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與角度
林權助生前常對朋友說的一句話是:「我今天不這麼拍的話,以後就來不及了。」在家庭、事業、工作的負荷之外,他把所有餘力與時間花在四處獵影上,為的就是怕「來不及了」。攝影生命的有限、世事變遷的無奈、傳統價值的追尋,以及自我鞭策的焦急心情,在他的話語與作品中隱然可見。
林權助作品有幾個共通特色:第一,他的構圖簡單、明瞭,而不流於匠氣。以他所拍攝的「收成」為例,逆光下的農夫正揮打著稻穗,站在網外的一人,其明晰的身影、與網內明暗交融的另一個模糊剪影,結構成一幅意象生動、層次有致的畫面。因為逆光,得以瞧見絲網的紋路質感,以及立體、透明的視覺導向。動作的凝聚、明暗的對比,都恰到好處。絲網內抽象不明的農人身影,似乎已提昇成一種「象徵」,它結合了網外的「現實」,將勞動的精神與力量,經由如此簡明的構圖,表現出來。
再如那一張「祖墳」的照片,芒草堆前簡明的石碑曲線劃過,兩個小孩平衡的處於兩旁,他們無心、隨意的閒坐著,拿著餅乾互視。這樣的留影,已超越了一般紀念呆照的模式,而賦予更多的意義與想像。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在雜亂的碑墳前取景是多麼不容易,林權助卻能用他最簡易、樸素的方式抓住那動人的一瞥,既交代了自己家世的成長變遷,又替親情、根源、傳承等情感做了更廣義的提示與描繪,其簡潔、靈巧的觀點與手法,值得玩味。
在五○年代使用的一二○雙眼相機,其觀景角度大部分是在胸部以下,有些甚或接近地面,因此「仰攝」是這些照片的另一個特色。好在林權助運用得當,並沒有給人太刻意的視角誤導,相反的,它有時候對畫面的安定,角色的尊重,反而有所助益。例如前面所提的「收成」與「祖墳」兩個低視角運用,會使人覺得更接近草地,體會到泥土的氣息。如果視角提高,將減低那種有關人、土地的親近情感。今天假如我們使用一三五相機平視同樣兩組畫面,人的形影將與背景草地相疊(而不是半身顯現在地平線上的天空),同時臉孔的表情也不能適切地捕捉到,它將喪失原有的生動與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