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九日晚上,一千多位文化出版界人士聚集在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參加金鼎獎頒獎典禮。典禮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進行,並不時發出清新、智慧、幽默之語;多元媒體及影片的穿插,更使得典禮活潑、生動。金鼎獎雖已舉辦多年,但這次是頒獎典禮首度擴大舉辦,並作電視轉播;幕前幕後,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與心血,堪稱文化出版界的一次盛會。
金鼎獎是行政院新聞局繼金馬獎、金鐘獎之後,所頒發的另一個「金字號」獎目,目的在表揚文化出版事業的成就與貢獻,進而推動其更加的蓬勃與發展。

頒獎典禮由李豔秋及高信譚擔任總主持人。
金言九鼎,文化薪傳
金鼎獎於民國六十五年設立,今年是第六度頒獎。「金鼎」兩字是指「金言九鼎、文化薪傳」之意。過去幾屆的金鼎獎頒獎典禮,由於都以簡單的小規模方式進行,以致多數人不知道何謂金鼎獎?無法引起社會大眾對這個獎目的重視,也難以發揮鼓勵的功效。主辦單位新聞局出版處有鑑於此,決定從今年開始把典禮擴大舉行,並由中華電視台負責轉播,希望能藉著隆重的典禮以提高金鼎獎的知名度與權威性,喚起社會大眾對文化出版事業的重視。
一個新意念在開始推動時,難免較難令人接受,尤其是金鼎獎典禮打算仿照金馬獎、金鐘獎典禮,由電視轉播一事,各方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嘗試本身就具有意義,值得鼓勵;但也覺得文化出版和大眾生活的關係不像廣播電視那麼密切,且工作者多居於幕後,工作方式也較靜態,鮮為人識,恐怕典禮的可看性不夠;也有人擔心電視轉播若處理不當,會破壞文化出版界的形象……。諸如上述種種顧慮,都在主辦單位再三誠摯的說明下,獲得諒解。新聞局出版處處長唐啟明道出主辦單位的想法,他說:「為了喚起大眾對文化出版業的重視,我們需要踏出第一步。做得不好,可以改進;可是如果不開始做,那就永遠無法進步了。」

余光中和羅蘭是圖書類的主持人。(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傾聽出版事業的心聲,邁開積極求知的腳步
這次頒獎典禮,主辦單位所秉持的目標是「活潑而不輕佻,莊重而不呆板」,期望能恰如其份地呈現金鼎獎頒獎典禮的風貌;並以「傾聽出版事業的心聲,邁開積極求知的腳步」為主題。典禮由音樂家李泰祥作曲、孫儀作詞的「金鼎頌」揭開序幕。
晚會一開始,首先由主持人介紹幾位特別來賓,其中包括甫自美國投奔自由歸來的中共留學生李天慧。她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自己也興奮地跟著鼓掌,神情輕鬆愉快。
接著,由新聞局局長宋楚瑜致詞,他特別向出版界的朋友表示敬意和感謝之忱,希望由於出版界的熱心參與,能進一步拓展社會的讀書風氣。宋局長並且向大家拜個早年,鼓勵大家多買書和唱片,做為送給親友的新年禮物,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出版事業更發展。
行政院院長孫運璿也參加這項盛會。孫院長在致詞時指出,近年來每逢提到我們生活改善的情形,最常聽到的是一百個家庭中平均有一百零三台電視機,電氣化程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六等;但卻很少提到每人平均閱讀書刊的數字,那是因為我們「不大好意思」發表。所以他希望文化出版界人士多作、多刊、多印好的讀物;大家都能多聽、多讀、多看,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使我們的社會充滿書香。
孫院長並且強調,政府最近成立了文化建設委員會,用意即在加速社會的文化建設工作,使精神建設與物質建設並駕齊驅,使我們的生活素質能不斷提高。

