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工處是為安置退除役官兵而設立的一個工程建設單位。成立之初,經費、設備、人才都很短缺,許多人對它的前途不表樂觀。但二十多年來,榮工處不但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工程建設單位,在國際工程界,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去年,榮工處承接的工程金額,幾達新台幣四百億元,更創下歷年來的最高記錄;而且其中海外業務佔了百分之五十二,比重首次超過國內。榮工處能有今天,除了經營得法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體員工都能以處為家,充分發揮了「風雨同舟,在艱彌厲」的榮工精神。
二月間的一天中午,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板橋基地,驀地響起震天的鞭炮聲及陣陣歡呼:「處長來了!處長來了!」嚴孝章一下車,立刻被大夥簇湧著走進禮堂。室內貼滿了「恭賀新禧」的春幅,配上每個人臉上歡欣雀躍的表情,瀰漫著一片過年的喜氣。其實春節早過了,但是依照榮工處的傳統,處長還沒到工地和大夥作春節聚餐,年就算還沒過完。
在這一年一度的春節餐會上,嚴孝章可忙壞了。他沒時間、也沒興致坐下來吃東西,只顧著和圍在四周的人劃拳、敬酒、閒話家常,彼此顯得那麼親切、熱絡。

南北高速公路。
同甘共苦廿載,深濃情誼化不開
除了現職人員外,許多退休的老榮民也回來參加聚餐。他們大多背已佝僂,有的還拄著柺杖,但也都巍巍顫顫地排著隊,一定要向嚴處長敬酒。有人還要考考他:「處長,記得我嗎?」「當然記得!」他一語叫出對方的姓名,還道出當年在工地同甘共苦的往事,對方的臉立刻笑開了。兩人一起回憶當年種種,嚴處長並殷殷問候:「近來過得好嗎?身體怎麼樣?風濕病有沒有再犯?……」老榮民聽得窩心,一一訴說著近況,嚴處長耐心地聽著,對方的臉上則現出孺慕的神情。其實有的老榮民年紀比嚴處長還大,但彷彿只要能這樣和他說上幾句話,喝上一杯酒,天大的煩惱也就能化解了。
這些榮工處的創業先鋒,當年跟著軍隊隻身來台,多半沒有家人、親友。退役後進入榮工處工作,榮工處退休後則住進各地的「榮民之家」。而每年春節,榮工處都要把他們從各地榮家接來,大家歡聚一堂,過一個他們自己的年。榮工處是他們心底真正的家,而嚴孝章就是他們的大家長。家長在餐聚時照例要發壓歲錢,雖然不過三百元,他們拿到手卻都高興得像個孩子。
粗獷的榮民弟兄,不善言辭,只是一個勁地以碗盛酒、大碗大碗地乾杯,表達出他們心中的暢快欣慰。如此喝法,不怕醉倒嗎?一位老榮民睜大了眼睛,奇怪會有此問,他說:「今天特別啊!你們可知道,咱們每年就等著這一天哪。」

嚴孝章擔任榮工處處長二十三年,雖已白髮蒼蒼,神采和幹勁不減當年。
無論簡單或豐盛,他們總要過個自己的年
對榮工處上上下下而言,這一天確是意義不凡。榮工處創立之初,經費、設備相當短絀,技術又不足,只能以勞力為業務重點,大夥兒工作、生活都很苦,而從那時起,嚴處長就經常巡迴到各工地為工作人員打氣,並與大夥一起過年。在簡陋的工寮裡,桌椅不夠用,他們就在地上鋪著報紙、席地而坐,吃的是自己做的大鍋菜。沒有好菜,沒有好酒,也不需多說什麼言語,這一刻所有人的心靈都契合在一起,凝聚了一種「同甘苦、共患難」的深摯情感。
有些工地在山上、海邊、或其他很偏僻的地方,而嚴孝章不管坐牛車、乘竹筏、或走山路,總是每年每地必到。二十幾年來,至今從無例外。現在榮工處的業務愈來愈發展,工地愈來愈多,有的甚至分佈在海外,巡迴到國內外各工地一次,至少需耗時兩個月。但每年春節前後,他必擱下一切事務,仍然到各工地與大夥一起「過年」。當然,他所堅持的、及所有員工所在乎的,並不是那一頓飯,而是那同甘共苦、情感交流的傳統。而這個傳統,也就是榮工處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關鍵之一。

