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公平會新近的統計,台灣每人平均一年看不到一部電影,太多的娛樂選項,讓電影不再是全民娛樂。觀影人口減少,電影院也跟著快速凋零,台灣本島上的309個鄉鎮市,竟已近9成沒有電影院。
根據學者葉龍彥的研究,早在光復之初,台灣已有150多家電影院,其後電影市場在1960至80年達到高峰,20年間生產國片近2,000部,全台戲院超過800家。可惜好景易逝,如今台灣年產國片(劇情片)不到20部,戲院數減到160多家,其中46家集中在台北縣市。
近10年,多廳式新影城興起後,早年那種挑高巨大、霉味撲鼻,甚至鼠輩出沒的古老戲院,生意一落千丈,不是關門歇業就是拆除改建;還有的乾脆改演鋼管秀,淪為牛肉場。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中,淳樸鄉民在老戲院中歡聚一堂、盯著大銀幕一起哭一起笑,共同分享一個故事、一份夢想的溫馨場面,似乎一去難再復返。
在一片惋惜聲中,仍有樂觀的期待者,全力為老戲院尋找新契機,拒絕讓老戲院走進歷史。台南市的「全美戲院」、台中市的「萬代福戲院」都是典型的例子。為了配合新潮流,吸引顧客上門,業者努力改頭換面,還提供藝術電影表現平台,甚至結合地方文化,為老戲院上新妝。不論成敗如何,他們的努力,值得大家給予掌聲。

極具藝術風情,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之一。
(1) 台南全美戲院
今年適逢坎城影展60周年,主席吉爾斯賈柯布邀請了全球33位曾在坎城大放異彩的導演,分別拍攝3分鐘短片《每個人的戲院》,描述自己記憶中的戲院;其中台灣名導侯孝賢選擇了台南縣麻豆鎮的「電姬戲院」和台南市的「全美戲院」為背景。片中呈現1960年代民眾攜兒帶女前往戲院看電影的情景,勾起不少人的甜蜜回憶。全美戲院是許多台南人的舊愛,大導演李安就讀台南一中時,也是全美的忠實影迷。
黃金歲月
全美戲院位在古蹟林立的中西區赤崁樓附近,1950年完工,取名為「全成第一」,挑高20公尺,採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還搭配如拱窗、日本黑瓦、日式屋簷通風口等的精緻構件,極具藝術風情。初期由台南市富商歐雲明經營,1969年改由姻親吳義垣接手。吳義垣曾在「全成第一」工作多年,接手後將戲院改名「全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影片。
當時台南有50家戲院,是全台戲院最多的城市,影迷眾多。電影很少打廣告,靠的都是影迷間的口耳相傳,只要哪部電影好看,很快就會在府城傳播開來。
「那真是戲院的黃金時代,全家大小連袂看電影的比比皆是。」吳義垣清晰記得,《賓漢》、《真善美》、《荒野大鏢客》、《齊瓦哥醫生》都是大賣座的電影。特別是《007情報員》格外受歡迎,700多個座位賣得一票不剩,還有一堆人自願買站票,把戲院擠得水洩不通,動彈不得,連廁所門口也站滿了人。
「下一場都開演了,前場觀眾還有一半留在場內擠不出去!」提起當年盛況,吳義垣笑得瞇起了眼。

