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人們總是感嘆人生苦多樂少,正因為如此,愉悅人們心靈的喜劇歷久不衰,改變的只是它的形式,以及代代新生的演員而已。
這是一個喜劇節目當道的時代。
「連環泡」、「王牌登場」、「女丑劇場」等節目內容,經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新鮮話題;台視每天中午的鄉土喜劇「天天開心」則是李總統宣稱每天必看的節目;而「鑽石舞台」、「歡樂100點」等綜藝喜劇,更雄踞同時段多年,令其他節目望風披靡。

(卜華志)
諧星,紅星!
除了喜劇節目本身受歡迎之外,節目也捧紅了許多喜劇藝人。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台灣去年十大收入最高的電視明星前七名巴戈、白冰冰、方芳芳、胡瓜、張菲、陽帆、方芳芳等,不約而同的都是以喜感演出方式獲得觀眾認同,其中巴戈的收入更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
喜劇當道!無怪乎大量藝人投入這個戰場。「女丑劇場」的方芳芳、宮欽群、鄭宜氛、「媽媽帶我嫁」的林以真、田麗……等多位傳統影藝界認定的美女,再也無法只靠「臉孔」吃飯,她們必須「犧牲色相」賣力演出,才能得到觀眾的喜愛。歌手出身的歡歡(于佳卉)就說:「演喜劇比較容易引起觀眾注意」,她現在正參加「王牌登場」的演出。歌唱反而成了次要。
來自觀眾的掌聲之外,傳播界也對電視喜劇予以肯定。去年廣播電視金鐘獎的電視綜藝節目獎,就是由華視的「連環泡」所奪得,為此,「連環泡」主要演員楊麗音喜極而泣,對以往被認為「上不了檯面」的喜劇能得到獎勵而激動不已。

(卜華志)
現代人鬆弛劑
喜劇為什麼愈來愈受歡迎?
在香港演藝界有「冷面笑匠」之稱的諧星許冠文,有一次被問到為什麼喜歡拍喜劇時,他冷著那張慣有不帶表情的臉說:「這個世界已經這麼苦了,不拍喜劇拍什麼呢?」
許冠文對於喜劇的意義,做了如上的詮釋,雖然不一定完整,但也相當具有代表性。
古今中外,喜樂的題材一直是戲劇所樂於採用的,凡事愛請教化的中國人,節慶時也不忘來齣「美猴王」熱鬧熱鬧。中古時期冷暗恐怖歐洲雖然醞釀出不少反映時代的大劇作,但文學家也不忘給人們來點快樂,英國莎翁的「仲夏夜之夢」或可為其間的代表。
而喜劇題材到了近代電子媒體大興,經由快速的媒介傳遞,鮮活地在人們眼前搬演,更是「撫慰了一顆顆在現實緊張社會中不斷受傷的心」。
四十五歲,一天至少要開十個鐘頭計程車才能供一家五口溫飽的司機黃天爵儘管再忙,總要抽空收看「連環泡」,或者是「王牌登場」,「這樣我才有快樂的情緒工作」,他說。
還在專科學校就讀的徐素芳,也常在學校堜M同學談論電視喜劇中的「董媽媽」「陽婆婆」等……。
「不知道這些簡直太『遜』了」,她誇張地說。
針對現代人的速食習慣,喜劇也要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效果,因此它必須相當程度地和時代結合,讓人一點就通。

(卜華志)
中國電視喜劇史
台灣電視喜劇的出現始於廿餘年前的「你我他」,主持人蔣光超以更改歌詞諷喻生活,或以歌唱對話演短劇,再加上一段土霸大帥的笑劇,經由個人喜劇感的演出,便可在當時資訊傳輸尚屬啟蒙階段的社會裡,博得觀眾掌聲。然而以時下的眼光來看,「你我他」的節奏實在太緩慢,內容「不食人間煙火」。「現在觀眾要的是『快』,而且須和自己有關連的題材」,曾主持「黃金拍檔」多年的倪敏然認為,蔣光超式的喜劇不適合現時的台灣社會,反而在現在資訊不發達的大陸正為當道。