高雄「中國鋼鐵公司」。
慘淡經營,團結奮鬥
榮工處成立於民國四十五年,隸屬於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是一幕僚機構。至民國四十八年時改變編制,成為獨立的事業管理處,具安置榮民及企業經營兩大特性,由嚴孝章擔任處長。當時,僅有六十個技術人員及新台幣三千萬元的資金,而要負責安置四千多位甫退役、無一技之長的榮民。嚴處長形容當時的情況是:「沒錢、沒人才、沒機器、也沒聲譽。」在與許多民營營造廠相比的情況下,榮工處相形見絀,幾乎沒有單位願意把工程交給他們做。他們只有「撿」最難的,別人不能、不敢做的工程承建。
嚴處長說:「那時候我們在各方面都無法與別人競爭,於是我告訴大家,唯有團結一致、努力奮鬥,榮工處才會有將來,大家才會有好日子過。」他勉勵大家以「風雨同舟,在艱彌厲」的精神,一起開荒拓土、披荊斬棘,開創事業。而這些都不是口號,他以身作則,經年穿著工作服,風塵僕僕地到各工地巡視,督促他們,也鼓勵他們。有時一天要跑四、五個地方,隨行人員都感覺體力不繼,得設法偷空休息,而他卻始終精神奕奕地聽簡報、作指示,並和大夥談話。通常只要介紹過一回,他就能記得對方的姓名,下回再見時,他都叫得出來,不免令屬下受寵若驚。

蘇澳港。
刻意要記得他的弟兄
有人說他得天獨厚,體力、記憶力都好。嚴孝章說:「體力好大概和以前軍中所受的嚴格訓練有關,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太喜歡和弟兄們接近,好像有股氣一樣地在支持著我,因此不易感到疲倦。至於記憶力,其實我的記性並不算好,能叫得出那麼多弟兄的名字,是特別用心、刻意自我訓練的結果。」他進一步說:「在我心裡,是非常在乎、非常關切我的工作夥伴的,所以,每次與大家夥談話的時候,都是集中全部注意力,非常用心地聽,自然就容易記得他們。弟兄們很多都沒家、沒眷的,他們為國家、為榮工處賣了那麼多年的命,出了那麼多的力,用心記得他們,給他們心頭一份溫暖,也是我這個身為大家長應該做的,是不?」
在這種情形下,雖然當時每人的月薪僅兩百元,還經常不能按時領到錢,但從來沒有人埋怨。有一回,嚴處長到東部山區的一個工地巡視,看他們住在臨時搭的工寮裡,吃糙米飯配些當地出產的蘿蔔、青菜;頭上也沒有安全帽戴,隨時有被山上墜石砸傷的危險,山裏又沒有合格的醫生;有人的子女也跟上山來,在工地跑來跑去,不能得到妥善的照料……,他看得心都酸了。可是就沒有一個人向他訴苦。他忍不住心中的酸楚,對大家說:「唉,你們愈不埋怨、愈不叫苦,我心裡就愈難過呀……。」可是大家都知道處理的情況是很困難,處長也一直想讓他們過好一點的日子,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誰又忍心再加重他的負擔呢。這種相互體諒的心理,更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榮工處投資開發的林園石化工業區。
「不自量力」承接艱苦工程
退除役官兵大多沒有專業技術,卻擁有長期在軍中培養出來的強健體魄和冒險犯難的精神。因此,他們承包最艱險、最辛苦的工程,全仗著無比的意志力在支持,以勞力和苦幹取勝。事實上,以榮工處當年的設備和技術,大膽地承接別人不敢做、不能做的工程,真是有點「不自量力」。畢業於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自己也是專家的嚴孝章不是不瞭解這情形,他說:「這是沒辦法的事!當時榮工處沒有聲譽,沒有人信任我們,一般工程輪不到我們做。如果我們考慮自己的能力,艱苦的工程不敢接,榮工處那會有什麼發展?」
榮工處往往在大膽地接下工程之後,才四處張羅機器、聘請專家。但是,如此冒險接下工程,萬一失敗了呢?嚴處長說:「我們知道,要創出一番事業不容易,只要有一次工程失誤,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所以承包的每個工程,都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當做過河卒子,即使自忖力有未逮,也只能奮勇向前。