經過一年的整修,台中萬代福戲院變得美輪美奐,原本5個廳放映二輪片,特別拉出一個廳加入首映行列,成為全台唯一兼營首映及二輪片的電影院。
「一票兩片」鼻祖
由於戲院競爭激烈,1971年,吳義垣聽從一位戲院經理的建議,將全美轉型改播二輪洋片,2片同映,並優惠票價,只收新台幣6元。此舉讓全美成為全國「買一張票,看兩部二輪片」的發源地。
新措施推出後吸引了許多影迷捧場,特別是學生;每到周六下午(當時尚未有周休2日),成群穿著制服的學生,把腳踏車一放,就迫不急待湧進戲院。雖然放映的是二輪片,但若選對影片,照樣賣得嗄嗄叫。吳義垣說,有次他挑了國片《江山美人》搭配美國喜劇片《金龜車》,結果連演一個月還下不了片。
全美的盛況持續多年,之後由吳義垣的次子吳俊誠接下父業。今年44歲的吳俊誠,台南一中畢業,從小在戲院長大,讓他對電影自有一份情愫。他原本畢業後報考藝專,一心想朝電影導演這條路邁進。未料一場耳疾怪病,四處求醫無效,不得不放棄夢想,在父親鼓勵下,轉而繼承家業。
沒有想到1990年之後,錄影帶、有線電視電影頻道、盜版影片泛濫,加上政府放寬了外片拷貝份數和戲院放映廳數的限制,戲院型態也因此起了一連串的變化。
不同於豪華氣派的老戲院,新的連鎖影城多走精緻小廳路線,每廳只容納一、二百人,並採動輒6-10廳的多廳式經營,還結合複合式、吃喝玩樂一應俱全的大賣場,為的就是提供顧客多重選擇,吸引年輕族群回流。消費流行的改變,讓老戲院倒的倒,拆的拆,能夠撐下來的也奄奄一息,有如風中火燭。

萬代福戲院改為多廳放映後,放映師拿著拷貝來回穿梭,十分忙碌。右圖為萬代福利用膠捲做成的藝術品。
促銷新招
老戲院困境難解,8年前,吳義垣勸兒子結束戲院生意。守候戲院二十多年的吳俊誠心有不捨,他不甘心這個陪伴台南人多年的戲院從此走進歷史,他要為老戲院進行保衛戰,於是回過頭來說服父親,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把戲院由單廳拆為雙廳,兩廳各提供2部二輪片;接著整修天花板、洗手間、粉刷老舊牆壁,並把使用二十多年的木製座椅全改換成舒適的軟墊座椅。
除了更新,吳俊誠還保留一些老元素,例如現在的電影院都採用電腦噴印的宣傳海報,全美卻堅持採用質感細膩的手繪看板,這成了戲院的一大特色。吳俊誠還出新招,將手繪電影看板結合明信片,製作成限量版「手繪戲票」,創造話題、帶動買氣。電影《無米樂》、《企鵝寶貝》上映時,手繪電影票就令觀眾愛不釋手。
為老戲院不斷挹注新血,是吳俊誠每天思考的工作。前幾年,全美遭逢3次颱風侵襲,屋頂受到嚴重損壞,必須換瓦。吳俊誠靈光一現,特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老戲院換新瓦──弄璋弄瓦》活動;他藉著認養老戲院的維修活動,提供已有55年歷史的日本黑瓦讓民眾製作藝術品,並提供獎項,吸引許多人參與,場面熱絡。
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吳俊誠表現得更加積極。前幾年當他得知台南藝術大學舉辦「南方影展」、廣邀國內外好片及年輕導演的紀錄片參展時,即主動協助參與,除了提供參展者發表作品的場地外,也帶動一般民眾對紀錄片的興趣,希望以戲院為橋梁,鼓勵民眾多方參與藝文活動。「南方影展」至今連辦4屆,當年與導演夢擦身而過的吳俊誠也愈做愈有興趣。

與導演夢擦身而過的吳俊誠,為老戲院進行保衛戰,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期待更多少年李安
1999年,東方武俠片《臥虎藏龍》風靡全球,導演李安趁金馬獎頒獎典禮時返台,並回台南探望父母,剛好《臥虎藏龍》二輪片在全美戲院上映。為了搭順風車,吳俊誠拜託哥哥以台南一中家長會長的名義,邀請校友李安前來戲院重溫舊夢,結果李安真的來了。
提起全美戲院,李安有數不盡的懷念,他說,全美是他學生時期最常造訪的地方,勤快得就像「走灶腳」(台語,走廚房,意為輕鬆方便,稀鬆平常)一樣。記憶最深的影片有好多部,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期》是其中之一。李安來全美感恩憶舊的新聞透過媒體放送,喚起許多台南人對老戲院的回憶,《臥》片在全美整整演了108天,創下全美放映二輪片的最長天數。
相較於光鮮酷炫的新型戲院,全美不僅多了一份藝文氣息,多了一份鄉愁般的回憶,它保留古風的濃郁人情味更令人津津樂道。
今年520當天,一位成功大學資訊所的準博士生,為了向交往9年的女友表達心意,特別選擇在兩人最常約會的全美,演出一場戲院求婚記。當子夜場電影接近尾聲時,銀幕突然轉換,出現了男女雙方交往過程和男孩的感性告白,全場預先「埋伏」的親友也現身祝福,讓女生當場感動淚下。老闆吳俊誠的熱心幫忙,不僅讓新人歡喜成雙,也讓全美的溫馨故事又多了一樁。

