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四年上半年,中華民國的出口成長率只有三.五%,在亞太其他國家兩位數字的耀眼成績比照下,顯得黯然失色;同時國內外投資低迷,在亞太區也敬陪末座,台灣也被稱為「外資孤島」。不過,就在輿論發表種種憂心看法時,國內經濟卻兀自有了起色,使九四年有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歡喜收場。展望九五年,起起落落之外,最終的結局又會是怎樣呢?
去年十二月上旬,中華經濟研究院依照往例,舉辦了對次年的經濟展望研討會。天氣雖然乍現初冬寒意,但會議的氣氛卻輕鬆溫馨。「這次來開這個會的心情,比一年前要樂觀多了」,參加講評的行政院主計處副主計長韋端如是說。
「樂觀」,正是九五年經濟預測的基調。

出口產業的成績好壞,可以反映出台灣在世界經濟競爭力中的高下。圖為高雄加工出口區。(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多少年來難得一見……」
台灣的樂觀,不過是從九四年的「不錯」到九五年的「應該會更好」,心情波動不算太大,但對全球許許多多國家來說,展望一九九五,卻如大旱多年、驟降甘霖般,令他們激動、振奮。
的確,從國際觀點來看,全球景氣在谷底掙扎翻滾已有多年,連根柢雄厚的跨國大企業,都難逃裁員、減薪、倒閉等連串噩運,直到九四年中期,曙光初露,才算有了令人驚喜的轉機。
經建會顧問葉萬安指出,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美國經濟在一年多以前逐漸復甦,單以最牽動人心的失業率來說,九四年已下降到六.二%;再以九月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 INTERNATIONAL)發佈的全球競爭力調查,美國也擊敗日本,奪回睽違已久的冠軍寶座。
相較於目前已接近高峰的美國,泡沫經濟破滅後陷入蕭條的日本,情況一度曖昧不明,所幸大和民族終究不甘於一蹶不振:「本來日本國內還在為經濟到底是持續惡化還是略有好轉,爭論不休。不過九四年後期漸有起色,儘管速度慢得令人焦急,但至少沒有人會再懷疑:日本總算開始從谷底慢慢爬升了!」日本日新證券台北辦事處代表大倉厚頗為驕傲的表示。
不只如此,新年度的好消息更從四面八方湧來,根據著名的華頓計量經濟預測協會(WEFA GROUP)估計,若以一九九○年為基準年,九一到九四年的世界經濟復合成長率為-0.4,0.2,1.1,2.1,九五年則將一躍為3.4。
「全球經濟全面復甦的趨勢很明顯了,這是多少年來難得一見的榮景」,經建會經濟研究處處長李高朝指出。由於九四年開張後經濟活絡情況出乎意料的好,許多國際經濟機構都在年中檢討時,將原先預估的經濟成長指數往上調高,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比修正過後的還要好!」景況不好的東歐各國,今年有希望擺脫連年來的衰退陰霾,開始正向成長;就連轉型最不順利、九四年還是赤字連連的俄國,也都可望有個至少是「止跌」了的九五年。

和平的兩岸關係,是確保台灣經貿發展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圖為九四年七月在台北舉行的兩岸會談現場。(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樂觀中存有變數
國際景氣為何復甦?有些學者認為是「經濟循環的自然結果」,不過其中較明顯的原因之一,是和九三年底世界關貿總協(GATT)會員國達成烏拉圭回合協議有關。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汪建南指出:「這項協議達成後,進一步消除了各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使貿易大餅迅速擴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保守估計,烏拉圭回合協議將使世界貿易流通量增加十%,即每年所得增加二千五百億美元,對促進經濟活絡,功效很大。
放眼看去,美、日、歐等台灣主要市場既已復甦,對目前仍以外銷為導向的台灣來說,「訂單多得接不完」的盛況重現,並非奢望。
「國際景氣復甦,其中亞太地區是成長最快的地區,台灣又在亞太經濟圈的正中心,水漲船高,哪有理由不樂觀?」李高朝充滿信心。
若從全球情勢判斷,台灣的確有一百個樂觀的理由。但「別忘了,全球經濟的餅雖然變大,但競爭者也多了」,新光紡織總經理胡僑榮提醒。近有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四小虎猛力追趕、遠有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國虎視耽耽。何況國際景氣幾番沈浮,總有些國家永遠搭不上列車,撈不到好處;也有國家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菲律賓就是明鑑。台灣能不能搶得到以往那麼大比例的一塊好餅,除了靠大家爭氣外,一些內在外在的變數,更要小心因應。
