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個人的出生時間,配上陰陽五行和四時節氣來算命,這在中國起源很早,但是直到五代宋初的命學大師徐子平確立了「四柱算命法」——也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成一柱;每柱再由天干、地支各一字合成,共計八個字——之後,「八字批命」的體系才算正式確立。後代人常把算命術稱為「子平術」,就是為了紀念徐子平。
八字批命有以下幾種基礎理論:

五行與干支、四時五方關係圖(。
「天干」「地支」紀錄時間
中國人向來把「人」當做是宇宙具體而微的縮影,因此有「人身一小天地、」「人與四時合序」等說法。既然自然界的萬物——蟲魚鳥獸、木石風水等,都因為時間(四季節氣)及陰陽五行的運作,而有興、衰、榮、枯……等變化,因此古人認為,若能找出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就同樣可以預知這個人一生興衰榮枯的歷程。
只是,四時在變化,人也一直在成長,要以人生那一個「定點」的時間來做為衡量一生的參考,著實令人費心。寫「論衡」的漢朝學者王充曾提出他的想法,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早在父母交合、卵子受精時就決定了。這樣說來,似乎應該以「受胎」那一刻的宇宙運行狀態對胎兒的影響,做為論斷它將來一生的依據。只可惜這在「技術層面」上有許多問題,像是早產、晚產等等,因此退而求其次,改以人脫離母體之時,也就是出生的時刻,來做為參考的定點,所以衍生成了現在所用的「生辰八字」,記錄的方式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本就是古人用來記日期的代號,但它的複雜處在於充滿了「象徵」。例如「干」的本義是強而有力的「樹幹」,代表「陽」;而「支」的本義是柔弱的「樹枝」,代表「陰」。
天干共計十位,依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本是以記日為主要功用;地支則是十二位,依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位都固定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的某一個時辰,及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某一月分,漢武帝確立了「建寅」的曆法,因此是以「寅月」為一年的開端。(見附圖)
由於天干地支,是取象於植物,因此每一個字都代表著樹木生長的某一個階段。例如天干第一位的「甲」,象徵草木破土萌芽,「陽」在內而被「陰」覆裹;同樣的,地支第一位的「子」是「孳生」的意思、而最後一位的「亥」則是「劾殺」,也就是一切進入冬蟄。
八字算生辰,不管年、月、日、時,都分別用天干、地支各取一字來記錄,其中又以「生日」最重要,稱為「本命柱」,其他的年、月、時三柱則供參考。
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出生月分,其實並不是按照陰曆上的日期,而是依據一年的十二個「節」,例如同樣生於正月(寅月),但若在「立春」之前出生,就要算是「上一年」生的,介乎「立春」和下一個「節」——驚蟄(通常在二月中旬)——之間出生的,才算是寅月生的。這是因為天干、地支本來就取象於植物,因此一切以植物的生長節氣為依歸。
排算生辰八字,是一件相當複雜的工作,要借助厚厚一本「萬年曆」和各式各樣的口訣。這是想學算命的人要過的第一道「關口」。

五行四時 旺相休囚死表。
陰陽五行,代表宇宙力量的運作
陰陽和五行本來都是哲學概念,廣泛引用來象徵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
首先,衍生自「易經」的陰陽,可以指日和月,也可以指晝夜、明暗、動靜、內外、寒熱、剛柔、男女……等等無所不在的各種現象。表面看來,它代表的是兩種對立、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力量,但其實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缺少了陰,陽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談五行。正如佛家講「四大」——地水火風——是構成宇宙的要素,中國的老祖先們講「五行」——金木水火土。而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一套「五行相生相勝(相剋)」的原理。
所謂「相生」,是指其中一種對另一種有著生發、促進的作用,它排列起來是這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和「相生」相反的,就是「相剋」,也有一套規則——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相生」、「相剋」是批算八字時要謹記的首要規則,但它們到底根據什麼?現代科技發現的宇宙新元素何止千百種,光談這五種夠嗎?
