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使「落榜了,要怎麼辦?」專題內容更豐富,本刊在座談會後採訪了當天不克與會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高信譚、導演柯一正、室內裝潢公司負責人胡復,他們亦分別從自身的經驗,提供不少心得供落榜生參考。

電影導演柯一正。
高信譚因落榜而遠走國外
樂觀、健談、幽默,是高信譚的寫照,他淵博的學識和優越的語文能力,常予人深刻的印象。而他行遍七海、遨遊天下的閱歷,更被傳為美談。
高信譚目前是電視節目「華視新聞雜誌」的主持人,由於他能言善道,除主持節目外,還經常應邀演講或參加座談,所到之處,無不風靡。很少人知道他當年也有聯考落榜的經驗。
民國四十七年,高信譚參加大學聯考。那年聯考很特別,無論文、理、工、商各組,都得考史、地、理化等科目。高信譚的數學、理化不行,又因較有把握的國文沒考好,因而榜上無名。
「幸運」的是,他曾在高三下考取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留學土耳其獎學金考試,因還有「退路」,而稍減落榜的難堪與挫折。
當時為何參加那場考試呢?
「這項留學考資格限制很鬆,凡是卅歲以下、具有高中畢業以上程度(含應屆畢業生)都可報名。我看不考數理,就仗著自己英文不賴,姑且試之。沒想到居然順利考上,最後在英語口試一關還打敗了許多大學生。」高信譚說。
到了土耳其,高信譚先至安克拉大學念歷史,後來覺得新聞更符自己的志趣,便轉到伊斯坦堡大學念新聞。由於少了數理等「心腹大患」,選的又是喜歡的科目,他念來興味盎然,頗有心得。

樂高裝潢公司負責人胡復。(張良綱)
既入寶山,不願空手而返
初抵土耳其時,他曾特別在語文上下功夫。仗著自己年紀輕、膽子大,四處與人攀談,很快便練就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語;不到一年,就應邀到大使館當翻譯。
此外,他還下苦功自修其他語文,德、法、荷蘭語亦都能朗朗上口。
既入寶山,自不宜空手而返。高信譚用心讀書,日夜不懈。到了寒暑假,則拋開課業,四處旅遊——一面打工賺旅費、一面旅行增廣見聞。
「行萬里路,真是勝讀萬卷書。」高信譚說:「我旅遊的原則是『知性感性並重』,而非浮光掠影、走馬看花。欣賞風花雪月固然很有情趣,但我更願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因此出發前總要研讀有關書籍,或學點簡單的會話,一旦親臨其境,才會有較深入的體會。而這種方式的旅遊,使我心胸、視野開闊,對日後從事新聞工作和寫作,很有助益。」
下過苦功,總會有收穫
他初至土國求學時,遭到一個困擾——當年缺乏中、土文對照的工具書,使他必須透過英文去瞭解土文,如此隔著一層,難免效率不高,因此促使他下決心編纂一部「土漢辭典」,期能有助於中、土文化交流,也使後來者減少摸索的時間。主意既定,他開始蒐集有關資料和各種大字典作參考,日夜鑽研,費時七年終於編妥。他以為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中共加入聯合國那年,高信譚整裝回國,奉獻所學。
由於他見多識廣、幽默健談,回國後頗受重視,各界爭相邀他寫稿、教書和演講。爾後電視節目「華視新聞雜誌」需一位成熟、穩重的主持人,高信譚經人推薦挑起大樑,果然表現優異,今年還獲得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的榮譽。
對一位曾在考場失敗的人而言,高信譚這番類似傳奇的遭遇,令人又驚又羨。那次落榜對他可有何影響?