兩岸經貿,就是台灣最不能忽略的變數之一。

台灣何時「入關」?與貿易對手國談成的條件為何?是九五年產業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圖中的汽車業正是受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本刊資料)
最大基地,最大市場
不管情願與否,誰都不能否認,大陸已是台灣產業最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縱使身旁沒有親人在大陸做生意,至少也聽過「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在不斷提高」的警示。
對此憂心忡忡,一再希望兩岸經貿能適度「降溫」的大陸委員會經濟處處長陳明璋指出,目前大陸和香港兩地合起來,已佔台灣外銷金額的四分之一,預計到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後,大陸就會超過美國,成為台灣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另一方面,台灣資金技術,仍源源不斷匯進大陸,大陸香港合起來,佔九四年一至八月我國廠商對外投資的四十二%!
儘管帳面數字驚人,但明瞭台商「只能做、不明講」內情的人都知道,上述數字還顯然失真、低估;許多學者及業者都不諱言,兩岸經貿關係,以及大陸本身的經貿情勢,如今已是台灣產業的「命脈所繫」了:「只要大陸維持榮景,台灣就不會差」,有人如是形容。
九四年間,大陸度過了「宏觀調控」的緊縮期,雖然一些燙手的經濟沉疴如嚴重的通貨膨脹、國營企業連年虧損、沿海內陸貧富懸殊、農村盲流到處流竄打工等等,都沒有什麼改善的跡象,不過似乎不妨礙大陸的經濟改革以高速向前衝刺。
展望九五年大陸經濟情勢,「如果沒有『不可預測的意外』的話,大陸還是會有十%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和九四年差不多,兩岸經貿也還是會維持活絡」,李高朝分析。

台灣重要總體經濟指標資料來源: 經建會。
大陸商場迎戰強敵
要小心的是,中共為了整頓經濟環境,近來推出一連串的法規,包括新稅法、公司法、會計法、勞動法、對外貿易法等等。尤其九五年元旦開始實施的「勞動法」,「比台灣的勞基法嚴格多了」,友嘉實業集團總裁朱志洋指出。這些法規真要不打折扣的實施起來,台商的經營成本和管理困難度,將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和台灣一樣,大陸也可能在九五年內加入世界關貿總協,對在大陸的眾多台商而言,利弊參半。
首先,中共要想入關,必須大幅度開放市場,一視同仁地讓外商來投資及進行貿易;同時大陸產品也更有機會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公平競爭。在這樣的調整轉型中,目前被大陸定位為「特殊國內投資」、並且可以享受比外商多一點優惠待遇的台商,未來「自家人」式的優惠特權恐怕難以維持,最後終究要和其他國籍的外商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競爭。
對在大陸投資做外銷的廠商而言,大陸入關應該有助於開拓市場,但對做內銷為主的台商而言,衝擊較大。
「以往外商拿不到的產品內銷比例,台商都可以靠各種管道、關係拿到;但現在外商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大陸市場,這場搶地盤的硬仗有得打了」,朱志洋剖析。
事實上,為了搶得先機,這兩年各國外商進駐大陸的手筆驚人,而且膽敢渡海東來的,不是泛泛之輩,都是資金技術雄厚的跨國大企業。未來大陸門戶更形開放後,「台商要面對的最大競爭者,還不是大陸本土廠商,而是這些所向披靡的跨國集團」,政大經濟系教授李紀珠指出。

年關前的消費熱潮,似乎說明一般民眾對經濟發展及生活前景頗具信心。(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檢驗年終成績單
大陸經貿或許將有一番新變局,但經濟學者都對台商靈活應變的強大本領,信心十足。令人憂心的,反倒是越來越多的大企業申請到大陸投資,不僅投資金額一件比一件大,而且投資項目也由以往的傳統產業,轉向中高技術的科技產業,或是中間原料的生產。而這些,都是政府苦苦呼籲,希望企業在台灣堅守留根的。
「根留台灣」,這樣的口號,對台商究竟有沒有凝聚力?台灣會是台商全球競爭佈局中的助力還是阻力?
