灣,三義鄉當地有位年輕的客家人,名叫劉_春,對木刻很有興趣,接下了「岡崎商社」,改名「百吉行」,繼續經營木刻業。雖然曾經遭遇過好幾次難關,但劉_春從不氣餒,他咬緊牙關,愈挫愈奮,終於把公司的經營穩定了下來,也為三義的雕刻業打下基礎。學習木刻技術的人愈來愈多,從事木刻行業的人也愈來愈多,木刻品逐漸打入東南亞和歐美的市場,提高了三義鄉的名聲,富裕了三義鄉的鄉民。
1.三義鄉規模龐大的藝品館。2.3.雕刻工廠內,師傅們聚精會神的工作著。(孟慶常)
到處都是木頭
在三義鄉縱貫線的中正路兩旁,藝品館林立,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居民以經營雕刻業為生。走在三義鄉的街道上,木材的芳香撲鼻而來,映入眼簾的,不是大塊大塊枝椏盤錯尚待雕琢的木頭,就是已經雕好或雕刻了一半展翅欲飛的老鷹、狀欲噬人的老虎、莊嚴肅穆的關公、笑臉迎人的彌勒、怒目而視的雷神、和顏悅色的觀音、威風凜凜的馬匹,以及許許多多小型的擺飾……,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在眾多的藝品館當中,還是以百吉行的規模最龐大,東興行、明興行次之。
三義木刻所採用的木料,以樟木居多,有時也用檜木、檀香木、九骨木等硬度較高的木頭,雕刻一些小型、需要細工的木像。樟木富有濃郁的樟腦味,可以防蟲蛀,而且用來雕刻的樟木,都有一千年以上的樹齡,這樣的樹幹才夠粗,樹根、樹枝才有糾結盤錯的雄姿,最適合拿來雕刻。
木刻在三義盛行了幾十年,當地可用的樟木已經砍伐殆盡,必須仰賴其他地區供應。現在樟木原始林以台東一帶最多,大雪山、阿里山、豐原、南投竹山、竹東……等地也都是樟木的盛產地。
2.3.雕刻工廠內,師傅們聚精會神的工作著。(孟慶常)
精挑細選買木材
木刻工廠通常開著大卡車,到木料行,或林務局的「土場」——木頭砍伐下來後的第一個集散場,去挑選木材。大型的工廠,花一、二百萬,一次買他幾十卡車的木材,家庭式的小工廠也買個一、二卡車,堆放在那兒,夠他們用上兩、三年,用完後,再去採購。
整棵樹,上自樹枝,下自樹根,都是可以利用的對象。大致說來,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直統統的大塊樹幹,沒有什麼特殊形狀,可以切割成幾塊相同體積的木塊,雕刻同樣的木像;二是弧形的木材,可以用來做屏風,順著上面的龜裂形狀,雕出各式各樣的花紋;三是有天然槎枒形狀的樹枝或樹根,可以根據枝節伸展的形狀,雕成不同姿態的不同動物或人像。
就以老鷹為例,向兩邊斜伸出去的枝椏差不多長時,可以雕隻張翅欲撲的老鷹;如果枝椏一邊長,一邊短時,就雕隻折翼棲息的老鷹;如果樹幹上另突起一塊,那就再雕隻怒目齜牙的老虎,來個鷹虎鬥吧!對雕刻師傅來說,這是最具挑戰性的木刻方式。
2.3.雕刻工廠內,師傅們聚精會神的工作著。(孟慶常)
乾燥處理是要務
木料運到之後,必須先讓它乾燥,才能長期保存,不會腐爛。大型工廠採用乾燥劑,或是用鍋爐蒸發水氣;家庭式的工廠沒有什麼特殊設備,就乾脆採用自然乾燥法,把木料放在室外,任憑風吹日曬。等水分都蒸發乾了,再噴上亮光漆,這麼一來,隨便存放多久,都沒問題。
木刻也是門大學問,雕刻工具有幾十種之多,光是扁刀就有好幾種,有長、有短、有大、有小,用途都不同。什麼時候該用尖錐,什麼時候該用扁刀,什麼地方該切得深一點,什麼地方該削得淺一點,都需要相當的判斷力,經驗十分重要,至少必須二年以上的鑽研琢磨,才能抓住竅門。
隨著木料形狀來雕刻的師傅,都具有很高的藝術眼光和豐富的想像力。他們面對著木頭,上下左右仔細端詳,腦中靈感即來,拿起棒槌和鑿刀,東挖一塊,西削一刀,就在他們敲敲打打、鑿鑿刻刻中,把一塊塊沒有生命的木頭,蛻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像或是一隻隻唯妙唯肖的動物。通常這種大型的木刻像,必須花上二、三個月才能完成一具。
1.釋迦牟尼。(孟慶常)
機器可以幫點忙
至於小型、普遍化的木刻像,比較簡單,一般大工廠都有一種機器,放上木頭,可以依照模型,一次切割出八個同樣大小的粗略形象。雕刻師傅再用手工慢慢雕,有了機器的幫忙,師傅節省了不少精力,至多二、三天就可雕好一具木像。
