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列莫拉克重災區的屏東縣林邊、佳冬,水淹最高5公尺、災民3萬人。災後,從全台各地湧入了約20萬人次的志工和國軍幫忙清理污泥,但淤泥似乎永遠清不完,至今兩個月過去了,居民賴以為生的魚塭和果園卻仍然黑土橫陳、滿目瘡痍。
以養殖業為大宗的這兩個濱海小鄉,過去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3.2公尺,一直是生態黑名單上的「大咖」。近年來漁民改為引進海水養殖後,地層下陷已漸減緩,但由於土地一旦下陷就無法回復,這片低於海平面一公尺多的養殖重鎮終也難逃噩運,莫拉克暴雨侵襲下,因緊鄰其旁的林邊溪潰堤而全面淪陷。
面對極端氣候的大雨暴潮,果真如災民所言「都是政府不修堤防」、「只要不潰堤就沒事了」嗎?學界多年呼籲沿海低地「讓地於海」,是否可能在此實現?
88水災兩個月後,車行進入佳冬塭豐鄉的養殖專業區,一漥漥魚塭一望無際,然而達達的馬達聲不復聽聞,沒有淡淡的魚腥味,不見漁民出入的身影,只見乾涸的灰土晾在陰霾的天空下。
林邊區漁會理事吳榮鑫的漁寮是一片靜寂中的異數,八、九位漁民受邀來喝茶,「妳要問什麼儘量問吧,反正我們也閒著沒事做!」吳榮鑫玩笑中透出苦澀。說到水災那天「15 分鐘就淹到一層樓,那種速度就像電影《明天過後》一模一樣,我連冰箱都來不及墊高,就往樓上逃命。」他拿出一張當時在2 樓拍的照片,只見屋外波濤洶湧、汪洋一片,還在2 樓地板上撈到二十多公斤的龍膽石斑。「還好是白天鬧大水,假如半夜這樣淹,不知會有多少人枉死!」
2 天後水退了半層樓,就停止了,由於當地抽水站整個被淹掉,低於海平面的地勢根本無法自然排水,後來中央運來十多台大型抽水機,日夜不停地抽了一個多月才抽完。災後最令鄉民心痛的是到處是死魚,以1公頃最少2 萬斤魚(1斤為0.6公斤)計算,佳冬500公頃魚塭(石斑占2/3),總共有1,000萬斤死魚,到處腐臭四溢、蟲蠅滋生。
遭莫拉克洪水吞噬的佳冬、林邊,是台灣「石斑王國」的養殖重鎮,這次兩鄉的魚塭全毀,漁業署以魚隻成本估算,損失至少新台幣20億元,但漁民以售價和毀損設施估算,至少一百多億元。

造成林邊、佳冬淤泥惡夢的林邊溪,上游崩塌嚴重,洪水挾帶土石,沖走了溪邊七、八家土雞城,有1,100位村民的來義部落也被評鑑為危險地區,必須遷村。
「富翁變乞丐」
「每尾石斑的成本,包括魚苗、飼料、藥錢、水車、人工等約要120元,一公頃成本至少要400~500萬元。」漁民表示,當地投資大者有五、六公頃魚塭,損失以千萬元計,少則也有二、三分地,損失一百多萬。而他們多半靠抵押土地向漁會貸款,養了一年多的魚,眼看可以收成外銷了,大水一來全部「去了了」,一夕之間就背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的債務!
攤開地圖,林邊溪出海口兩側,北岸為林邊、南岸為佳冬,兩鄉在台17 線以西、約2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低於海平面,居民以養殖業為生;台17 線以東居民則多為蓮霧果農,雖然地勢略高,但慘況一樣不忍卒睹。
林邊的果農曹麗卿帶領記者前往她爸爸5 分地的蓮霧園,只見高約120公分高的黑土嚴嚴實實地覆蓋住整片果園,「這裡大部分的蓮霧園都沒辦法清,因為爛泥太深了,根本走不進去。」她說,蓮霧的樹頭都被細泥蓋滿,無法呼吸,大部分的樹都「無效了」。
屏東縣議員鄭文華指出,兩鄉超過400公頃的蓮霧果園污泥,農民目前仍束手無策,還在等淤泥乾燥後才能處理,復耕至少要半年;由於樹苗栽種後3年才能結果、5 年才能穩定量產,政府端出的「633」政策──災損補助每公頃6萬元,樹苗和肥料分別為3萬元──連付機械清淤泥的費用都不夠,之後這四、五年間農民收入無著,景況堪憐。

