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我走遍台灣,還沒找到一處可以與「思源埡口」相比的地方......。
好多年前一個陰霾、偶爾下著細雨的十二月天,我從宜蘭走中橫支線行往梨山,經過泰雅族人居住的南山村後不久,山霧漸漸瀰漫起來。當種植高山蔬菜的菜園逐漸消失在我身後,左彎右拐的山路旁,出現了幢幢大樹的翦影,在時濃時淡的霧中,好似走馬燈般地一一呈現。
荒野歲時記
我把車速放慢到時速十公里左右,只因為這些大樹的姿影強烈地吸引我的眼光,在這個住著愛砍樹之民的島上,我很少看到這麼多、這麼美的巨木,而它們又如此靠近公路。
山路迴旋上升,樹姿也愈奇。這些少見的大樹已差不多落光了葉片,在薄霧中特別呈現出一種迷離幻境;近處的大樹赤裸裸地展現枝幹的力與美,遠處的則像解去寬大厚重外套,換上半透明薄紗的姑娘,隱約可見她苗條婀娜的身材。我完全不敢相信,這些樹就是夏季我打這裡經過時,所看見的掩耳遮目的樹木。
這段呈之字形爬升的險路,原本令我不悅,因為經常坍方,但現在卻使我頻頻停車,不忍前進。當下我決定對這被人稱為「思源埡口」的地區裡的樹木、森林、野花、野生動物,好好做一番觀察與拍攝。就這樣,我有三年多的時間,在這方圓幾公里內,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記錄了它的豐饒、美麗與多變。
思源埡口正好是蘭陽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百萬年來兩條溪流互相爭奪水源的地方,時至今日,這場爭奪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思源埡口不只是分水嶺,也是兩種氣候的分界線,尤其在冬季,埡口的北向是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的氣候形態,經常起霧飄雨,寒冷潮濕,而南向則是晴朗乾燥的中部氣候。因為這種氣候上明顯的差異,也造成埡口兩邊生長著截然不同的植物。
思源埡口也是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唯一相連的地方,由於地緣、海拔落差和氣候的差異,自然生態極複雜,景觀美麗又多變化。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片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與雪霸國家公園之間的自然勝地,兩個國家公園卻都把它摒棄在外。
我所觀察的範圍是從跨越米磨登溪的可法橋開始,沿著中橫公路蜿蜒上升,越過埡口一公里到思源二號橋,這也是通往南湖大山的岔路口。這段距離直線約為四公里,公路則曲折達八公里多。海拔高度則從一千四百公尺爬升至一千九百五十公尺。
這裡的草本植物群落變化極大,例如藍嵌馬蘭,在一九九二年時,數量尚不多,但到了一九九六年四月,它簡直氾濫了,不只路旁坡地多如花壇,在森林底下也像紫火到處蔓延。而原本不少的附地草、繁蔞,在一九九五年卻寥寥可數。大自然的變化永遠難以預料,群落間的消長令人目不暇給,使得我和「思源埡口」的情緣難分難了......。
春天,來到思源埡口
四月,思源埡口的森林彷彿是水彩畫的。
起初只是用透明的顏料輕描淡寫,再來改用渲染,畫面滿含水分,有時還在畫面的一角造成流動的效果。有時一陣雲霧從谷中湧起,然後沈落散滯林中,形成一種如夢如幻的不真實感。
隨著春意的加濃,畫家改用不透明的水彩顏料,畫面逐漸清晰明朗,色彩增多變濃,層次也更見豐富;褐綠、灰綠、青綠、碧綠、翠綠、草綠、淡綠、嫩綠、檸檬綠、銀綠、銀灰、淡白、粉白、雪白、粉紫、淡紫、淡紅、水紅......一個有經驗的自然觀察者,這時可以從樹木呈現的顏色來辨認樹種。這時節的樹木,有的吐芽展葉,有的開花綻蕊,有的兩者同時爭相湧出。這是森林羽化的季節。我幾乎可以看見樹木正在膨脹、抽長、變色。常常在一陣濃霧散去時,或經過一夜之後,樹木就完全變得使我不敢相認。
活生生的春林大樹,或在煦陽下,或在薄霧內,或在春雨中,在滿含花香的山風裡,在澗水與山鳥的樂聲之間,穿上全新的衣裳,翩翩起舞。就像大導演黑澤明所拍的《夢》片中的一群桃花精靈,為一個赤子,為一顆小小真誠的心靈,翩然起舞。
紅楠、香楠、櫟樹、柯木、千金榆、山枇杷在枝葉頂上浮出檸檬色、如奶油般的一層細花。渾身嫣紅的山櫻花以及滿身白花的湖北海棠則點綴其間。據植物生態學家呂勝由先生的調查,湖北海棠在整個台灣只有這裡才有生長。這種珍稀的樹木,在地形複雜多變的福爾摩沙島上,唯獨選中埡口一帶安身立命、展現風華,正好說明了這思源山谷的靈秀與麗質天生。
始終保持墨綠、深沈、僵硬、近似無情的台灣杜鵑,到了四月中旬,好像吃了迷幻藥一般,一反常態,倏然開出了無數由白到粉紅的鐘形花朵。在春風的唆使下,笑容蕩漾,搖曳生姿。
