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與大陸之間,有一座正由企業家與政治家逐漸蓋起的「大橋」。有人異想天開,台灣海峽上可不可能蓋一座真正的大橋?
「工程上毫無問題,如果不能夠蓋橋,至少可以打個洞,作海底隧道過去。」
說這話的,是國際造橋大師——中央研究院院士林同棪。
其實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美蘇之間的白令海峽,只不過這條橋已完成紙上作業,向雙方當局遊說了卅年。
設計者林同棪的構想是這樣的:在美國阿拉斯加與蘇俄西伯利亞間,通過兩座名為大鑽石與小鑽石的島嶼(分別為美、蘇所有),建起一座長八十公里的跨洲大橋。
在冰天雪地婸\這橋作什麼?林同棪的說法很妙:「卅年來美、蘇兩國每年花大筆銀子在軍備上競爭,我想其實和平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達成。例如在白令海峽上蓋橋,藉著兩國人民交流,和平之日也許可以來到。」林同棪坦承,這座橋政治象徵意味十分濃厚,因此稱它為「和平橋」。
這個構想,林同棪多次向兩國政府提出過,更曾向美國總統雷根遊說。
那是在一九八六年三月,雷根總統頒獎表揚全美廿六位傑出科學家時,林同棪也是其中之一。當其他科學家紛紛與雷根總統大談星戰計畫時,林同棪手握「和平橋」設計案走向前去。
「親愛的總統,我們不做星戰計畫,蓋個橋如何?蓋橋也有同樣的效果。」
雷根微笑著把計畫接下,但因成本問題,計畫仍束之高閣。

(林同棪提供)
遊說總統級人物
「如今橋未蓋成,美蘇雙方已經講和」,但林同棪認為,這橋仍有經濟價值。由於西伯利亞蘊藏豐富石油礦,這座橋若蓋好,可聯結阿拉斯加直下的運輸系統與油管通到加州;就解決能源問題來說,仍有貢獻。目前阿拉斯加政府對此提議深感興趣,已組成聯合委員會進一步評估可行性。就此構想來說,已走了一小步了。
為了造橋問題,林同棪曾遊說美國總統,也遊說過李登輝總統。像這回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身為第九屆院士的他,就抓住總統府邀約暢談國事的機會,向總統建言。
內容包括在中山高速公路上以橋樑架設空中的第三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及早籌劃、電聯車工業的發展、私人營造廠的設立……等。「不管總統接不接受,但作為一位工程家,我已盡了應盡的責任」,神情一貫平和的林同棪說道。
與民國同年生的林同棪祖籍福州,但從小隨任職法官的父親在北平長大,見慣來來往往的客人,從來不覺得與「政治人物」溝通是件難事。民國六十一年,他以在造橋工程上的卓越貢獻,被選為我國第九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自此以後經常自美回國,是少數與國內關係密切的元老級院士之一。

左:林同棪構想中聯結美蘇之間的「和平橋」,長達八十公里,極具政治象徵意義。(林同棪提供)
作品分佈半個地球
一般人對林同棪的印象,總不外乎「造橋高手」四個字。在各大學的土木工程系中,他的經典之作「預力混凝土」是每個學生必讀的教科書;而台灣地區稍具規模的大橋,如光復、圓山、關渡,與即將興建的碧潭大橋,均出於其手。
其實林同棪的名氣不僅限於國內,在國際間也十分響亮。以他的英文譯名T.Y.Lin命名籌組的國際工程顧問公司,在美國加州、亞利桑那州、德州……等八個州,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地均設有分公司。他在國際上最著名的拿手絕活是蓋「大」橋——他蓋的橋不見得長,但多半難度很高,可能要通過峽谷、深水,要不然就是橋下有大船要通行,或是要配合景觀而設計特殊橋形,因此常要有橋墩少、跨度很長的特點。而林同棪,就是蓋這類「長跨度」大僑的高手。
T.Y.Lin的長跨度大橋散見世界各地,以美洲大陸最多。例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畔,有如英國倫敦橋鐵、完全以交叉型鋼索搭建起來的Crotz Spring大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城的圓弧大橋,及在南美哥斯大黎加科羅拉多峽谷所造的倒懸吊橋……,都是他膾炙人口的作品。

