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明詔表示,流行疾病自盤古開天就有,而且早期更嚴重。像中世紀的黑死病,歐洲喪失三分之二的人口,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全球也死了5,000萬人。
「當我在唸醫學院時,小兒麻痺疫苗已經發展出來,細菌也可以用抗生素控制,大家當時都非常樂觀,認為傳染病一定可以解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以流感病毒為例,幾百年來年年來襲,始終沒有辦法斷絕。」賴明詔指出,每年都會發生流行性感冒,但多只是區域流行,傳播到全世界的大流行,這一百年來只有3次,包括1918年的H1N1、1958年的H2N2、1968年的H3N2,2009年新H1N1是第4次。
即便無法阻斷流感病毒的傳播,但何美鄉認為,與過去相較,如今病毒學、生物科技整體都有長足的進步,1980年代大家尚在猜測病毒來自豬或禽鳥,現在都一一被證實,禽流感病毒H5、H7也都能早早被發現。

H7N9目前仍是株禽類流感病毒,尚未適化到可以人傳人。
賴明詔指出,自然界有非常多的流感病毒,但大部分都不會感染人。病毒要感染人或動物,必須要靠表面蛋白質與細胞接觸。流感病毒有8個基因片段,會不會感染人,主要由其中H和N兩個基因片段來決定,因為H和N就是病毒表面的蛋白質。H有16種,N有9種,帶有H1、2、3及N1、2基因片段的病毒組合會感染人,其他的都只會感染禽鳥。
賴明詔解釋,病毒有兩種不同基因構造,一種是DNA(如麻疹病毒、B肝病毒);一種是RNA(如流感、SARS、小兒麻痺、AIDS)。DNA在基因繁殖過程中比較穩定,不太會產生錯誤,但RNA病毒繁殖過程中可能錯誤百出,不斷變化。根據統計,病毒每製造一千到一萬個鹼基,就會發生一次錯誤。像流感病毒有1萬4,000個鹼基,每繁殖一次,就會產生1.4個錯誤,如果存活下來,新的病毒就產生了。
何美鄉表示,病毒不會自己改變,突變來自分裂、繁殖時的錯誤。病毒也沒辦法自己繁殖,一定要透過感染宿主,找到一個細胞才能繁殖。
可知的是,病毒一直在變化,但是變化的方向卻是我們無法預測的。像流感病毒,一次流行後大部分人都有抗體了,新的病毒就會朝沒有抗體的方向演變。
何美鄉表示,從病毒學的角度來看,H7N9是一株來自禽類的重組病毒,但其中可能有可以感染人的跡象。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目前受感染人數並不多。

顯微鏡下的H1N1人類流感病毒。
賴明詔指出,H7N9、H5N1原是禽流感,突然會感染人的突破點,在於接觸的機制,就像鎖與鑰匙互相接觸,原來的流感病毒打不開人類細胞的鑰匙,病毒基因稍微改變一下,一不小心被打開了。
除了基因突變外,另外一種基因的「交換」,也會讓原來不會感染人的病毒變成會感染人。
例如,人或豬若同時感染人流感與禽流感,病毒在他/牠身上進行交換,就會變成可以人傳人。而大部分的流感病毒都會感染豬,所以豬是個「大鍋子」,容易變成病毒基因交換的所在。

