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研發已取代勞力、資本和設備,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台灣值此轉型階段,亟需國際大廠助一臂之力。近兩年陸續來台設立的外商研發中心,到底有怎麼樣的計畫內容?對國內產業可提供哪些實質幫助?「有朋自遠方來」,又要怎樣才能共創雙贏?
根據主計處最新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投資率(投資毛額佔 GNP 的比率)降至百分之十六•七七,創下近四十年來新低,遠低於日、韓、星等國的百分之二十四;而截至去年十一月,僑外商對台投資金額,更大幅衰退百分之三十五,顯示在外商眼中,台灣已不再是重要的投資對象。
數字堪虞,而台灣投資環境果真日益惡化?中外廠商紛紛縮小規模、「轉進」大陸?所幸,在一片驚疑聲中,最近經濟部大力推動的「外商創新研發中心」招商計畫卻獲得熱烈迴響,多家跨國集團以實質行動表示對台灣的信心。

由王聖棨(中坐者)領軍的IBM生物資訊科技研發中心,團隊規模雖小,但眼光遠大,企圖心十足。
從去年初制訂招商辦法,截至今年三月中,已有四家外商、五個研發中心正式通過審查,並已擇日開張(見附表)。另外通過審查,但尚未和政府簽訂合約的,則有四個研發中心。其他如日商富士通、美商網康等,也都陸續展開洽談,距離政策目標──五年內邀集三十家外商來此成立研發中心,可說是成功在望了。
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何必和政府簽訂合約?事實上,鑑於亞太各國招商競爭激烈,各國政府無不以大手筆拉攏外商,因此經濟部提供的優惠措施也是琳瑯滿目,包括租稅優惠、人力支援,及補助營運資金等。
依現行的優惠原則,只要通過審查,外商研發中心將可獲得投資抵減或五年免稅,並由政府補貼房租、研發人員薪資,及國外專家來台的差旅費和酬勞等,同時提供國防役員額(每個中心以二十人為限),並協助引進海外及大陸科技人才來台任職;甚至外商研發中心若願意和國內廠商進行合作開發,政府也將提供補助。加上以經濟部技術處為單一交涉窗口,更保證外商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滿意的服務。

(右、下)最近開幕的貝克航電研發中心,可望為台灣航電產業建立認證制度,讓國內的產業光譜更齊全。(薛繼光攝)
在財政困窘之際,為什麼政府不惜重金,希望跨國大集團來台設立研發中心?
負責統籌外商招商計畫的經濟部次長施顏祥指出,從「台灣製」(made in Taiwan)到「台商製」(made by Taiwan),台灣一直以製造能力傲視全球。然而依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分析,位於曲線底端的製造生產,附加價值最低,尤其近年在台灣業者一窩蜂流血搶單、自相殘殺下,更難擺脫「微利」的宿命。
「為求升級,製造業必須要往微笑曲線的兩端──上游研發與下游的品牌行銷──延伸,」施顏祥指出,這次產業結構的轉型,堪稱台灣經濟發展近五十年來最重要的變革,在國內產業界間也已獲得高度共識。
事實上,當世人對台灣的印象還停留在「代工王國」之際,台灣產業「商品化」的創新能力早已躋身世界前茅,從量輕質堅的碳纖產品、引發運動鞋變革的氣墊式設計,乃至於最新的平板電腦概念等,處處可見台灣人的創意。
以過去十年向美國申請核准的專利權數目來看,台灣在總量上排名第四,僅次於美、日、德。而以人口平均值計算,比例甚且超過德國,和日本並列全球第二。如果再考量台灣一年的研發經費不足一百億美元,遠低於日本的十分之一,更覺得這份成果得之不易。
台灣創新實力極強,無奈台商缺乏自己的全球品牌,只好讓點點滴滴的創新成果被國際採購大廠擷取。現在招徠國際廠商來此設研發中心,正是希望蓄積、整合台灣的研發能量,營造一個名實相符的環境,「要讓全球產業界想到台灣,就聯想到一個產品設計發展的重鎮,」經濟部技術處長黃重球勾勒五年後的願景。

