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師道式微的今日,提到「祭孔」,現代人多半認為那是古人的事,感覺十分遙遠。然而,在一個典型已遠、任何人事物似乎都禁不起時間淘洗的年代,祭孔典禮能傳承二千五百多年不墜,所傳達的意涵,值得一探。
9月28日,天色微明的清晨,榕樹環繞的台北大龍峒內已經聚集了數百賓客,肅靜的等待祭孔典禮開始。6點整,「釋奠典禮開始!」──引贊(司儀)的一聲高亢長音劃破了陰陽二界的分際。隨後,「儀門」西邊的晉鼓緩慢響起,逐漸轉快轉強,再漸慢弱而止。之後,一聲悠長的鏞鐘敲響,廟埕中的虔敬氛圍隨著鐘鼓三輪而更加凝聚。接著,穿著紅赭色長袍、負責演奏八音的「樂生」,穿著黃綢袍表演佾舞的「舞生」,引導典禮進行的「禮生」,依序以五步一頓的步伐進場,然後各自就位……
祭孔典禮緩慢的節奏、文言艱澀的用語,古代的服裝、器物、音樂舞蹈,置身其中,讓人以為時光錯置,恍如進入紀元前孔子降生的春秋時代。
生於亂世的孔子,出身清苦,但年少時就立志向學,終其一生致力於思考和實踐為「人」的完美典型,思想學說自成一家。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無類」,三千門生、72弟子各有所成;在政治上,孔子積極尋求發揮機會,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與弟子周遊列國,經世濟民的熱忱令人動容。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在墓旁築屋而居,守喪3年。這段期間以回憶和記述老師的教導為重心,才有影響後世極深的《論語》產生。

淵遠流長
孔老夫子生前不得志,死後卻因偉大的思想人格,受到歷代帝王推崇。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就下令在現今山東曲阜的孔子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的衣、冠、琴、書等文物保存起來,並按時進行祭祀。到漢高祖12年(西元前195年),高祖經過魯國,以天子才可使用的祭牲「太牢」(全牛、全羊、全豬三者具備)祭祀孔子,寫下以帝王之尊親自祭祀孔子的先例。
二百五十多年後的東漢明帝,更通令全國各地方政府都在學校祭孔,自此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漢明帝在位期間也曾到曲阜上香祭孔,並且把孔門 72弟子加入從祀行列,展開了祭孔有「配享」的體制。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普遍祭祀孔子,並建構了龐大的從祀體系後,祭孔禮儀也愈形完備。追封孔子的諡號,也由漢朝時的「褒成宣尼公」,提升為唐朝的「文宣王」。
祭孔禮儀稱為「釋奠禮」最早可溯源到周代。所謂「釋」、「奠」都是陳設、呈獻的意思,是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表示對被祭祀者的崇敬。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周朝時,各地學校每年都要按春、秋兩季行釋奠禮,以緬懷對教育有貢獻的已逝賢達和師長。孔子去世後,釋奠的對象逐漸轉變為以孔子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先師」,「釋奠」也成了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
目前台灣行之有年的釋奠儀節,是政府在民國57年請學者專家根據明朝的釋奠禮為基礎而重新修訂的。整個釋奠禮中,除了祭祀孔子外,從祀對象還包括「四配」──顏回、子思、曾子、孟子,及「十二哲」──子貢、子路等孔門大弟子,牌位分列在孔子靈位的東西兩邊;而在正殿的東西二側,則分別祭祀歷代以來德行高遠的「先賢」,和傳經授業的「先儒」,各七十多人。

行禮如儀
由於祭祀的對象眾多,因此釋奠禮衍生出「正獻禮」和「分獻禮」兩種。正獻禮呈獻給孔子,由「正獻官」主祭;分獻禮則是呈獻給所有的配享者,由8位「分獻官」負責行禮。正獻官和分獻官在獻禮進行時,同步向不同神靈獻禮三次。
民國57年訂出釋奠禮數規格後,通用於全台各縣市,各地的正獻官都由地方最高首長擔任,其中較特殊的是台北市。因台北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屬於中樞祭孔,在市長三獻禮後,還有總統代表(通常為內政部長)及孔子嫡系後裔、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獻祭。
綜觀釋奠典禮的33個程序,前面10個程序逐漸鋪陳敬虔等待的氣氛,在「迎神」程序後進入高潮。此時眾樂和鳴,兩排「禮生」在燈、爐前導下,手持斧、鉞、扇、繖等分別代表文、武儀杖(古代帝王出巡時,侍者在旁手持儀杖,孔子也比照之)的禮器,浩浩蕩蕩走到門外迎接孔子神靈。
之後,在迎神隊伍走回大成殿的途中,廟埕上的眾獻官全體肅立面向迎神隊伍,待神靈進入大成殿後,行三鞠躬禮,然後依次是「進饌」,「上香」,行「初獻」、「亞獻」、「終獻」三次獻禮,並「飲福受胙」──由正獻官飲酒、接受祭肉,代表接受孔子等眾神靈的祝福,而進入典禮尾聲。
其中,呈獻祭品供神靈享用的「進饌」儀節,雖然因為過程短暫,容易被觀禮者忽略,但其實祭品的種類之多和準備之繁,裡面的學問是大有講究的。
熟知祭孔禮儀的政大中文系教授董金裕指出,由於孔子被封為「文宣王」,位同天子,所以祭祀規格也需要相稱。以舞蹈來說,「八佾舞」直行橫列各8人、共64人,為天子所專用,(目前台北孔廟因場地所限,不得已採六佾舞);祭品也是古禮中最隆重的規格──太牢、幣帛與籩豆粢盛。
「太牢」──牛、羊、豬,是天子專用的祭品,陳設在孔子祭桌前的正中央;「帛」為古代最貴重的絲織品,「幣帛」就是用帛作成的錢幣。「籩豆粢盛」則是使用特殊的祭器,如籩、豆、簠、簋、鐙、鉶,裡面盛裝著按古食譜製作的各類祭品,並按照一定的位置、數量來擺設。

