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有「伯樂」,良駒才能被發掘、訓練,而成「千里馬」。
運動教練與選手的關係,也正如「伯樂」與「千里馬」。他必須具有「星探」的慧眼,以挖掘可造之材;涉獵生理與心理學,才能瞭解選手的身體與心理狀況;精通運動力學、單項運動技巧,給予正確的指導;還得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讓選手喜歡他、信賴他、願意跟隨他;……真正是好教練難為。
教練是體壇的園丁,一直在默默耕耘,但人們的注意力通常都被滿園花木所吸引。
在參加今年的奧運會之後,在國人懊惱我國選手未能在國際競技場上締造佳績之時,我們特別關懷一直盡心出力調教選手的教練們,並打算一系列報導這些運動界幕後人物的工作與心聲。本期首先介紹田徑教練。
田徑運動是各項運動之本。在它主要活動:跑(分短、中、長距離)、跳、擲的訓練中,能加強人的耐力、速度、爆發力、彈性、柔軟度、心肺功能……,這些都是從事各項運動所需具備的基本體能。
在國內,田徑也一直是運動比賽或推展全民體育的重點項目。加上我國田徑選手楊傳廣與紀政曾榮獲奧運銀牌與銅牌,田徑運動更備受國人重視。
國內的田徑教練因此較其他項目為多,以下介紹幾位其中的佼佼者:

:圖2:教練與選手間深厚的感情與默契,是訓練成功的基礎。(鄭元慶)
吳錦雲以教練身份,繼續活躍於田徑場上
吳錦雲是國內最資深的田徑教練之一,目前在輔大執教。她已年近五十,圓圓的面孔、胖胖的身材、親切的態度,就像可親的鄰家伯母,選手都稱她「吳媽媽」。
每日清晨六時許,「吳媽媽」已帶著選手在學校操場做練習。
她和選手一起做基本動作,別瞧她已經發福,動起來仍靈活俐落,像個小皮球似地竄上竄下,彈性與速度均佳。
接著她攤開紀錄本,告訴每位選手當天要練習的內容與分量,選手便分散開來,各自練專長項目。
她站在場中,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以洪亮渾厚的聲音「遙控」:「起跑板的幅度不對!」「手再抬高一點,推出去才有力!」……若選手反應不合她的指示,她立刻就趕過去示範。她在場中橫衝直撞,話聲「此起彼落」,無論練跑的、練跳的、練鉛球的……,都觀照到了。
訓練時,她是認真嚴格、一絲不苟的嚴師,按著計畫表,練習分量一點不能「討價還價」;平常她則是選手可以傾訴心事、撒嬌耍賴的「媽媽」。
每位選手的個性、家庭狀況、學業成績、生活與交友情形,她都暸如指掌,也不時給予指導、勸告及協助。
她對選手的照顧鉅細靡遺:經濟有困難時,為他們向校方或企業界爭取獎助學金;練習時受了傷,掏腰包帶他們就醫;甚至選手有些雜事待辦,她也代為「跑腿」……。
「吳媽媽」把選手視作她的孩子,把田徑運動視為生命的全部。她常笑稱自己得了「田徑癌」——一直鍾情於田徑,無法自拔。

圖1.3:吳錦雲訓練選手極為認真,常與選手一起做基本動作。
給選手自己當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
她早年也是一名傑出的運動員,從民國五十四年起,陸續在多次比賽中,打破國內的鉛球、鐵餅、標槍紀錄,因此有「三鐵皇后」之稱。她也曾在亞洲運動會中得到鉛球銅牌,並當選為我國參加奧運的選手。
「當時我沒有好的教練指導,完全是憑著一股『不信自己只能做到這樣,一定可以再進步』的精神苦練。」吳錦雲說。
但她終於發現自己的發展有侷限——體型太過嬌小,不適合練三鐵;加上乏人指點,到了一個階段後,就陷入瓶頸,難以突破。
因此,民國五十五年她退出田徑場,走向教練生涯。
「選手在締造好成績、新紀錄時的成就感,是任何滋味都難以替代的。老實說,我真懷念在運動場上叱吒風雲的景況,所以初任教練時,每回帶選手去比賽,都有再出場的衝動。」吳錦雲說:「但我知道自己的侷限,有些境界我一輩子也無法達到,不如在教學上多鑽研,全心訓練選手,希望他們能做到。」
因自己的經歷,她十分注意選手的體型。她說:「所謂注意體型,不是要高大健壯,而是田徑有許多項目,各項目佔優勢的體型不一,應選擇最適宜的項目發展。例如:壯碩穩重者,宜練三鐵;高而修長者,適合跳高及長跑;短小精悍、臀部高而翹(有助用力)者,宜練短跑……。」

