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幾次報導中,本刊陸續介紹了廣受中國信徒崇拜的諸佛,像是統領西方淨土的阿彌陀、統領兜率天「未來佛」彌勒等。這些修為高深的神佛坐鎮天界,和人間遙遙相隔,頗有一點「邈不可及」的味道。幸好佛教體系中還有一群上山下海、深入民間的「傳教士」——諸菩薩們。其中,以救度罪業最重的地獄眾生為主的地藏菩薩,便受到善男信女無限的景仰。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來,名山寶剎數不勝數,其中最享盛名的,首推四大菩薩駐錫的「四大道場」——觀音大士的普陀山道場、文殊菩薩的五台山道場、普賢菩薩的峨嵋山道場,以及地藏菩薩的九華山道場。

墳場及靈骨塔中,有地藏菩薩及隨侍在旁的靈獸「諦聽」坐鎮,眾鬼魅都不敢出來作怪。(本刊資料)(張良綱)
佛教精神,悲智行願
佛教觀念中,觀音主「悲」、文殊主「智」、普賢主「行」、地藏主「願」,這悲、智、行、願四字,涵括了整個佛教精神。也因此,這四位菩薩信徒眾多、廣受愛戴,是最深入民心的佛教神明。
略有認知的佛教徒都知道,小乘佛教的終極理想是成為只求獨善其身、儘速「了脫生死」的阿羅漢;而大乘佛教的終極理想卻是不求個人解脫,但急著先普度眾生的「菩薩精神」。
事實上,以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來說,最高的兩階——妙覺菩薩和等覺菩薩——無論在修為、法力、功德上,和得證正果的「佛」全無二致。唯一的差別,或許只是像某位佛教徒所比喻的:「一個是花了時間心力,拿到博士學位再回來造福桑梓;一個卻是剛畢業就工作,無暇去從事個人的靜修、或追求俗世的榮銜,只想儘快將滿腔熱忱貢獻給需要的人。」
發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宏願的地藏菩薩,正是大乘佛教中「己未度、先度人」的表率。
要「度盡眾生」可不是件簡單事,只要捫心問問看,自己能不能一整天不生氣、不和人計較、不動貪念、不為小事煩惱,不……(這樣的「不」說上千百個也說不盡!),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連佛祖釋迦牟尼也要慨嘆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而對地藏菩薩發下的宏願頌讚不絕了。

在新近落成的台北地藏庵中,地藏菩薩一改傳統的趺坐姿勢,而以隨時準備行走救世的「立姿」出現。(張良綱)
無佛之世的救度者
正因地藏在諸佛菩薩中「悲願第一」,而「願力」又是一切正知正行的根本,因此「現在佛」佛祖釋迦牟尼在知道自己即將入滅前,特別召開法會,在諸天諸佛菩薩面前,再三囑咐地藏菩薩要為祂負起「廣度眾生」的重責大任,直到「未來佛」佛祖彌勒降生為止。地藏所受的尊崇,由此可見。
常人發願,今天發、明天忘,而「悲願第一」的地藏菩薩,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祂矢志不渝呢?
答案正是「孝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講述了地藏菩薩在各個不同世中發願的累世因緣,其中「婆羅門聖女」和「光目女」的因緣最為重要,也是地藏傳說的「原型」。
這兩個內容幾乎完全一樣的傳說,都是講述這位信女(地藏菩薩的前身)在凡間的生母屢屢喜歡殺生造孽,又不信因果報應,反倒常常辱罵佛法僧三寶。夙有善根的信女自然知道這樣的罪業會使母親死後墮入地獄中受苦,於是她懇請諸佛告知亡母的去處,以便為亡母尋求化解罪業之道。她的大孝誠心感動天地,諸佛特別護衛她到地獄中會見亡母;而母親受苦的慘狀使信女痛不欲生,終而發下大願,要做種種善事,一來替母親消業障、二來愛己及人,要為所有有罪眾生說法講道、點化冥頑。
地藏王也中國化
或許有人奇怪,統攝冥府、威神赫赫的地藏菩薩,在傳說「原型」中竟然是位女兒身?!其實依照佛教說法,修成佛果要歷經萬億兆無盡數個年代的試鍊,中途絕不能稍減慈悲向佛的決心。試想在這無數個生生世世中,有時男有時女,不也再自然不過了嗎?
此外,民俗宗教學者、任職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的阮昌銳組長也指出,「地藏」一詞,既指「掌管地界」,也隱含「如土地般孕育眾生」之意。農業傳統中,大地和「母親」的形象密不可分,也就難怪地藏菩薩在傳說中常以女性出現了。
有趣的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地藏菩薩也難免被「本土化」:根據高僧傳記載,地藏王在佛祖寂滅後一千五百年降生在新羅國(今天的韓國一帶),俗姓為金,凡名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時,他航海到位於安徽省的九華山,端坐在九子峰頂七十五年,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卅日得道,計年九十九歲。所以民間又以每年農曆七月卅日為地藏王誕辰。
話說回來,許多佛教徒根本沒聽過什麼「婆羅門聖女」、「光目女」、或是九華山的聖僧傳奇,但他們仍然有深刻的「地藏菩薩為救亡母遊地獄」的印象,探究起來,原來是受了「目蓮救母」傳說的影響。
中元普渡,佛道不分
照佛經來看,目蓮原指的是佛祖釋迦牟尼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為了救亡母,不僅遊地獄、發大願,而且每年在佛祖最欣喜的七月十五日(據說這天得道成就的人特別多)訂下「盂蘭盆會」,設齋奉請佛法僧三寶,祈藉三寶的廣大願力來度救地獄眾生,稱為「普渡」。
「目蓮救母」和地藏傳說夾雜不清,加上七月十五是道教民俗信仰中,掌管地府冥界的「地官大帝」生辰,七月卅又是地藏菩薩誕辰,所以到了七月鬼月時,各種信仰雜陳,蔚為大觀。自稱佛教徒的,不去供養僧眾,卻反倒擺設葷腥祭品拜祭祖先亡靈及「好兄弟」,忘了這些「兄弟」們正是因為生前殺生造孽才墮入鬼界,若再讓他們食肉啖腥,不是罪加一等嗎?
