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前,前教育部長吳京曾提出「人才雙國道」的教育政策。「第一國道」指的是一般大學,至於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則另闢為「第二國道」,期使技職體系學生的升學之路也能一路暢通無阻。
如今,兩條國道上逐漸「車滿為患」,第二國道逐漸向第一國道靠攏,幾乎要「兩道匯成一道」,技職畢業生甚至成為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口中「要基礎沒有基礎,要實務沒有實務」的一群。本該與第一國道平行的第二國道,應該何去何從?走太近有沒有「撞車」的危機?第二國道的素質如何提升?都已成為當今技職教育的新課題。
俗稱「第二國道」的技職教育體系,近年變異甚大,高職萎縮、定位模糊化,高等技專校院向普通大學靠攏,紛紛轉型,「升格」為大學院校,技職教育體系似乎有瓦解、崩盤的跡象。
「技職教育的過程、方法、目標都不明確,」屏東科技大學校長周昌弘一言道出目前技職體系的「混沌」現況。
「教育政策對技職定位拿捏不定,不知何去何從,這是最令人擔憂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主任田振榮也說。
私立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朱雲鵬則指出:「技職體系在整個中高等教育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技職教育轉型能否成功,將是台灣經濟能否順利升級的重大指標。」

一九九九年,私立中華技術學院與德航科技訓練公司技術合作,成立民航局唯一核准的飛機維修學校──中華航空維修學校。
第二國道,路標不明
問題是,為什麼技職教育需要轉型?一直以來,台灣是怎麼定位技職教育的?技職教育又要轉向何方?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林騰蛟表示,台灣早期的技職教育「工具性」色彩較濃,目的在配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產業技術人才,以人力的養成及安置就業為目標,不管是中等教育程度的高職,或屬高等教育層級的技術學院,都強調「畢業即就業」,和第一國道必須大學畢業才算完成的設計不同,具「終結性教育」特質。
但近年高等技職教育大幅擴充,中等技職教育漸失去職業養成教育的特色,普通大學校內也普設「技職」院所,轉而以個人生涯發展準備為主,致使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隔已日益模糊。因此,技職教育究竟要找回自己的特色,或是要朝與普通教育合流發展,實有檢討的必要。
回顧過去,技職教育曾為台灣培育不少產業人才,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容抹滅。
中國最早的技職學校出現在清同治五年,是專為培育海事人才設立的福建省船政學堂。其後,國民政府在民國二十年制訂的「專科學校規程」中,始將專科學校分為:甲(礦冶機械、電機、化工、土木工程等等)、乙(農藝、森林、畜牧、水產等等)、丙(銀行、保險、會計、統計、國貿等等)、丁(醫學、藥學、藝術、音樂、體育......等等)四大類。
民國五十年,台灣開放私人興學,專科學校擴充、發展迅速。五十八年起,政府更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增設職校,有計畫地逐年調整高中與高職的人數比例,由六比四逐漸調整到三比七,高職比重大增,以利當時的產業發展。
民國六十三年,台灣技職體系的最高學府──台灣工業技術學院設立後,完整地建構了從高職、專科到技術學院的一貫技職教育體系。

百萬餘人的龐大技職體系,將何去何從?不僅關係著技職生的未來,也影響台灣產業的未來。
一路走來,始終第二
然而,對台灣工業化居功厥偉的技職教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地位,始終難以擺脫「次等教育」、「第二選擇」的色彩。向來台灣學子國中畢業的優先選擇是進入高中,考不上高中才退而求其次念高職、專科學校,走向技職教育似乎是「不得已」的選擇,而非為興趣。
何以一路走來,技職始終屈居第二?前教育部技職司長、現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認為,技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嚴,「是升學主義和文憑主義下的迷思」。他認為,任何的道德性呼籲都無補於事,「只有滿足學生升學進程的規劃,才能贏得技職教育應有的尊嚴與地位。」
私立中華技術學院校長孫永慶指出,過去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改制前)畢業的學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選擇就業,但最近十年,繼續升學的比例不斷上升,技職學生為了拿到學位,不惜丟掉專業,改讀國文、歷史等學科,對教育資源與人才培育來說,都是極大的浪費。
民國八十五年,為了暢通技職學生的升學管道,前教育部長吳京提出了開拓技職為第二教育國道政策,鼓勵績優專科改制為技術學院,首批核准改制的學校包括:嘉南藥專、崑山工專和南台工商專校。
如今,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從國中的技藝班、高職、專科學校,到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類別涵蓋農、工、商、水產、海事、醫護、家政、餐旅、藝術、外語等,總計有一百三十餘萬名學生和三十餘萬名教師,體系堪稱完整且龐大。
高等技職教育快速大幅擴充,雖然滿足學生追求學位的心理,但面對產業結構的轉型,高素質人力需求日增,技職教育又面臨「供非所需」的問題。