圖2:蔡特龍為台北體專的田徑選手做示範動作。(鄭元慶)
從「傻大姐」蛻變為「千面女郎」
此外,個性也會影響體能。例如:脾氣火爆者,爆發力較強,宜短跑、跳高及跳遠等;反之,個性溫和者,可能耐力較強,適合中長距離賽跑……。
為充實專業知識,她不斷由外文的運動雜誌與專書上汲取養分,就這樣,「涉獵得愈多,瞭解得愈深入,就愈覺得當教練不易。除了要懂運動技巧外,還得有生理學、心理學的修養,才能掌握選手的身心狀況,以『對症下藥』;又得懂運動力學,方知每個動作的原理及如何增進力量、速度;選手練習時難免會受傷,這時又得對運動醫學有基本瞭解,才知如何預防及處理……。」
她也常看外國選手比賽的錄影帶,研究他們的動作。
今年吳錦雲擔任我國奧運代表隊教練,比賽期間,她扛著錄影機,錄下世界一流選手的動作,回來後自行剪接、請人配旁白,製作出奧運田徑項目的完整記錄,除自己研究外,也播放給選手觀摩。
吳錦雲說:「我本來是個大而化之的人,以往當選手時,由於只顧苦練,對其餘事物無所用心,還被稱為『傻大姐』;擔任教練十八年來,我不但費盡心思使自己進步、幫助選手進步,更難的是要調適與每個選手相處的模式:有的要好言相勸、有的不罵不聽、有的得用激將法,也有的缺乏信心、需要不時鼓勵,都須切中要點,才能奏效。我覺得自己簡直得成為『千面女郎』。」

圖1.3:吳錦雲訓練選手極為認真,常與選手一起做基本動作。(鄭元慶)
年度訓練計畫要合理而有效
每位選手的體能狀況與專長項目不同,訓練的內容與分量也不同。通常教練會在九月開學後,排定選手一年的訓練計畫,但執行時須考量選手的實況,隨時修正調整。
訓練周期大約是這樣安排的:
十月至次年二月,訓練基本體能。基本體能包括:柔軟度、彈性、耐力、速度、敏捷度、爆發力等,訓練方式有跑越野、重量、跑跳基本動作等。這段期間活動量最大,所以各國都利用冬季進行,選手較不易累。
二月以後,針對各項目所需的特殊體能加強訓練。例如:跳躍選手做立定跳遠,以加強爆發力;三鐵選手練重量,加強臂部肌力;中長距離選手則跑斜坡或沙灘,加強小腿的肌力及耐力……。
三月開始著重技術指導,體能的訓練逐漸減少,讓選手不要太累。訓練量降低,但對成績的要求提高;調整高峰期,以參加四月間的比賽(中上運動會、大專運動會等)。
五月底至九月,又是一個新的循環,但步調較快,以參加十月中的比賽(臺灣區運動會、國際田徑邀請賽等)。

圖4:台中體專的李運來,是年輕一代教練中的佼佼者。
好選手絕不只是四肢發達
「所謂有潛力的選手,不只是體型、體能好,智商也要高。」吳錦雲說:「智慧高的運動員,能迅速領會教練的指導,往往事半功倍。世界一流的運動員,都是創造家,能依自己的體型、體能,獨創一個將自己長處發揮到極致的姿勢與動作。」
所以她認為,選手除練田徑外,學科也不能忽略,還應涉獵各種讀物,多思考,以培養創造力。至於田徑場上的練習,每天一個半至二個小時,就很足夠了。
她強調:「一流的運動員,絕對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輩,必定要身心俱佳,才能締造出一流的成績。」
臺北市立體專教務長蔡特龍也認為:「練田徑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練慣了也不致覺得累,非但不影響學業,且因體能較佳,比別人多了一項本錢。先進國家80%的選手都不是學體育的,只要有興趣,利用課餘練習,也能有所成。」