「落榜確是我生命裏的一個缺憾和挫折,但也促使我作了一番反省和思考。我發現自己『油料』不足,亟需充電。」因此他到土耳其後,幡然改志,一反過去「隨興之所至」的讀書方式,變得有目標、有計畫、且求深入。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學識是長期追求、累積的結晶,而非一場考試的結果。人可以沒有文憑,卻不能沒有學識。」高信譚說:「因此我常告訴年輕朋友,人生是一場長期的戰爭,落榜不過是輸了其中一小場戰役罷了。若能痛定思痛,鼓勇再來,仍有打贏的希望。」
在他心目中成功人物的條件是,要有:學識(不只是文憑)、氣勢(雍容的風度和優雅的氣質)、本事(施展出來的功夫、而非潛藏腹中的死學問),這些都能因努力而獲得。
高信譚指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家不必死鑽聯考之路,但也不必拒絕。」
他建議落榜生:如有心念大學,八十歲也不嫌晚。有能力、有決心的人,就不妨遵循這個目標努力前進;若不想重考,可權衡自己的興趣、能力,另尋安身立命之處,只要誠懇、實在地活著,也算是完滿的人生。
高信譚以為,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但不見得一定會成功。如果落榜生以這個角度來觀照考試失敗的前因後果,或許就會豁然開朗。
柯一正認為凡事都須「慎始」
導演柯一正曾以導「光陰的故事」在影壇嶄露頭角,最近因演活了「油麻菜籽」裏的父親,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導演明星」。
「英雄不怕出身低」,這位曾至美國研習電影藝術的新銳導演,對自己曾遭落榜且重考幾次之事,毫不諱言。「凡事起頭最重要」,柯一正說:「我當年就是因為弄不清自己的興趣、性向,懵懵懂懂地參加聯考,以致繞了大圈子、走了很多冤枉路。」
民國五十八年,柯一正自東方中學畢業,參加大學聯考。當時男生多一窩蜂念理工組,他也不例外。柯一正頗愛好美術,因此一心一意想念與美術有關的建築系,結果因準備不周而落榜。
不久,他入伍當兵。二年役畢後到石油公司工作,空餘時間便準備重考。由於捨不得放棄已往的基礎,仍選擇自然組。
結果他考取淡江機械系。念了一年,實在培養不出興趣,便申請休學。
之後,他跑到未正式立案的基督書院念美術,半年後因書院停課而中斷。第三年,自認「胸無大志」的他,已對聯考意興闌珊。
貴人相助,「導」入「正途」
柯一正有位熱心的好友,知道他從小喜歡看電影,又頗有演戲天分,看他當時十分失意,便自作主張幫他報考世新電影科;又為他張羅教科書、參考書,最後還「央求」他去參加考試。柯一正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考上了。
「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換句話說,不太會主動、積極地改變既有的環境。幸好有『貴人』相助,使我改變了一生。」柯一正說:「電影一向為我所愛,但以前一直當它是消遣娛樂,從沒想到可在這上面求發展。念了電影後,才發現這正是我所願追求的。過去做不喜歡的事總不帶勁,如今卻充滿興趣和信心。於是驚覺我已蹉跎了許多寶貴的光陰。」
在世新讀書時,柯一正有著如魚得水的心情,他一方面用心於課業,一方面名正言順、得其所哉地大看電影,有時一天連趕三場,非常認真地觀摩中外名家的手法和技巧。對身邊的人、事、物,他也用心觀察、保持關愛,因此內心累積了種種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這些都成為他日後拍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念書期間,他也經常跟戲,或當場記,或客串臨時演員,吸收不少經驗。畢業後,柯一正發現國內電影圈機會沒有想像中的多,「與其等待機會,不如利用時間出國進修,也許日後較有作為。」於是他申請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入學許可,後又轉至較重實務的哥倫比亞大學。由於學校規定學生無論編劇、導演、剪接、配樂……都要親自動手,因此柯一正從「基層」做起,收穫良多。