十大建設之一的北迴鐵路。
犧牲、奮鬥、奉獻,建成橫貫公路
榮工處第一次「不自量力」接下的工程是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該路完成後長三百四十八公里,貫穿中央山脈,工程非常艱鉅,應該不是民國四十五年時榮工處的實力所能勝任的。經過三年十個月的工期,其間不知歷經多少艱險,他們終於打通台灣中部的東西交通孔道,憑藉的乃是一股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的幹勁。當人們讚嘆橫貫公路工程的艱鉅浩大時,有多少人知道榮工處在闢建橫貫公路時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一百位弟兄殉職,兩百多位受傷,其他榮民弟兄工作時的流血流汗,吃苦受累,更是難以數計。
這段期間,當時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蔣經國先生,更親自策劃、督導工程的進行,並時常到工地,慰勉榮民弟兄,給大家打氣,期能在堅苦卓絕的奮鬥中,通過這項艱難的考驗,完成國家重要建設的使命。事後看來,他們即是以此次的犧牲奮鬥,奠定了榮工處事業的基礎。
橫貫公路完成後,榮工處逐漸建立起信譽,也開始能接到較多的工程。雖然財務情況仍不算好,但嚴孝章迫不及待地開始改善榮民與榮眷的生活。他自有一套管理哲學,他說:「我相信如果大家能過安定的生活,就能安心地工作,績效必可隨之提高。那麼,我們所能省下來、或多賺來的錢,可能就比花出去的還多。」

曾文水庫的工程,是榮工處由「勞力密集」步入「技術密集」的重要轉捩點。
建立周全的福利制度,使員工能安心工作
他首先辦理從優撫卹因公殉職或傷殘的人員,並製定了退休制度,規定年滿六十歲退休者,可以領取一筆「第二度退休金」(他們退役時曾領過退役金),而且單身者還可以住進「榮民之家」,享受免費的膳宿。
民國四十九年,他開辦「榮民互助保險」,每人每月繳五塊錢保費,在工地聘有醫生,隨時為工作人員及眷屬診療。同年,他又在花蓮及台北新店各成立一個榮民子女的教養所——慈園。因為當時榮工處承建的多半是小工程,工地經常遷移,工作人員子女上學、教養都很不方便。有了「慈園」以後,榮民子女有了固定的住處,並由一些榮民眷屬負責照料,再將其依年齡送到附近的學校就讀,學費也全由榮工處負擔。此後,榮民弟兄沒有後顧之憂,更能安心地工作。
誠如嚴孝章所預料的,福利愈好,工作績效就愈高,業務更加開展,也就有更多的錢加強福利,成為一個良性循環。榮工處也這樣逐漸穩定地成長。嚴處長並且構想了一個「人帶人」的方法——責成知識、技術較高的領班,擔負起訓練手下工人的任務,將無一技之長的榮民,逐漸訓練成技術人員,積極朝專業化、技術化的方向發展。

泰國的公路工程。
由「勞力密集」走向「技術密集」
民國五十六年,政府為培植國家工程建設單位,將原擬交由外商承建的曾文水庫,交給榮工處負責。這是榮工處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因為以往榮工處承建的多半是以人力為主、機械為輔的「勞力密集」工程,但興建曾文水庫,則非有專業的技術、龐大的組織和嚴明的管理不能勝任。榮工處再次「不自量力」地接下工程,但仍咬緊分開,本著「只許成,不許敗」的意念,緊急地展開因應措施。
首先,榮工處對外招考了大批學有專長的優秀青年。這些人帶來了專業技術,及年輕人特有的熱誠與衝勁,而他們又為榮民團結的精神及情感的深厚所感動,很快地認同了這個工作團體,將自己融了進去。於是,約佔總人數百分之四十的專業人才,及其餘的榮民弟兄,匯合成一股強大的建設力量。
承接這種技術性的大工程,僅憑勞力或土法煉鋼的技術,已不足以應付。在興建曾文水庫的七年間,榮工處聘請外籍顧問,購置機械,引進新技術,並啟用電腦,統籌管理人事、物料等。還製定各種辦法,鼓勵員工繼續進修,並經常派人到國外受訓,致力發展「技術升段」和「管理升段」。於是榮工處逐漸脫胎換骨,以技術和設備為人所稱道,並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工程建設機構。
因有了這樣的基礎,民國六十三年十大建設開工時,榮工處便有能力同時負責台中港、蘇澳港、北迴鐵路、大煉鋼廠、核能發電廠的全部工程,及南北高速公路、大造船廠的主要工程。當然,在施工過程中,榮工處又添置了新設備,也訓練了更多的工作人員。目前榮工處共有一萬三千多名員工,其中九千多位都是技術人員,而他們也就是榮工處開拓海外市場的生力軍。