木像雕完之後,還必須用磨砂紙把粗糙的地方磨光滑。磨完之後,噴上亮光漆,噴了再磨,磨了再噴,這樣重覆兩、三次,最後又用磨砂紙仔細磨過一遍,才算大功告成。
木刻成品的種類相當可觀,有動物、人物、靜物三大類。動物類包括鷲鷹、老虎、獅子、馬、豹、龍、牛、象、猴子、魚等;人物類包括東方的雷神、漁翁、農夫、觀音、彌勒佛、孔子、乾隆帝后、壽星、釋迦牟尼、西方的維納斯等;靜物類包括桌、椅、架子、盤子、花瓶、屏風、面具、飾物箱、刀、劍等,真是多的叫人數都數不清。成品大小相差得十分懸殊,最大的有高九尺、寬七尺、重達五百公斤的老鷹,最小的有一個姆指長的小佛像。價格也隨著雕工精細和成品的大小,從新台幣一、兩百元到二、三十萬元不等。
2.乾隆帝后。(孟慶常)
一生與木雕為伍
雕刻師傅是雕刻業的靈魂,三義鄉的雕刻師傳多半是從小就浸潤在雕刻的環境中,跟隨著老一輩的師傅學習,敲打、雕琢了幾十年,再將自己琢磨得爐火純青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
在雕刻項目上,他們多半是各有所專,每家有自己固定的項目。某個人向雕鷹的老師傅學得了雕鷹的技術,終其生,他們就只雕鷹,雕各式各樣的鷹;這樣長期的經驗累積,他們只要一拿起雕刀,動手雕刻,就能夠很自然的把那種氣勢和神韻表現出來。
只要有一技在身,就不用愁生活會發生問題。三義鄉有不少家庭式的工廠,他們自製自銷,利潤極高。至於一般工廠所雇用的雕刻師傅,有按日計酬的,也有按件計酬的,大致說來,每個月都有一萬元以上的收入。許多人工作到五十多歲,錢賺夠了,也有後輩可以接棒了,就退休下來,在家含飴弄孫,好不愜意。
3.5.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孟慶常)
為雕刻而雕刻
但也有些雕刻師傅對木刻有著狂熱的愛好,他們不只是為謀生而雕刻,雕刻已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東興行有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師傅,日據時代就學會了雕刻,也迷上了雕刻,台灣光復後,他到鐵路局工作,閒暇時,仍不忘拿起雕刀劈劈鑿鑿,從工作中獲取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不久前,他從鐵路局退休了,獲得一筆可觀的退休金,足以讓他後半輩子生活無憂,而且他的子女也已長大成人,但是他卻捨不得放下握了幾十年的雕刀和棒槌,捨不得離開帶給他無窮樂趣的雕刻。望著他戴著老花眼鏡,埋首雕刻一具威武的關公像,那副專注的神情,實在令人感動。
三義大部分的木刻成品都是外銷,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二年左右是高峰季節,那時整個三義鄉月入新台幣三千萬元以上。近兩年,受到石油危機的衝擊,銷數稍微下降,不過情況還是很樂觀,以規模最大的百吉行為例,他們每年的外銷總額仍然高達二百五十萬元美金。
4.老漁翁。(孟慶常)
與人們的生活緊相結合
台灣、日本、歐美都是三義木刻的外銷市場,可是每個市場的需求都不相同。
台灣的顧客多半把木刻藝品當做應景的裝飾品,喜歡在親友長輩過生日時,送具壽星祝壽;馬年時,買匹馬,虎年時,買隻老虎,或送給親友,或自己擺在家裡觀賞。
日本是三義木刻的最大外銷市場,那兒的顧客喜歡日本神像、觀音、佛像以及大型的動物。
歐美的顧客又不同了,他們喜歡具有中國風味的木刻品,譬如乾隆帝后、農夫、漁翁、孔子、屏風等。
現在,木刻已是廣受人喜愛的一種藝術品。一具木刻擺飾,正像一幅字畫一樣,能襯得一室古樸典雅。在經濟富裕的今天,木刻藝品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幾十年來,三義木刻在國內外已成為響亮的招牌,今後,它也將繼續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很多彌勒佛。(孟慶常)
6.墨斗。(孟慶常)
1.釋迦牟尼。(孟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