179份祭品
每年為台北孔廟準備祭品、有「孔子大廚師」之稱的魏美容老師表示,釋奠禮的祭品有27種、共179份,內容包括五穀雜糧、蔬菜和生鮮肉品。不同的祭品必須按古禮盛裝在不同的祭器中,以尊貴程度分,依次是「鐙」盛太羹(牛肉羹),「鉶」則裝和羹(羊肉羹和豬肉羹),豬、兔、鹿等製成的肉醬則放在「豆」中。而祭品陳設的配置,依神位尊卑不同,陳列方式、豐儉程度也各有不同,絲毫不得隨便。這和一般民間廟宇以鮮花素果或罐頭魚肉祭祀,擺設位置也沒有一定章法十分不同。
這麼繁雜的祭品準備,繼承父業的魏美容雖已相當熟悉,每年還是要花二到三天的時間採買、烹煮。她還組了一支十幾人的義工隊伍,在928祭典的前一天最忙碌,從採買蔬菜肉類到全部烹煮完成,晚上再按著古禮一一擺放。若是義工媽媽把祭品位置、數量弄錯了,還要排到深夜才能完成,以便趕上第二天清晨舉行的典禮。

報本反始
釋奠禮中所獻上的牲禮、祭品,究竟代表怎樣的心意?各神靈享用的籩豆等祭器的數量之別,有何意義?所有神位中,何以只有孔子的祭器中有「鐙」,其中盛裝的,為何是沒有經過調味的羹湯?又為何必須連續三次獻禮?
研究古代祭禮的師大國文系教授林素英指出,祭品含括「犧牲」(全牲)、「粢盛」(五穀類)和「庶羞」(肉類及配菜等)三大類,表示了祭祀者周到的用心。
怎麼說呢?
古代由於物質不豐富,只有在祭祀時才會宰殺牲畜,其中以牛為最尊貴、最隆重。祭牛以生食為祭,象徵人類對於遠古時期茹毛飲血生活的追念,含有一份《禮記》所說的「反本修古」的精神。
「犧牲」之外,又以黍、稷、稻、粱、菽等五穀「粢盛」為祭。這是表示農業社會以穀類為主食,因而獻祭五榖,具有感激天地賜予的「飲水思源」意涵。由於中國北方種黍稷,南方種稻米,因此祭祀時,會依照各類穀物的生產季節以及產地的差異,選取適當的穀物。黍、稷、稻、粱、菽盛放在簠、簋二種雕刻精美的青銅祭器之中,也與其主食的身分相合。
而「庶羞」是指包括肉類、配菜等多種口味之美食。獻上庶羞,好像將逝者生前的家居生活再次呈現,雖然是祭祀,也要像生前侍奉長輩一樣的細心調理祭品,表現出「事死如事生」的認真心意。