鳥鳴深處,春情難忍
在埡口南向的山谷裡,也是春情四竄。化香樹的花序裊裊升起,而華石楠更揮灑出千萬朵如雪球般的白花,在二葉松深綠的枝葉間,好似波濤捲起的浪花。彎腰駝背的老昆欄樹,似乎中了愛情的箭,正如西藏神話中,那位頑皮的五花箭神,一出生就用愛情箭射中了自己的父親,使他愈老愈風流一樣,這老態龍鍾的昆欄樹,也擠出一樹的花──草綠色、沒有花瓣的花,跟它的年紀可說十分相配。
中箭的豈止昆欄樹,山茱萸科的台灣青莢葉樹,似乎中了更多支愛情之箭,竟然等不及抽枝長梗,將就地在葉片上擠開出淡綠色小花。這種在葉上開花的小樹,也被人稱為「葉長花」,是大自然另一種奇妙的設計。
植物春意蕩漾,動物更是春情難忍。原本成群翻飛如彩蝶的紅山椒鳥,現在散開各據一棵大樹,唱起熱烈的情歌。鉛色水鶇在溪石、近水的樹枝上,更唱得頭彎尾張。黑白相間的小剪尾,在春草初綠的溪岸上,用尾巴為自己的情歌打著拍子。
四月裡一個溫暖的午後,山谷上有四隻大冠鷲盤旋鳴叫,聲傳四野。其中有三隻彼此繞圈盤旋,突然其中兩隻迎面對飛,在相互接近的剎那,倏然側飛擦身而過,同時以爪相互攻擊。如此數次後,其中一隻似乎受了輕傷飛了開去,空中飄著幾根鬈曲的絨羽。
後來,未參與繞圈的那一隻忽然斜身急下,落入一棵鐵杉枝幹上,隨後那隻勝利者也降落在鄰近的另一枝條上。一、兩分鐘後,勝利者飛跳過枝椏,來到雌大冠鷲旁,然後跳到她背上,翅膀張得開開地、搖搖擺擺地品嘗勝利的果實。
有一天上午,我到七家灣去拍馬銀花,當時沿河盡是雄鉛色水鶇,牠們在那裡各據一方,用很高頻率的聲音唱著熱烈的情歌。當我走到露營地旁,正好看見一隻鉛色水鶇站在河邊的警告牌上,對著河放聲啁啾,當時河邊有幾個年輕人在戲水,所以那畫面似乎變成是鉛色水鶇正在大聲地叱責年輕人:「如果你們看不懂警告牌的文字,我念給你聽。」而牌子上是這樣寫著:「嚴禁於溪中釣魚,違者送警所究辦。」
在思源埡口的溪澗較平緩的段落,我常遇見白面白鶺鴒三五成群地活動,尤其在南向的山谷,常見牠做大波浪狀在溪上飛行,邊飛邊唧唧地鳴叫。四月裡,牠們成對地分散了,有一對就常在我搭營的溪邊礫石間,以小碎步快速地走動。而雄鳥也常立在石塊上鳴叫,歌聲不再是單調的唧唧聲,而隱含著旋律。不久,我看見牠們銜草了,然後在一個石洞裡築愛的小窩。此後我就很少到那附近去,為的是不要驚擾牠們的春夢。
悲喜交集
馬鞭蘭、根節蘭、莢迷、黃精、黃花萬年青、溲疏、八角蓮、灰木紛紛展瓣吐蕊,再加上渾身是花的喬木、灌木,四月的空氣被這些千千萬萬綻放的花朵所釋放的氣味與花粉弄得有些黏稠。只有偶爾一陣春蘭獨特的清香排眾飄來,鼻子似乎才得以舒通一會。
四月,原本是一個愉悅的時光,但是一九九三年的四月卻令我悲傷,因為思源埡口的一葉蘭在這個月裡永遠地消失了。
記得一九七三年的四月,我到這裡來調查台灣一葉蘭的分布情形。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溪澗邊乍見山壁上幾百朵盛開的一葉蘭的情景:幾道光柱從搖曳的樹枝間射下,在花朵間來回地移動,好似一群華麗貴客正在熱烈地跳著華爾滋......。
在思源埡口一帶,原本生長著極多的一葉蘭,但在十幾年來的濫採下,現在已經很難看見。一九九一年,我只在大山壁上發現最後的二十幾株。一九九三年初春,我親眼目睹三個中年人,把山壁上最後的一葉蘭全部拔走,我竟然找不到一條法律可以阻止他們,因為這裡既不屬於自然保護區,也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而我也不是執法人員,只有眼睜睜、心碎地看著他們帶著思源埡口的最後幾株一葉蘭揚長而去。
一九九六年四月,我在路旁的崖壁上,找到一棵稀奇又美麗的喜普鞋蘭,這裡是這種稀有蘭花在台灣分布的最低海拔。
(摘自《思源埡口歲時記》,遠流出版公司)
p.090
湖北海棠,薔薇科,花多且美,果實可釀酒。
p.090
思源埡口位置圖
台灣海峽
台北市
台北縣
北部橫貫公路
宜蘭市
苗栗縣
中橫宜蘭支線
宜蘭縣
思源埡口
雪山山脈
中央山脈
中部橫貫公路
台中縣
梨山
太平洋
花蓮縣
(李淑玲繪圖)
p.091
枯木逢春,原本枯寂的枝條,一夕之間,
就能夠點燃千萬朵新綠芽。
p.092
昆欄樹,常綠喬木,沒有花瓣,
由雌蕊分泌蜜汁吸引蟲蝶,是有名的冰河孑遺植物。
p.092
喜普鞋蘭,分布在海拔二千至三千公尺的中央山脈,屬於台灣稀有
蘭科植物,因花形美麗,
成為山客濫採對象而瀕臨滅絕。
p.093
山中無日月,天地無盡藏,森林之中,有的正吐芽展新葉,有的爭相綻芳蕊,展現大自然無可限量的生命。
p.094
白面白鶺鴒──森林裡的小精靈,常在河流中、上游機靈地活動,以昆蟲為食,飛行係以大波浪方式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