下:這座位於美國加州,名RUCK-A-CHUCKY的橋已設計完成,整座橋以鋼纜鎖在岩壁上築成,未置任何橋墩,可看出因應地形景觀的用心。(林同棪提供)
最年輕的橋樑科長
一輩子蓋橋的林同棪,與橋結緣始於大學時代。唐山交通大學時期讀的是橋樑科,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碩士時,曾參與金門大橋及海灣大橋的修建研究工作,奠定了他在橋樑工程上的重要基礎。
由柏克萊回國後,他很快投入抗戰建國工作,隨唐山交大的學長茅以升修建成渝鐵路。那時的林同棪,才廿四歲。
林同棪回憶:當鐵路蓋到今日沱江大橋的時候,一天,他被長官叫進了工程中心,一大張工程圖攤在桌面,「前面的橋樑出了問題,你來想想辦法!」茅以升等人指著圖樣問他。
林同棪一看,設計的圖樣原來是個最傳統「上行橋」,鐵路為了因應橋勢,必須升得很高,這一來兩邊土方得加大,工程上很難解決。於是他提出鐵路從橋樑結構間穿過的「下行橋」設計,且陳述理由。
這不說還好,一說完所有前輩們的臉都垮下來了。「去去去,小孩懂什麼」,林同棪被推出了工程中心。
兩個小時後,他又被叫了進去,「林同棪,你說的全對,明天起你當橋樑科科長吧!」長官們這樣說。廿四歲的林同棪於是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鐵道部橋樑科長。
之後,從大陸到台灣,從台灣又到了美國定居;戰亂中,林同棪走上那個時代許多人都走過的路。
去美國之前,林同棪做的多半是實務工作;到美國以後開始了卅年的教書工作,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系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當到了系主任。同時,他也成立了T.Y.Lin工程顧問公司,兩頭一起忙。
從小跳級念書的林同棪,這樣一心二用非但沒有難倒他,反而因理論與實務兼攻,在預力混凝土的應用上有突破性的重大成就。

林同棪在阿根廷診斷的這座橋,因受海風侵蝕,已長滿鐵鏽。(林同棪提供)
混凝土變成林同棪?
預力混凝土是目前在橋樑工程上應用最廣的一種建材,融合傳統造橋工程上常用的鋼筋和水泥的優點。由於強度更大、負載量更多,使得建造長跨度大橋成為可能。
林同棪是在一九五○年間,到比利時跟隨材料大師Magnell研究這項材料的。當時,預力混凝土才剛被歐洲人發明——但離實際應用還有段距離。
比國研究期間,林同棪每天在實驗室中與混凝土為伍,試驗材料性質,閒時則寫文章、教書、旅行,看歐洲各國大小橋樑,也把這項發明介紹到美國。一年之後,林同棪寫出他最著名的學術著作「預力混凝土」,對混凝土的材料特性、理論發展,有完整的說明。回美國以後,更把它實際運用在公司承接的工程上。
「他是倡導運用並全力發展這項建材的大功臣」,「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這樣形容他。一九七○年美國工程師學會特別把例行的「混凝土獎」改成「林同棪獎」來表彰他在工程上的貢獻。
對於如此成績,林同棪把功勞歸給另一半。「多虧她在比利時煮了一年的飯」,林同棪開玩笑地說,如果不是從來不諳柴米油鹽的夫人在比國學會做簡單的菜——據說義大利麵做的最多——餵飽他的肚子,他也不會有此成就。