潰堤元凶
以往林邊、佳冬雖常淹水,但抽水機頂多1~2天即可把水抽掉,不至於影響往來交通和正常生活,這次災情卻造成積水不退、污泥惡夢,生計斷絕,導火線不是海水倒灌,卻是他們未曾料想到的──林邊溪下游潰堤。
發源於大武山、流經470平方公里山區的林邊溪,上游因山區崩塌嚴重,大顆粒砂石沿路堆積,流到下游的都是細泥沙,泥沙挾帶洪水,總共衝破了堤防4處,北岸的2個大缺口(一處50公尺、一處350公尺),讓滾滾泥漿吞噬了整個林邊,南岸2個缺口(各一百多公尺),則讓佳冬成了水鄉澤國。(附圖1)

滿牆的污泥烙印和村民無奈的眼神,噩夢何時才能遠颺?期許政府端出的重建計畫——土地重劃,與水共生——能早日落實,徹底解決台灣沿海地區的淹水沉痾。
為何堤防會潰決?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處長謝勝信表示,林邊溪的防洪設計是依100年洪水頻率,而這次莫拉克降雨已達250年洪水頻率,遠遠超過堤防負荷。而且該堤防已有30 年歷史(民國69年興建),外側的「臨陸面」只是土堤,不是混凝土,當河水滿溢出來後,掏空外側基腳而使堤防塌陷。
至於許多人認為南岸的2個潰堤處,是河岸高灘地種植檳榔阻擋水流而惹的禍,但專研河川堤防與橋樑安全的成大水利系教授黃進坤卻認為,兩者並無直接關連,當地因為是高灘地,地勢高,堤防較低,就算沒有那片檳榔園,河水還是會滿溢出來並且損壞堤防的。
而檳榔園對面、溪北岸長達350公尺的破口,黃進坤分析是該處地形正好位於河流轉彎的凹岸(和台東倒塌的金帥飯店區位相似),水流衝擊力強大而產生「底部沖刷」效應,加上潰堤時間點在洪水上漲期,莫拉克洪峰時間極長,不斷掏刷下,破口才會那麼大。
天災難防,災民只能徒呼奈何,但北岸下方破口,卻是人謀不臧肇的禍。

人謀不臧誰之過?
記者來到這個目前已成眾矢之的的南迴鐵路潰堤處,原來跨越林邊溪的南迴鐵路鐵橋低懸水上,距離河面只有一公尺多。事實上,縣政府過去基於鐵橋太低,萬一大雨來時上游漂流木會堵住橋架、洪水無法宣洩將會釀災,早已著急不已。
「15年來,縣政府一再要求台鐵加高鐵橋,至少應高於堤防2公尺(即加高4公尺),但因國家財政困難,一直延宕,」屏東縣長曹啟鴻指出,到了2006年蘇貞昌當行政院長時,終於核定興建一座新橋,可惜還沒完工就碰到莫拉克,鐵橋果然成了「攔水壩」,水流遭阻礙後不斷高漲、最後而衝破堤防閘門,因而滾滾洪水挾帶細泥傾洩灌入林邊。
泥漿傾洩而下的結果,把林邊鎮上所有的下水道都堵死了,「為何以前抽水站很管用,這次完全使不上力?」鄭文華議員比喻,就像人體的大小血管都堵住了,心臟再強也沒用!災後一個多月,國軍才把A、B幹線的排水道泥沙清光,目前許多巷道的側溝都還沒清除呢,所以一下雨還會淹。
目前這4個肇禍的破口,縣政府暫時以沙袋和鋼板樁擋住,至於未來如何加強堤防安全?縣政府水利處長謝勝信表示,他們依據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的規劃,將在下游段──林邊、佳冬地層下陷區──加高堤防50公分,並且將原本臨陸面的土堤改成強度高的混凝土堤防,希望達到即使洪水「越堤」、也不至於「潰堤」的目標。而在若干較易受沖刷區位的臨水面堤防,則擺設石籠、消波塊,以強化堤岸的耐衝擊性。

