諒解、饒恕、愛
往前追溯,山興教會本身,其實也曾經過一番掙扎,才得以浴火重生。民國七十九年間回到部落,帶領教會蛻變的長老江嫻慧還記得,當時教會出了一點問題,由於牧師的私德爭議,弄得這個僅有四、五百人的村落沸沸揚揚。那時在花蓮市工作的她,常會接到家鄉母親的電話,母親那煩亂、無助的聲音,慢慢成為揮之不去的求救呼喊。
為了尋求幫助,江嫻慧憑著兒時記憶,摸索著跪地祈禱。幾次祈禱後,她突然覺得有一種奇妙的、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感覺流遍全身──「那是一種好大的愛,有一個力量,要推著你往前走,」江嫻慧回憶,當下她就決定,離開花蓮市,回到自己的部落,和鄉親們分享如何去諒解、去饒恕,以及最重要的,去愛。
「當他們從心裡寬恕了這場教會波折後,許多人也經歷了我所經歷的大愛。這種愛會傳染的,整個部落好像都受到了一種強大的推力,好像我們不去愛都不行!」語音輕柔的江嫻慧笑說。
為了要成為傳揚上帝大愛的器皿,這群原住民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戒除了煙酒和檳榔;原本封閉、自卑、極少與外界打交道的村民,也開始勇敢跨出部落,四處尋找助人的機會。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我們做的,就是一種『社區營造』的工作──凝聚向心力,重建自主意識,改善環境、提升自己,」江嫻慧說。這段時期的訓練,為後來的角石社區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單純的愛讓自己奮發,卻未必能打動別人。江嫻慧發現,他們出於至誠的「分享」,到一個程度後就「空了」,「這是很恐怖的感覺──我們想表達更多,卻苦尋不到話語;我們想分享,別人卻趕我們出去!」
因為這種挫折,他們祈禱,希望神在他們良善的心上,賜予一張能言的嘴。禱告啊禱告,直到日後徐建正牧師來到此地,帶來許多新觀念和新作法後,他們才知道神的應允如此奇妙。
遷徙與找尋
「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人的改造,」徐建正看出了這群原住民的本質之美,他要做的,只是加強聖經義理的訓練,加強社會化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更能融入主流社會。
徐建正在山興服務兩年半後,又感受到一種啟示,覺得應該離開部落,到花蓮市區,去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幫助更多的人。於是在民國八十七年,他帶領教會的核心幹部,遷出鳳林,轉往花蓮市。
「當時大家都只有一個模糊的感覺,車子一路朝北開,碰到叉路就禱告,一切聽憑神的帶領,」最後一群人來到了日後「角石生命發展協會」的發源地──花蓮市南方的吉安鄉南海四街二百七十四號。
「我們在那裡停留下來,租了房子,成立了一個新的教會──基督教滑翔教會,然後靜待事情發生。幾個禮拜後,才發現隔壁巷子裡面,住了一群殘障原住民,」徐建正回憶。
這群為數約七、八人的殘障原住民,都是慈濟醫院的病患,他們出院後,在原社工員謝素美的協助下,由慈濟贊助房租,建立起一個繪畫工作室,希望能自給自足。而謝素美也因為長期關懷這些殘障原住民,最後嫁給其中一位沈先生。
由於謝素美的居中牽線,滑翔教會開始幫助這些殘障原住民,教友們除了撫慰這群弱勢者的心靈傷痛外,更希望能讓他們體認,這一切試煉不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形體破碎,然而若能因此換得對生命更深切的體悟,對世人更誠摯的悲憫,把力量發揮出來,會比一個四肢健全的人,活得更有價值。

(下圖)一手創造角石的徐建正牧師,有著一群無怨無悔、樂意奉獻的原住民教友作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