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度表老是停留在卅幾度、台電頻頻放出用電尖峰的警報、受到限電的工商業界直呼吃不消、老百姓又不要「電廠設在我家後院」……,當人人心急如焚,卻又似乎束手無策;學者專家卻泰然自若地說: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就有避免這種窘況的方法。
這是什麼良方?既有良方,又為什麼不及早獻計?
每年七、八月,是台灣電力公司的「警戒」期。上班時間一到,全國所有的工廠、辦公大樓電源一開,更令台電員工「暫時停止呼吸」,緊盯著直往上衝的負載尖峰數字,深恐一下衝過了頭,讓發電機一時負荷不了而跳機。
戒備要持續到下班時間,進入離峰狀態,才得以解除。這種充滿壓力的日子,令台電傷透腦筋。

三重變電所因電纜長期負載過量而起火燃燒的現場。(陳無憂攝)(陳無憂攝)
意外事件頻傳
今年更加不妙,狀況接二連三地發生。七月五日台電就宣佈負載尖峰提早破去年紀錄。當天的負載尖峰比去年增加約百分之十一,是台電原先預測的兩倍,而備用容量也降到百分之五,遠低於安全標準。
果然,七月十五日凌晨,位在三重的變電所,因為電纜長期超載,不堪負荷而起火燃燒。轟隆一聲巨響,驚醒許多夢中人,漫天的火燄經過幾小時才撲滅,所幸發生在半夜,變電所工作人員早已下班,無人傷亡。
八月八日中午,台北市南京西路鬧區馬路旁的變壓器,也因為負載過量而爆炸,震毀了附近民房的玻璃,四散的火星,還波及停放路旁的車輛。
身為「老闆」的台電,過去一向把負載尖峰視為「賺大錢」的喜訊來發佈;如今面對用電尖峰數字,只有憂心如焚。為彌補不斷爬高的尖峰「漏洞」,只好加緊增設發電機和電廠,使供電正常。但在離峰時間,這些機組卻大量閒置,無異提高電價成本。

汽電共生的商業應用典型,包括電力、熱水和冷暖氣系統。(經濟部能委會提供)(經濟部能委會提供)
不蓋電廠就得限電?
近兩年台電的充電計畫更是寸步難行。
民眾的環保意識日益高漲,對電廠這個龐然大物的安全性充滿懷疑,在台電藍圖中的新電廠如核能四廠、花蓮立霧溪水力電廠、宜蘭蘇澳燃煤火力電廠,以及澎湖馬公的燃油火力電廠,都遭到附近居民和環保人士的反對。
不僅如此,如今民眾對家庭生活必需的電力設備都提心吊膽。像敦化社區的居民就「誓死」阻止興建好的敦化變電所啟用,以致影響到台北市東區的正常供電。
層出不窮的電力災變,和民眾愈來愈強烈的「電廠不要蓋在我家後院」心態,使台電頻頻放出「限電」風聲。
台電環保處處長羅光楣,在今年五月十日國科會所舉辦的「科技顧問會議」上對外宣稱,未來隨時有限電的可能,以應付電力不足的窘境。並將以耗電量大的工業用電為主要對象。可真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限電不但使新的工廠無法設立,原有的工業要減產,住在公寓和在密閉式大樓辦公的人,一旦停電,冷氣、空調無法運轉,豈不成了「微波爐裡的烤鴨」?

左)永豐餘造紙公司台東廠的燃煤系統汽電共生設備。(張良綱)
舊瓶新裝
有無良策可以使台電、工商業界,及民眾,在每年七、八月免受缺電威脅,又可暫緩「設不設電廠」之類爭執不下的窘況?
「答案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就有了」,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第二組組長康國裕說,就是發展民間「汽電共生」系統。
美國德州大學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謨星,今年五月初訪台時也指出,如果國內現在開始推行汽電共生,讓民間自行發電,台電可在十年內不須限電、也不須建造任何電廠。
什麼是汽電共生?它真有那麼大的能耐?
大同工學院副教授朱文成解釋,傳統的發電方式,是利用燃料燃燒產生高壓蒸汽,來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電力再經由輸配電的線路送給用戶。至於使用過的蒸汽,則經過海水(或河水、湖水)冷卻後,重新送回鍋爐加熱。
因此,在整個能源的使用流程中,只產生了電能,而大量的蒸汽廢熱卻散放到大自然中,無法利用。這種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百分之卅到四十,很顯然並不經濟。對於以發電為唯一目的的電廠來說,卻無可避免。