佳冬、林邊也是台灣黑珍珠蓮霧的主要產地,如今果園囤積大量污泥,深及大腿,蓮霧樹是否能存活?還在未定之天。
「流域治理」玩真的?
話說林邊溪的「整治」,若只防止下游潰堤,無異只是頭痛醫頭的治標方式,如何以整個流域為範圍做一體治理,尤其是管好中、上游,才是治本之道。其實早在三年多前,屏東縣即已提出「上游涵養、中游蓄洪分洪、下游防洪」的生態治水策略。
策略1:上游涵養
「我們在上游原住民保留地中設法保住森林,希望原住民不要砍伐,」曹啟鴻說,屏東縣泰武、來義、瑪家等鄉鎮中有上萬公頃的保留地,以前只有集水區周邊100公尺有禁伐補助,但原住民的「農牧用地」休耕多年後蔚然成林,即可自行砍伐出售,「宜林地」依法也可申請砍伐。為此,近年縣府已以高於林木商的價格,陸續購買林地的限制砍伐權,限制期長達10年。
「現在只要是原民保留地全部適用,」曹啟鴻表示,經費是以水利署採砂石的回饋金來支付,兩年來已「搶救」了300公頃造林地,「先拖個10年不砍」,接下來他還要找企業家贊助。
這項縣府首創的原民保留地「限伐補助」政策,頗獲高屏地區各環保團體的肯定。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1996年推行的全民造林政策,補助原住民保留地「砍大樹、種小樹」,結果造成森林浩劫,在環保團體努力下,終於在2004年遭行政院廢止。但山區伐木問題依然存在,近年主要誘因是「伐木養菇」的市場需求,一公頃5,000元到4 萬元就把森林「賤賣」掉了,而屏東縣以一公頃3萬到6 萬元進行限伐補助,的確是一項有效創舉。可惜的是,地方政府的經費和權限有限,如果不能全國實施,伐木商還是會流竄到其他縣市,或者10年後若有其他誘因出現,森林仍將不保。
策略2:中游蓄洪分洪+洪泛平原
上游以森林護住水土,中游則採取分洪策略。屏東縣府近年大力推動在台糖所屬的萬隆農場闢建300公頃的「大潮州人工湖」,將豐水期大量充沛的林邊溪水,以人工湖導引、補注地下含水層,來紓解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速度,並兼具吸納洪峰流量的功能。這項工程已在2004年通過環評,第一期工程預計在明年初動工。然而,這個中游蓄洪、分洪的作法,在莫拉克超級雨量檢驗下,卻遭到了相當質疑。

與水共生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人工湖需要繁複的取水、輸水、沈砂等工程手段,總經費高達76億元,還要將台糖的土地向下挖深15米,不能再做其他用途,是不友善環境的工程思維,而且累計10年補注地下水僅1.53億噸,效益實在有限;至於分洪效能更差,每天1,000萬噸的蓄洪量,對如莫拉克這樣數以億噸計的龐大洪水,只是杯水車薪。
他主張,林邊溪中游應恢復以往的「洪泛平原」方式,在颱風期間將洪水引到廣達3,000公頃的台糖造林地(含萬隆、南岸、興華、大響營等農場,如附圖),再設土堤將洪泛區圍住,避免洪水流竄即可。由於這些土地本來為政府所有,不必徵收,整個區位目前均為低經濟目的的造林地,且附近並無居民,可行性極高。這種「漫流」方式只是在必要時還地於河、與河水共生,估計經費還不到3億元。
洪輝祥指出,在100年前林邊溪中游還沒有築堤擋水的時候,每逢颱風,溪水就會在廣達數千公頃的洪泛區內奔騰,不會全部於短時間往下游人煙聚集地區灌注。加上沖積扇頂有厚達60到80米的礫石層,入滲效果良好,洪水可以迅速由地表入滲到地下,早期屏東平原豐沛的地下水就是這樣來的。
但從日據時代開發糖業以來,便開始修築河堤以爭取在河灘地上種甘蔗,從此,林邊溪從出山區一直到入海,僅僅20公里水路,已全面被河堤包圍,平均河道寬度約只有200公尺,林邊溪年年氾濫,似乎也說明著她的不滿與抗議。
「依屏科大丁澈士老師的研究,此地每日入滲最小10公尺深來估計,只要預留2,000公頃洪泛區,一天就可以吸納2億噸的洪水,」洪輝祥表示,這比大潮州人工湖設計每天引水1,000萬噸來說,效果大20倍。最重要的是,人工湖為了避免淤沙,在河水濁度達3萬ppm以上時,必須沈澱16小時才能引入補注池,面對颱風期間濁度動輒飆至數十萬度的泥流而言,不啻自廢武功!

