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質佳、量豐、價廉的勞力,是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有關單位了解工業技術日新月異,不進則退,必須拓展職業技能訓練,使勤儉、耐勞的勞工兼具專業技能,才能配合國家工業升級,因而多年來職業技能訓練機構不斷成立,對勞動素質的提高甚有貢獻,但在整體規劃上,似有欠缺,所以人力資源未能做最佳的分配與利用。今年初,內政部職業訓練局成立,職訓體系終於完成,人力的規劃、訓練、分配,都有專責機構負責,將配合即將完成立法的「職業訓練法」,使職訓業務踏上新的里程碑,也為我國進一步締造新的經濟奇蹟,奠下良好的基礎。
是該中心的銑床工場、鉗工工場,和鈑金、冷作及電銲工場。(啟倫)
獎牌得的不夠多,意味著什麼?
今年六月中旬,我國職業技能競賽代表團一行二十七人,到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參加工業技能的奧林匹克大會——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只得到二面金牌、四面銀牌、七面銅牌和一個特別獎,比在國際市場上與我競爭激烈,奪得十七面金牌的韓國,實在遜色很多。而從我國開始參加到現在的十一年六屆以來,每一屆都只得二個或三個金牌,這是否意味著十一年來,我國的職訓始終停滯不前?
大約在同時,西德戴里研究所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勞動生產力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新加坡。這則消息頗令國人雀躍。然而較之上述事件,卻不免令人產生疑竇——目前世界各國所採用提高勞動生產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職業技能訓練,如果我國職訓效果不彰,勞動生產力如何能高居世界第二呢?我國職訓對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貢獻?它究竟有沒有配合工業形態的改變而提供適當的人力?
勞動生產力,是勞動總投入和總產出的比例,它的值愈高,表示每一單位的勞動力愈能發揮效用,成本也就相對的降低。其中各業不一樣,而各國所用的計算方法也不盡相同,但通常與社會現況、勞動政策、薪資、教育、訓練等多方面都有關聯。
是該中心的銑床工場、鉗工工場,和鈑金、冷作及電銲工場。(啟倫)
勞動生產力高,有許多種因素配合
戴里研究所在西德威斯巴登的一項重要國際商業會議中,提出的勞動生產力報告,考慮下列重要因素:生產成本、社會及勞動政策、薪資標準,也就是與勞工出缺率、病假、假日、教育、訓練、罷工息息相關。這項研究報告使得我國勞力品質的優良,又得到一個最好的證明。
中華民國台灣的優良勞動力品質,得力於社會安定、教育普及、就業輔導制度健全、和國人勤儉的習性等,他們對於我國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貢獻。
然而,過去勞力密集的工業,勞工多半只要運用體力從事簡單的操作,不需要專門技術。近年來,工業發展已漸轉為技術密集,工人需要有專門的技術,技術工人的需要量因此大增,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主要靠職業技能訓練的推廣。
所謂職業技能訓練,通常以培養工業基層技術人員為主,將剛出校門的青年施以專門技能訓練,一方面輔導就業,另一方面則供應工業界適當人力,有社會、經濟等多面的功能。世界上舉凡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莫不重視職訓,例如韓國、日本、西德,都已建立完整的職訓體系,有計畫的訓練初級、中級與高級技術人員。
我國由於經濟結構改變,近十年來政府和民間廠商都重視且紛紛辦理職訓。
在民間方面,台塑、大同、裕隆、嘉新等大廠商,都設有在職員工訓練班、短期訓練班,以配合各工廠的特殊需要,但小工廠則常用挖角來求得技工。
職訓學員專注學習機械製圖。(啟倫)
曾規定繳交職訓金,以擴大辦理職訓
在政府方面,民國五十六年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便成立「人力資源發展小組」,負責推動人力資源發展計畫。五十七年工業職業訓練協會在聯合國贊助下,成立全國第一個工業職業示範訓練中心——泰山職業訓練協會,負責推動我國的職訓工作。六十一年行政院公佈「職業訓練金條例」和它的施行細則,向礦業、製造業、營造業、水電煤氣業、交通運輸等收繳職訓金,以辦理職訓工作。