萬代福戲院改為多廳放映後,放映師拿著拷貝來回穿梭,十分忙碌。右圖為萬代福利用膠捲做成的藝術品。
(2) 台中市萬代福戲院
位在台中市中區的萬代福戲院,每到周末假日,排隊買票的人潮就在戲院前蜿蜒成一條長龍,連流動攤販也圍過來做生意。人群中還不乏從豐原、南投一帶趕來觀賞的影迷。但很少人知道,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死寂的商圈,5個放映廳冷冷清清的,整個晚上等不到幾個客人。
那個時候,台中老戲院早已一家家走進歷史,萬代福也在關門邊緣掙扎。但老闆黃炳熙捨不得苦心經營多年的戲院就此結束,於是大手筆砸下2千萬元,全力挽救,同時大幅調整營運方針。當時同行都不看好黃炳熙逆向操作的冒險精神,但他卻毫不在意,「我決心要做的事,旁人是攔不住的。」黃炳熙認為,與其束手待斃,不如放手一搏,他對自己的作為充滿信心。

極具藝術風情,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之一。
台中的「光點」
事實上,黃炳熙並不是久病亂投醫的衝動派,有近30年經營戲院經驗的他,在決定大幅整修戲院前,曾多方思考、蒐集資訊,聽取大眾對戲院的要求。他深信愛進戲院看電影的還是大有人在,只是沒有適當的方式引出觀眾的熱情,而這正是他要去努力的。
經過一年的整修,2005年初,萬代福重新開幕,除了戲院裝修的美輪美奐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原本有5個廳放映二輪片的萬代福,特別拉出一個廳加入首映行列,成為全台中惟一兼營首映及二輪的電影院。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萬代福的首映片絕對是中部「獨家」放映,而且不以營利為唯一考量。
在以往,小眾藝術片,還有好萊塢八大影業以外的獨立製片電影,或是帶有公益展演性質的紀錄片,業者基於票房考量,都無法在中南部戲院上映。想看此類電影的中部觀眾,只好遠赴台北欣賞,形成極大的文化落差。
如今,透過黃炳熙的安排,這些高水準的非主流影片可以在萬代福放映,兩年來陸續放映過國片《指尖的重量》、《無米樂》、《生命》,以及人文電影《戀愛夢遊中》、《藍蝶飛舞》等,去年更和台北的光點戲院合作,推出德國電影大師荷索的主題影展,為台中人打開另一扇藝術之窗,也成為中部文藝青年口耳相傳的觀影聖地。
除了抓住特定族群對藝術電影的胃口,為了培養觀影人口,讓電影在年輕人身上扎根,黃炳熙與台中多所大專院校社團的師生互動頻繁,不僅提供舊電影膠捲給學生作為裝置藝術素材,更騰出空間陳列學生的作品,讓戲院走廊宛如藝廊。
他還主動邀請學生到戲院參觀,提供他所珍藏的影片和電影海報供學生觀賞,看完後再交換心得。這些具有傳承意味的活動,吸引許多學生參與,不少學生因此成了萬代福的忠實客群。

