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致力提倡精緻文化聲中,及國人的期盼、矚目下,台北市立美術館於去年底開放了。
這座遠東最大、建築現代化的美術館甫開幕,即推出十項特展,觀眾絡繹不絕,反應熱烈。但是,也因為展出項目太多、觀眾太踴躍,而暴露「硬體有餘、軟體不足」的問題。
國內各界對此館都寄以厚望,藝界人士對它的發展尤其關切,紛紛提出各種建議,供主管單位參考。
佔地六千二百坪、設計現代化、規模龐大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在晴空之下,格外顯得氣宇非凡。
臺北市民都為市立美術館的開放感到興奮與欣慰。這座遠東最大的美術館,從去年十二月廿四日開館以來,每天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館外牆上,掛了十幅鮮豔的布條,上面分別寫著:「國際版畫展」、「海外藝術家聯展」、「國內藝術家聯展」、「李梅樹遺作展」……,許多國內外藝術家都應邀參展,使美術館甫開幕即造成空前盛況。

美術館一開幕即推出十項特展;左上:國內藝術家的畫作。(楊永山)
臺北市率先成立美術館,有心做一典範
臺北市是個人文薈萃的現代化大都市,經濟活動發達,民生富裕,大家在物質生活無憂之餘,都有心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提昇,因此政府在臺北市全力推動文化建設,以為其他城市參考、學習的對象。民國六十五年,當時的臺北市長林洋港提出建立一座公家美術館的構想,同時著手規畫。
民國六十六年十月,臺北市立美術館「籌建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議定了「美術館內部設施需求計畫草案」及「建築工程設計圖徵選須知」。六十七年二月,建築師高而潘的設計,從公開競圖中脫穎而出。
六十九年十月,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工。
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故宮博物院國際股股長蘇瑞屏出任美術館籌備處主任。八月八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宣佈成立,蘇瑞屏被任命為研究員兼代館長。

左下:台北美術館的建築宏偉、現代化,規模遠東最大。(楊永山)
以收藏、展覽現代藝術品為宗旨
市立美術館的主要功能有四:典藏、展覽、研究與推廣,範圍則限於現代作品。蘇館長說:「國內展出、收藏古代文物的專職機構,已有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等,卻始終缺乏一個大型的、有系統收藏和展出現代藝術作品的場所。因此臺北美術館要在這方面擔負起使命,並充分發揮功能。」
臺北美術館的最大特色,是有個非常氣派的硬體。
設計人高而潘指出,他設計美術館的靈感,來自中國的四合院。

上圖:現代雕塑作品「迎親」。(楊永山)
建築宏偉、現代化
「我認為四合院內外貫通、左右對稱的形式,很適合展出和參觀。」高而潘說。另外,美術館四周角落延伸出的管狀建築,可各自成為獨立的展覽室;且這些管狀結構以後還可再延伸、變化。四合院形制所產生的許多中庭,則可做室外雕塑展。
高而潘表示,臺北美術館的建址因位於飛機航道上,不宜往上發展;因此除了地上三層,地下也建有三層。
一個美術館應提供觀眾舒適的觀賞環境,臺北美術館因地方寬敞,採光良好,不致予人侷促、壓迫之感;而且許多角落都設有沙發,可供觀眾休憩。大致說來,這座美術館不僅美觀,實用性亦高。
但是,從展覽觀點來看,美術館的設計仍有美中不足之處。譬如展覽室的落地長窗,固然可讓觀眾在看多了展覽品、眼睛疲憊時,觀賞一下戶外的景緻;但陽光直射進來,照到展品上,有使作品褪色之虞。因此專家建議,落地窗宜加上紗窗,以減弱陽光的強度,否則不宜在陽光照射範圍內放置展品。至於室內燈光也不宜直接打在作品上,因為會有反光,觀眾欣賞時會感到很吃力。

圖1:館內特闢單元,展出席德進遺作。(楊永山)
硬體容易,軟體難
國內近年來提倡精緻文化、提高國民生活素質的呼聲愈來愈高,政府也大力從事文化建設,例如在各地興建文化活動中心、頻頻舉辦藝術活動……,在在都是希望藉此充實國民的精神生活。美術館即是在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但凡事都是「硬體容易,軟體難」,過去國內從未有辦理一個公家現代美術館的經驗,也欠缺這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有了建築結構之後,發現在管理和制度上,真是千頭萬緒,很不容易理清。由於預計的開館日期在即,館方在軟體尚未完備之時,即匆匆地開幕了,並且一口氣推出十項大展。
開館當天因不收門票,來參觀的人潮川流不息,約有兩萬人,但因館內人手不足、警衛不夠,所有展品又採開放式,缺乏安全措施(如加以圍欄,或拉繩標出距離……),有些觀眾忍不住伸手觸摸,損壞了好幾件美國紙藝展的作品。
不久,陶藝家劉良佑的一件展品也被打破,由於美術館事先未為展品投保意外險,因此無法辦理賠償,令作品提供者大為憤慨,而引來軒然大波。