約旦沙菲亞至阿卡巴公路。
在戰火中工作,打開了國際市場
早在民國五十四年,榮工處便開始拓展海外業務。當時榮工處在國內都沒有多大的知名度,想打進國際市場談何容易。所以,他們還是只有撿人家「不能做、不敢做」的工程承建。當年越南曾和香港一家公司訂約,打算進行歸仁及金蘭灣的浚渫工程(挖出港口泥沙),但越南在戰火中,香港公司雖擁有新式的挖泥船,卻不敢前往越南操作。於是榮工處包下了這個工程。合約上規定,每挖起一立方公尺泥沙的代價是美金一毛,工期訂為一年,應挖出二百五十萬立方公尺泥沙,總工程費美金二十五萬元。價錢不高,工作又危險,但榮工處把這項工程視做進軍國際市場的敲門磚,所以也不多加計較,接了下來。
施工中,不但有好幾艘美國戰艦在旁保護,而且工作人員身上都佩著槍,情勢很緊張。好在榮民原本是軍人出身,槍林彈雨的場面也見的多了,對這種工作環境不以為意。結果,施工至第十個月時,即挖出泥沙五百萬立方公尺,是合約上的兩倍。這樣的工作績效,立刻受到重視與好評。於是榮工處又承接了越南湄公河的浚渫工程,施工總價新台台幣七千萬元。但由於榮工處得先投資五千萬元購買大型挖泥船,許多人認為不值得承包這個工程。嚴處長不以為然,他堅持應投注大資本購買設備,也以為應當包下這個獲利無多的工程,藉此建立海外施工的信譽。結果證明他的遠見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榮工處接連又接下好幾個浚渫工程,直到今天,榮工處的浚渫工程隊仍然名聞海外。

榮工處在越南實施的濬渫工程。當時越南在砲火中,工作時還得有人持機關槍在旁保護。
在泥雨中趕工,建立良好的信譽
除了越南的浚渫工程外,榮工處也在泰國拓展業務,而且仍是「不自量力」地,一口氣接下三條公路工程。初次在國外築路,工作人員言語不通,風土習慣不熟悉,且對氣候狀況不瞭解(每年七月至十月是雨季),遭到不少困難。其中由烏登至那空柏農的公路,於民國五十五年開始施工,原定兩年完成。不料一開始就碰上雨季,他們工作了一年,還不能跟上預定進度,致使泰國公路主管單位對榮工處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所有工作人員都知道,如果這次工程無法如期完成,榮工處將名譽掃地。於是,大夥一本「在艱彌厲」的精神,咬緊牙關趕工。幾乎所有工作人員,每天早上六點不到就自動上工。而且除份內事之外,無論看到什麼事沒人處理,都主動去做好它。皇天不負苦心人,第二年起他們已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和當地雇用的工人也打成一片,最後竟能提前四十天完工。榮工處因此在泰國建立了良好的聲譽,接著又標得了泰國中部另一條長七十八公里的公路工程。
在築路合約中,泰國政府規定,榮工處每派一個技術人員到泰國,就得相對地雇用三個非技術性的泰國工人。榮民工程隊要由泰國北部遷到中部的新工地時,原來在北部工作的五百多名當地工人,竟志願隨該隊遷移幾百公里,到中部繼續工作,因為他們都以加入榮工處的工作為榮。