圖7:大批年輕人的投入,使得國內圖書出版業顯得朝氣蓬勃。(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今晚的星空非常有文化
頒獎典禮由華視新聞雜誌節目主持人高信譚,及華視記者李豔秋擔任總主持人。典禮分圖書、雜誌、唱片、新聞四大類進行,四個單元分別邀請了文化出版界的知名人士擔任主持人及頒獎人。
頒獎典禮首先進行圖書部份,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余光中和女作家羅蘭共同主持。
余光中此次專程由香港回國參加金鼎獎頒獎典禮。高信譚說他有句很有名的詩句:「星空非常希臘」,李豔秋接著問余光中:「您看,今晚的星空還夠台北吧?」余光中不慌不忙地回答:「今晚的星空非常有文化!今夜出版業的精英,你看!密如繁星。」幽默的話語,引起全場會心的微笑。
李豔秋介紹圖書類另一位主持人羅蘭時說,羅蘭女士的聲音是溫暖的,羅蘭女士的小語是智慧的,羅蘭女士本人是親切的。高信譚在一旁問道:「羅蘭女士可否用您溫暖的聲音,給我們一句智慧的小語?」羅蘭說的是:「當我們判斷一個人,不是看他坐什麼車,而是看他讀什麼書。」

梁實秋和陳奇祿頒發圖書類著作、譯著、編輯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圖書著作.譯著.編輯獎
接著透過多元媒體,介紹了九部得獎的圖書。它們分別是「中華通史」、「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原色常用中藥、中藥飲片圖鑑」、「台灣三百年」、「台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台灣自然大系」、「樹木學」、「學習音樂百科全書」。
頒贈圖書類著作、譯著、編輯獎的是作家梁實秋和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梁實秋說,他寫作從來沒有得過什麼獎,這次應邀頒發金鼎獎,雖然馬上就要把獎轉贈出去,但有幸能摸到獎座,也覺得沾光不少。陳奇祿則表示,我國的三大發明:文字、紙張和印刷術結合起來就是出版事業;而文化和出版是一體的兩面,因為出版事業使文化傳播更加迅速。
獲得圖書編輯獎的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高上秦致詞表示,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代表這一代中國人對歷代聖賢的最高敬意;他也對中國時報能出資新台幣六千八百多萬元來出這套書的眼光和魄力深致謝意。

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高上秦,因主編「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而得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圖書封面設計獎
接著頒發圖書封面設計獎。余光中指出,一本書有內容,也有形式,封面可說是形式中的形式,而封面設計獎就等於是圖書的最佳服裝設計獎。接著他介紹「封面封底皆美麗」的小說家郭良蕙頒發這個獎目。
郭良蕙出場後表示,人有「內在美」和「外在美」,書也有「內在美」和「外在美」,內在、外在都重要,兩者互相搭配,可收紅花綠葉之效。接著由多元媒體介紹三位得獎人的作品,分別是李大朋設計的「台灣古蹟全集」封面,林濬慧設計的「小故事,大啟示」封面,覃雲生設計的「剪成碧玉葉層層」封面。
得獎人李大朋著唐裝,表情肅穆地表示,他只是將祖先遺留下來的遺產,忠實表達出來,因此,這份榮耀應歸於祖先。林濬慧則表示,希望小朋友看了「小故事,大啟示」這本書後,都能得到「大啟示」。

小說家郭良蕙頒發最佳封面設計獎給得獎人之一的李大朋。(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優良雜誌獎
緊接著頒贈的是雜誌獎,由「傳記文學」發行人劉紹唐和「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負責人簡靜惠共同主持。劉紹唐自嘲傳記文學被判了無期徒刑,因為辦了二十多年還欲罷不能。簡靜惠則表示,那她被判的就是有期徒刑了,因為「書評書目」辦了一百期後,覺得所得的迴響並不普遍,所以暫時停刊。不過還好書評書目只是洪建全基金會工作中的一部份,停了它,可以把人力財力轉移到其他的文教活動上。
應邀回國頒發優良雜誌獎的林太乙,是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簡靜惠向她請教讀者文摘成功的秘訣,林太乙回答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大概就是長話短說,摘錄世界文章的精華,所以內容比較充實吧!」
優良雜誌獎頒發給「戶外生活」、「音樂與音響」、「傳記文學」、「綜合月刊」與「藝術家」五種雜誌。

