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八月初,第廿四屆中韓經濟合作會議在台北舉行。由於台灣近年對韓貿易由盈轉虧——從以往長期順差轉為連續第三年出現逆差,因此會中迭生爭執。企業界「恐韓」、「防韓」的呼聲也不時可聞。
細看兩國海關統計卻可以發現,貿易逆差的說法有商榷餘地。然而,有心人仍認為,「逆差事件」值得警惕。為什麼?
住在台北縣中、永和地區的人,都知道永和有條「韓國街」——長四百多公尺的街道上,分佈著不下六、七十家韓國服飾店,間或也賣點人蔘、香菇等雜貨。儘管標榜「物美價廉」,但一般上班族走馬看花地繞一圈下來,恐怕不免失望——俗豔的花色、粗略的剪裁,活脫是十年前台灣成衣的翻版;只是三、五百元一套的廉價,倒也令人心動。

最近五年中韓雙邊貿易金額統計表 國貿局提供 製圖:蔡智本〔圖表〕。(張良綱)
韓國服飾或許不怎麼樣,但可不代表韓國實力僅止於此。換到台北最高級的敦化北路商圈,看看韓國最大車廠——現代汽車——在台的展示中心,不管車子內部品質如何,單單想到韓車一年有七、八千輛渡海來台,我們的國產車卻還在原地踏步,就不免令人心驚。
「我們對韓國,好像一直停留在十年前那種外債高築、政治動盪,以及會打老婆的粗暴男人等印象上」,中華經濟研究院韓國專家金克宜指出,「現在看到韓國居然在許多產業上凌駕我們,包括市面上看得見廣告的汽車、家電,以及一般人不易察覺,卻成長驚人的石化、鋼鐵等上中游原料及零組件,難免一下子覺得不服氣。其實,是我們自己忽略了它的成長。」
追溯起來,「漢江奇蹟」萌芽比台灣晚,但迅即耀眼奪目。
一九八六年,靠著國際景氣大好,韓國對外貿易總算擺脫長年虧損,首次出現順差。長年受政府扶持的韓國大企業集團如大宇、三星、現代等,也開始發揮實力,以自創品牌在世界各國攻取市場,建立韓國產品的知名度。這年的亞運及兩年後的漢城奧運圓滿成功,又使得全世界對韓國刮目相看;韓人更是揚言「技術立國」、「追美趕日」,一副自信滿滿的姿態。
一九八九年以後,韓國經濟遭逢瓶頸,向前衝的力道稍緩。但在今年六月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一九九一年全球競爭力排行」中,在「國內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兩項表現上,韓國仍然高居全球十個新興工業國家之首;而在整體競爭力上,韓國雖不如新加坡及香港,卻略勝台灣一籌。

永和中興街俗稱「韓國街」,廉價的洋裝吸引了不少固定客源。(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韓國勝台灣」——這個權威性國際調查的最新結果,的確令台灣業者充滿「危機意識」。
「這也難怪」,經濟建設委員會經研處的韓國專家吳家興表示,近年來中韓不論在產品、市場或產業發展歷程上都很相近,可以說是完全處在「同步競爭」狀態;不像「四小龍」中的另兩小龍——新加坡及香港——以服務業掛帥、不以工業取勝,對我們的威脅遠沒有韓國來得直接。
抽象的競爭力排行之外,擺在眼前的貿易數字也讓國人放心不下。根據中華民國海關統計,從三年前開始,中韓貿易開始出現連續逆差,預估今年全年將達到四億美元。換句話說,韓國會排在日本、沙烏地阿拉伯、澳洲、瑞士之後,成為我們的第五大貿易逆差國!