圖5.6:左營訓練中心擁有許多新式儀器,圖5.是分析選手連續動作的電腦,找出其中的優缺點,以加強或改進。(鄭元慶)
蔡特龍講究訓練的「質」
蔡特龍也是今年我國奧運代表團教練。他說:「以前的觀念認為,運動必須『苦練』才能成功,所以就把時間、精力,都用在一遍遍地跑、跳、擲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訓練必須講求方法,並非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奏效。」
舉例來說,同是跑五趟200公尺,可以跑過去、走回來,連跑5次,約只要10分鐘;也可以跑一趟,休息一陣再跑,這樣會跑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前者所花的時間少,且可以訓練耐力,達到跑5趟的效果;後者費時多,但沒有持續跑,每趟都等於是第一趟,也無法達到訓練耐力的效果。
「國內很多教練因觀念偏差,往往訓練的『量』很多,但『質』不夠好;唯有改善訓練的品質,才能事半功倍。」蔡特龍指出。
「即使練習時很重視『質』,練得過頭,亦可能收到反效果。」他舉例說:「我國跳遠紀錄保持者李木財,有一陣子急於突破,練得非常勤奮,但只進步一點就停滯了。他很著急,於是更加勤練,不料竟有退步的趨勢。經過研究後發現,這是因為他練得太過,身體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把分量減少後,才又恢復正常,並逐漸進步。」

圖6.是測量選手心肺功能的儀器,以決定選手適合發展那一項目。(鄭元慶)
先進國家教練多非選手出身
蔡特龍說:「近年來,國內教練與外國教練交流的機會增加,訓練觀念改了很多。但一般人仍以為練田徑花時間、耗體力,會影響課業,很多家長阻止孩子參加校隊。因此我們雖有心培育人才,卻苦於找不到足夠的新秀。這是我國運動發展上最大的問題。」
由於參與者不多,每個項目只有一、二位好手,缺乏刺激他們再上層樓的動力,選手也容易自認「大牌」。所以當務之急,是改變大家的觀念,擴大基層運動面。
蔡特龍是國內少數非選手(沒有當選過國手)出身的教練之一。「選手出身的教練,可以更瞭解學生在練習、求進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及心裡的感受。但好選手不一定是好教練,反之,好教練也不一定要選手出身。先進國家的教練,大都沒有當過選手。」蔡特龍說。
他解釋說:「當教練最重要的是見多識廣,知道最新的訓練技巧與觀念;雖然實際的動作不見得做得比選手好,但他能分析每項做法的用意及原理,並判斷優劣。此外,在思想、人生觀、為人處事上,教練也都應幫助選手提昇層次。」
訓練的觀念與方法日新月異,例如:過去跳高多是「腹滾式」,近年來則證明「背向式」能創下較好的成績。
又如:過去的訓練較看重體能、技巧等生理因素,現在則對心理方面的訓練愈來愈重視——讓運動員在腦中想像比賽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並設想解決之道:待真正上陣時,一旦遇到情況,就能從容應付。此外,生理上耐力愈好,脈搏跳得愈慢;而脈搏跳動速度,可用意志力控制。……最新的研究更指出,在一定水準的競賽中,運動員間的勝負,80%取決於心理因素。

圖1:林錦明指導選手接力賽接棒的姿勢。(鄭元慶)
把握所有能求進步的途徑
「要跟上世界潮流、站在高處指導選手,教練得不斷充實自己。」蔡特龍說。
在運動理論、訓練技巧等方面,歐美國家居領導地位。國內教練想不斷接受新知,就得閱讀外文書刊、參加世界級教練主講的講習會,及利用帶隊出國比賽的機會,與外國教練交換經驗。
這些活動,都得用上英文;而問題是,國內教練的外語能力幾乎都不好,蔡特龍說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但他以為這並沒有什麼大礙:「運動上的英文專有名詞,我們大概都知道,只要多看,能瞭解與吸收的就會愈來愈多。而如果有機會與外國教練相處,也不必緊張,儘管用『洋涇濱』英文和他們交談,反正我們幹的是同一行,加上手勢、表情、示範動作,及虛心求教的態度,溝通上應不會有太大問題。」
他又說:「教練應期許自己是帶動國內運動發展的火車頭,自己進步,運動水準才能提高。只要是能求進步的途徑,都不應放棄;所有為進步而付出的代價,也都是值得的。」
在訓練大專級選手的教練中,吳錦雲、蔡特龍都是資深的傑出教練;李運來則是近年竄起的新秀,許多好手,如400公尺的林再添、跳高的陳文銓、鉛球的劉明鯉、1600公尺全國紀錄保持人蘇振祥,都出自他的門下,十項好手古金水現也由他指導。