根據瑞士國際管理學院發表的競爭力報告,台灣在全球四十二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十八名,相較於同屬四小龍的新加坡(排名第二)、香港(第四),台灣明顯的已由當年身手矯捷的蛟龍變成蹣跚的笨龍,甚至還落居新興的馬來西亞(排名十七)之後。許多人不禁擔心,在全球經濟復甦、亞太全面起飛的世紀末,台灣會淪為「斯人獨憔悴」嗎?
這類疑慮有其理由,尤其九四年前三季,國內經濟成長十分遲緩,力道薄弱,中間還夾了颱風及停水停電等等天災意外,產業界叫苦連連。但或許是受到國際景氣復甦的大勢帶動,以及日圓升值的有利影響,第四季開始,國內經濟突然一掃陰霾,頗有起色。
以通常是出口淡季的十一月來說,出口值高達九十四億美元,比九三年同期成長廿六%,進口值也同樣亮麗,成長了卅五%;兩者相加,創下七年來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最高成長記錄。十二月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佈的最新報告中,則將九四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六.四%)列為全球第七,算是維持住「優等生」的形象。
「只要進出口順暢,一方面帶動製造業的投資及生產,一方面帶動消費熱潮,什麼產業空洞化、經濟衰退都不必擔憂」,李高朝進一步分析。事實上,九四年末的台灣,不僅進出口成長快,投資、消費、生產無一不生氣蓬勃,「熱、熱、熱!」是李高朝對國內經濟的評語;他甚且建議政府早做準備,避免因成長太快、經濟「過熱」而引發通貨膨脹,反倒得不償失。
長期隱憂,仍需努力
韋端也指出,九三年底時,各派人馬還在為九四年國內經濟成長率究竟要訂為六%以上或以下激辯不已,然而九四年結束前意想不到的外貿豐收,使大家對九五年有了「今年會更好」的樂觀展望。唯一的差異,或許只是一些更求全的疑問——「能不能好很多?」、「能比其他小龍小虎來得好嗎?」
歸根究柢,眼前的榮景雖然暫時掩沒眾人的憂慮,不過國內生產及投資環境存有許多障礙缺失,卻是很難否認的事實,正如李高朝形容的,「民間投資意願很高,可惜受挫於種種因素,真正實現的不高。」投資不順,影響未來的收成,連帶著攸關台灣經濟長遠發展的產業升級,也會停滯不前,足以構成台灣經濟發展的致命傷。
投資環境不良,挫折處處,病灶不難診斷,卻難以根除治癒。單以生產供給條件來說,就有著太多填不滿的不足,大大拉高了投資成本:勞工短缺、土地難覓、能源水電供應不穩定、公共建設如交通和電信資訊設施不足;還有產業要升級,升級的技術苦無來源;中小企業更有資金不足,投資無以為繼的困境……。
生產與投資環境的改善,是國內經濟發展要面對的長期挑戰,在無數的學者業者探討下,其實藥方早已初備,但要在決心和執行上加一把勁。至於九五年的新變數和新挑戰,一是台灣勢必在今年內加入世界關貿總協,二是「亞太營運中心」藍圖的落實推動;兩者都可以將台灣這幾年來努力追求的經濟「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向前推進一大步。
壓力加努力,激出潛力!
