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蜂炮、北天燈」,這一南一北,一武一文,一個充滿瘋狂刺激的火藥味,一個洋溢著寧靜和平的幸福感,堪稱台灣元宵節最具吸引力的兩大民俗活動。
今年元宵,巧與西洋情人節連接,又逢假日,而十年有八年在元宵下大雨的平溪鄉山城,竟然出現一個無風無雨的好天氣,於是,羊年元宵,平溪鄉的天空估計飛起了近二十萬盞天燈,帶著每一個小小的心願冉冉上昇。
傳說,一隻來自仙界的天鵝遭到人間獵人的射殺,震怒的天界決定在正月十五以大火摧毀人間,一位同情人間的仙人便告訴人們,在正月十五晚上掛起紅燈籠及放煙火,就可逃過一劫,於是有了元宵燈節這一個美麗浪漫的節日。
元宵節提燈籠、吃湯圓的習俗原本來自中原,然而在台灣,元宵節卻又衍生出許多特色獨具的民俗活動來。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來自明鄭時期起因於除疫的鹽水蜂炮,與來自互助報平安的平溪天燈,習俗中寓含著先民移墾的艱辛歷史,成為台灣元宵節最火熱、最明亮的風俗活動。

盞盞載著心願的皎亮天燈緩緩上升,帶給人無比的喜悅與寧靜,平溪鄉天燈節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元宵節民俗活動之一。(蔡斯攝)
古代的大哥大
天燈又稱為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孔明)所發明。當時的用途在於傳遞軍情,並利用漂浮於天空的天燈,造成錯誤的「星象」,來誤導對手司馬懿的大軍。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向老天爺祈福的工具。
天燈的製作,首先要將竹子剖成細條,接成一個圓圈,然後用鐵絲交錯於圓圈中心。過去的天燈以四張紙連貼,再黏上一個蓋子做成,樣子十分像古代的官帽。經過不斷改良,現在的天燈只要將四張尖葉形的宣紙互相連貼,無須再加蓋。施放前,必須以十五張左右的金紙,浸泡在煤油和沙拉油中大約二十分鐘,再安置於竹框中心的鐵絲上。施放時,將浸油的金紙散開、點燃,當天燈內的空氣受熱,密度比燈外空氣的密度小,天燈便會飛起來,與熱氣球的原理相同。
為什麼當台灣其他地方的人們熱熱鬧鬧地提花燈時,只有平溪鄉要在元宵放天燈?「跟孔明差不多啦,也是要傳遞情報。過去的天燈,就像今天的大哥大呀!」平溪鄉鐵道戀舊會會長李溫泉表示。
清朝道光年間,從大陸福建省安溪、惠安來到平溪鄉十分寮地區落腳的先民,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歲末年節之際,經常遭逢盜匪前來搶劫。十分地區的老弱婦孺便帶著家當躲到山裡,元宵過後,看守家園的壯丁再以天燈為信號「報平安」,通知鄉民回家,於是形成了放天燈的風俗習慣。「尤其在天燈起源地的十分和南山兩村,每年就隔著基隆河對放天燈,當時平溪鄉其他地方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天燈,」天燈會會長胡民樹指出。