多年培養、累積,乃能煥發出光芒
回國後,柯一正連得二次實驗電影金穗獎,後來中影公司邀他拍攝「光陰的故事」,一鳴驚人。他又導了電視劇「十一個女人」和電影「帶劍的小孩」,被視為前途看好的「新銳導演」。最近還粉墨登場演電影,獲得不少佳評。
雖然喝過「洋墨水」,柯一正卻不曾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他說:「國外的學院教育,使我得到完整的專業訓練,也使我在實際工作時比較懂方法、有信心,但這個學歷不見得就是成功的保證。」柯一正說:「具備專業知識並不難,但如何把專業知識好好發揮應用,卻不容易。」
「電影是很現實的東西,拍電影最重要的就是拿出好的成果來。過程中的辛苦,很少有人能體會或同情,大家都是以成敗來論英雄。」正因有這種壓力和挑戰,電影工作遂更顯迷人。
而柯一正因年歲較長,求好之心更切,因此總覺時間不夠用。他說:「我起步較晚,一切都比別人慢半拍,因此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心血才行。若能重新來過,我希望及早發現自己的志趣,及早全力投入這個行業。」
胡復是「拒絕聯考的小子」
樂高室內裝潢公司成立至今只有三年,成員不滿五人,卻常承攬聯合報系、震旦行、惠普大樓等大機關行號的生意,作品與業績頗為同行稱道。負責人胡復今年廿七歲,高中畢業,是位「拒絕聯考的小子」。
他自入社會以來,努力工作,用心學習,從業務員幹到了老闆。他雖非落榜生,但他奮鬥求進的歷程、方法和經驗,或可提供落榜生做為工作的參考。
胡復就讀成功高中一年級時,發覺為考試而念書實在「沒意思」,遂萌休學之意。
然而,父母雖不強迫他考大學,卻反對他輟學。雙方經過溝通、協調,胡復答應念完高中再作打算。由於不打算考大學,他就轉到一所水產學校就讀,畢業後即開始工作。
他在報上看到一家室內裝潢公司的徵人啟事:徵求設計師、監工、業務員、小弟……,其中設計師、監工都需科班出身;小弟也得具役畢、自備機車等條件。胡復尚未服役,又不會騎機車,連當小弟都不夠格。幸好業務員毫無資格限制,他便姑且一試。
工作可不比讀書容易
這家公司剛成立,規模不大,業務有待拓展,因此對應徵業務員者幾乎是來者不拒,胡復就此有了第一份工作。當業務員起薪只有新臺幣1,500元,主要收入靠業務佣金。
胡復當時雖高興謀職成功,內心卻十分惶恐:一個毫無社會關係的毛頭小伙子,上那兒去拉生意呢?
有位前輩告訴他:通常新房子或空屋較有裝潢的必要,蓋屋售屋的建設公司或許有很多線索可找。可是建設公司向來視客戶名冊為「業務機密」,不肯輕易透露。
胡復四處打聽,費盡口舌,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名冊。於是他一一打電話詢問和登門拜訪。不料他總是吃人家的閉門羹,因此十分沮喪。
他自忖口才不錯,態度也很誠懇,實不該如此被人拒絕才是。他便虛心地向人請教,有位同行說:「你身穿T恤、牛仔褲和球鞋,看來吊兒啷當,人家怎麼敢信任你?!」一語驚醒夢中人,他才恍悟,當學生時不需要注重衣著打扮,在社會上做事卻不能如此隨便。尤其拉生意時第一印象最重要,如果儀容不整、穿著隨便,就很難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好感。
在失敗中記取教訓
於是他每天清晨梳洗完畢,必換上整潔體面的衣著後才出門。雖然沒有成套的西裝,襯衫長褲總是洗得乾淨、熨得筆挺,皮鞋也擦得光可鑑人,看來斯文穩重、精神奕奕。
「整頓門面」後,胡復信心十足地重新出發。他終於拉到一個客戶。
為了拉到顧客,他曾鼓起如簧之舌,把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務「吹」得太好了,交貨時客戶發現與所期待的差了十萬八千里,火冒三丈,結果鬧得很不愉快,夾在中間的胡復更是尷尬。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胡復從這件事得到一個教訓:既向客戶許下承諾,就應給人交代、負責到底。如不能做到,就不應誇張和吹噓,反而敗壞了信譽。