美國印度洋補給基地狄亞哥的濬渫工程。
制服成了榮譽的標誌
榮工處員工所穿的工作服,當時也成為一種榮譽的標誌。他們的工作服是深藍色的粗棉布製成的。上身是夾克式樣,褲子和牛仔褲差不多,只是褲管兩旁各縫上一個工具袋,頭上則是高壓塑膠盔。在夾克的左襟上,橫繡著:「榮工處RSEA」字樣。在當地,穿著榮工處制服的人處處受歡迎,甚至有人將榮工處的工作服當做結婚禮服。本來榮工處對在當地雇用的工人是不發給工作服的,民國五十七年時,有一位在榮工處泰國辦事處工作的華僑,特別要求發給工作服,原來他要當作結婚禮服穿。此後,當地工人都紛紛要求,榮工處也就全部發給工作服了。
直到今天,榮工處在海外工地又增加了好幾個國家,工程種類也增加了不少,但工作人員受歡迎的情形卻始終無二。剛從印尼泗水工地回國休假的廖興南,舉例說明他們在當地受歡迎的程度:「許多華僑和印尼人,都樂意把女兒嫁給榮工處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年輕的工程師,真可用『身價百倍』來形容。」

沙烏地阿拉伯的夏爾公路,位於寸草不生的高山中,工程艱鉅。
海外工程愈包愈多
建立了信譽之後,榮工處承包海外工程就容易得多了。先後承建過:越南、泰國、關島、印尼、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新加坡、中非共和國、狄亞哥(美國在印度洋的一個海上補給基地)等地的工程。施工種類也逐漸多樣化,由最初的浚渫、道路等,逐漸發展到:機場、港口、水壩、房舍、工業設施等。
但最初幾年榮工處所建的海外工程,大多數是由別人代為設計,然後按圖施工。直到民國六十四年,榮工處首次接下「統包式」的工程——從設計到施工,一手包辦,興建關島的美國海軍眷舍。結果是一鳴驚人,不但頗受國際工程界好評,還贏得美國建築協會頒發的「施工設計優秀獎」,榮工處的技術水準,終於受到國際工程界的肯定。
此後,榮工處的海外業務蒸蒸日上,目前共計有三千多位技術人員在海外工作,並雇用了四千多位當地工人。
去年,榮工處的業績頗豐,承接工程金額,幾達新台幣四百億元,較創立時的兩千四百萬元,增加了一千六百倍,創歷年的最高記錄。而且,其中海外業務佔了百分之五十二,比重首次超過國內,也創下海外工程成長幅度最高的記錄。今後,榮工處還將繼續開拓海外市場,希望海外業務能佔百分之六十以上,並多承建「統包式」工程。

印尼的公路工程。
擔負國家建設的使命
為了避免與一般民營營造廠競爭,目前榮工處在國內已不承建一般工程,只承建國家建設方面,及民營營造廠無力負擔的大工程。但為了安置人數眾多的榮民,榮工處也化被動為主動,配合政府開發工業區的政策,自行投資開發工業區,然後轉交經濟部工業局,售給廠商。幾年來,實行效果良好,既有助於榮工處業務的開發,又有益於國家工業的發展。如目前的中壢、花蓮、鹿港等工業區,都是榮工處投資開發的。
此外,榮工處並配合政府大量興建國民住宅的政策,於今年元月成立「預鑄工廠」,將房產各部結構先在工廠製造完成,興建國宅時,在工地打好地基後,只要把工廠中的成品,像積木一樣的推砌起來,就大功告成了。不但速度快,成本較低,而且不會汙染環境,並與傳統造法的房子一樣牢固。
除了引進新技術外,榮工處並在去年五月,捐資近新台幣兩千萬元,與台灣大學、工業技術學院合作,創辦「台灣營建研究中心」,希望國人自行研究、發展新的營建技術。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創設的營建技術研究機構。
時代不斷向前推進,榮工處也不斷發展、擴大。今日的榮工處,已不必再「撿」別人不敢做、不能做的工程,但他們仍自動地「選」這些棘手的工程承建,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他們已自多年的工作中,累積出技術、經驗與信心,並培養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願意在脫下戎裝之後,繼續做為國家建設的尖兵,雖不會再上戰場,但仍在工場上繼續為國家效力。

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的建港工程。

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公園。

關島的美國海軍眷舍,這項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全由榮工處負責,還得到美國建築協會頒發的設計施工優良獎。

春節聚餐時,大夥爭相向嚴處長敬酒。

許多退休的老榮民,也都回「家」過年,大夥共聚一堂,笑談往日趣事。

嚴處長到榮工處眷舍拜年,圖中的這位老榮民,每年此時都要為大夥表演一套拳。

「慈園」中的榮民子弟,個個健康活潑。

嚴孝章經常穿上工作服,戴著安全帽,親到工地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