圖2:陳谷豐是國內第一位專任田徑教練,他為選手擬好進度後,通常書告訴當事人。(鄭元慶)
李運來年紀雖輕,培訓選手有一套
李運來任教於省立體專。他原是高欄國手,今年卅一歲。因為年紀相近,他很能與選手打成一片;每回比賽期的前一個月,他就從教職員宿舍搬去與選手同住,雙方一起練習、一起生活。他還督促同學念書,師生感情水乳交融。
但檢討比賽成績時就不一樣了。「檢討是無情的」,李運來說:「我並不要求他們一鳴驚人,只要他們達到練習計畫應有的成績;達不到就得找出原因,沒有功夫去安慰他們。」
這樣師生間會不會產生衝突或捍格?「只要平日彼此的感情與瞭解夠,對這種檢討就都能接受。」李運來說:「我帶了廿幾個選手,剛當教練時,還不能面面俱到,就發現平日較疏遠的選手,比較『說不得』;而關係較密切的,就很能接受指正。因此以後我就很注意與選手間感情、默契的培養。」

圖3:適度的舉重訓練,可以增強選手的肌力。(鄭元慶)
青少年選手的練習,須循序漸進
他也常拷貝世界級選手比賽實況的錄影帶,與選手一起觀看、研討;還扮演「星探」,看到有潛力的青少年選手,便熱情相邀,勸他們投考省體專。
「可惜的是,許多資質很好的初、高中選手,由於以前練習過度,骨骼、肌肉、韌帶等在未成熟時,就已定型、硬化。也有的練習時著重技巧,因此比賽時成績很好,但根基不穩,未來很難再上層樓。」李運來說。
田徑選手的巔峰期在廿八至卅歲間,但國內選手多半在廿五歲以前就退休了。也因此我國初、高中組的田徑水準頗佳,很多項目的成績都比美國好;但成人組卻瞠乎其後。
先進國家為保護選手而有種種措施,例如:美國的初中生只是跑跑跳跳、培養體能,沒有集訓,也不擇專項練習,高中才選專長項目。日本初中生的田徑項目中沒有標槍和400公尺賽跑,因為青少年的肩關節還未成熟,練標槍易受傷;跑400公尺則太累,孩子多半承受不了……。
這些做法都有研究做依據,「運動科學18世紀就在歐美萌芽,近年來已廣泛利用到實際的演練上。它不但能測出選手體能的負荷量,瞭解其潛力,也可借重儀器分析、研究,找出能創最佳成績之道。也就是借重科學儀器,幫助激發人體的潛能。」專攻運動科學、獲美國麻省大學體育碩士學位的左營訓練中心秘書衛沛文說。

圖4:二位選手合作進行「加重跑訓練」,以加強跑者的大腿肌力。
運動科學化是必然趨勢
例如:肌肉可分為紅肌與白肌,紅肌的紅血球含量多,吸氧量大,較具持久性;而白肌則爆發性強。每個人紅、白肌所佔的比例不同,藉切片檢查瞭解選手的肌肉成分,可作為評定潛力的重要參考。
選手動作用攝影機拍下來後,輸入電腦,將其速度、角度、動作時機均轉換為數據,以力學原理分析,並配合此人的身體狀況,即可算出爭取最佳成績的調整方式。
國內近年來也朝運動科學化方向發展,左營訓練中心前年就購置了一套電腦,但迄今所有的設備仍只能分析較單純的動作。
「運動科學化是必然的趨勢,國內前進的腳步太慢!」李運來呼籲:「加強研究,使訓練的方式與分量均有科學依據,才能保護年輕選手及提昇運動成績。」
除了大專院校田徑隊外,國內培養人才的另一個主要環境是高中。這個階層內,最受推崇的教練有:林錦明、陳谷豐及劉福昌。