創新研發,人才是關鍵。台灣需要更自由、更國際化,才能吸引全球科技菁英來此效力。
願景美好,仍須築夢踏實。從最實際的角度衡量,外商創新研發中心設在台灣,第一步將會帶動周邊供應鍊、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第一家拔得頭籌,在台灣成立其全球「產品發展中心」的美商新惠普公司就是一個例子。促成此事的幕後推手──惠普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蕭國坤指出,去年九月中心正式宣布成立,緊接著在十二月初,惠普和供應商英業達就聯合發表了一款新型電腦。
「如果依照原有開發流程,這樣一款新產品至少要耗時五、六個月,現在卻大幅縮短為八十四天,」蕭國坤笑說,雙方合作如此順利,無怪乎繼目前的筆記型電腦、伺服器、PDA等產品外,惠普總部正考慮將其他的事業群也陸續轉進台灣。
「我們是外商投石問路的第一炮,幸好一炮而紅,」蕭國坤表示,目前位於台北鬧區的研發中心,規模比他當初向總部提議的還大了一倍,五十多位研發人員來自美、法、星、墨,及斯里蘭卡等國,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兵團。
論影響力,自從惠普和康柏兩強合併後,其對台聯合採購量已逼近每年一百五十億美金,和台商的關係一向緊密。而這次選擇在台灣設研發中心,也與此有關。
蕭國坤表示,原先惠普的產品發展中心設在新加坡,論優惠措施、全球性人才匯聚程度,以及國際化、自由化、政策穩定度及透明度等,新加坡都是上上之選,唯一的缺點就是離以台商為主力的供應商太遠了。
「每次開發一項新產品,作出二十個樣品,十個送往美國總部,十個送往台灣試產,如果兩邊意見不合,連新加坡開發人員在內,三方人馬都要到台灣的生產現場測試解決,」蕭國坤舉例,往返折衝的結果,不僅成本大幅墊高,而且產品開發時程拖長,在十倍速競爭時代顯得緩不濟急。

(右、下)最近開幕的貝克航電研發中心,可望為台灣航電產業建立認證制度,讓國內的產業光譜更齊全。(薛繼光攝)
惠普產品發展中心遷來台灣後,「台商學習能力強、反應靈活,而且完全投入,配合度極高,」蕭國坤笑說,白天台商和研發小組討論,晚上還自己埋頭苦幹,幾乎是二十四小時趕工,這種承接的能力和企圖心,令外商印象深刻。
進一步剖析惠普全球分工策略──美國總部負責訂定營業計畫與全球經營策略,日本和韓國提供關鍵性零組件,而台灣將從代工 (OEM、ODM) 逐步提升為產品開發設計重鎮,再加上大陸這個廉價優質的製造基地,共同構築亞太版圖中的完美鐵四角。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惠普把台灣廠商的成長視為己任,「台商越有能力,惠普就越快可以交棒,自己專注在更具前瞻性的研究上,」蕭國坤認為,台商經過多年練兵,技術及眼界都已成熟,不應再侷限於單一產品的設計生產,而應加速培養「控制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的能力」,研發中心於此時成立,也可以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功效。
惠普希望以研發結合製造,以獲取最大的實質效益,相較之下,日商新力 (SONY) 研發中心,依循的又是另一種決策思維。

為了集團內的第一家海外大型產品發展中心,惠普科技可謂精銳盡出。除了蕭國坤(左二)外,從左至右分別為來自法國的伺服器部門經理麥祖恩、來自美國的全球筆記型電腦事業部副總裁米傑爾,以及新加坡的全球行動電腦及商業電腦事業部總經理陳巧鳳。
目前新力在台核准設立兩個研發中心,一個是「創新大型積體電路及模組設計研發中心」,著重在行動通信的影像模組及系統單晶片的開發,可以廣泛應用在手機、筆記型電腦及PDA等產品上;另一個則是「資訊產品創新研發總部」,將投入資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研發。
話說回來,新力的產品開發能力極強,不斷推陳出新、挑逗消費者的嘗新慾望,又何需在台設立研發中心?