而逆差形成的原因,卻有些令業界不平之處。根據中韓兩國海關統計,電子、家電、機械、鋼鐵、石化製品等,一向是兩國相互採購的主要項目。「這些產品,雙方在技術與品質上都差不多,一向是有來有往、旗鼓相當」,金克宜指出。但近兩年由於韓國重化工業大學投資擴建、產能大增,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有積極尋找海外市場。偏偏這段時間中,我們的重化工業因土地、勞工及環保成本上漲,而呈現停頓狀態;加上離韓國近,又正大步降低關稅、開放市場,自然成了韓國過剩產品銷售的目標。這種情形,尤以石化和鋼鐵兩項最為顯著。

「汽車與零組件之爭」是中韓貿易的一個爭議焦點。圖為韓國大宇汽車裝船出口一景。(東帝士汽車公司提供)(東帝士汽車公司提供)
「我們成立後接到的第一件案子,就是控訴韓國石化業傾銷」,去年十一月設立的全國工業總會「進口救濟處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鄺承華指出。
此次中韓經濟合作會議舉行前後,控訴韓國傾銷的案子,也不斷出籠。其中又以南亞、長春及新光三家化纖公司聯合控告韓國廠商傾銷工程塑膠PBT案最受人矚目。
整理出厚厚一大疊檔案,自稱在這件案子上「搞了一年多」的新光合纖工程塑膠材料部經理侯玳梁指出,韓國業者在一九八九年間,藉著台灣關稅僅百分之二.五的優勢,以低於其國內售價百分之卅六的報價進入台灣PBT市場。攻得原本就因市場上供過於求、虧本經營的三家廠商頓時手忙腳亂,只有先咬牙降價因應,同時緊急控訴求援。
另一件韓方希望在此次經合會中「當面化解」而未果的盛餘公司控告韓國鍍鋅鋼捲傾銷案,也和PBT案如出一轍。原本營運順利,卻在韓國產品低價進入台灣後「一路連賠廿五個月」的盛餘公司,拜控訴案收效之賜,今年四月起已經轉虧為盈,算是打了一次「勝仗」。
「在案情還沒明朗化前,我們曾私下找韓國業者協商,他們卻擺出高姿態」,盛餘公司台北辦事處處長陳臧之說來不免眉飛色舞:「沒想到今年三月,財政部關稅稅率委員會審查後,表示要成立偵察庭調查,韓方一下子傻眼了——若真被課徵『反傾銷稅』,那還得了?!」
因此,案子三月才成立,韓國及聽到風聲的日本同類產品立刻「進口量下降、報價上漲」,「只要收到遏阻效果,就算成功了!」陳臧之心頭已是一片輕快。
韓國人較「愛國」?!雖然成功了,其間的過程仍然令陳臧之心生感慨:「我也一度氣得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更低的價格向韓國傾銷回去,卻發現連傾銷的機會都沒有!」
這其中原因很多。一來在台灣根本找不出既了解盛餘的產品特色、又通曉韓方市場需求的貿易商做前導。若要就教於韓國的進口商,卻又發現他們相當「愛國」,不願為台灣廠商作嫁,來打擊自己國內的產業。
而且韓國業界相當團結,陳臧之舉例,韓國下游廠商要用進口鋼品,必須先徵得公會同意。有公會許可證的,關稅僅百分之六,否則為百分之廿;而韓國產業上、中、下游業者間都有默契,要想擊破其中一環而進入,談何容易?
除了純經濟因素外,台灣對韓貿易額的增加及逆差的擴大,也有政策因素。「中韓兩國對日本長年都有的鉅額逆差。『團結互惠,聯手抗日』一直是兩國政府都想做的」,曾經駐韓廿多年的國貿局秘書申文廉指出,早在三年前,雙方就已訂出可以向對方加強採購的近百項產品,並每年檢討更新;去年中韓經合會中,更達成選定特殊項目,進行共同開發、合作或分工的決議。但不少我國業者認為,韓國並沒有信守承諾,拿出同等的誠意。
舉一個例子,四年前韓國要求外銷汽車來台,我方則提出汽車零組件銷韓,以為互惠交換。結果韓車配額按照協議,以每年百分之卅的速度成長,預估今年金額將超過十億新台幣,而進口的我們汽車零組件金額,卻一直停留在新台幣一億左右。相較之下,「我們實在是吃虧了!」外貿協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
逆差順差,各執一詞但對這次因貿易逆差所引起的爭議、責難,韓方卻也「有話要說」。
「貴國傳播媒體最近老是強調韓貨『大軍壓境』,這是不公平的」,一直認為台灣媒體報導不盡公正、平衡的韓國駐華貿易中心館長金弘志略帶委屈地表示:「照韓國海關統計,韓國對台灣一向都是輸入多、輸出少,哪埵釦A們所說的貿易逆差擴大問題?!」
攤開中、韓雙方的海關統計,去年我方海關的紀錄為我對韓逆差一億三千萬美元;韓方統計則為韓國逆差兩億美元。今年一到五月,雙方各自認為逆差一億七千萬美元及六千四百萬美元。(詳「中韓雙邊貿易額統計表」)
「由於貨品輸出時的離岸價格與進口提關的到岸價格有些差距(主要是運費及保險費),所以兩國海關的統計出現差異不足為奇;」申文廉說:「以我們和美國海關的統計往往相差十多億美元來看,中韓雙方統計結果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換句話說,其實中韓雙邊貿易有來有往,那方順差、那方逆差並不明顯。現任中韓經濟協進委員會理事長、對經貿外交極有影響力的中國信託董事長辜濂松也提出持平之論:「目前中韓貿易算是相當平衡,只能說以前我們對韓國佔有經貿優勢,現在優勢逐漸減少、甚至有被超前的憂慮罷了。」