新聞局長宋楚瑜在頒獎典禮時致詞,鼓勵大家多買書和唱片,做為送給親友的新年禮物。(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雜誌主編獎.雜誌美術設計獎
主編是一本刊物的掌舵人物,堅持一份雜誌的方向與風格。獲得主編獎的共有四位,他們分別是「幼獅少年」的孫小英,「大眾科學」的郭明彥、吳惠國,「皇冠」的劉淑華。主編獎由政論家毛樹清頒發。
「大眾科學」主編之一吳惠國的得獎心得是:「希望大眾多多參與,讓我們的科學講流利的中國話。」
雜誌部份,今年增設美術設計獎,由漫畫家李費蒙(牛哥)頒獎給三位得獎人。他們分別是「雄獅美術」的李伊文、「英文貿易」的陳細智、「明日世界」的黃輝南。
得獎人黃輝南在致詞時套用一句明日世界的慣用語:「只要大家不斷努力,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

劉紹唐與簡靜惠是雜誌類的主持人。(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唱片製作.作詞.作曲.演唱.特別獎
唱片部份,共分製作獎、作詞獎、作曲獎、演唱獎及特別獎五種。由廣播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張帝聯合主持。
製作獎由「音樂與音響」的發行人張繼高頒發,得獎的唱片有新格唱片公司的「我唱你和專集」及「施孝榮專集」、金聲唱片公司的「唐曉詩專集」、四海唱片公司的「黃鶯鶯的呢喃」、海山唱片公司的「蔡琴專集」。
獲得作詞獎的作者有席慕蓉、許乃勝和鄧禹平三位,得獎作品分別是「出塞曲」、「中華之愛」、「傘的宇宙」,由詩人余光中頒發。
獲得作曲獎的作曲者有李泰祥的「為你唱一首我們的歌」、梁弘志的「抉擇」、蘇來的「中華之愛」。頒獎人是音樂家馬水龍,他除了希望明年增加編曲獎外,並呼籲政府多培育作曲人才。
施孝榮、唐曉詩、蔡琴三人獲得演唱獎。頒獎人劉塞雲認為得獎人的表現,拓展了視野與感情的層面,是個可喜的現象。她同時也建議唱片業者,能多製作藝術歌曲唱片,讓更多人聽到中華之歌。
第一唱片公司製作的「中華民俗音樂專輯」,因對我國民俗音樂資料的蒐集、整理與保存,具有深遠的意義,而獲得特別獎,由金鼎獎評審委員會主任馬星野頒獎。

「戶外生活」雜誌第二度獲獎,由社長陳遠建代表領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新聞攝影.副刊專欄.報導.評論獎
最後一部份是新聞類,由中華日報副社長黃肇珩、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張煦華主持。
資深攝影記者郭琴舫頒發新聞攝影獎給兩位得獎人:聯合報記者石建華和中國時報記者沈明傑。
聯合報「玻璃墊上」專欄作家夏承楹(何凡),頒發副刊專欄獎。三位得獎人分別為李明(尼洛)、吳魯芹和徐曉。
香港星系報業負責人胡仙特地由香港回國頒發新聞報導獎,得獎者分別是中國時報記者李利國、大華晚報專欄組主任程榕寧及聯合報經濟小組。
新聞界宿耆曾虛白頒發新聞評論獎,得獎人有經濟學家王作榮、青年戰士報主筆呂夢顯、中國時報主筆楊乃藩。
最後中華民國編輯人協會秘書長羊汝德,宣佈去年國內外十大新聞,結束了這一場在文化出版界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頒獎典禮。