類似的疑問很多,例如有人問為什麼是「土生金」而不是「土生木」?古人解釋是「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這種說法聽起來似是似非,尤其想想古人的生態觀察一向有許多謬誤,像是以為吃了用金石提煉的丹藥,就能像金石一樣長生不老等,因此以這種「五行生剋」做為基礎理論的八字批命,也就難免有人信、有人疑了。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的配合
天干地支配陰陽,規則簡單,只要依據古人的「自由心證」——凡是奇數就屬陽、凡是偶數就屬陰,因此天干十位中,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己辛癸屬「陰」,地支也是如此。
天干地支配五行,則稍微複雜些。例如,就天干來說,甲乙屬木、丙丁屬火;在地支中,則是寅卯辰屬木,巳午未屬火。(請參見表一)其中每一種又因陰陽(就天干來說)及月份(就地支來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雖然同屬於木,但屬「陽」的甲木是指「森林之木」,屬「陰」的乙木則是「花草之木」;同理,地支的寅是「初生之木」、卯是「極盛之木」,到了辰則是「漸衰之木」。
五行和四時
五行是中國算命術中最重要的觀念,而被引用時必須和季節及方位結合,不能孤立存在。(也請見表一)
這種連結似乎也滿合乎常理,例如木所「主」的方位在東,因為樹木生長,喜歡陽光,而東方正是太陽昇起之處;同樣的,金的稟性清涼肅殺,而西方正是太陽下山、草木不生的地方,因此金和西方便被結合在一起。再從反面來看,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若和自己所「旺」的季節或所「主」的方位偏離愈遠,也就愈代表它的力量衰微、敗死。
但是否「旺」就是好,衰微就是不好?結論可別下得太早。
原來中國人講「中庸」,怕的是「物極必反」。以「夏月之火」來說,本來是「勢力當權」,但若逢夏月之火旺盛而沒有「水制」,則又不免有自焚、傾危的危險。
從「旺」的觀念,又發展出五行和四季的相互關係——即所謂的「旺」、「相」(次旺)、「休」(休然無事)、「囚」(衰弱被囚)、「死」(了無生氣)。
古人訂定這種規則,是依據早有的五行生剋原理,也就是說,季節「當令」的自然「旺」,而接著處在「相」的狀態的,是「我生」的(例如木生火,火就是木的「我生」),處「休」的是「生我」的,處「囚」的是「剋我」的,處「死」的則是「我剋」的。(請參見表二)
五行生剋和人生運途的關聯
這些充滿各種象徵的理論要怎麼用來預測人生運途呢?
一般說來,問命的人問的不外乎是升官發財、六親吉凶,以及姻緣、生老病死等,因此算命術也就以這幾樣為重心。再依五行的生克關聯,以「我」(指生辰八字中的日柱,特別是其中的天干)為中心點,定出一套規則,這套規則極其複雜,以下舉其犖犖大者:
(一)生我者為「印綬」:例如五行中,戊土生辛金,戊土就屬辛金的「印綬」;又好比「生我者父母」,故「印綬」有父母、庇蔭等意思,又有「正印」、「偏印」之分。
(二)我生者為「傷官」、「食神」:其中陽我生陰子、陰我生陽子為「傷官」,例如甲木生丁火,丁火就是甲木的「傷官」;反之陽生陽或陰生陰的情況,就稱為「食神」。
所謂「傷官」,因為能制約「官星」,使「我」升不了官,一般都認為是不吉利的。若女性命帶「傷官」,就主「剋夫」(剋不一定剋死,只是牽制的意思)。當然,這只是封建時代以男性為主的價值觀,現代女性命帶「傷官」的,往往不僅能幹,還是「女強人」呢!
所謂「食神」,則是因為「我生者子女」,而在養兒防老的封建時代,子女就是父母老時的依靠,所以稱為「食神」。
(三)剋我者為「官煞」:例如壬水克丁火,壬水就屬丁火的「官煞」,這也有「正官」、「偏官」之分。
為什麼稱剋我的為「官煞」?原來古人也認為一旦入朝為官,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有「夢棺得官」(夢見棺材就會升官)的說法。升官是好事,但也會「剋我」,倒是相當耐人尋味。
(四)我剋者為「妻財」:例如庚辛克乙木,乙木就屬庚辛的「妻財」,又有「正財」、「偏財」之分。
從古人將「我剋者」定為「妻財」,也可以看出古人視妻子如同財產,認為兩者都是為「我」所享用的大男人心態。同時算命還講「財主情」,認為一個人花錢和用情的習性很有關聯,花錢如流水的人通常也用情浮濫。
(五)與我同類者為「比肩」、「劫財」:其中完全同類的為「比肩」,如庚金碰上庚金便成「比肩」;而陰陽不同的,如甲木碰上乙木,就稱「劫財」。「劫財」因為有「剋妻害子、多破耗」等的可能性,因此也多半是不吉利的。
以上這些,都是以生辰八字的日柱(本命柱)為「我」,然後在年、月、時三柱中尋找和「我」相生相剋或同類的各項,再用前面的基礎理論,以及命書上歸納的各條規則進行推斷。當然,八字批命不只如此,另外像「五行寄生十二宮」、「刑衝害化合」、以及各種星宿、神煞等等,也都是學算命者必備的常識。但八字之道儘管繁雜,總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個人五行的生剋扶抑要恰到好處,太強太弱都有偏頗,難以「福壽雙全」,和中國人固有的講求和諧、均衡的天命觀遙相呼應。
〔圖片說明〕
P.122
陰陽五行及宇宙運轉可以決定植物興衰,但人類進化至此,自然對我們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這或許是算命者自己也迷惑的吧!(鄭元慶攝)
P.124
(圖:王明雄提供)
P.126
五行與干支、四時五方關係圖(表一)
P.127
(表二)五行四時 旺相休囚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