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交流
除了致力維護華教傳統,在大馬學術界建構屬於自己的「華人論述」之際,更見台、馬間密切的交流和淵源。
對大馬華教極具指標意義的拉曼大學於2002年開始招生,草創期全校僅有8個科系、411位學生。「馬來西亞至1996年才有私立大專法的設立,且依據法令成立大學須由負責高教的部長邀請,2001年,馬華公會接受邀請,而成立拉曼大學。」拉曼大學校長拿督蔡賢德如是解說。
如今拉曼大學有超過一百一十個科系,兩萬六千多名學生,擁有馬來西亞最大的中文系,大學部與研究所加起來超過四百多名學生。設有「中華研究院」,下分馬來西亞華人及文化研究組、現代華文文學研究組、漢學研究組、當代中國研究組、藝術研究組及閩南文化研究組。身為由華人主辦的大學,九成以上學生是華裔子弟,「我們有使命把華人的傳統知識保留下來,且現在華語是國際語言,更不可以丟失。再者,我們希望能把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歷程、背景、原因,及對當地的貢獻都記錄下來。」蔡賢德表示。
其中,「華人新村計畫」是拉曼大學諸多計畫中特別值得一提的。華人新村是馬來西亞華人聚落,形成於195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為防止華人與馬來亞共產黨游擊隊接觸,發布「緊急狀態」,設立一系列華人集中定居點,嚴格限制行動自由,長達十多年。
為尋訪這段歷史,拉曼大學「華人新村計畫」從2009年開始進行,學生親自到華人新村作田野調查,記錄當地的文化歷史。此計畫更獲得鄰近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學術單位響應與派員參加;而與大馬淵源深厚的台灣亦未缺席,包括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逢甲大學等都曾參與。「我們(拉曼大學)還跟金門大學、成功大學、廈門大學共同進行閩南研究,跟交通大學進行客家文化研究的合作。」葉賢德說。
此外,積極朝向國際化發展的拉曼大學,與台灣的交流亦相當密切,台灣有四十多所大學與其結成姊妹校,或設有交換學生制度,或洽談雙學位合作,交流方興未艾。
50年前,台灣成為許多大馬學生延續人生夢想之地,如今,時空遞移,台、馬雙邊的交流未曾中止,馬來西亞可說是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中「人才交流」執行最落實的國家,但台馬教育的交流不僅是人數上的攀升,方俊能說:「其實不用侷限在新南向政策,基本上,台馬的教育交流成果就是整個中華民國外交實力的延伸。」更為這段歷史下了有力的註腳。

拉曼大學對馬來西亞華教極具指標意義。(拉曼大學提供)

大馬留台人可說是台灣在大馬重要的盟友,台馬的教育交流也真正落實「新南向政策」中,與東南亞人才交流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