積極主動,熱誠體貼
爾後他不僅顧到誠信的原則,並且努力做到熱誠、周到。有回一個客戶提到他家裏的電話色調與客廳不太調和,胡復便趕緊聯絡廠商,把樣品送到客戶家供其挑選。而對方為他的熱忱和效率所折服,後來介紹了好幾樁生意給他。
胡復於此深刻領悟到:積極主動,設身處地為客戶著想,就是服務業成功的秘訣。
一般說來,裝潢公司業務員只要有基本概念和識圖能力(平面圖)即可。胡復不但對裝潢知識涉獵頗廣,還有畫圖的能力,在交涉業務時,可依客戶意見隨時修正,成交機會也就大得多。這番「功夫」的得來也頗有趣。
原來這家公司制度並不健全,福利也不佳,技術人員因而來來去去,流動率極高;而胡復自知無跳槽的能耐,也就安份地待了下來。由於他人緣頗佳,又肯求上進,每位設計師都肯教他一點設計方面的知識,使他在短時間內學到了許多東西。
也正因他專業知識日益豐富,所提建議很能令客戶心服口服,因此業績扶搖直上,升任為公司的小主管。
成功之道無他,「用心」而已
胡復「為人作嫁」了一段時期,便和一位設計師另組一家小公司,後因服兵役結束。役畢後他又再組今日的樂高公司。公司人員十分精簡,工作量卻很大。在人少事繁的情況下,員工卻極富鬥志和向心力。一位職員說:「我們老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工作一旦授權就讓我們放手去做。他的年紀雖輕,但待人誠懇,又很內行,所以我們很服他,也願意為公司效力。」正因成員都認同這個團體,使樂高的業績蒸蒸日上。
「做生意之道無他,用心而已。」胡復說:「其實我是個『懶人』,凡事都希望花最少的力氣,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為了省時省力,因此事先都儘量做周全的計畫和準備,工作一旦開始必全心全意投入,務期一次完成。以免事後還要費事去收拾殘局。」
他還強調在工作中學習的重要:「為了業務上的需要,我也努力讀有關財務、稅法、會計、建築、裝潢……方面的書。除了業務所需的專業知識,由於工作上經常接觸各行各業的人,為了縮短與客戶間的距離,還得多方汲取各種知識才行。」
實力不足,得吃苦才能改善條件
胡復建議打算工作的落榜生,若無經濟能力或一技之長者,不妨從事「不花本錢」的服務業:「只要肯用心、肯受磨練,且不斷在工作中學習,就能做得好。」他又強調:「初入社會時,沒有本事,沒有經驗,沒有關係,如果又做的是服務業,難免要吃點苦、受點氣,此時千萬不要氣餒,這或許是你潛心學習、韜光養晦的最佳時機。當你努力學到真本事後,必能否極泰來。」
宋楚瑜也有落榜經驗
此外,令人相當驚異的是,新聞局長宋楚瑜在廿四年前,也曾嘗過大專聯考落榜的滋味,但他從不諱言此事,也曾在去年應邀回母校政大所作——「肯定自我,放眼天下」的講演中,誠摯地提供自己失敗的經驗,給青年朋友作參考,他曾說:
「幼時我是個相當木訥、內向的孩子,學業成績『乏善可陳』,讀書、考學校,更是『一帆不風順』。但由於我是家中長子,父親對我的期望頗高,使我心頭常有一種懊惱自己不能滿足老人家期許的『無力感』。
「先父認為我適合專注於學術的鑽研,主張我讀理工科。當年我第一次參加大學聯考時,報考的是理工組,由於既不擅長、又乏興趣,根基很差,所以不幸落第。家人與我,都因此承受相當的挫折與打擊。
「這一次的落敗,促成我的『醒悟』。我思索了許久,深感不能被這次失敗就此擊倒,但也不能再這樣『傻讀』下去,因為這可能使我們父子再承受一次打擊。我決定設法說服父親,第二年改考文組,我想學外交。
「說服父親,我採取的是和平漸進的方式,沒有和父親爭執,也沒有鬧離家出走或絕食抗議,我只是不斷向父親『進言』:行行出狀元,不論學文法或理工,只要肯用心、肯努力,一樣能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有一回我想到了一個例子,就對父親說,學文法的人不見得比理工差,林肯紀念堂固然是由學土木工程的人設計建造的,此堂因建築宏偉、堅固,亦將留存久遠;但被造堂紀念的,還是學文法的呀!