(林同棪提供)
別讓橋被看膩
其實林同棪在造橋工程上的貢獻,非止預力混凝土一端,他對造橋的理念,也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工程人員。許多人見過他蓋的橋,簡直不敢相信橋原來可以建得這麼漂亮。
「一座橋要用上幾百年,蓋得不漂亮,以後看膩了怎麼辦?」林同棪認為,蓋橋是土木工程最難的一項,設計一座橋樑得把環境與工程所有因素,包括施工、造價、美觀、未來的維修保養等,都作一綜合考量。
「工程師的思想要打開、眼光要遠,否則一座橋一蓋數百年,等發生問題再要彌補就太晚了。」
例如 T.Y.Lin公司最近在阿根廷診斷的一座大橋,才蓋了卅多年,鋼繩卻已經長滿了鐵鏽。經過研究後得知,是當初設計時沒有把位於沿海的因素考慮進去,加上缺少維修和每日龐大超載量,使得此橋縮短壽命,目前預估的整修經費達四千萬美元。
大半輩子為他國造橋的林同棪,最喜歡的卻是他在祖國的得意之作——關渡大橋。

右頁:林同棪的作品之一。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HIGH BRIDGE。(林同棪提供)
最愛關渡大橋
關渡大橋是國內目前過橋費最貴的一條橋(新台幣廿元),但是許多人認為「貴得值得」。
在優美的淡水河口為襯底下,深紅色的鋼管橋拱如拋物線般在空中畫了三個半圓,並延為橋墩直落水面;橋身也是有弧度地由低而高,整個橋型看來精巧又線條流暢。
林同棪表示,此橋的特出之處在:由於要配合景觀,橋拱設計得非常細;為避免橋墩阻礙視覺的美感,儘量使跨度拉大;連橋面使用的鋼樑,也力求結實而不粗壯。
要完成這些設計,需要工程上準確的配合。當時整座橋的鋼管全都在岸上銲接、組合完成,再用大型駁舶,運載組合的橋體到水上,利用潮汐與船舶吃水的變化,進行與橋墩的連結。為此,這條橋曾獲美國一九八四年James A.Lincoln電弧銲接基金會之優異獎。然而林同棪最感驕傲的卻是:大橋主要鋼結構來自我國中鋼公司,施工由我國工程人員自行完成。「我國工程人員水準絕對是世界一流的」,他說。

林同棪向雷根總統遊說「和平橋」興建計畫。(林同棪提供)
神仙眷屬伴四海
走過五湖四海,卻表示最愛回台灣的林同棪,除了回來時可到關渡看看自己最心愛的作品外,還有一個理由——可以開開心心地說國語。
目前林同棪處於半退休狀態,平時除了處理工程顧問公司堛漱@些疑難雜症,就是到處演講,將畢生經驗傳授給後進晚輩。而回台灣演講可用國語,自然最過癮了。
演講時,已年近八旬的林同棪在台上妙語如珠,伴隨他五十年的林夫人也在台下忙個不停,「她常會在台下打手勢暗示我的音量及表情!」林同棪笑著說。這畫面旁人看了不覺莞爾,他倆卻樂在其中,就像直至今日,這對白髮皤皤的恩愛夫妻,還喜歡一起婆娑起舞一樣。
「其實她並不完全懂得我演講的內容,但她深深瞭解一點:我喜歡偉大的工程,就像中國的長城,但長城把人們分開,而大橋卻把人們聯結在一起。」
〔圖片說明〕
P.118
關渡大橋的造型輕巧而流線,是造橋大師林同棪最喜歡的作品。(鄭元慶攝)
P.120
左:林同棪構想中聯結美蘇之間的「和平橋」,長達八十公里,極具政治象徵意義。
P.121
下:這座位於美國加州,名RUCK-A-CHUCKY的橋已設計完成,整座橋以鋼纜鎖在岩壁上築成,未置任何橋墩,可看出因應地形景觀的用心。
P.122
林同棪在阿根廷診斷的這座橋,因受海風侵蝕,已長滿鐵鏽。
P.123
右頁:林同棪的作品之一。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HIGH BRIDGE。
P.122
林同棪與他摯愛的夫人相伴在台北。(鄭元慶攝)
P.124
林同棪向雷根總統遊說「和平橋」興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