人流感與禽流感都能感染豬,病毒有機會在豬身上交換,產生新病毒。
這一點醫界與學界都認為,尚無須擔心。
李秉穎指出,在全球引起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必須具備大部分人沒有免疫力、在人群中具有高度傳播力等要件。像H1N1本來就是可以人傳人的人流感,所以很容易蔓延。且新的H1N1除60歲以上的老人外,多數人都沒有抗體,幸運的是,它的毒性很低,雖然傳播很快,但是嚴重病例不多。H7N9目前看起來傳播力不足,沒有蔓延的威脅。
何美鄉表示,H7N9病毒還沒有跟人身上的病毒重組,只是有一些基因的變化讓病毒可以感染人,尚沒有人傳人的跡象。
至於病毒將來會不會突變成可以人傳人?賴明詔指出,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所做的哺乳類動物流感病毒與禽流感病毒比較,發現H7N9病毒的基因特徵已經具有部分類似哺乳類動物流感病毒的基因,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傳人的跡象,但未來要突變為人傳人的流感病毒,可能性仍然很高。
五,同樣是禽流感,H7N9與跟H5N1何者威脅較大?賴明詔表示,從基因體來看,H5N1感染禽鳥與人都會引起嚴重的疾病,但為什麼H7N9在禽鳥身上不會發病,在人身上卻會引起嚴重的病症,科學家還不清楚原因。
何美鄉則認為,相較於H5N1,H7N9較容易感染人。因為H5N1感染雞隻時,病毒量很高,雞都病死了,才感染到一些人;H7N9則不同,還沒找到病毒的蹤跡,卻已經在感染人。換句話說,病毒在環境中量不多,但只要被它碰到對的人,就會被感染,這是H7N9讓人不大安心的地方,後續演變仍有待觀察。
六,H7N9禽流感會不會在今年秋冬來襲?「機會不是沒有,但很低,」李秉穎認為,候鳥傳遞病毒的機率很低,像2004年中國大陸爆發H5N1禽流感,當時學者也預測,秋冬可能波及台灣,但至今9年台灣都沒有疫情發生。
何美鄉則認為,中國大陸在8省2市不同地區爆發H7N9疫情,表示病毒在一些地方廣泛存在。中國大陸採了幾萬個檢體,但陽性率很低,表示病毒量現階段不高。隨著氣候變暖,病毒的活性也隨之減弱,她推測,這株病毒的下一個機會在秋冬到春天,「不會更早!」
今年秋冬如果病毒在北京、上海爆發,對岸已經有經驗,並不可怕;值得擔心的是,若候鳥已經帶有病毒,冬天時病毒量會增加,屆時如果不知道它會在哪裡出現、在哪裡傳給人,又無法即時檢測出來,那麼病毒就會有蔓延開來的機會。
七,H7N9該如何預防?「當新的疫病出現,第一波都沒辦法預防,」何美鄉指出,病毒要感染人之後才會被發現,差別只在於多快、多慢,給病毒多少機會而已。
病毒種類不同,防治的方法也不相同。像SARS病毒雖然「適化」到可以感染人,但跟人很不相容,很凶悍,要到發病四、五天,才有足夠的病毒量出來感染別人。天花病毒也是這種屬性,也是要有症狀後才會感染別人,所以當我們看到症狀出現時,再開始對周遭的人施打疫苗,都還來得及圍堵。但如果是水痘、麻疹病毒,醫生看到一個病患,即可推估大約已有成千上百人感染了。
現階段對付H7N9,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是相當重要的手段。把雞與人分開,不讓病毒感染人,不讓病毒有機會適化為感染人的病毒,也許不能永遠防堵,但至少讓它緩慢一點發生,讓我們有準備的時間。
另外,要加強對感染原的研究,提升監測與檢驗的能力,對幾個不同的場景預作準備。
八,對付H7N9,流感藥物與疫苗的效果如何?賴明詔表示,既然沒辦法阻止病毒變化,也沒辦法阻止病毒感染人,只能發展治療藥物及預防疫苗。截至目前為止,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非常少,克流感是其中一種。
人體本身就有免疫系統可消滅病毒,但是病毒更聰明,會用各種方法破壞身體免疫系統。像流感病毒入侵,原來會引起身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分子干擾素殺死病毒,但病毒卻有辦法破壞或抑制免疫分子產生,讓病毒可以繁殖。施打疫苗的作用就在於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
李秉穎指出,疫苗的效用非常顯著,以2009年大流行的H1N1為例,台灣民眾大約接種了570萬劑疫苗,接種率(26%)雖因民眾與媒體對疫苗相關副作用產生疑慮而不如預期,但從第一波台灣重症死亡人數有三十幾人,隔年則因輕忽,施打疫苗人數也減少,造成第二波死亡人數增為一百多人,可見疫苗的確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九,如何看待病毒與人類永無止息的戰爭?「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賴明詔說,病毒發展出各式各樣新的方法,智慧超越科學家,你以為已經瞭解它,能控制它,但它卻又變化成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樣貌,來逃避藥物與其他控制的方法。
病毒的特徵是必須要在動物或人的細胞裡才能繁殖,所以理論上,病毒把宿主弄死了,自己也活不了,除非是傳染給別人,所以最聰明的病毒是與宿主和平共存。
最「成功」的病毒是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例如,B肝病毒與愛滋病毒,一旦感染人就跑到基因裡頭,沒辦法除去。把它殺死,你的細胞也死了,一輩子得與它共存亡。
至今,人類唯一殲滅的只有天花病毒,面對病毒,或許人類要更加的謙卑,不能太弱,也不能過度強勢,學習與病毒維持「恐怖平衡」。
十,國內第一起H7N9病例,情況如何?台灣首例H7N9確診病患,是一名由蘇州返台的台籍幹部,4月9日返台,12日即感身體不適,16日發高燒至診所就醫,轉診住院,並開始服用克流感,但因上呼吸道病毒量低,喉頭試紙沒有篩檢出H7N9病毒,20日病情惡化轉送台大醫院,通報為疑似病例,二度篩檢仍呈陰性反應,直到24日驗痰才確診為H7N9禽流感病例。
台大醫院動用負壓隔離病房及葉克膜搶救,並不間斷施打抗病毒藥物,該名台幹即逐漸脫離險境,身上測不到H7N9病毒,轉往普通病房治療後,已於5月24日出院。
而該名病例返台後接觸過的139人,都沒有被感染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