圖2:開幕特展之一的李梅樹遺作展。(楊永山)
真能慮及各個層面,執行即會有不同的方式
臺北美術館實應在籌備期間,多方打聽、請教,盡力做好各項維護措施,並訂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免事發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縱然時間急切,無法一一辦妥,亦得一方面向上級單位反映實情,籲請配合、支持;另一方面則得主動向傳播界解說:因人手不足、安全及保險措施尚未做好,請傳播媒介代為宣導——入場觀眾請遵守秩序,並且「只能看,不能摸」。再者,看到民眾反應空前熱烈之後,得及時做限定入場人數的措施,以免館內過於擁擠而變得混亂……。但這些工作,臺北美術館事先都沒有做,匆匆開館,終引來各界的指責。
臺北美術館因人少事繁,大眾期望又高,工作人員確實十分辛苦。但是當今這個時代,已不再能接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說法了,現代人得有一個觀念,就是凡事要「就事論事」,竭盡所能把事做好。即使是創舉,即使人力、財力不足,還是得面對現實,講求方法,努力以各種途徑做出成績來。
臺北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得悉各方熱切提出的批評與建議之後,實應潛心研析,去蕪存菁,一步步改進,俾使館務早日步上軌道。

圖3:雕塑作品多在中庭展出。(楊永山)
臺北美術館亟需更多專業人才
蘇館長以為,美術館目前遭遇的最大問題,在於人才不足。她指出,目前國內的藝術人才多屬創作和評論方面,技術或管理人員則相當缺乏。因此她建議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多加強有關人才的培育。
其次,美術館是公家單位,用人須經考試院舉辦的考試通過,才有任用資格。但目前高普考尚未設藝術方面的科目,因此館方所需的專業人才,只得以約聘方式進用。約聘人員不計年資,沒有升等機會,也沒有退休金,網羅人才十分困難。因此她建議考試院,在高普考中加考美術專業科目,或為美術館舉行特考。
人員進用後,只表示客觀條件大致符合,主觀條件的培養與加強,館方亦得費心進行。蘇館長有意逐步為館內工作人員辦理:演講會、座談會、到大學或研究所旁聽,及出國受訓、考察、進修等,這些措施應可有效增進館方人員的素質與工作效能。
除管理外,典藏內容也有人提出異議。收藏可說是美術館的生命,有了收藏,展出、研究、推廣的功能才得以發揮。

圖4:海外藝術家聯展。(楊永山)
收藏內容宜審慎進行
國外大部分美術館都是先有收藏再開館,因為如果只展出外借作品,就和畫廊沒有兩樣。但臺北美術館開放時,只收藏有席德進的作品和蔡辰男捐贈的畫;開館十項特展的展品,絕大多數是外借的;而且展品水準良莠不齊,館方的權威難免受到懷疑。
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何懷碩認為,美術館的收藏及展覽,應寧缺毋濫,以質取勝。
關於這點,蘇館長指出,藝術品的收集需要時間和經費,並非一蹴可幾。目前臺北美術館已比照國外做法,集合藝術家、藝術史家、畫廊經紀人、美術館代表……等,組成諮詢委員會,來評定作品有無收藏價值;並成立估價委員會,訂定收藏作品的底價。兩個委員會的人選儘量不重覆,以保持立場的客觀、超然,慎重處理收藏事宜。

下圖:美術館內寬敞、明亮,提供舒適的觀賞環境。(楊永山)
為發揮多重功能,將挖掘藝術新秀
國外的美術館在典藏上,多以收藏名家名作為主要職志,但是有的經費充裕,可以付出鉅款,收買古董名畫;有的則大量收集當代有價值的畫作(不一定已成名,有潛力的新秀亦可,價錢自較古董為低),如此累積下來,留給後代觀賞的,即是具有時代意義、有系統、質量均可觀的典藏了。
蘇館長表示,臺北美術館是個具有多重功能的美術館,除肯定名家作品外,也負有鼓勵、挖掘未成名藝術家的責任,因此館方也計畫開闢展覽室,供新秀做實驗展之用。
何懷碩則建議,供做實驗展的展覽室要固定,或特別標明,讓大眾知道那是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展,參觀者才不會期望過高,也才不致混淆視聽。

