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照相」的「造相」
劉芸怡回到廢墟的「外表」,拍攝廢墟的外觀,並且用數位後製的方式「還原廢墟的樣子」。也就是說,劉芸怡的作品不只有攝影天生的指示性(Indexicality)(透過影像指引到現實);同時又有「繪畫的虛擬性」,透過後製拼貼(數位繪畫),去除一些現代化下的產物(汽機車),節制地還原這些廢墟在劉芸怡心中的原型樣貌。換言之,她不只是單純的拿攝影機「照相」,而是花費心力的「造相」,還原某種純粹的感知。
這種「造相」,以及放大照片清楚展呈細節的方式,導致觀看者的視線不斷在作品上游移,很難從一個固定視角掌握作品(相較於小片幅的攝影作品)。而這個視線的移動本身,也讓人意識到「時間」的流動性。此外,她用「數位拼貼」的方式重組建築物,更讓人意識到空間的斷裂與重疊。
透過數位拼貼將建築物的「細節」清楚地展示出來,再加上「在現實中不可能的視角」(因為我們的肉眼視角會不斷變化,只有透過攝影的刻意經營,才可能呈現出這種機械般的視角),觀者看到作品時有種「比真實還真實」的感受,進而召喚出一種如同鬼魅般的幽靈狀態。這種影像的幽靈性,就介於存在(實際上有那棟廢墟)跟不在(我們所看到的廢墟是劉芸怡打造出來的,現實中不可能有那種視角)之間。
綜合來說,劉芸怡不只是拍攝廢墟建築的物質實體,更像是重建人類內在夢境中潛藏又不可見的意識。而這些看似唯物的古典廢墟,實則直指我們內心的深層結構,同時創造性的勾起觀者思考自己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消逝中的城市,Weißenfels,德國》,2013。有別於其他作品的中性冷調,這張作品在自然樹木跟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盎然。

《消逝的肖像,柏林I,II,III,德國》,2014。同一棟建築,在不同光線的氛圍中,展現出時間刻畫在這些廢墟上的痕跡。

《消逝的肖像,柏林I,II,III,德國》,2014。同一棟建築,在不同光線的氛圍中,展現出時間刻畫在這些廢墟上的痕跡。

《消逝的肖像,柏林I,II,III,德國》,2014。同一棟建築,在不同光線的氛圍中,展現出時間刻畫在這些廢墟上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