現今最流行的「短、小、輕、薄」形式的喜劇,如「連環泡」、「王牌登場」、「女丑劇場」等,其原始雛形源自十多年前孫越、陶大偉、夏玲玲主持的「小人物狂想曲」。「小人物狂想曲」是講三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時常幻想自己突然飛黃騰達,過著不同於現實的生活,於是時而大明星,或是大律師、醫生、工程師……,串成一齣齣輕鬆詼諧、笑中帶淚的短劇,深得觀眾喜愛。
由於「小人物狂想曲」的成功,使得短劇的可能性開始被重視,之後綜藝節目一窩蜂流行橋劇,以簡短的喜劇貫穿節目,這個情形到「黃金拍檔」達到高峰,整個節目甚至都以短劇為主。
「黃金拍檔」用極誇張的肢體動作,沒有嚴格的編導約束,放任演員天馬行空想像式地表演,撞牆、潑水、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給觀眾極大的震撼感受。它的節目形式雖曾為衛道人士批評為「反智」,但是觀眾卻可以經由收看節目達到「發洩情緒」的效用。

十年親近,周相露嘗試在底片上改變野柳岩石色澤,形成另一種風化作用。(卜華志)
新聞喜劇一炮而紅
不過一逕誇張肢體動作的喜鬧劇,畢竟無法真正滿足觀眾,於是率先以「新聞事件」為素材的「連環泡」在解嚴前推出,便提出喜劇節目的新方向,讓觀眾耳目一新,迭創收視率新高。
「連環泡」早期的編劇李治平指出,「連環泡率先衝擊戒嚴體制,所以被討論的很多,也因而成功。」
新聞性喜劇節目雖然廣受歡迎,但節目的製作過程卻要比過去困難度高,而且複雜。
「我每天要看很多報紙,時時注意那些可做為劇本題材的事件」,現在擔任「女丑劇場」的編劇李治平說。
如何將事件消化成劇本,再激盪出出人意表的喜感,更是一大挑戰。曾經為「連環泡」編寫過劇本的郭志成記得,「連環泡」有回錄一場有關「飆車」的戲,演飆車手的演員連「摔」了幾回,大家就是覺得「摔」得不好。於是在討論之後,臨時決定加上一個賣消夜老人的角色,由他在飆車現場生意興隆,飆車手卻摔得七葷八素的景象,襯出整個劇的喜感,也諷刺了飆車的可笑。
博君一笑
雖然喜劇的內容更具時代感了,然而在商業架構下,實在也很難談到什麼「微言大義」,「王牌登場」製作人白美洪就說:「我們不奢談大道理,只想博君一笑!」
在美商公司上班的夏濤忙碌一天後,最愛看晚上九點半台視的「女丑劇場」,家人罵他不長進,他的理由則是:「不花腦筋看美女耍寶,感覺非常輕鬆。」
「美女耍寶」的另一極端——「男扮醜女」——也是現今喜劇形式的一大主流。
反串女性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小董(董至成),原本在廣播電台擔任播音員,在走入電視圈後,因扮演三八女性的角色「一炮而紅」。不過小董扮演女人,卻也招徠許多負面批評。台視董事長陳重光初上任時,便因他的表演「不雅」而欲將「王牌登場」調離七點半的黃金時段,卻在現實考量下而不了了之。
其實在小董心裡,反串女性常使自己充滿矛盾,「反串女人不只要扭曲自己原有性格,還要拿捏『不侮辱女性』的尺度,這實在很困難」,他說。
為演好自己的角色,小董一方面要努力觀察學習女性的動作特質;一方面又要避免誇大。於是他只能在女性小心眼、貪小便宜等性格上反諷作文章,其他方面也不敢多加著墨。