下)為中央控制室。(張良綱)
民間工業「自力救濟」
但有不少工業需要大量的蒸汽來推動機器,製造產品,而使用過的蒸汽往往也成為廢熱流放出去,造成能源浪費。
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廢熱來發電,等於把一塊錢當做二塊錢用。於是,科學家有了「汽電共生」的構想。
「汽電共生,就是把蒸汽(熱能)和發電(電能)結合在同一個使用燃料的製程中」,朱文成解釋。
以鋼鐵廠和水泥廠為例,由於在製造過程中,需要使用鍋爐的高壓蒸汽,因此,可以加裝一套蒸汽渦輪發電機,將剩餘的蒸汽拿來發電,供工廠使用。
這種設備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即已開始應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高峰。後來「由於廉價的能源——石油出現,汽電共生設備才不若先前受人眷顧」,康國裕說。可是一九七六年發生第一次能源危機,汽電共生又從人們的記憶中復甦。
它可以把能源使用的效率提高至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節約能源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所以當時的美國政府大力推行,且頒佈法令,鼓勵工商業裝置。到了一九八四年,美國不但每年省下六千七百萬桶石油,也為電力公司減少興建九座大型發電廠。
十年內不用蓋核電廠?
台灣汽電共生裝設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早在日據時期,台糖就利用甘蔗渣做鍋爐的燃料,生產的高壓蒸汽先發電,剩餘的中低壓蒸汽才供製糖所需。
能源危機時,台灣不能倖免地被波及。由於台灣完全沒有能源產量,更迫切需要開源節流。政府就在民國六十八年製定了「能源管理法」,規定凡是生產蒸汽平均一小時超過一百公噸的用戶,應裝設汽電共生設備。
最近經濟部能委會委託大同工學院電機系副教授朱文成和陳斌魁,評估台灣裝設汽電共生設備的潛力發現,台灣已有汽電共生容量五十八萬千瓦。如果政府積極推動,最保守的估計,到民國八十三年,還可以再增加一百六十六萬千瓦,接近兩部核能發電機組的發電量,亦即一座核四廠的總電量。
遠水救不了近火
以目前國內核能電廠汙染環境和意外事件頻傳來看,「顯然台電的安全防護技術仍有所欠缺」,朱文成認為,不如在未來兩年內,積極落實汽電共生裝置,等於藏電於民。而且民間工業視需要自行發電,不但減少受台電停電的影響,台電公司並可因此緩和負載尖峰的激增,而延長蓋新電廠的時限。
核四廠的計畫如果順延幾年,台電可以趁這段空檔,加強技術研究,和民眾溝通協調,以緩和反對的情緒。
再從時效性來衡量,蓋一座核能電廠至少需時八、九年;火力電廠四、五年,即使台電現在全力興建,怕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反觀裝置汽電共生設備的技術,已相當穩定,裝置時間多則二、三年,快則數月,就能啟動供電。
對於講求經濟效益的工商業者來說,算盤撥一撥,也挺划算的。業者只要針對工廠的需要,設計出最適合的汽電共生機組,靠著自行生產的廉價電力,幾年內就可以回收投資在設備上的成本。
永豐餘紙業公司在台東工廠裝設的兩部汽電共生機組,設備成本總共三億元,如今,每個月有一千萬元的回收效益。
汽電共生的新寵
今年七月十五日,能委會公佈了「汽電共生推廣辦法」。為了進一步鼓勵業者裝置汽電共生設備,辦法中規定民間業者生產的多餘電力,可以賣給台電,並入台電的配電系統,供民眾使用。「這不是又多了一筆外快嗎?」朱文成說,在國外,住在裝有汽電共生設備工廠附近的居民,常常因此沾光,可以享受較廉價的電。
目前能委會又發現了裝設汽電共生設備的新寵。
過去,汽電共生的用戶多偏重於工廠,「未來的趨勢則是應用於商業社區」,康國裕說。
例如旅館、醫院、超級市場和辦公大樓,這些需要空調系統的大型建築物,都可以裝設汽電共生系統,自行發電供大樓使用。剩餘的蒸汽則推動吸熱式冷氣機做空調,及供應熱水。不但經濟方便,並進一步解決夏季空調用電造成電力公司尖峰負載的困擾。
「目前大樓使用的汽電共生設備,已有整套現成的產品,成本更低廉」,捷帝顧問公司業務經理吳清圳說,這些套裝設備的零組件也是現成的,操作維護都很方便,「這也等於替台電分擔不少因用電過量、發電系統跳機故障的風險。」
擺脫「工程師」心態
「不過,發展汽電共生系統,還不能完全取代發電廠」,康國裕特別強調,汽電共生以廠商為主要對象,即使做到自給自足,也只能佔台電發電系統容量的百分之廿到卅,無法徹底解決未來其他用電激增的問題。
「電力供應老趕不上需求的原因,在於過去台電的負載管理一直沒有做好」,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許志義指出,這是造成用電量一再破尖峰紀錄的主因。
負載管理的方法很多,其中被公認解決缺電瓶頸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電價」結構的設計,來縮短尖峰和離峰用電量的差距。
例如法國的電力公司(Electricity deFrance)在合理計算成本後,將尖峰和離峰時的電價差距拉大到九比一,藉以鼓勵用戶選擇尖峰時間停電,有效地改變用戶的用電習性,對電力公司和用戶雙方都有利。
台電的轉機
此外,補助用戶使用高效率的電器設備,如太陽能電器、吸熱式空調設備(利用燃料燃燒產生的熱能來推動冷氣機,而非使用電力)、儲能式空調機(在離峰時把能量儲存起來,供尖峰時候使用)等方法,對於負載管理都不無小補。
解決目前台灣供電不足的方法,絕不僅止於新建發電廠一途。電力超載問題能否轉危為安,還要看台電與民眾如何配合;汽電共生只是提供了一個緩衝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