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工商業的繁榮發展、人們觀念的開通進步,以及對美的追求不遺餘力,美術設計愈來愈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與廣泛應用。美術設計界更是人才輩出,他們的社會地位與收入也年有提高。但設計工作者卻仍覺若有所失,總以為適應工商行為或傳播需要所產生的作品,似未能充分滿足創作欲的施展;而且他們生活雖然過得很好,仍不敢、也不願忘了對藝術創作的尊重與愛好。為此,十年前國內幾個熱愛藝術設計的年輕人,創立了「變形蟲設計協會」,定期舉辦設計展,想藉整體的力量,倡導重視設計的觀念,並不斷以新的作品,展示他們在所學、所長、所從事的工作上,下苦功、用心力,以求進步、求突破的一份執著。
林先生從小愛畫畫,也喜歡所有與畫事有關的事物。十多年前,他考上藝專美工科的設計組,自覺十分滿意;但家人卻感失望,紛紛要他放棄重考。他未予理會,開開心心地註冊入學。
畢業時,家人又擔心了,怕他找不著工作,就要他去考大學美術系的插班,好歹讀個學士學位,將來也好當美術老師。林先生仍然不為所動,信心十足地開始就業。
當年一般人還弄不太懂「設計」是怎麼回事,美術設計也不似今日這樣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之中,因此就業機會確實不多。但好在當年學這一行的人也不多,林先生遂能順利進入一家大型彩色印刷廠工作,為顧客處理一些印刷品的設計事宜。

變形蟲設計協會會員合照。
愈來愈被重視的行業
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有很大的變遷與進步,林先生所從事的設計工作,感受尤其顯著。十多年來,設計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一般人的品味也愈來愈高,學設計的人愈來愈多;需要設計工作者參與的行業也愈來愈多……,特別令人興奮的,是觸目所及,可見愈來愈多經過設計處理過的、顯得清新悅目的事物。而林先生也歷經了印刷廠、廣告公司、裝潢公司、雜誌社、報社……等不同的職務,累積了豐富的設計經驗,作品穩練出色,待遇也愈來愈高。
由於當年學設計的人不多,有多年工作經驗、堪稱成熟的設計工作者,顯得彌足珍貴,林先生身兼數職,多是居於指導的地位,在精神與物質上都得到滿意的酬報。想當年家人還擔心他會沒有「飯」吃呢,那媟Q到可以「吃」得這麼好!

謝義鎗一九八一年的作品,題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圖中盤子裏只剩下魚骨,意指吃慣大魚大肉的人,抑不住滿心慾望,雖然沒魚可吃了,仍想吃印在盤中的魚。
編輯工作內容,已有很大的改變
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雜誌的編輯工作,真正執行「編」的工作的,乃是「美術編輯」,也就是以美術設計的觀點和方法,將圖文資料做適當的處理,期使版面明朗、大方,引人產生閱讀的興趣。舉凡圖片的位置、大小與剪裁,標題字的位置、大小、字體與顏色,文字的字體、行距與寬度……,都在設計的範圍之內,而不再像老式的做法,圖文全部擠進去就算完事。
此外,報紙的編輯工作也已開始重用美工人員,尤其是彩色版面,非經過設計處理,不可能產生悅目宜人的效果。
在一般人的生活之中,大家也懂得藉著美術設計,使書籍封面、喜帖、請柬、節目單、說明書、廣告或招牌、海報招貼、室內佈置、商品包裝……等,各具風格特色,引人入勝。

霍榮齡一九八一年的作品,題名「柴門輕叩,咫尺天涯」,她的作品經得起細細體會,愈看愈覺得真如題名所指。
創作的心靈得不到滿足
設計工作者有這麼多的工作可做,有這麼多可以施展的地方,他們工作上精神與物質的報酬都不差,按說應該十分滿意了,但卻並不盡然。走上這一行的,多半是藝術的愛好者,他們將藝術創作視為崇高尊貴之事,亦多半以從事藝術創作為榮,然而平時所從事的設計工作,卻多半與商業行為有關,必須在顧客與老闆的意趣下,在揣得他人的需要後,才能展開設計,因此,這種設計是有侷限的,無法海闊天空任意施展,藝術創作的心靈因此不能得到滿足。
為此,國內一群設計工作者,十年前組成了「變形蟲設計協會」。他們定期舉辦設計展,為的是在經年累月「為他人作嫁」之後,要把心靈釋放出來,從事全無目的、只為表達自己創作意念的設計工作,並且也藉此告訴大家,設計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可以將它單獨掛在畫廊或廳堂堮i示,讓人們當成藝術品來欣賞與品鑑。他們認為,把設計帶進藝術創作之中,可為純美術注入新血,使設計這種應用美術與純美術合而為一,使其內容更為豐富。所以美術設計又稱「視覺藝術設計」,它應該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

劉朝森一九八一年的作品「天黑黑」,老婦人講古老的故事給她的兒孫輩聽。
不敢以既有成就為足
「變形蟲設計協會」是在一九七一年,由霍鵬程、楊國台、陳翰平、吳進生、謝義鎗五個設計工作者所創立的。他們都是國立藝專美工科的同班同學。成立十年來,變形蟲設計協會的會員從最初的五個,增至目前的十二個。後來加入的會員有:吳昌輝、蔡靖國、余立人、翁耀堂、劉朝森,及兩位女性會員:霍榮齡與闕秀格。他們的年齡都在三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平時對己身工作熱情、認真,作品量多且質佳,已在設計界建立良好的口碑。
藝術創作是條寂寞、辛苦的道路,一個藝術工作者想要建立自我,並不斷尋求突破,是相當困難的,必須要沉著、努力、有恆毅的心志,懂得潛心思索,常向心靈深處去挖掘、探討,才有可能在藝壇據一席之地。因此有人反對成立類似畫會的組織,理由是:如果成員感情很好,常在一起討論、溝通,彼此「相談甚歡」,思想觀點會愈來愈趨於一致,畫風難免彼此影響,戕害了創作生命。如果觀念不一,彼此爭執不休,各人自以為是,誰也影響不了誰,反而會影響彼此的感情,那又何必聚在一起呢?因此他們主張藝術家們可以彼此交往,但不必太過親密,尤其不要使交往形式化,還是各自在創作之途上奮鬥的好。