由於衛道人士的把關趨緊,反串異性的角色愈加不易發揮,並且因為反串的點子被用得過於浮濫,從「董娘」、「歪妹」、「陽婆婆」……幾乎每出喜劇都被引用,觀眾也有些疲累,因此這股反串風已有慢慢退卻之勢,白美洪就透露,小董今後將漸漸地「回復男兒身」了。
從劇場到電視
除了這些新的表演形式,近年喜劇演員陣容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現象——經過劇場訓練而躍上螢幕的例子非常多,像「連環泡」的小郭(郭子乾)、楊麗音,「王牌登場」的夏靖庭等都是小劇場出身的藝人。
「劇場的訓練對演員的表演素質很有幫助」,白美洪認為。
對演員本身來說,劇場訓練雖然可以幫助他們掌握表演的神髓,但是劇場和電視畢竟有所不同,楊麗音就指出,「劇場的空間大,觀眾階層明確,演員表演的自由度要比電視大多了」,她說。
近年來的本土化、台語熱潮流,部分鄉土氣息濃厚的演員趕搭列車,也在這類喜劇中一炮而紅。
像出道十八年,一直沉浮於演藝界的白冰冰,去年就突然因一齣「婆媳過招七十回」而大紅大紫。不但電視公司乘勝追擊,大量邀她主持綜藝節目,主演「婆媳」續集,連去年年底國大代表選舉,她都成為候選人助選的最佳利器,所到之處人潮洶湧,甚受歡迎。
白冰冰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扮演的角色對了她的型。她私底下就是個隨和的人,一襲睡袍,一雙家居拖鞋就到片場錄影,這和她在螢幕上所扮演的「三八」、「土氣」、「直腸子」的媳婦形象相近,而她自然不造作的表演方式,雖然扮演配角卻得到觀眾認同,不但捧紅了該劇,也使她自己演藝生涯達到顛峰。
走回溫馨的路
喜劇的風潮是歷久不衰的,但是其形式結構卻不停地在變化,這一波以新聞、時事為賣點的喜劇,隨著社會漸趨穩定,也慢慢在退燒中。
像一年半前台視推出「女丑劇場」時,正逢社會處於重組的巨變中,三天兩頭有示威遊行,「女丑」便大量推出「示威」、「立法院打架」等節目內容,深獲觀眾共鳴。
但是現在,人們再度開始注意到自己本身的生活,末日式吃喝玩樂的休閒形態,漸漸要由享受家庭溫馨所替代,「因此喜劇形式,也將由爆笑轉向溫馨」,李治平說。
事實上,這個轉變也已經在電視上出現了。由資深藝人方芳芳主導「王牌登場」中的懷舊單元,使透過生活化的題材——童年、愛情、生活等,在輕鬆不嚴肅,戲而不謔的內容中,藉由過去和現代價值觀的比較,一點一滴告訴人們人際倫理的溫馨可貴。從觀眾反應看來,這種形式的節目已經開始被接受了。
「嬉笑怒罵的東西雖然容易被原諒,但卻不易深刻」,李治平開始思考喜劇的新走向,他也認為爆笑式的表演在衰退中。
只要有人生,一定有悲喜,反映人生的戲劇自然也是如此。尤其是喜劇,不論是狂喜爆笑、冷嘲熱諷、溫馨感人,其實它都是要告訴觀眾一件事——一笑能解萬千愁!
〔圖片說明〕
P.94
喜劇帶給人們許多歡笑。(本刊資料)
P.95
「黃金拍擋」短劇內容天馬行空,墨西哥遊俠、中國劍客、游擊隊軍人、芭蕾舞星、清朝僵屍都可以湊在一塊兒演戲。(本刊資料)
P.96
「連環泡」內容常取自你我熟悉的題材。圖為澎恰恰扮演「魔鬼終結者」。
P.97
「男扮女裝」是喜劇常用的笑點,但是長髮後面的男性演員性格經常要做相當程度的扭曲。
P.98
現代喜劇結構嚴謹,上戲前的溝通非常重要。
P.99
白冰冰(圖右)因「婆媳過招七十回」走紅後,戲約不斷,並成為綜藝節目的紅牌主持人。圖中是她主持「連環泡」一景。(黃麗梨攝)
P.99
(下)資深藝人方芳芳(圖右)試圖將喜劇帶入溫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