佳冬養殖專業區向來是台灣「石斑王國」的基地,在此次莫拉克風災中幾乎全毀。
不定時炸彈
以這次莫拉克洪峰流量,下游的新埤大橋一天就有4億噸來看(中上游水量較少),大潮州人工湖的滯洪能力的確少得可憐。為此,縣政府審時度勢,最近也修改了治水方向。
曹啟鴻表示,縣府計畫將在台糖的造林地分別以「弱堤」(較低矮的堤防)和溝渠引水方式,在大水時讓洪水漫流出來,以減少下游負擔。謝勝信說,漫流地點初步規劃為興華農場的500公頃,以及位於南岸農場、原本規劃做森林遊樂區的1,000公頃預定地。至於300公頃的大潮州人工湖,由於主要目標在補注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而且已通過環評,仍然會繼續執行。
依縣府目前規劃的漫流疏洪作法看,雖然總面積(共1,500公頃)不如環保團體希望的大,但「讓洪水漫流在洪泛平原」的精神是一致的。
這樣上、中、下游整體考量來治水,是近年台灣屢遭水患肆虐後興起的新模式,例如水患頻仍的高屏溪(橫跨高雄、屏東)也朝此方向推動,但或許因事權分散、整合不易,至今成效還不彰。而中型流域林邊溪,現在屬於屏東縣管河川,事權統一由縣政府負責,若縣府決心推動,十分值得期待。
策略3:下游全面土地重劃
回頭來看,假設林邊溪總合治水執行成功,下游堤防就能保證不再潰堤?低窪的林邊、佳冬就從此高枕無憂嗎?
「這只能減輕威脅、降低災損,」曹啟鴻縣長承認,不論政府和民眾,都要改變「堤防等同於安全」的舊思維。這次莫拉克雖然創下3 天2,800公釐的降雨天量紀錄,但由於測雨站都設在1,000公尺山區,而大片崩塌則集中在更高(約1,500公尺)的山區,顯示真正降雨量其實還不只如此。這樣的暴雨一路匯流到出海口地層下陷區,風險之高不言而喻。
再者,根據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的估計,此次林邊溪上游的崩塌已產生8,000萬立方公尺的土砂(是全台灣一整年清淤量的4倍),這麼龐大的土砂,就算傾盡全力不斷地清淤、就算往後10年山林不再坍塌,要消化這些土砂、「俟河之清」,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曹啟鴻透露,面對如此嚴峻的困境,未來林邊、佳冬的長期重建,將會比照經建會已研擬完成的「嚴重地層下陷區排水環境改善計畫」示範區(詳見《「嘉義沿海示範區」願景速寫》),以全新模式,透過徵收土地、市地重劃,該淹的地方做滯洪池,某些地區則填土墊高做居住區,也要讓部分養殖、農業轉型為生態產業。
「對沿海地層下陷區域,以前政府礙於民意,從來沒人敢提遷村的事,總希望居民知難而退、主動搬離,」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但現在氣候變遷惡兆已現,政府終將被迫正視問題,祭出懸置已久的國土規劃藍圖,才能擺脫地層下陷區長期投入大量經費靠河堤、海堤保護,但風險卻愈來愈高、損失也越來越慘重的惡性循環。
受水利署委託規劃嘉義沿海示範區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指出,屏東縣政府已決定要比照嘉義進行,固然可喜,未來規劃將不是問題,經費初估60億元,主要關鍵在於執行。
以嘉義為例,他的團隊花了一年多做規劃,並和在地民眾溝通,居民早就淹怕了,並不反對釜底抽薪一次解決,而嘉義縣政府也很想做,但這種大規模重劃工程牽涉到中央6個部會、10個局署,有些部會立場相互矛盾,需要很強的協調機制才能運作。目前行政院經費都已經核定下來,但就是不知道要由要由誰來出面主導?
改造工程誠然艱鉅耗時,但長痛不如短痛,莫拉克已為轉變開啟契機,唯有化反省為行動,才不愧對莫拉克六百多位幽幽亡靈。

林邊溪流域圖、環保團體主張的中游漫流區域示意圖、林邊溪下游堤防潰決點示意圖

為了解決氾濫問題,環保團體主張林邊溪中游應恢復成最自然的漫流式「洪泛平原」,不必花大錢做人工湖,只要在颱風期間將大量溪水引到兩旁廣達3,000公頃的造林地即可。

這是魚塭嗎?莫拉克大水退後,佳冬、林邊廣達1,000公頃的魚塭都被淤泥填滿,災後兩個月仍未清除。除了泥沙是國有財產,只有鄉公所才有權力挖出運走外,另有些則是漁民希望趁勢墊高,以防再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