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青春
出生於台南的陳星合,10歲時父母離異,有憂鬱症史的母親,擔心無法照顧他,將他送進免學費,但管教嚴格的國光藝校。
劇校每天從清晨5點半開始上課,至晚上8點半才能休息。日復一日地重覆拉筋、劈腿、下腰、翻觔斗、吊嗓子等傳統戲曲的基本功,權威式的管教,體罰更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學長只因沒吃到宵夜,就氣沖沖地拿了根比我身高還長的棍子,毒打我們洩憤,」談及過往,陳星合仍心有餘悸。
8年苦練,陳星合奠下深厚根基,卻也練出一身的運動傷害。曾經他以為,人生就是像學長那樣翻出最漂亮的觔斗,畢業後留在學校任教。
然而,17歲時,一門「表演概論」課,老師在課堂上播放太陽劇團、STOMP(破銅爛鐵打著玩)、百老匯名劇《貓》等國外一流表演團體的影片,從此打開他的視野:「原來這世上還有傳統戲曲以外的藝術!」
小小星火被點燃,陳星合開始蒐集「太陽劇團」的演出影片。
為了吸收不同的表演養分,他花了一年時間考上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從頭學習芭蕾舞、現代舞和體操。他也回母校向專攻丟球雜耍(juggling)的同學,沒想到受限於非同行不外傳的行規,對方不願交流。
「沒人教我,我就當自己的老師!」他上網搜尋「juggling」,跳出兩萬筆資料,他一筆一筆地照本宣科練習,遇到看不懂的英文就查字典,自修苦練。
此外,只要有國外團體來台表演,他一定入場觀看。說著破爛英文的他,更勇敢闖進後台,連說帶比地向這些一流的表演者請益,甚至還毛遂自薦當法國「傑若湯馬士劇團」的台灣導遊,只為爭取多一點與他們共處的時間,不少人因此主動傳授他控球的秘技。

陳星合在演說時不斷強調:「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夢想就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