藝術家」雜誌也是第二度獲獎,由發行人何政廣代表領獎。頒獎人是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林太乙女士。(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幕後功臣——電視與廣告業精英的結合
由華視召集的策畫小組是這次頒獎典禮的幕後功臣,他們包括華視製作人羅小鵬及國華廣告公司的沈呂百、謝屏翰等人,可說是結合了電視和廣告兩門行業的精英。
運用多媒體及影片介紹得獎作品是典禮的特色之一。所謂多元媒體,是運用幻燈片、影片等綜合媒體的一種表現方式,這次典禮的多元媒體由國華廣告公司的梁開明、蘇乾三設計,共利用六部幻燈機,產生一種介於卡通和影片之間的特殊效果,真實的畫面和音響為現場觀眾帶來一份驚奇感。這次策劃小組特地用它來介紹比較靜態的圖書類得獎作品,頗受好評。
十六釐米影片則運用在雜誌類和唱片類,節奏明快、旁白簡潔有力的影片,出自廣告影片導演李仁惠、王財祥、鍾志洋、謝文安等人的手筆。想用短短的兩分鐘適切地介紹一項得獎內涵並不容易,尤其是圖書類的得獎作品中有像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大部頭著作,如何取其精髓,更是困難。幸好這批廣告高手,平日都已自工作中訓練出一份敏銳的提綱挈領的能力,很懂得把握重點。因此無論是多元媒體或影片,都令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國內唱片業的製作日趨嚴謹,水準逐年提高。(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廣納忠言,把金鼎獎辦得愈來愈好
晚會完畢後,輿論界本乎「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亦紛紛指出典禮中的某些缺點,建議主辦單位加以改進。其中包括:典禮時間嫌長;獎目分類不夠恰當、完備;圖書類得獎作品太專門,得獎作品應增加大眾化、生活化的書籍;新聞報導獎的得獎作品全是專題報導,缺少新聞事件的報導等……。
對於各方種種批評與建議,主辦單位已決定納入下次改進的參考。出版處長唐啟明說:「下次舉辦金鼎獎前,一定先請學者專家分門別類地召開諮詢會議,集思廣益。」
唐處長最後強調,晚會只是一種手段,大家在「傾聽出版事業的心聲」之後,如何「邁開求知的腳步」,有賴出版界本身的努力及社會大眾的自覺與支持,新聞局不過是站在協助和輔導的立場,盡心推動而已。
唐處長說:「我們並不認為由新聞局舉辦金鼎獎是非常恰當的,我們也不打算長期舉辦下去,只希望把重視文化出版的風氣帶動起來之後,把典禮交給適當的民間團體接辦。但是在交棒之前,我們願意廣納忠言,把金鼎獎辦得一屆比一屆好,對積極提昇我們社會的文化水準盡一份力量。」

國內唱片業的製作日趨嚴謹,水準逐年提高。(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演唱獎得獎人之一唐曉詩在典禮中高歌一曲。(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幼獅少年」主編孫小英,獲得一座主編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國內唱片業的製作日趨嚴謹,水準逐年提高。(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演唱獎得獎人之一唐曉詩在典禮中高歌一曲。(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蔡琴是另一位演唱獎得主,頒獎人為聲樂家劉塞雲。(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陶曉清和張帝是唱片類的主持人,中立者為頒發唱片製作獎的名樂評家張繼高。(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演唱獎得獎人之一施孝榮和新格合唱團演唱得獎作品「中華之愛」。(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席慕蓉以「出塞曲」獲得作詞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多元媒體的使用,是典禮的特色之一。(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圖4:新聞類主持人中華日報副社長黃肇珩和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張煦華。(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新聞類主持人中華日報副社長黃肇珩和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張煦華。(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中國時報記者沈明傑獲得一座新聞攝影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圖7:李明(尼洛)是副刊專欄獎的得獎人之一。(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

圖8:香港星系報業負責人胡仙專程回國頒發新聞報導獎。(楊永山/歐陽芷汀/周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