政府計畫逐步加強人力資源發展的職訓及就業輔導,然而,由於缺乏整體的規劃和強有力的一元輔導;再加上當時碰上石油危機,各業普遍不景,對繳交職訓金頗有怨言,因此,在六十三年職訓金停止提繳。各業的職訓遂陷於停頓狀態,而勞力市場也形成供需失調——工廠找不到適當的工人,求職者又多半缺乏專門技術:根據教育部的調查,六十三年至六十七年國中畢業已就業者離職率高達五二.八一%,其中未接受職前訓練者佔七○.八三%;觀察就業市場,近年雇主所提供的求才機會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無人應徵,此即顯示勞動市場缺乏專才,其中機械、電機、化工、電子等方面的專技人才尤其缺乏。
另一方面,根據經建會估計,工業就業人數在行業結構中逐年增加,但高層的研究所畢業的工程師、以及基層的技術工、半技工則供不應求。(大專畢業的技術士卻是供過於求)工程師的缺乏,已經在近年大學教育中補救,讓有關機械、電機、電子、化工、土木工程及電子計算機科學等研究所,優先增設或擴充招生名額;而基層技工的培養,則有賴職業技能訓練了。
冷凍空調實習修護場學員學習的情形。(啟倫)
政府撥款,並設專責機構辦理
為了讓人力資源做有效的利用,六十五年行政院正式編列預算,積極推動職訓。
今年三月,負責執行職訓業務的內政部職訓局成立,我國職訓終於發展成一完整體系:由經建會人力資源小組負責策劃,職訓局統籌辦理,省市社會局執行,下面各設有專司的職訓機構。這個有組織、有制度的職訓體系,使得各職訓機構連成一體,產生有效的運作,而不再各自為政。如此將我國職訓工作帶入一個新的領域,無論在人力規劃、職訓機構的設立、設備的更新等,都大有增進。
依據策劃單位人力資源小組的估計,未來政府的十年經濟計畫中,每年應補充的基層技術人員在五萬五千人以上。其中三萬人由工業職業學校培育,另外兩萬五千人中,一萬五千人由企業界自行培育,另一萬人則由政府專責職訓機構培訓。
目前總訓練崗位只有五千零三十九個,距離預計供應的一萬人還差很多。所以職訓局正在籌建台北市第二職訓中心、台灣省南部職訓中心、和高雄市職訓中心。其中台北第二職訓中心現已在興建廠房、採購機器,訓練崗位有七百八十個,預計明年可以開訓。
除了增設職訓機構外,對於舊有的十一個職訓中心,各依其特色強調重點訓練,提高訓練品質。十一個職訓中心包括:中區職訓中心,經濟部南、北兩區職訓中心,內政部泰山職訓中心,青輔會第一青年職訓中心,台灣省北區職訓中心,台北市職訓中心,東區職訓中心,退輔會職訓中心。
學習中央系統冷氣機、冷凍空調設備的裝修。(啟倫)
職訓機構師資、設備均優
這些職訓中心的設備,多能跟得上工業界不斷更新的發展。人力資源小組執行秘書余煥模說,尤其中區職訓中心的設備,在遠東地區更是數一數二。良好的設備加上優良的師資,培養了很多素質優良的學員。許多廠商在學員結業以前,就與他們訂約,按月供給零用金,爭取他們到廠工作。
政府為了鼓勵國中、高中畢業的青年接受職業訓練,加入生產的行列,學員一律免繳學費,有的甚至供給膳宿或生活補助費。一般而言,一個技術工的養成,撇開膳宿不計,光論訓練費,至少需花下三、五萬元,多則十餘萬元,由此可見政府對職訓的重視與推動的決心。據職訓局訓練組楊組長說,目前世界各國只有我國職訓是免費的。
由於待遇好,出路好,職訓中心每次招生都吸引很多青年報名,一些較熱門的類別,像鉗工、數值控制、車床、銑床等,更是稍一晚去即為之向隅。
然而,由於我國傳統的士大夫觀念,至今仍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作祟,把勞心與勞力視為工作尊卑的分界,所以較辛苦的工作(例如鑄造)常有招生不足的現象,通常學這職類的多是山胞或少數清寒子弟。但也就因為學的人少,出路特別好,待遇較其他類別高得多。
整體而言,這些職訓中心在長年累月的努力下,已為職訓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員畢業後,不僅順利就業,待遇好,而且經常在國內或國際職業技能競賽中得獎,社會各界已愈來愈能接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職訓局今後將依我國產業界的實際需要,或增減訓練類別與人數,或調整訓練課程與時間、或更新機器與設備,以期發揮更大的功能。
由於平常訓練嚴謹,職訓機構的學員在國內外職業技能競賽中表現優異。這是今年參加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奪得銑床工金牌獎的施忠良比賽時操作的情形。(啟倫)
建立技能檢定制度的權威性
除了積極推動職訓以外,在人力資源小組的策劃下,職訓局同時廣泛辦理技能檢定,建立證照制度,並加強辦理職業技能競賽,以提高職業技能、勞動力品質與勞動生產力。
技能檢定做得不夠確實,證照制度未能建立,多年來一直為國內輿論界批評不已。現在將完成立法的「職業訓練法」,對證照制度的建立有明確的執行辦法,相信可收振衰起敝之效。