右圖:開館十項特展很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楊永山)
收藏古畫實非易事
有關臺北美術館收藏品的範圍,也引起熱烈的討論。何懷碩以為,館方應盡最大力量爭取經費,優先購藏清代中晚期至民國卅八年以前這一段中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轉捩期的作品。第二步才是有計畫地收藏當代的作品。
蘇館長則指出,臺北美術館的功能已經劃定,即是以收藏現代作品為宗旨,而所謂現代,指的是清嘉慶年代以後,以補故宮和歷史博物館的不足。因此大致上和何懷碩所主張的無相悖之處。不過清代中晚期到民國卅八年以前的作品,多數流落海外,價格昂貴,購藏實屬不易。
其實收藏流落海外的清末民初文物一事,故宮博物院和史博館一直想做,但因經費極鉅,而未能實現。以臺北美術館目前一年新臺幣一千萬的典藏經費,更難購得佳品。因此館方以為,不如從收藏當代作品著手,較易做出成績來。但蘇館長仍然表示,雖然經費爭取很不容易,但她仍會鍥而不捨地請臺北市政府和市議會寬列典藏預算。
期望民間一起出力
然而,藝術何價?真正的名家名作,價錢往往高得令人咋舌,臺北美術館若只靠政府編列的經費來收購藝術品,必有捉襟見肘之苦。蘇瑞屏說:「我希望未來能比照國外美術館的做法,結合企業界和社會人士的力量,成立一個基金會,以其孳息來購買藝術品。」
師大美術系教授王秀雄指出,如果美術館能逐漸樹立權威性,則藝術家必以作品在館內展出、為館方所收藏為榮,這樣一來,免費贈予的可能性即大為提高。而他國的美術館,也會樂於合作做交流展,則美術館的發展,就不必全靠政府的預算。
研究和推廣工作正待展開
研究也是臺北美術館重要工作之一。文建會美術科科長黃才郎建議,要盡快收集典藏方面的史料。
蘇館長說,目前美術館已在進行這件事,館方有廿多位研究員,研究重點包括選件、求證、排列、對比、分析、消化;收藏內容則希望能兼顧地緣、民族、國際三個層面。目前已蒐集有關中國近代藝術史的書籍、雜誌、畫冊、論文約兩萬冊,也正積極蒐集外國有關現代藝術的資料。館內所有資料皆對外開放,歡迎民眾參閱。
推廣美術教育,是臺北美術館另一工作重點。為達成這個任務,館方除已開始在視聽室放映影片及幻燈片,在交誼室舉辦專題座談會外,也計畫利用美育教室,開辦美術(繪畫、陶藝、雕塑……)研習班,讓有興趣的民眾參加。
黃才郎則建議,辦這些活動之前,要有系統地計畫,以免力量分散,事倍功半。
臺北美術館並積極推動中外藝術交流。黃才郎以為,此次十項特展中的「現代美國紙藝展」和「現代日本漆器展」的水準頗高;「國際版畫展」也有很好的觀摩功能,應能刺激國內版畫家更精進、努力地創作。可惜未能對展品作充分的介紹,觀眾難以瞭解作品的背景、內涵……,沒有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
人手不足,不免顧此失彼
關於這一點,蘇館長的答覆是:「這些構想都很好,但實在是人手不足。」她說:「開館前要做的事不知有多少,實在忙不過來,我和同仁經常工作到夜裏一、二點。」
多數藝術家卻以為,其實展覽在「精」不在「多」,如果確實有顧此失彼之苦,不妨量力而為——分批展出,做得周到而妥切,免得吃力不討好。
此次十項特展,不僅展品類多、量多,而且所有作品都採開放式陳列,因此造成前述作品被毀事件。
維護措施有待加強
雕塑家楊英風表示,任何一個採取開放式展出的美術館,意外事件都很難避免。面對沒有遮掩的展品,觀眾無形中得到「可以觸摸」的暗示,因此不自覺地伸手觸摸,以滿足瞭解展品質感的慾望。國外雕塑品如採開放式展覽,即是打算讓觀眾觸摸;如有作品不宜被觀眾觸摸,則必採隔離措施,無論是玻璃櫃、鐵鍊、欄干、牽繩……,都可使觀眾與展品保持距離。
除了安全措施,完善的保險制度也應盡早建立。
積極進行投保事宜
國內收藏藝術品的單位,如故宮、史博館,都只保了火險、竊盜險,而未保意外險,原因是失火、竊盜的可能性較小,保險公司穩賺不賠,非常樂意承保。而藝術品包裝、搬運、展出的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機率很大,所以保險公司不大感興趣。目前國內只有國泰美術館的藏品和展品,投保了意外險,因為國泰企業本身有保險公司。
黃才郎以為,美術館若能有良好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方法,保險公司還是會承保的。美術館總務科技士曾林永透露,目前臺北美術館正積極與各保險公司接洽,且多方打聽國外美術館辦理保險的做法,將盡速完成投保作業。