堅持立場,轉組學外交
「我花了相當功夫,對先父再三陳述個人的志願與轉組的必要,終蒙父親應允。經過一年閉門苦讀,第二年,我以第一志願考入政大外交系。這是我第一次達成自己的『第一志願』,是一次相當重要的『自我肯定』的實現(當時的分數可以進入任何乙組院系),心中的快慰自是不言而喻。
「然而,進入政大外交系以後,並不代表『第一志願』就此完成,而是一種自我建立的開始。我仍是一個資質不高、性情亦不活躍的木訥青年,與一般人心目中的外交官形象,比方說:儀表出眾、口才佳、反應快、判斷力好……,相差不可以道里計。父親再三耳提面命,要我既然進了外交系,就一定要學好外交。他勉勵我、督促我,不僅要我用功讀書,也鼓勵我多參加課外活動;並且要我不怕失敗,做到『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使我漸漸明白、並願身體力行『勤能補拙』的道理。
「因此,我以為,我們必須及早弄清自己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我們應該及早培養對自己負責的習慣。如果個人所知不足、所慮不周,可以多讀書、多向師長父執請教、多和朋友討論,務必弄清自己的興趣、性向與長處,這樣因勢利導,才能事半而功倍。
「除了弄清自己的性向之外,也要弄清大學裏各科系課程的安排如何,以及畢業後要從事的工作又是如何,比如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要接受什麼樣的磨練等等,必須實地去打聽,弄清楚自己有興趣,又有信心去承受,才去選擇它。
適才適用,事半功倍
「此外,從事某種行業,賺錢多,社會地位高,誰不願意?然而,人的價值,不該光取決於個人的容貌、財勢、名氣或風雅;價值判斷的取向,應該在於工作中心情的恬適、滿足、愉快,與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所以說,與其為名為利扭曲自己的性向與才華,不如以發揮才華為著眼點。如此,始能對社會有貢獻,才會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某人的才華是在音樂或文學方面,那麼,學音樂、文學正是適才通用,若放棄音樂、文學而勉強習醫,使我們的社會徒增一位落落寡歡、醫術泛泛的醫生,又有何益?
「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的人在擠窄門,拚命攀爬他們心目中的『天梯』。社會上有所謂高貴的行業,大學裏也有所謂熱門科系,人人往時髦的路上擠,擠不進再求其次。其實走向成功的階梯不只一條,人人都擠在少數的幾架梯上,難免有人擠不上而摔了下來,使多數人可能有不得志的感覺,以致從事的是自己心目中認為次等的行業。這樣的人一方面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極強的挫折感;如果社會上出人頭地者好比是浮在海上的冰山,水面下卻有許多抑鬱不得志的人,生活與工作都失敗了,是多麼可悲!
「毋庸諱言,目前的大學聯招制度未盎理想,可能有興趣的科系考不上,考上的是不怎麼有興趣的科系。這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如果實在難以培養興趣,就設法轉系,甚至不惜重考;但務必做好該做的準備,以免兩頭落空,白白浪費一年。二是設法培養興趣,祛除心中成見,以沉著冷靜的態度來面對那些課程,說不定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變,且有良好的發展。
「青年朋友,前途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要靠你用心去經營、去創造,人生絕少有僥倖,也無可諉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