祭孔的「雅樂」是古代國家大典採用的音樂,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與宗廟。樂聲節奏悠緩,典雅和平。
相稱為宜
對於行禮的次數和祭器、祭品的多寡原則,《禮記》〈禮器〉篇中則做了清楚的說明:禮文有以「多」為貴的,例如,諸侯出門有7個副官先行傳話,招待來賓有7樣葷菜;大夫只有5個副官、5樣葷菜。但禮也有以「少」為貴的:諸侯出門有7個副官,天子出門卻一個都不用;祭祀社稷用三牲,最大的郊祭(祭天)卻只用一牛,而且是小牛。
至於祭器的大小,禮文有的以「大」為貴,如宮室的規模、器皿的尺寸、棺槨的厚度,都是越貴者越大;但是又有以「小」為貴的,例如宗廟之祭,主人獻「尸」(祭祖時由專人穿戴祖先的服裝,裝扮成先人的模樣)用小酒杯,而地位低下的人獻祭時卻反倒用大杯子。
禮文又有以「文采」為貴者,如天子的冠,有朱綠五彩的帽帶,並有12條垂旒(帽子前方的流蘇),諸侯只有9垂旒,大夫7旒;但又有以「素」為貴的,如皇帝祭天的禮服無文飾,最大的圭不加雕琢,大祭的羹湯不須調味等。
對這些看似矛盾的制禮原則,《禮記》中孔子詮釋說:禮以多為貴的,屬於「外在的排場」,排場需要符合祭祀者的崇高身分,怎能不以多為貴?相對的,以少為貴者,則屬於「內心的敬意」,特別強調原初專一與純淨無瑕。因為天生萬物、父祖生己身,我們完成的功業沒有一件配得上他們的大德,因此對天地和父祖的致敬,就以「少」來表示自己的謙抑,也有回歸遠古太初時期的「反本」用意。
至於現在台灣的祭孔典禮中,以糯米做成牛羊豬形狀的「素太牢」,取代原本的「犧牲」,是否算是失禮呢?林素英表示,這種改變屬於「禮數」的「形式」改變。祭祀者若能理解以「太牢」獻祭的意義,則無論是「素太牢」,或者是原本牛、羊、豬兼備的三牲,都可以表達現代人對孔子的敬意。

眾樂合鳴中,在燈、爐前導下,持著斧、鉞、扇、繖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迎接孔子神靈降臨,眾獻官則敬虔地行禮迎靈。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如此看來,釋奠禮中祭品的多樣與豐美,表示對孔子地位的尊崇,四配、十二哲等配享者的祭品依次從簡,籩、豆等祭器數量依次減少,也顯示了身分不同、依禮行事的原則。不加調味的原味羹湯,和唯一的祭器──鐙,則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內在謙卑;「三獻禮」,是以三為多,表達對先聖先賢無限的緬懷,並希望先人能盡情享用祭品。
林素英指出,古代祭祀者為了在祭典中能與鬼神相感通,在祭祀之前必須先行齋戒,屏除一切雜務,集中精神以專心懷念先人。由於心靈達到極度澄明的狀態,也因為專心思念先人的志趣行為,使得祭祀之時,先人的神情笑貌,歷歷如在目前。
因此,《論語》中可看到孔子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說法,說明行祭之時,應以虔敬的態度全神投入,以體會受祭者「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臨場感,達到人神交融的神聖境界。
祭禮既然貴在心誠意敬,那麼在每年行禮如儀的祭孔典禮舉行時,人們若能在忙碌步調中停下腳步,好好思索孔子一生的行誼,學習古聖先賢對於生命價值的追求,讓聖賢的典型重現於眼前,或許就是在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之時,我們所能獻給孔子最可貴的禮物了!
summary="台北孔廟釋奠典禮祭品種類及烹調方式:第1欄:類別1,第2欄:類別2,第3欄:項目,第4欄:烹調方式,第5欄:盛裝祭器。">台北孔廟釋奠典禮祭品種類及烹調方式 類別 項目烹調方式盛裝祭器 粢盛 五穀黍(小麥)、稷(粟米)挑選形狀圓滿、完好的,湯撈蒸熟成飯簠 稻(糙米)、粱(高粱) 簋 庶羞雜糧紅棗、栗、黑蓮子、杜欠實、白果、乾筍、鹽挑選選外型圓滿的,稍加整理後即盛裝使用籩 肉類牛肉完全不加調味,作成牛肉羹湯鐙 羊肉、豬肉羊、豬採用背肉,加五味(蔥薑蒜糖醋)作成稠羹狀鉶 鹿肉用乾鹿肉煮熟切片(現以羊肉取代)籩 羊、豬、兔、鹿、魚肉將肉切小塊,加五味醬油作成肉醬豆 蔬菜韭菜、芹菜、蘿蔔切段後以簡單汆燙調理豆 資料來源:「祀孔釋奠大典祭品要覽」,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印行及魏美容老師製表:李珊


由於孔子被封為「文宣王」,位同天子,所以祭祀規格也需要相稱。祭孔的「八佾舞」直行、橫列各8人,是古禮中天子所專用。

鉶

祭孔用的「太牢」,是指牛、羊、豬三樣獻祭的牲畜(犧牲),需選取牛角、羊角成45度,毛色、外型俱佳的上品。只是近年因黃牛少、天候炎熱等因素,部分孔廟已改為糯米作的「素太牢」替代。


今人祭孔若能思索孔子一生行誼、仰慕聖賢典型,才具有時代意義。圖為台北孔廟於祭孔典禮後舉辦的「孔子周遊台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