圖5:在沙灘上練跑,可以避免運動傷害,並可有效訓練小腿肌力。(鄭元慶)
林錦明認為現代化的教練應是一個團隊
林錦明在田徑界知名度極高,早年他在雲林縣任教時,培養出許多國手,雲林曾成為我國培養女子田徑選手的搖籃。
民國七十年,林錦明轉至臺中家商任教,女弟子均隨他轉校,雲林的女子田徑運動從此一落千丈;中市則在區中運威風八面,屢獲田徑雙料冠軍。
他去年被田徑協會選派赴美受訓,甫於最近回國。談起所見所聞,他說:「美國各學校的田徑隊,至少都有五位教練,分別精於長跑、短跑、跳部、擲部及重量訓練,此外還有營養、運動醫療等專家聯合輔導選手。甚至水準較高的選手,一人就有好幾位教練。現代化的教練制度,已非一人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分工精細的團隊。」
美國選手較自動,不若國內選手依賴教練。選手與教練的關係,有如「博士班的學生與指導老師」,他們會與教練討論訓練課程,例如為什麼200公尺要跑10圈,多1圈如何?少1圈又如何?教練須有學理依據,才能說服選手。
國內應加強舉辦小型比賽
因此,他們的教練都十分用功,真可說是「手不釋卷」。在美國,擔任教練須經資格檢定,從事者多半出身大學體育系或教練專門學校。
「相較之下,國內教練的求知慾就顯得弱了。所以近年來,國內田徑方面的設備、場地等改善了不少,但教練觀念的進步卻十分有限。仍有不少教練認為『苦練』是成功唯一要素,而不講求訓練方法;許多青少年選手的過度訓練,也並非教練有心『揠苗助長』,而是無知種下的惡果。」林錦明指出。
此外,美國每年六至九月的比賽季內,除了有全州性或全國性的比賽外,還有許多地方性的小比賽,選手幾乎每個周末都出賽。
小比賽可培養臨場經驗,並收觀摩、學習之效,重要性不亞於大型比賽。國內每年有中上運動會、大專運動會、區運會等比賽,大比賽已足,應加強的是地方性的小比賽,可由各縣市的田徑協會主辦,或縣市內學校自行辦聯誼賽。
運動醫療水準亟待加強
除比賽機會不夠多外,國內選手也不太熱中參賽。林錦明指出:「這主要是國內選手得失心太重,與賽就希望名列前茅,否則就不參加。這種觀念應該修正,選手可以把目標定在某次比賽,而在這之前,就持『平常心』去參加,當做是練習。」
對於國內的運動發展,林錦明還建議:提高運動醫療水準,建立專任教練制度。
運動醫療在國外已成為一專門學門,專家會指導選手將主要用力的關節包起來,固定骨骼與韌帶,以預防受傷;受傷時能做緊急處理;並能透過水療、超音波治療及按摩等方式,進行復建工作。國內在這方面尚待急起直追。
目前國內的教練,幾乎全由體育老師兼任,平時要授課,不能全力培養選手。
最近,教育部已踏出建立專業教練制度的第一步:以專案方式,籌款新臺幣一千萬元,將由明年二月開始,在四十所學校試設專任教練。「但這只是個試辦的專案計畫,未來應收教練納入正式編制,而且應擴展至所有學校。」林錦明建議。
陳谷豐是國內第一位專任教練
陳谷豐是國內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專任教練。他曾在初、高中擔任體育老師兼田徑教練廿年,因訓練成績優異,前年為私立德光女中騁為專任教練,一切待遇比照教師。
陳谷豐原是舉重選手,他運用所長,把重量訓練列為田徑隊的訓練重點之一。
重量訓練包括舉重、啞鈴、單槓等,能加強肌力,使選手成績進步快速。
高中生身體狀況尚未成熟,練重量須十分小心(並非不能練),稍一過量,就可能使骨骼鈣化、肌肉定型,摧殘一個運動生命。
陳谷豐也認為重量訓練應適度。他說:「國中的孩子,只能做他最大肌力負荷量二分之一的重量訓練;高中時,則可增至最大肌力負荷量的四分之三。」
問題是,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數據可資參考,初、高中孩子的最大肌力負荷量究竟是多少?目前陳谷豐全憑經驗判斷。由於國人與外國人的體能不盡相同,所以亦無法採納國外的研究結果。左營訓練中心、師大體育研究所等機構,宜盡快對此進行研究,俾使有所遵循。
選擇保送學校須審慎考慮
德光女中十分重視田徑運動,提供田徑隊員免學雜費、免宿費等優惠待遇。事實上,區運或中上學校運動會表現優異的國中生,早已成為一些重視田徑的高中的網羅對象,且前三名或刷新大會紀錄者,享有保送重點學校或考試加分的優待。