民眾熱心有餘,認知則嫌不足
臺北美術館發生作品受損事件,一方面暴露館方作業的不夠完備,一方面也顯示出民眾熱心有餘、認知不足的問題。
毋庸諱言,國內有不少觀眾在參觀美術館或博物館時,是抱著「郊遊」的心情,攜家帶眷前往,甚至有人還帶著食品、飲料入場。如果對參觀美術館與博物館的意義不甚了然,自難免表現出不適切的舉動來。
有人建議館方乾脆學國外某些美術館,禁止稚童入內。因為小朋友不太可能懂得欣賞藝術品,於是常因不耐煩,而滿場奔跑、喧鬧,甚至捉起迷藏來,大大破壞了館內安寧、文雅的氣氛。
蘇館長則認為,這種限制恐會為民眾帶來不便。而且孩子來美術館參觀,多少可受到些藝術的薰陶。但她呼籲家長,應帶著嚴肅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品,並在事先也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進場後,如發現孩子實在不耐煩,管也管不住,只有及早出場,下回大人單獨再來,或分次帶孩子來(因小朋友的興致和注意力無法維持得太久)。
需加強標示與導遊
也有藝界人士指出,十項特展雖然聲勢浩大,但展品分散在幾層大樓間,卻沒有明顯的路線指標,常使人分不清方向。他們建議,臺北美術館的面積甚廣,往後若再有多項展出,應做詳細的標示,以引導民眾觀賞。
藝界人士也希望美術館趕快建立完善的導遊制度,聘有精通各國語言、對藝術和展品也很內行的導遊,為本國和外國觀眾解說。
檢討過去,策勵未來
蘇館長表示,凡事起頭難,法國龐畢度美術館在開館兩年後,仍在修改燈光。臺北美術館自也不可能一開始即做得盡善盡美,因此她說:「請給我們十年的時間,我們會辦出一所世界一流的美術館。」
但是,十年時間畢竟太長,我們花不起這樣長的「實驗期」,況且,「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檢討過去、策勵未來的討論中,各界都以「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的心情,紛紛為臺北美術館下處方,希望館方也能潛心自省並急起直追,以沉著、用心的態度,把種種疏漏和缺失,盡快彌補、改正過來。
「藝術文化工作是我國較弱的一環,我們起步較晚,缺乏人才和經驗,社會上各種條件的配合也未臻成熟,因此我們很明白不能要求臺北美術館一步登天。大家實在是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才提出這麼多批評和建議。」何懷碩說。
蘇館長說:「國內藝術家在創作上,還需要一段醞釀期才能漸臻成熟;國內民眾美育的修養也有待逐漸提昇;美術館的硬體或軟體功能,更需要時間來改善。大家提出的意見,我們會好好整理、研析,視現實情況,一步步改進。」
做先驅者相當不易,執著、用心方能有成
做為一個拓荒者、先驅者,所走的路往往是寂寞、艱辛的,必須發揮極大的熱忱和毅力,執著奮鬥,堅持到底,才會看到一些成果,得到一些彩聲。而這期間,不知得承受多少誤解與挫折;除非你沒有旺盛的企圖心,否則很難避免付出這些代價。因此,在選擇了這條路後,唯有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並且盡可能地多吸取別人的意見與經驗,以減少摸索的時間,減少犯錯的機會,方能早日看到理想的榮光。
希望蘇館長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情,冷靜地面對一切,不必急於表現,也不要亂了方寸,凡事皆應冷靜、縝密地思考,然後再言、再行。
蘇館長本身是專攻藝術史的,是不可多得的專業人才,但行政經驗畢竟不是書本所可提供的,且一個人的腦力、精力有限,不能樣樣精通,必得敞開心胸,多就教於專家、學者,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對於各方的批評、建議,有道理的,自應盡速採行;沒道理的,也不必急於辯駁,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待真正做出成績來,一切是非自會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