余立人一九八一年的作品「悲歡歲月」,以失傳的古老手工藝品,如頭釵、福州漆飾品代表過去的悲歡歲月。
設計協會很能發揮它的功能
「變形蟲設計協會」的會長霍鵬程表示,這種說法並不適用於設計人協會。因為設計家和畫家所追求的,到底有所不同。繪畫創作是純藝術創作,因此畫家們莫不竭盡心力,突出自己,以建立獨特的畫風;但設計創作多少有設計在其中,設計的技巧和原則,有些是可互相沿用的,個人風格不是那樣重要,反而可以互相觀摩切磋,彼此增益。而變形蟲設計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希望是藉此培養團隊精神,發揮整體力量,以推廣設計風氣,並啟發大眾「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觀念。
變形蟲設計協會的會員,各有不同的工作崗位,如:霍鵬程在中華電視台任新聞部的美術設計,楊國台在建設公司擔任廣告設計工作,霍榮齡則為雜誌及各種藝術活動擔任藝術指導。他們平時的工作都很忙碌,卻仍把協會的活動視作嚴肅、緊要之事,常常聚會,交換新觀念,討論新技巧,並彼此觀摩。最重要的,是定期舉辦設計展,藉以鞭策、督促自己不斷創作,並不斷求新、求進步。在展出時把作品公諸於世,也聽聽社會大眾與同行們的意見。每一次展出都費錢、費事,但他們都以為值得,展出作品純為向大家討教,希望能收集思廣益之效,當然也是對自己的所學、所長和多年從事的工作做一個交待。

吳昌輝一九七八年的作品「年年有餘」,構圖簡潔,紅黃兩種開朗顏色的搭配,象徵著喜氣洋洋,年年有餘。
適應時代與環境,不斷求新、求變
至於為何取名「變形蟲」?他們說,變形蟲是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卻能隨時隨地改變形體。他們也想要像變形蟲一樣,不拘泥於固定形式,時時刻刻求新、求變。
綜觀「變形蟲設計協會」成立十年來的七次設計展——從早期作品的刻意創造新奇,到中期的探究自我的內在心靈,以至最近從中國傳統藝術及傳統思想中尋找啟示——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做到了在變中求進步。
他們早期所刻意追求的新奇觀念,可以七○年代初期舉辦的頭兩次設計展為例,譬如楊國台的一連串以心為主題的創作;在一平面的心形圖案上,插著一把立體的金屬水龍頭,題名為:捐血;在一平面的紅心上,放置一個立體的金龜,題名為:徵婚;在另一個平面的心形上,加上一個門把,題名為:開心。這個時期的作品雖然創意新奇,也很令社會各界矚目,但如今回顧起來,他們自嘲為好比西方設計界人士硬給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加上兩撇鬍子一般,有標新立異之嫌,實並不可取。但話說回來,這也是年輕藝術工作者求新、求變、求突破所必經的路程,經過各種嘗試後,可有助於日後的成長與成熟。
中期的作品,傾向內心深處情感與理念的宣述。譬如七○年代中期的一次展示中,吳進生的一幅名為「家」的作品,這幅作品表現出日月的交替,而人在家的庇護下,情感得以寄託;於是,房子的外觀、內部陳設的好壞,便無關重要——境由心造,家的意義乃是彼此心相繫掛。

楊國台一九八一年的作品:「酒樓、詩仙、度小月」。
近期作品趨向沉穩、深刻
至於近期作品,可以「現代的懷古」作個總喻。他們把調子落實下來,開始從生活中取材,並且關切與愛好所有傳統的、古樸的事物,標新立異的心淡了,喜歡在古拙、樸實之中,探求那悠然、深邃的內涵。他們發現中國古老的工藝品、古陶瓷、古衣飾及民俗戲劇,莫不充滿設計的巧思與趣味;甚至中國的古詩詞與俚語,也滿可提供設計的靈感。他們逐漸在傳統文化中,尋得廣闊、豐富、深邃的新天地,從而找到屬於中國風味的設計。因此近期的作品顯得比較紮實。
譬如霍榮齡的作品,所表現的民族韻味就相當深刻,她喜歡透過鏡頭,配合她心裡的構思,將中國醇厚、鄉土的芳香,和東方超現實的美感揉和,把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在作品裡,引起相當大的迴響。舉她為第一屆國際藝術節所設計的海報為例,這張海報曾得到第一屆設計展的首獎。它是以台灣南部一幢弧線優美的紅磚古厝為主體,古厝本身氣象壯麗,其上的天安湛藍開闊,霍榮齡且在那牆上開了一方天窗,使視線可藉此一空間延伸與擴散。隱喻台北國際藝術節的活動,將為國人開啟一方藝術之窗。
十年的成長歷程,證明「變形蟲設計協會」確實努力不斷地求新、求變,使作品日臻成熟,並找到了屬於現代中國的設計風格。霍鵬程引以為傲地指出,自由中國不只擁有將「傳統」與「現代」成功揉和的「雲門舞集」,也有一個作同樣努力的「變形蟲設計協會」。

蔡靖國的作品,也名「年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