寒夜群山,千燈並起。天燈飛天,讓平溪鄉成了國際觀光景點,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讓人思索。(谿月攝)
十分村的天燈痴
說起平溪的天燈節,不能不提起將十分地區放天燈習俗推上台面的胡民樹。「雖然我今年才五十多歲,但我可是玩天燈四十多年的老經驗,」胡民樹回憶起兒時放天燈的景況。他表示,過去糊天燈是一家大小在元宵節的大事,一早起來,大人就到山上去砍竹子來做支架,由於大張紙取得困難,「過去的天燈大概只有兩尺半,哪像今天的天燈,最小的都有四尺大小,」胡民樹表示。
作孩子的胡民樹為了得到透光性好,又大張的白紙,費盡心機。好不容易發現正月初九拜天公時,麵龜下面襯墊的紙就是做天燈最好的材料,於是每年元宵節前夕,他就自願到糕餅店打工,為的就是取得幾張未經裁切的白紙。
在過去,一年才做上一個天燈,加上材料差,失敗率高,若能做出飛得上天空的天燈,可是很「風神」的一件事呢。而胡民樹在十歲的時候就能獨力完成一個會飛的天燈,可知他有多麼沈迷其中了。
當時,十分村和南山村帶著較勁的興味,兩村隔著基隆河對放天燈,兩邊加起來頂多放上三十來個就很了不起了。「那時候,很捨不得,往往追著天燈跑,看它大概落在什麼地方,不論是山上還是溪邊,甚至是糞坑,都嘛撿回來再放。有一年,同一個天燈來來回回我放了六次呢,」胡民樹興致盎然地回想。

天燈節也是年輕人最愛的民俗節慶,一群學生希望能轉系成功。(蔡斯攝)
平溪天燈放光明
也就是這樣一股對天燈的癡迷,民國八十二年時,在台北經營餐廳的胡民樹,召集了二十多位青壯輩共組「台北縣天燈民俗文化發展協會」。大家出錢出力,訂製特別規格的天燈紙材,在元宵節前,各自再召集一些親友做天燈,然後齊聚在十分國小施放,希望日漸沒落失傳的放天燈習俗能夠延續下去。
天燈會一次上百個天燈施放的消息日漸傳開,尤其經過媒體一報導,一下子就人潮洶湧,聲名大噪。「民國八十三年吧,那一年,來了好幾萬人,不但十分地區無法提供餐飲,交通也完全癱瘓,」胡民樹述說著平溪天燈開始大放光明的過程。而原本只在十分、南山熱鬧的天燈節,也成了整個平溪鄉的大事。
在地方政府介入後,一年一度的天燈節越辦越盛大。民國八十八年,適逢跨越千禧年及九二一大地震,平溪天燈以「為全國災民與世界和平祈福」為主軸,製作了一個十八•九公尺,高達六層樓、重達兩百公斤的天燈王,不但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同時登上全球六十三個國家的電視媒體。今天,平溪的天燈節更成為交通部觀光局規劃的台灣三大燈會之一,觀光局今年就特別以平溪的鐵道與天燈錄製一部廣告片,在日本各大電台播出,平溪的天燈節也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節慶之一了。
而原本快要失傳的天燈,這一下子又活了起來。不僅天燈會的成員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天燈的製作方式,製作超大型的天燈王,平溪鄉各國中、國小的孩子們,也都成了天燈製作高手,出師後,還到其他縣市的學校去教導天燈製作。「天燈,是我們平溪鄉的驕傲。元宵節幾乎和過年一樣重要,許多人甚至改成在元宵節回鄉呢!」李溫泉表示。