「我們不會疊床架屋、作無謂的投資,我們會利用台灣特殊的優勢和人才來進行研發,」台灣新力公司董事長室企業公關暨涉外事務經理蔡宜凌指出,台灣「把模組做成產品」的功力超強,速度又快,是新力瞄準的焦點。
和惠普將研發與採購緊密掛勾不同的是,未來新力研發中心的成果,將交由日本總公司的全球代工統籌部門去分配,訂單不必然落在台商手上。
「我們看重的不是台灣的代工製造,而是台灣的設計能力,」蔡宜凌強調,新力一向避談和誰合作、生產什麼產品。當然,研發中心不可能躲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一旦落腳台灣,和此地的研發機構或廠商總有許多合作開發的機會,台商取得第一手資訊後,「近水樓台先得月」,拿到訂單的機率自然相對增加。

下了班,一群老外在酒吧歡聚,既可抒解工作壓力,又可聊慰鄉愁。
另一家大廠美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也預計在台灣成立兩個研發中心,其中「行動電子商務研發中心」已通過審核,將以三年為期,由總公司進行技術移轉,協助台灣廠商運用IBM的先進技術,進行各種關鍵性嵌入式軟體的開發應用。
IBM「行動電子商務中心」著眼於台灣的優勢資訊及通信產業,策略和其他大廠差不多,然而另一項申請中的「生物資訊科技研發中心」,卻是企圖從無到有,填補台灣在這個產業領域上的空白。
「過去十年,生物技術可以說是全球產業新寵,但很少人把它和資訊業聯想在一起,」IBM生物資訊科技研發中心經理王聖棨指出,隨著基因解碼工作的快速展開,目前全球基因序列累積的電腦資料數以「兆位元」計,而且還以每九個月增殖一倍的速度累積。這樣龐大的資料量,若沒有強大的電腦運算、儲存及網路連線為後盾,根本無法進行搜尋、比對等處理,因此近幾年「生物資訊學」逐漸成形,躍居全球最閃耀的新學門。
「台灣對生物資訊的概念還很薄弱,不過鑑於台灣在資訊及生技兩個領域都有許多優秀人才,又可藉此切入華人基因及中草藥資料庫,因此IBM還是選擇此地成立它在亞太區的首座生物資訊研發中心,」王聖棨解釋。

日商新力公司一口氣在台成立兩座研發中心,國內業者可就近學習這個全球影視家電霸主的運作模式與研發概念。
和其他資訊大廠不同的是,IBM沒有選擇進口自家的超級電腦來建立台灣生物資訊的處理系統,反倒採取推動「網格運算」的作法,希望建立一個資訊共享的「社群」,為台灣未來的生資產業打下更紮實的基礎。
所謂「網格運算」,可以追溯到美國太空總署的「家庭衛星計畫」──為了在無垠的宇宙中搜尋外太空生物的蛛絲馬跡,美國太空總署連結了數十萬電腦用戶,在他們不使用電腦時將電腦「貢獻」出來,讓太空總署的資料可以在上面進行運算和比對,以大幅提昇研究速度。
同樣的道理,當一位研究者發現一段可能引發病變的基因序列時,他可以把這個序列丟到網格架構中,在浩瀚的資料庫中進行搜尋比對,看看到底這是哪一條染色體上的哪一段序列?和正常序列的差異在哪裡?和其他病變序列有無相關性?......等等,對縮短研究時程大有助益。
然而,不管對學界或生技廠商而言,把自己的獨門發現丟到別人的電腦上作運算,研究機密豈不曝光?萬一碰上駭客惡意竄改或銷毀,豈不沒有保障?也有人怕自己的東西不夠好,丟出來徒然惹人嘲笑。正因這些顧忌和遲疑,王聖棨必須一位教授一位教授去拜訪、解釋。好在目前觀念逐漸建立,包括中研院及台大、陽明等大學的部分研究團隊,及洹藝、東風科技等民間廠商,都可望陸續加入。
IBM生物資訊中心從學界及研發機構入手,協助建立、整合資料庫,看起來似乎無利可圖,但王聖棨不諱言,在商言商,IBM費盡心力為台灣生技產業搭造一條「免費的資訊高速公路」,為的正是建立未來的長遠影響力。
「在政府『挑戰二○○八』計畫中,五年後台灣將有五百家生技公司,這些公司都需要龐大的資料庫與系統服務。IBM搶先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穩固的社群,將來還怕沒生意嗎?」IBM「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目前已引起市場上的高度矚目。
勇闖航電新領域和IBM生物資訊中心一樣,企圖從無到有、協助台灣建立新產業的,還有德商貝克工業的「航電認證技術建構與核心模組研發中心」。