中華航空維修學校位於竹東的校區內,有實體飛機、發動機實習工廠、飛機系統實習工廠等航空器維修專業訓練設備。
供需失衡
首先,大家都升學,誰來就業?特別是基層工作,更是顯得人力不足。在經建會提出的民國九十到九十三年「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中指出,台灣人力供需呈現中級人力過剩、高級專業和基層人力不足的現象。報告上的數字清楚顯示,九十至九十三年,平均每年不足人力達三十一萬五千人,其中高級及管理人力短缺五萬二千人,基層人力不足達二十八萬七千人,中級人力則過剩二萬四千人。至於中級人力過剩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大幅擴充所致。
證諸事實,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當兒,企業界確實又頻呼人才不足,顯然,高等教育升學管道是擴充了,卻培養不出產業界需要的人才,因此,「供需失衡」恐怕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而這其中,技職學校問題相形嚴重。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召集人蔡清彥指出,去年科顧組委託工研院和資策會進行產業科技人才需求調查時發現,企業只要台大、交大、清大等幾所國立大學的畢業生,不要技職體系的學生,因為技職體系培育的人才與產業界需求有相當大的落差。
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任張鈿富則指出,技職體系已失掉以往實務導向的特色,造成產業界、消費市場很大的疑惑。
目前關心技職教育的學界人士,普遍的看法是:技職的系所設立無法趕上瞬息萬變的產業變遷,課程規劃也和產業嚴重脫節,偏重理論、實務不足的情況,更導致學生畢業後無法適應實際工作需求。
以資訊科系為例,業界的需求是半導體、資訊工程等硬體方面的人才,而學校培育的卻是資訊管理(軟體)的人力,無法滿足業界所需。

(上、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食品科學系,除了理論研究外,也實際動手製作,學生手上展示的是他們自己釀的酒。
僧少粥多
近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甚至表示,「技職學生在該學基礎的時候沒有學基礎,應該學實務的時候又沒有學實務。」但技職教育出現種種窘況的原因,其實與整體教育政策缺乏長遠規劃有關,也才造成「第二條國道」一路上事故頻頻。
首先,近年來學校遽增,技職學校首當其衝,面臨學生來源減少的生存困境。
短短十年之間,台灣的大學院校從五十所暴增到一百五十四所,共招收了一百二十餘萬名學生,相對地,我國人口出生數則從民國七十年代的每年四十一萬多人,降到九十一年的二十五萬餘人。由出生數字來看,校園學生人數不斷減少是未來趨勢,如今每到招生季節,只見各校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想盡辦法招徠學生。
九十一學年度,一般大學和高等技職院校招生名額合計達二十四萬四千多人,大學錄取率已突破百分之八十。根據教育部統計,八十九年度,高中生的就學機會率已超過百分之一百一十八。因此有人形容,過去的升學窄門,突然之間變成了「自動門」,學生的素質相對降低。
學生人數減少,技職教育又得不到應有重視,技職院校為求生存,只得調整原有發展目標,更造成技職體系的危機。