而一般寺院則在中元同時祭拜目蓮僧、地官大帝及地藏王,尤其月末鬼門關閉時,家家戶戶更是點起「地藏香」,遍插在地,祈請經常現身地獄的地藏菩薩鑑明善惡、護佑闔家大小平安。
「地獄」觀念從那堥荂H
隨著地藏菩薩信仰的傳入,中國人也同時吸收了佛教對宇宙神鬼的觀念。精研道教的前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枝萬就指出,中國人原本只有「我界」和「他界」之分。
「我界」指人界,「他界」則是概稱所有人所不知的神秘世界。「他界」有好幾處,像「泰山府君」掌管的泰山,相傳便是人死後的往生之地。在那裡,死人像生前一樣地生活著,並沒有特殊的享福或受苦。因此,像「地獄」這樣的觀念,便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描述,地獄的名目及酷刑真是千奇百怪,足足說上千百年也說不完。「極無間」、「大阿鼻」固然是令人聞名喪膽的兩大獄,其他各獄也都駭人聽聞:「四角地獄」是指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密雨一樣的鐵火,把罪人都燒成灰燼;「刀輪地獄」則是四面刀山,空中還有八百萬億個極大的刀輪,像雨點一樣旋轉落下,當然罪人都立刻血肉狼藉、碎屍萬段了……。有人形容讀完這部經會覺得陰風慘慘,鬼哭神嚎,的確不假。
「地獄」的觀念在中國生根後,也產生了有趣的變化,共同執掌十八層地獄的「十殿閻王」都清一色被「本土化」,其中最有威權的當然是已被民間奉為「閻羅王」的第五殿閻王——鐵面無私的包青天了。
涓滴不漏的因果律
和「地獄」觀念同時生根的,還有「因果報應」的觀念。在秦漢以前,中國人對善惡禍福,只有模糊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或是「積善之家常有餘慶」之類的認知,但佛教傳入後,才帶來「三世因果、涓滴不漏」的嚴謹律法。
這點可以從「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犯什麼罪受什麼罰都規定得清清楚楚中看出來:喜歡殺生的,來世不免宿殃短命;喜歡偷盜的,來世將淪於貧窮苦楚;而心懷苛刻、嗔恨他人的人,死了落「火燒地獄」;心胸狹隘,怨結解化不開的人,死了則要落「寒冰地獄」……,這樣的「罪與罰」名目,當然也是三天三夜說不完的。
正因為眾生的舉止動念「動輒得咎」,因此「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也強調,人在臨死前、乃至於死後七七四十九天期限中,生前的一切功過還在「清算」階段,還沒決定靈魂將往那堨h。因此,把握這段期限,儘量「做功德」——布施僧眾、及誦經禮佛等等——還是不可忽略的。當然,在生前神智清明時自己做,效果最好;若是神智已散、人事不知了,那麼家屬們即使再做補救,也是「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死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效力。
地獄要成空,還是靠世人
在台灣,地藏菩薩的信仰相當普遍,特別是附有靈骨塔的寺廟及墓地旁邊都會奉祀地藏,而厚厚一本「感應錄」中,記載的也多是子女為父母祈求康復延命、或是夢見先人受苦,而請菩薩指點迷津、施予援手的。但也別忘了,地藏菩薩的宏願不僅為地獄眾生而發,也是為普度六道眾生而發,因此祂在本質上還是位有求必應的萬能神。
或許是受了種種地獄慘狀描述的影響,也或許是道教頒贈的封號「幽冥教主」、「酆都大帝」令人聯想到陰冷死亡,因此一般信徒對地藏菩薩總是「敬畏」多於「孺慕」。
其實,照佛家的說法,宇宙一切——包括地獄——都是應眾生業力所感而成的。罪人墮入地獄,完全是生前的惡業感應的結果,不是地藏、也不是任何佛菩薩「審判」入罪的。而地藏菩薩之所以忙著講道說法,解厄點化,正因為祂希望地獄成空、永無刑苦的心念,比你我都急切得多呢!
〔圖片說明〕
P.94
斂目垂眉的地藏菩薩,在神佛世界中號稱「悲願第一」。
P.96
墳場及靈骨塔中,有地藏菩薩及隨侍在旁的靈獸「諦聽」坐鎮,眾鬼魅都不敢出來作怪。(本刊資料)
P.97
在新近落成的台北地藏庵中,地藏菩薩一改傳統的趺坐姿勢,而以隨時準備行走救世的「立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