這座甫於三月初才成立、堪稱台灣首見的航電研發中心,座落於中科院龍園園區。早在民國八十八年,貝克工業就和中科院攜手合作,開發各種航空器上所需的電子用品,像是雷達高度計、詢答機,及先進的無線電收發機等。因為雙方合作愉快,加上貝克總部正力圖擴大自己的技術來源及產品項目,終而促成了這個研發中心的成立。
論知名度和規模,德商貝克或許和惠普、IBM或新力等大廠有一段距離,然而在航電領域,貝克卻是歐洲名列前茅、頗具聲望的實力型廠商。
從中科院離職後輾轉來此的周光中博士表示,貝克研發中心成立後,除了會將先前與中科院共同研發的產品量化生產外,還將獨力進行航空顯示器及通信模組等先端自有技術的研發。更重要的,研發中心還希望能利用德國總公司的資源和管道,為台灣廠商建立一套生產航電產品的認證標準和制度。
「在國際間,航電產業採會員制,屬於寡頭壟斷式市場,」周光中解釋,以台灣電子及資訊產業的紮實基礎,生產這類產品的困難度不算太高,難在台商不懂得國際市場的法規、產品規格,及檢視生產環境與流程的認證程序等,尤其沒有門路以會員身份參與國際會議,自然失去競逐的機會。此番在德國總部派員協助下,研發中心若能順利建立認證制度,等於替台商開了一條切入航電產業的新路。
再說,飛行器上的電子儀器,在設計概念上和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相當不同,一般產品可以省工省料,但航電產品的精密度和穩定度攸關人命,卻是一點都不能打折扣的,設計的重要性也因此分外凸顯。
此外,即使同類型產品,天上與地下,使用起來就是不一樣。以螢幕顯示器來說,白天飛機上可能陽光刺眼,必須把背景光線調到極亮,螢幕看起來才不會一片空白;至於漆黑的夜晚、劃破長空的閃電,乃至於各種天候及地形變因,在飛行時都會成為使用變數,必須詳加考慮。
航電產業在台灣尚屬入門,要從頭建立,任務艱鉅。然而周光中指出,航電產品量少而利厚,尤其產品壽命極長,一種型號可以賺十年,不必像資訊家電業者,為了不斷創造流行、翻新花樣而焦頭爛額。
重建研發新觀念就目前已成形的外商研發中心來看,果然是林林總總,不僅美、日、歐商俱全,而且規模、產業別及運作模式也非常多元。
「研發中心不僅是技術的開發與擴散,還會有許多衍伸利益,」經濟部技術處長黃重球指出,台灣可就此機會,近距離觀摩跨國大企業的全球策略思維,甚至市場嗅覺、文化創意等等,對拓展國際視野大有好處。
和資訊大廠素來關係緊密的財團法人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也指出,跨國集團能夠成其大,的確有許多外人難以窺見的秘訣。有回資策會派出一位女工程師赴德國受訓,為了軟體開發後測試市場反應,這位工程師走遍了全歐洲,其間還和來自三十一個國家的研發團隊並肩合作,國際級的管理模式與分工架構,讓她終身難忘。
身為研發機構負責人,林逢慶強調,長期以來,國內廠商對研發的投入始終不夠積極,癥結在於缺乏正確認知。
「研發不像製造,生產出來立刻就可以賣錢,研發是要冒風險的,」林逢慶感慨,研發工作,燒錢的機率大過賺錢,往往計畫進行到一半,走進了死胡同,只好另起爐灶,因此多預留一些迴旋空間是必要的。外商創新研發中心的設立,或許有助於扭轉國人對研發急功近利的心態。
長遠來看,當各產業研發中心匯聚台灣時,由於台灣輻員小、交通便捷、資訊傳遞快速,極有潛力發展成亞太地區技術交流的輻輳點之一,這種「群聚效應」一旦形成,將可吸引更多研發中心前來。良性循環下,對提升台灣的全球定位與產業競爭力,有莫大的好處。
事實上,異業間的技術交流、創意激盪,正是未來重要趨勢之一。
「打電話要看到對方影像、搭飛機要上網,在家裡要享受全球經典影片,甚至個人健康記錄也要隨身攜帶,」黃重球指出,可以預見,未來消費性電子、行動通信、資訊、光電、航電,甚至生物資訊等各類技術都將合流。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適合的技術,「兜」出一個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誰就會是贏家。而以台灣製造多樣化、研發項目也多樣化的優勢環境來看,勝出的機率很高。
「先來了再說!」當然,對於外商來此設立創新研發中心,產業界也不是全無質疑。
綜合來看,這些研發中心儘管來頭不小,但投入金額從數十億到數千萬台幣不等,規模似乎都不大,而且多數只作產品的應用開發,會不會太「小看」台灣了?