屏科大的「熱帶農業研究所」,堪稱是個小型聯合國。先後有來自非洲、埃及、印度、中美洲、越南等二十五個國家的學生,開啟了我國「技職外交」的大門。
自廢武功
「學校把升格改制當作目標,忘了自己的定位與特色,」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任張鈿富指出,學校名稱雖然改變,「相對位置」並沒有提升,反而許多改制後的技職院校開始「自廢武功」,放棄過去強調實作的特色,轉而側重理論與研發。
六年前才由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改制升格的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黃佑民認為,研究論文的數量,只能作為學校素質的參考指標之一,畢業後學生是否能為業界所用,才應該是技職院校最重要的評鑑標準。
一項對台灣一千大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技術學院畢業生以「忠誠度高」、「能團隊合作」、「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等特質較受企業好評。企業選才排行榜上,成大、台大、交大、清大、政大等國立大學之後,台北科大、台灣科大名列第六、七名。可見,具有口碑、強調實務的高等技職院校畢業生,仍是企業界的最愛。
可惜的是,在技職體系畢業學分逐年減少,又未規定最低實作學分的情況下,實習課程相對受到擠壓,許多私立學校甚至把需要動手、花錢的科目減掉,導致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越來越少。
「研究靠頭腦,實現則靠技術,」黃佑民指出,向來精通製造的台灣,仰賴的無非是精湛的技術,如今技職體系轉以研究為導向,後續的工程、打樣、生產、行銷技術將無以為繼。
「產業教育,時間就是金錢,」中華技術學院校長孫永慶指出,技職體系培育的學生趕不上產業界的需求,主要的癥結在於實習的設備太貴,學校無力負擔不斷換新的投資,而業界也不敢讓學生去工廠實習,一來怕品質不佳影響產值,二來也怕精密的機器設備被學生弄壞。學校改以虛擬實境的製程錄影教學來代替。
台灣師大工業教育系主任田振榮指出,我國技專院校在教育部主導下,紛紛從專科改制為技術學院,再朝科技大學邁進,卻不問學校特色、學生素質、辦學品質等差異,導致學校間為招生而產生排擠效應。
第一國道上,被認為素質較高的高中生,於是成為第二國道「覬覦」的對象。屏東科技大學校長周昌弘就坦承,如果科大能全面招收高中生,放寬目前百分之十的限額,他舉雙手贊成;他甚至願意把「科技」兩個字拿掉,「帶槍投靠」普通大學。

位於台中沙鹿的弘光科技大學,今年二月才由技術學院改制為科技大學。圖為幼兒保育系上課情形。
整併等於消失?
除了部分科技大學「自願」向普通大學靠攏,部分則在教育部的整併政策下,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前年,前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在行政院高等教育委員會中,具體提出:「聯合大學系統」、「校內整合」、「校際整合」、及「整併」等四大方向。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林騰蛟指出,推動大學整併是目前教育部的重點工作。「高等教育綜合化是未來的趨勢,」他說,要想從專業人才培育走向全人的教育,綜合大學才能提供學生更多選擇性和互動。特別是師範學院,在師資多元化之後,學生不保證就業,尋求轉型、與其他大學整併,已成了一種趨勢。
繼嘉義技術學院與嘉義師範學院合併之後,台灣科大與台灣師大、高雄應用科大與高雄師大、屏東師範學院和屏東科技大學、國立勤益技術學院與台中技術學院及台中護專、花蓮師範與東華大學、台北市立師院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等等,風起雲湧般地,也紛紛傳出洽談整併的消息。
台灣科大校長陳舜田認為,併校的好處在於可以互補,台科大可以藉此提升學生在人文、語文、人際關係方面的素養,還可以改變學生來源,轉而招收素質較高的高中生。
但併校消息傳出後,引發的各界爭議更多,尤其是具有指標作用的台灣科技大學,與師範教育龍頭的師範大學合併案,「這不僅掏空技職教育的地基,也斬絕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的命脈,」台灣科大機械系教授黃佑民指出,技職體系一旦缺乏指標學府後,將無法吸引學生就讀,消滅瓦解恐難以避免,同時工業界也將因為無法招募到可以動手實作的人才,而降低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力。
確實,衡諸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沒有技職體系,因為大學有再好的創新研究,都要靠技職體系作後續的製造與量產。因此,「整併非但不是高等教育的特效藥,倘若技職教育因此而消滅,恐怕將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的瀉藥,」黃佑民說,影響所及,十年後,台灣將面臨可以實際動手的中層高素質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製造業也會出現產品商品化困難及品質下滑的窘境,勢必無法和韓國或大陸競爭。田振榮也預估,技職體系如果崩盤,台灣人力的供需會產生很大的落差,「陣痛期」可能長達二十年。