其實,我國辦理技能檢定已有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檢定及格所發給的執照沒有建立權威,工業界遂未以證照做為用人、支薪的標準。技術人員也多懶得參加考試。究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法令紛歧,各有關部門也有各自為政之嫌,而主管單位行政人員的人手與學養又不足,因此出題未經周詳設計,無法準確測出技術人員的水準。
政府有鑑於此,決定全力予以改進。職訓局成立後,將統一規劃命題。而職訓法對於取得證照人員的雇用、就業、升遷、薪資等,也有了適當的保障:規定取得丙級技術證者,視同高職畢業雇用;取得乙級技術證者,視同專科畢業雇用;取得甲級技術證者,視同大學畢業雇用。公營事業及政府機構技工的進用與升遷,將率先一律以技能檢定為標準。
行政體系的完整,以及法令規章的配合,可以逐步改變產業界的觀念,不再以文憑為任用人員唯一的標準。而建立執照權威和證照制度,對促使技術的提昇和人力品質的提高,均將大有助益。
辦理技能競賽,藉此觀摩、切磋,並比賽、競爭,對於提高技術水準,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國內技能競賽的舉辦,採分區、分業及全國等方式辦理,激勵技工藉著公開的競賽,尋求技能的精進,並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
我國參加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已有六屆、十一年的歷史,過去中共曾利用其一貫技倆,欲排除我國在任何國際組織中的會籍,但因我國工業水準比中共超出許多,所以在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大會上,中共始終沒有得逞。
中區職訓中心學員在學習車床技能和室內配線。(啟倫)
獎牌所得的多寡,並不足以反映整體
從參加到現在,我國成績一直維持在二至三個金牌左右,但正如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王士杰所說,得獎的代表到底只是少數,未足以說明整體現象。得的金牌較少,並不表示一國的工業落後;金牌多,也不一定表示一國的工業進步。這還得要看得獎的是那一種類別、該國的職訓制度、和如何培養競賽人員。就以美國為例,美國因義務教育十二年,年輕人讀完高中才開始接受職訓,而國際技能競賽的年齡又限制在二十一歲以下,所以可訓練的時間很短,因而成績一直很差,今年才首度打破鴨蛋得到一個特別獎。相形之下,義務教育年限較短的國家,在競賽中就較為有利。
我國今年金牌獎數目與去年相同,但兩個都是機械類:鉗工,是精密工業的基礎技術,各種精密零件的組合,磨具、量具的製造,都有賴這項技術。而銑床工,則是與鉗工相輔相成,同樣重要的技術。這兩個職類得獎,可以顯示出整個工業水準已提升到精密工業階段,與過去木工、美容工等,表現個人技藝的職類得獎,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與韓國相較,我國得獎較少的原因之一,是參加的職類較少,總共才二十七項,若算得獎率也在二分之一以上。因為參加的職類少,按大會規定,只能派參加人數的二分之一為裁判人數,裁判人數少,多少也會影響成績。
然而,職訓單位並非以上述理由作為心滿意足、不再求進的藉口;反之,他們都承認,在這工業的奧林匹克大會上爭取好的成績,可以為國爭光,也可為我國工業產品做最有效的宣傳。所以內政部職訓局已表示,將針對過去的缺失,儘速作有效的改正。
首先應檢討的,是對與賽的各項準備工作籌劃周詳,例如觀察員指派得當、翻譯人員數目足夠、選手的食宿安排適當等。
其次,我們也應計畫在國內辦理國際性的技能競賽。這點已由人力資源小組在籌劃當中,預計最遲在五年內可付諸實行。
世界職業技能競賽今年首次舉辦殘障選手的競賽,我國參加鐘錶修理的留明顯得到榮譽獎。(啟倫)
一切都要更好!
綜觀職訓體系的建立、職業訓練法的立法,和其他種種提高勞動力的措施,可見我國雖然一向以勞動力品質優良見長,已吸引了大量的僑外投資,以致經濟成長快速。但我們並未以此為滿足,而且充分了解不進則退的道理,正積極謀求進一步的發展之道,以期早日達成工業升級。這也是蔣總統經國先生和其他行政首長再三指示加強勞工技能訓練的原因。如今我們全國上、下正致力於如何使台灣更好。在經濟方面,我們所面臨的,也就是工業升級的新挑戰,提升職業技能是其中重要一途,我們一定要做得更好!
中區職訓中心學員在學習車床技能和室內配線。(啟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