為了「入關」,我國必須要與廿三個國家達成雙邊貿易協議,不過到九四年十一月底為止,真正達成協議的只有馬來西亞、南非和土耳其區區三國。加上中共一再揚言要比台灣先入關,使得台灣到底什麼時候入關,充滿變數。再說,幾個主要的貿易對手如美國、日本等,都還沒有接受我們的入關條件,到底我國還要做哪些讓步,才能換取入關通行證?目前都還難以確定。
「這種不確定感,實在讓業界無所適從」,入關後首當其衝、必須面對強勢國際大廠攻城掠地的汽車業,一位公關組長被詢及因應方案時,無奈的表示,由於「敵我情勢不明」,目前他們能做的,只是儘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並且聯合多家業者,一起向政府陳情溝通。
由於入關後必須一波波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讓外商可以在台灣市場進行較公平的競爭,但哪些商品該被排在第一波,當抵禦強敵的敢死隊?哪些商品又可以多一些緩衝的時間?開放的幅度該多大、多快?利益損失與糾葛如何擺平?在在都是入關的難解習題。隨著入關的時程逼近,產業界與政府間的動盪角力還會更形顯著。
個別產業或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整體說來,入關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絕對具有正面的意義:根據九四年十一月十日GATT日內瓦會議的報告,台灣若加人GATT,到西元二○○五年時,出口值可以較不加入時多增加四.五%——十四.四%,國民所得額外增加的幅度,也會在廿六億美元至一百零二億美元間,這還是保守的估計。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誠則以宏觀角度指出,世界經濟一直循著「全球化」與「區域化」並軌的兩大趨勢前進,台灣不加入關貿總協,就不能視為世界經貿圈裡合格的一份子;而九五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又會排入諸如國際勞工條件和環保標準等的新議題。換句話說,越晚加入,台灣要面臨的門檻也就越高、調適工程越浩大,因此無論如何,我國勢必要趕在九五年內爭取入關。
「『入關陣痛』可能會是九五年我國經濟的一大變數,不過台灣已經實行自由化、國際化這麼多年,大家都應該有心理準備、也有實力接受考驗」,葉萬安期許:「壓力加努力,正可以激發台灣經濟的潛力!」
是好是壞,全靠自己
成為世界經貿體系的一環,不僅體現在積極入關的決心上,也透過「亞太營運中心」的藍圖,清楚的勾勒出來。這項兩年多前就提出的宏偉構想,希望台灣能憑藉優勢的地理樞紐位置、正統華人文化與綿密的華商人脈、以及本身產業的雄厚基礎,成為外商來亞太地區、特別是赴大陸投資的區域中心。
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普獲認同,不過由於其中牽涉到台灣和大陸經貿間的開放互動問題,像是兩岸直航、大陸人員及資金貨物來台等,因此爭議頗多;陸委會中也有官員明白反對這個構想中「前(台灣)店後(大陸)廠」、「台灣香港化」的意涵,認為將台灣當做吸引外商赴大陸投資的跳板,無異是「拿自己去襯托大陸」。
不過最近內閣改組,當初推動這個構想的前經建會主委蕭萬長入主陸委會,延宕多時的「亞太營運中心時間表」也初步擬定,顯示政府已有決心盡速推動這個計畫。對產業界來說,這又是九四年底一個振奮人心的大「利多」。
放眼九五年,經濟大環境會有許多變數,「每一個變數都是利弊參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吃虧,完全看政府和民間怎麼因應!」李誠的話,應該是經濟展望的最佳註腳。
〔圖片說明〕
P.6
縱然背負許多障礙和包袱,台灣經濟仍然力求鼓翼上揚。(蔡智本繪圖)
P.8
出口產業的成績好壞,可以反映出台灣在世界經濟競爭力中的高下。圖為高雄加工出口區。(王煒昶攝)
P.9
和平的兩岸關係,是確保台灣經貿發展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圖為九四年七月在台北舉行的兩岸會談現場。(張良綱攝)
P.10
台灣何時「入關」?與貿易對手國談成的條件為何?是九五年產業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圖中的汽車業正是受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本刊資料)
P.11
台灣重要總體經濟指標
資料來源:經建會
P.12
年關前的消費熱潮,似乎說明一般民眾對經濟發展及生活前景頗具信心。(邱瑞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