(左、右)私立弘光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學系,教學內容包括化妝品科技、美容技藝、人文藝術與管理課程等,旨在培育學識與技能兼具的專業人才。
畢業就能上線
正因為意識到技職教育不應只是教育政策的「附屬品」,而是國家整體發展上重要的人才培育所,應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因此,技職體系中仍有許多堅守崗位者。近來,一些有識之士甚至投身其中,希望為「第二國道」找出一條光明坦途。
去年由中研院「下海」擔任私立景文技術學院校長的朱雲鵬就認為,技職教育的水準應該提升,但主軸不能偏離。換句話說,培養就業的能力,仍是技職教育的重點。「技職院校應有系統地到企業實習,或者是安排業界人士到學校來上實務課程,」朱雲鵬說的正是他自己的技職教育理念。
英業達企業副董事長溫世仁曾以網路鋪設中的「最後一哩」,來比喻技職教育與產業合作的重要性。「網路路線連接到實際用戶端的最後一段,稱之為『最後一哩』,如果沒有這一段,使用者便無法順利上線,整個網路鋪設也將功虧一簣,」他說。
最近,景文技術學院和英業達簽署合作協定,由學校提供地方,英業達提供資訊設備,提供廠商的需求資料,針對企業未來希望雇用哪一類人才、需要具備哪些專才「開立規格」,學校則根據這一規格來設計課程。
「我們要將技職教育拉回本體,」朱雲鵬指出,過去課程遷就老師專長,現在則應遷就企業需要。「一畢業就能上線」,是景文技術學院的教育目標。
朱雲鵬認為,技職院校和普通大學還是要有所區隔,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只是選擇的問題,「普通大學有普通大學的利基和條件;技術學院有技術學院的利基和條件。」
田振榮也認為,各校應評估學校體質、所在環境、就業市場等因素,朝精緻化及市場區隔方向努力,才是長久之計。「技專校院應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不要一窩蜂趕熱門,或自廢武功朝大學靠攏。」

(上、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食品科學系,除了理論研究外,也實際動手製作,學生手上展示的是他們自己釀的酒。
教育輸出只是治標
事實上,技職教育的發展,受整體教育政策牽動,難以單獨考量,尤其在大學院校的發展方向不明,也紛紛設立會賺錢、具有功能性的系所之下,難免「越界」搶食高等技職教育的市場,無怪乎有人憂慮技職教育可能在教育部各項有意無意的措施之下,逐漸走出教育體系。
針對此,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林騰蛟表示,學生人數比例超過六成的龐大技職體系,不可能說廢除就廢除,不過未在來內容上會有所改變。在加強養成教育與基礎知識的提供,與降低專業技術面之後,技職體系鮮明的色彩可能隨之模糊。
另一方面,在台灣學生數日益減少技職校院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外銷技職教育」已成為技職院校的另一種生存之道。
去年一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楊朝祥,就提出了「輸出技職教育,拓展教育版圖」的想法。
雖說這幾年廣設技職學院,造成平均素質降低,但楊朝祥認為,除高等教育外,我國最適合、最有能力輸出的,非技職教育莫屬。「我國技職教育不僅縱度深,層面廣,過去也培育了不少經建人才,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值得許多開發中國家借鏡。」
楊朝祥指出,技職教育的輸出,過去已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沙烏地阿拉伯每年暑假都會派遣教師、學生來台,到以農業技術出名的屏東科技大學接受技職教育訓練,台灣科技大學對哥斯大黎加所做的技職教育援助計畫,也廣受地主國推崇。
林騰蛟也認為,教育輸出,讓學校到境外辦學,或鼓勵國外學生到台灣來就學,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根據國外統計,只要兩個留學生,就可為當地創造一個就業機會。美國境內約有五十四萬名留學生,每年創造一百一十億美元營收,在澳洲,教育服務業也是當地第三大輸出產業。
今年三月初,台灣二十九所技職大專院校到馬來西亞參加第一屆東南亞技職教育展,由教育部長黃榮村親自出馬,推銷台灣的技職教育。台灣技職學校也分別與馬來西亞國民中學、獨立中學及產業界簽署策略聯盟合約,除了提供獎學金鼓勵學生來台升學外,未來技職院校也將開放教師到馬來西亞,協助當地建教合作廠商提升技術。
只是,教育輸出並非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的「萬靈丹」,制訂明確、堅定的政策,指引第二條國道走向正確的方向,才是根本之道。

(左、右)私立弘光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學系,教學內容包括化妝品科技、美容技藝、人文藝術與管理課程等,旨在培育學識與技能兼具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