「先來了再說!」對這類疑問,黃重球總是如此表示。畢竟,各國爭相招商,一國比一國優惠,而外商資源有限,不可能廣設研發據點,不來台灣,就可能落腳韓國或大陸。只要來了,能和此地的廠商及研發機構合作愉快,未來擴大規模、提升層級,自然水到渠成。
再說,國內筆記型龍頭廠商廣達電子董事長林百里有句名言,「不管高科技、低科技,能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相對於耗資極鉅、風險極高的尖端科技,反倒中級科技最能和台灣產業的現實環境相契合,讓台商在短期內順利承接技術,也讓外商有效利用本地的製造優勢,可謂「雙贏」。
對於跨國集團財大氣粗,卻還要求台灣政府補助,也引發國內業界不平。何況外商在此下訂單,把台灣當成自家的廉價工廠兼貨倉,協助台商豈不是天經地義?
針對這種不平之鳴,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表示,國際產業競爭瞬息萬變:「今天訂單給台灣,不代表明天還是你的,」許多產品早在合作開發過程中就決定了生產伙伴,唯有藉著研發中心的設立,讓雙方有更緊密的關係、更便捷頻繁的溝通交流,才能長保台商在跨國集團中的份量及定位。
最重要的,「不要把外商和台商對立起來,」林逢慶強調,全球化時代,外商和台商早已結盟,雙方利益密不可分,必須彼此互利互惠,才能可長可久。
珍惜好的開始外商研發中心陸續成立後,在國內外都掀起一陣跟進風潮,國內廠商尤其積極,電子大廠如鴻海、華碩、台積電等,都宣布成立自己的研究學院。只是,相對於勢力龐大的跨國集團,國內廠商究竟資源薄弱,只敢挑選比較成熟的方向作研發,「老二主義」依舊難免。而外商研發中心在此,將未來的產業趨勢透露一二,也可以讓國內研發少走一些冤枉路。
當然,外商畢竟只是過客,長遠來看,台灣若想要成為全球產業的設計發展重鎮,台商自有的研發能力才是關鍵主力。
「外商來此,只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林逢慶指出,接下來如何吸引外商研發中心長期留駐,同時讓國內廠商趁此機會儘快地觀摩、學習、成長,將是更艱鉅的挑戰。
跨國企業研發中心招商一覽表 已核定執行中 美商惠普科技:產品發展中心 德商貝克航電工業:航電認證技術建構與核心模組研發中心 德商愛思強科技:光電半導體研發中心 日商新力公司:資訊產品創新研發總部 日商新力公司:創新大型積體電路及 模組設計研發中心 審核通過尚未簽約 美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行動電子商務研發中心 美商戴爾電腦公司:戴爾台灣設計中心 美商百力達科技:先進類比數位混合IC開發中心 美商微軟科技:微軟技術中心 溝通審查中 美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生物資訊科技研發中心 芬蘭商諾基亞公司:應用與服務發展中心 尚有十餘家正接觸洽談中 (資料提供:經濟部技術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