景氣歹歹,樂透彩發燒,「逢賭必勝」成了今年最熱門的願望。(谿月攝)
當民俗活動成為嘉年華
近年來,文化產業化的理念高揚,許多地方的文化活動、民俗節慶都成了地方或公部門名利雙收的搖錢樹。日益擴大的地區性節慶,變成了全國性的嘉年華會,甚至成為台灣國際化的指標。包括宜蘭童玩節、美濃黃蝶祭、三義木雕節、鹽水蜂炮,當然,也包括平溪天燈。
民俗節慶成為人潮洶湧的嘉年華,好處不外是人潮與錢潮。如今,人口不到五千的平溪鄉,每逢天燈節,就要擠進數十萬的觀光客。商機浮現,部分年輕人開始回流,寥落的十分舊街也熱鬧了起來。一家開在十分車站鐵道邊的餐飲店,回來團聚的十多個親人幾乎都加入跑堂的行列,而賣天燈的商家,有的一個元宵節就賣了三十多萬元,最差的也賣了五萬多元。
對於平日人煙稀少的平溪鄉而言,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是大家賺錢的大日子。不論是製作、販賣天燈或經營小吃飲食的鄉民,對於一年三天的交通管制,也都表示不在意,因為「人潮越多,錢潮越多,」在十分舊街上賣天燈的小攤表示。
對於地方忙於推銷自己的當下,文化評論家陳板卻提出不同的看法:「嘉年華不是壞事,但是地方若還沒有準備好,而急著吸引人潮或錢潮,只是把自己的『現在』提前消費掉,」陳板表示,文化產業不應該只是一種生意。
所謂的準備,針對平溪天燈節,陳板認為,平溪鄉還沒有社區組織與規章,對於外來攤販的規範目前束手無策,當地提供的餐飲品質仍十分粗糙,談不上地方特色。也就是說,「天燈節應該與社區有更深的結合,是一個地方重新思考自己特色,透過嘉年華自信地與外人對話的媒介,」陳板表示。
的確,看看天燈嘉年華之後的平溪,樹上、河邊、菜園、軌道或電線桿上,四處散佈著天燈殘骸。部分住在天燈廣場附近的居民,更是整夜拿著竹竿捍衛家園,攔截失敗著火的天燈,以免發生意外。

大型熱鬧的演唱會讓年輕人熱血沸騰,只是活動多了,感動少了。充滿嘉年華會氣氛的民俗活動,會不會與天燈節寧靜的意境漸行漸遠?(蔡斯攝)
情人眼裡放天燈
今年,平溪天燈節首度結合正月初九天公生習俗、西洋情人節及傳統元宵節,擴大舉行三天的嘉年華會。從二月八日到十五日之間,台北縣觀光協會推出的平溪天燈節深度之旅,則帶著民眾乘坐火車,一覽建築優美的太子賓館、五○年代盛極一時的菁桐洗煤場,還有十分老街、台灣礦業博物館,和了解天燈的製作,希望透過天燈節,引領人們發現平溪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二月八日,農曆天公生的前一晚,高亢的嗩吶與低沈的大鑼聲,劃破天際,平溪鄉南極社北管與復興社大鑼鼓陣,在十分旅遊服務中心廣場為二○○三年的天燈節揭開序曲。總統陳水扁也特地趕來,在二十尺的天燈王上寫下「雨水多一點,口水少一點。」的祈福字句。十一點一到,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慶祝天公生日,許多自基隆、台北特地前來祈福許願的遊客,也在會場同時施放起兩百盞天燈。
接著二月十四、十五日的周六、日,正好是西洋情人節與中國元宵節。情人節當天,除了傳統的白色天燈,代表幸福的粉紅色天燈與代表熱情的黃色天燈,讓天空顯得多采多姿、甜蜜十分。最特別的是,一位民眾特地製作了一個三•六公尺高的天燈向女友求婚,而嬌羞的女主角也在天燈上寫著「我願意」來回答。
不同於一般傳統節慶活動,今年平溪熱鬧的天燈節以年輕人為主力,請來年輕偶像歌手梁靜茹、李威、萬芳、李心潔、光良等,讓活潑流行的歌舞聲響徹元宵。
「一年六百萬的經費,放天燈花不到百分之五,我覺得主辦單位有一點搞錯方向了,」胡民樹認為,安靜的天燈節加上勁歌熱舞是比較熱鬧,但是希望主辦的縣府能花更多的經費在天燈的製作與施放上,畢竟那才是天燈節的主角。
「寒夜群山,千燈並起」,當數百盞天燈,在平溪鄉秀麗的山巒間升起,那樣優美寧靜的情境,不由得讓人對新的一年燃起新的希望。然而對於主辦的縣府或是平溪鄉民而言,天燈上的祈願,絕對不會只是人潮滾滾或財源廣進吧。

每逢天燈節,超量的人潮就乘著平溪線小火車來趕熱鬧,同時一窺平溪鄉人文之美。(谿月攝)

大手、小手,大夥一同虔心將心願寫在天燈上,互許新年新希望。(谿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