體育重點學校以臺北言,有:臺北工專、臺北商專、建國中學等(有保送資格者要另行考學科,按成績分發);若自行參加聯考,則可依其在運動會上的成績,加分10%至25%。因此許多功課不夠好的選手,也能進入一流學府。
保送與考試加分制度的原意,是獎勵有潛力、也下過苦功的運動員,希望他們未來能更上層樓。但實施後卻發現:許多選手入學後,學科跟不上,念得辛苦,體育專長也荒廢了。
陳谷豐指出:「選手應審慎考慮,與其後來學、術兩頭落空,不如衡量自己的程度,選擇自己可以勝任的學校就讀。並且經過多年苦練的運動也不應荒廢,所以最好選一所可以發展自己特長的學校。」
紀政當年初中功課極好,可以保送師專及新竹女中,但她卻放棄了,反而到臺北上私立的勵行中學,只因勵行田徑隊的水準在當時是一流的。「亞洲新鐵人」李福恩具有保送師大的資格,但他為了受教於吳錦雲,選擇了輔大。
出路問題影響運動員士氣
優秀選手從高中升大學、或五專插班大學,仍享有保送及加分等優待。目前幾乎所有學生都以師大為第一志願,因為師大畢業後會分發任教,不必擔心出路。
工作難找、出路不佳的問題,深深影響運動員的士氣。陳谷豐建議:「政府應嚴格執行國民體育法第九條『凡員工超過500人的企業,應設一專任體育教練,負責推動內部體育活動』的規定。這樣不但運動員有出路,願意全心投入練習;也可使運動風氣普及。」
在國外,運動員的工作範圍很廣,因為他們多半另有專長;受雇於企業後,公司多讓他們提早下班,以練習專長運動項目。國內亦已有企業支持、雇用運動員。
「運動員也應對企業有所貢獻,不能坐領乾薪。有運動方面的專長,往往較容易得到升學、就業的機會;至於能否拿到文憑及長期保有工作,就要靠自己努力了。」劉福昌老師說。
劉福昌專事訓練長距離選手
劉福昌執教於關西農校,該校是全國規模最小的高中,學生僅500多人,劉福昌是唯一的體育老師。這個鄉間的迷你學校,因有劉福昌坐鎮,而成為我國中長跑選手的訓練中心。
劉福昌是國內少數朝專精項目發展的田徑教練之一。所以選擇中長距離,「一方面是我對此較有興趣,另方面則是關西附近山巒起伏,跑山坡可訓練小腿肌力、耐力,適合培養中長距離的選手。」劉老師說。
因此在放眼盡是茶園的關西山徑上,每天清晨及黃昏,都可見劉福昌與選手一起跑步的身影。選手三年畢業,不斷更新,唯有劉福昌依舊。
劉福昌自己原也是位長跑選手,可惜乏名師指點,不懂安排體能的高峰期,「因此我雖得過不少獎牌,也創下許多紀錄,可惜都不是在重要比賽得的。」言下不無遺憾。
因此,他也特別注意選手體能高峰期的安排。
「世界各國的訓練都都是以一年為周期,進行一輪體能訓練、技巧加強,然後參加比賽、考核成果,做為次年修正、調整的依據。而我國因每年有二個比賽期,形成二個訓練周期,因此每次花在訓練基本體能的時間都嫌不夠。」
「體能是要累積的,訓練是種『充電』,每回電充得還不夠就使用,能蓄積下來的就十分有限。」因此他呼籲:「將二個比賽期合併,使每年只有一個訓練周期,對我國田徑運動實力的加強定有助益。」
在關西農校任教十八年,劉福昌如果離開關西,絕大多數都是帶選手去比賽;以教師微薄的收入,他每月要花數千元訂購英、日文的體育雜誌;白天他忙著上課,清晨、黃昏則與選手共度;晚上回家後還要為每位選手擬定與調整訓練進度;每天聽廣播學英語,為的是要有充實知識的工具;……他每天都忙得馬不停蹄,因此特別感激他的妻子。
他說:「每個能做出成績的教練,若非犧牲了婚姻,就必定有個十分諒解、並全力支持的另一半。」
學生不斷地換,訓練工作不斷地從頭做起,年復一年,他又得到了些什麼?「只要能多訓練出一些選手,未來他們能有所成,我就覺得很滿足、很安慰了。」劉福昌說。
讓點點滴滴匯成洪流
也就是有這麼些頗具傻勁的教練,才能使我國在體育教育、選手培訓系統並不完備的情況下,仍能因人成事地做出成績。
如何把這些點點滴滴匯成洪流,實是當務之急。
四十位專任教練計畫的實施,是一個開端,未來除應普及到每個學校外,還應有訓練教練、檢定教練資格的專門機構,使訓練選手的方式標準化,層次亦普遍提高。在選手成長、升學、換教練時,亦應將資料完整地移交,就像接力賽一般,教練間把棒子接好,才能有系統地培訓選手,提昇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