「危機意識」需加強對照雙方海關五年來的統計,這種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值得擔心的倒不是中韓貿易數字上小小的起伏,而是在長遠工業發展的競爭上,我們一定要加強危機意識」,申文廉說來口氣漸激動:「台灣的前途取決於經貿,而經濟實力又繫於工業發展,只要看看韓國第四座核電廠已接近完工,石化工業別說六輕,連八輕、九輕都有了,我們卻還關著門自己吵吵嚷嚷,這才令人憂心!」
同樣地,金克宜也強調,別看韓國實力漸漸顯露,這可是他們廿年來卯足力於重化工業的成果,一點也僥倖不得。
「從一九七○年代初期開始,韓國政府就願意冒著大企業過分膨脹、鉅額虧損、貧富不均,以及環境污染等等的風險,大舉外債,全力扶持幾個大企業發展重化工業」,金克宜指出。例如浦項鋼鐵廠的完成,使韓國躋身全球十大鋼鐵國之一,如今浦項本廠加上光陽新廠,鋼鐵年產量可達二千一百萬公噸,比中鋼多出近兩倍。
重化工業急遽發展,供給了中、下游廠商豐沛的原料。影響所及,汽車、機械、造船、建築、家電通訊、化纖等相關產業也都蓬勃發展。基礎漸穩的大企業,又有雄厚的本錢投資研發、建立海外行銷據點,並且自創品牌。而韓國對海外市場行銷上的投資,尤其值得借鏡。
台灣不重視韓國市場?「以台灣市場來說,韓國有十六家大型公司在此設了分公司,努力推介韓國產品;而台灣只責怪韓國市場太封閉,卻沒有付出相同的努力,這是不是另一種『逆差』呢?」說得一口標準國語的金弘志館長提出質疑。
他同時指出,韓國每年來台學中文的留學生總有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為韓國企業進軍台灣的生力軍。反觀台灣,能夠講韓文、了解韓國文化與其需要的業界人才實在寥寥可數。「老是用外銷美國剩下的產品轉銷韓國,怎麼會有好成績呢?」金弘志語重心長地說。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韓國的強力行銷顯然是佔了上風;然而產品進來了,能不能真正賺到錢,則是另一個問題。
三星集團電子部門在台分公司總經理洪性仁就坦言,「台灣生意實在不好做!」
洪性仁中、英文夾雜地指出,以電子部分的半導體和家電用品而言,由於三星投入半導體的研發較早,這方面略略領先台灣,因此在此三年多來,業績每年有百分之廿五的高成長,利潤也還不錯。但家電方面,日本、美國的產品太多,市場又將近飽和,競爭激烈、利潤不如預期。洪性仁認為,台灣市場的自由化,提供了韓國廠商來此與全世界各廠牌一爭長短的機會,但真正受惠的卻是台灣消費者,他對這點相當羨慕。當然,今年七月一日起,韓國流通市場開放後,韓國家電也將面臨「百花競放」的局面,屆時,三星的「台灣經驗」還可派上用場。
競爭舞台在國際市場和家電同樣有「競爭激烈、利潤薄」困擾的,是五家韓國汽車進口商。但由於我們對韓國汽車設有配額,這點也在此次中韓經合會中引起爭議。
「其實,韓國汽車每年的配額根本賣不完,還不如乾脆取消配額、開放進口,免得韓國振振有詞,指責我們開放其他各國車輛進口,卻獨獨虧待友邦!」申文廉指出。
細細推敲,此言的確不差。以今年韓車的八千多輛配額來說,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百分之二.五。正如同引起「危機意識」的中韓逆差擴大問題,其實歷年來中韓貿易額在兩國貿易總額中,都不過只佔百分之二左右,可說在彼此的經貿規模中都沒什麼份量。
「韓國是台灣的勁敵兼畏友,但彼此競爭的市場其實不在對方,而在全世界」,金克宜下了結論:「彼此貿易上一時的小贏小輸不必太在意,未來產業的長遠發展,才是我們最應戒懼的。」
不爭一時爭長遠這也正是有人質疑,既然韓國的工程塑膠PBT量大、價廉,足以供應我們的需求,國內廠商何不乾脆放棄此項產業,另謀發展時,新光侯玳梁斬釘截鐵表示不行的原因。
「美國製的PBT,品質直逼金屬,可用在太空梭上;但中韓兩國的PBT,目前卻同屬萌芽階段,只能用來做電腦週邊設備及汽車零組件」,他指出,若現在就被韓國「吃掉」,我們未來的損失可絕不止於貿易逆差。「這關乎台灣產業升級,就是虧本也要研發下去」,侯玳梁點出關鍵所在。
〔圖片說明〕
P.36
除官方主辦一年一度的經合會之外,民間的交往也未曾間斷,中韓經濟協進委員會榮譽理事長辜振甫(圖右立者)與現任理事長辜濂松,尤其出力良多。
P.37
最近五年中韓雙邊貿易金額統計表
國貿局提供
製圖:蔡智本
P.38
永和中興街俗稱「韓國街」,廉價的洋裝吸引了不少固定客源。(黃麗梨攝)
P.39
「汽車與零組件之爭」是中韓貿易的一個爭議焦點。圖為韓國大宇汽車裝船出口一景。(東帝士汽車公司提供)
P.40
韓國駐華貿易中心館長金弘志,對中韓雙方業者都有懇切的建言與期許。(邱瑞金攝)
P.41
每年來台就讀的韓國學生及華僑總有數百人,他們都是韓國企業進軍台灣及大陸的生力軍。
P.42
台灣紡織品水準仍略領先韓國,是銷韓的重要產品之一。圖為外貿協會舉辦的紡織展。(本刊資料)
P.43
土地與環保成本的上漲,延緩了我們重化工業的發展;韓國則已快速進展。圖為雲林縣為離島工業區編定而舉行的遊行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