全美戲院堅持以手工繪製電影海報,畫報人顏振發一筆一劃勾勒出電影人物的神情,十分傳神。
一頁滄桑史
1981年開始營業的萬代福戲院,曾有一段非常風光的歲月。該戲院位於當時最熱鬧的中誠街靠近公園路口,隔一條街就是以夜市聞名的中華路。
初期萬代福放映的都是好萊塢當紅的首映大片,像是《外星人》、《法櫃奇兵》、《回到未來》等,「每天晚上,附近川流不息的人潮就像現在周末的逢甲夜市一樣,必須連擠帶推才能勉強進場,還要勞動警察維持秩序,」一位台中老影迷回憶當年的盛況說,「對老台中人來說,沒去過萬代福,就等於沒看過電影。」
可惜好景不常,邁入1990年代,台中市增加許多新穎豪華的新戲院,再加上中區商圈沒落,萬代福繁華落盡,終於在95年宣告停業。隔年,黃炳熙買下萬代福,取消首映片,專門播映二輪片,初期生意還不錯,大有起死回生的跡象。
未料緊接著大環境又有變化。1999年,先是有40年歷史的成功嶺大專生入伍集訓結束,少了大專生以及前來探視的親友,萬代福的生意霎時少了一半;接著921大地震重創中部、百業蕭條;2003年又碰上SARS百年大疫,全台民眾都不敢出入公共場所,更遑論進入密閉的戲院看電影。
「那是台灣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我每天對著空蕩蕩的戲院,心情沉到谷底!」雖然如此,黃炳熙還不放棄希望,他相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只要愛電影的熱情不死,一定能將危機化為轉機。

極具藝術風情,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之一。
黃炳熙傳奇
今年55歲的黃炳熙,17歲開始接觸電影,故鄉雲林西螺有幾家小戲院,每當戲院快散場時,門口無人看管,他跟同村的小孩就溜進去「看戲尾」,那種快樂的滋味,至今難忘。18歲時,他來台北吃頭路,在西門町經營戲院排片的姐夫找他去幫忙,他二話不說,一頭栽進這個行業,從送片、寄片、拿片的小弟做起。
退伍後,黃炳熙積極朝經營戲院發展,1980年,他先租下西門町白雪戲院,當時「一票2片」的二輪票房甚好,生意蒸蒸日上,接著又陸續租下國泰、快樂、圓環、僑興、幸福、鶯歌,最多時手上擁有10家戲院,甚至還跨足到高雄、屏東,可算是台灣最老牌的連鎖影業經營者。
在經營戲院的這段歲月,黃炳熙碰到好幾次災難;白雪經營6年,被一把火燒得面目全非,賺來的錢都賠進去。最慘的是三重的介壽戲院,花了近千萬元重新整修,正準備大張旗鼓,第3天就被大火燒得片甲不留,損失慘重。還有台中的樂舞台戲院,由於房東隱瞞實情,簽下3年租約,孰料半年後戲院就因市府拓寬道路遭到拆除,房東落跑,付出去的3年租金、押金,一毛錢也拿不回來。
好在黃炳熙對電影充滿信心,跌倒了再爬起來,繼續往前走。黃炳熙堅信,經營戲院沒有什麼訣竅,講的就是誠信,有了誠信,一切都好辦。因為謹守誠信,最後終於擁有自己的戲院。
黃炳熙對電影的企圖心不只如此,他還希望將電影產業與文化事業結合起來。這些年來,他從各地蒐藏了五百多部35厘米電影及已經絕版的老放映機,還有上千張電影海報,每一張海報都經過精心裱褙,他不惜耗資除濕、保養,還把這些寶貝整整齊齊陳列在戲院的倉庫裡,免費供民眾參觀,傳承文化的意義甚為濃厚。
黃炳熙不認為自己成功,他對成功自有見解:「如果能常常和觀眾在戲院欣賞一部又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那才稱得上成功!」黃炳熙如此認為。

曾經風華絕代的台灣老戲院,有的被妥善保存移做他用,如做為演藝場的中山堂和紅樓劇場,有的淪為商場,有的則遭到廢棄甚至拆除的命運,令人欷噓。

全美戲院不斷為戲院尋找新契機,製作各種與電影相關的產品,勾起民眾懷舊情緒。

萬代福戲院改為多廳放映後,放映師拿著拷貝來回穿梭,十分忙碌。右圖為萬代福利用膠捲做成的藝術品。

全美戲院將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做成「手繪戲票」供影迷收藏,不但創造話題,也帶動買氣。

萬代福戲院改為多廳放映後,放映師拿著拷貝來回穿梭,十分忙碌。右圖為萬代福利用膠捲做成的藝術品。

黃炳熙對電影充滿信心,跌倒了再爬起來,繼續往前走。他認為經營戲院沒有訣竅,有誠信一切都好辦。

萬代福戲院改為多廳放映後,放映師拿著拷貝來回穿梭,十分忙碌。右圖為萬代福利用膠捲做成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