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董陽孜為他們寫下「雲門舞集」四個大字,攝影家郭英聲與呂承祚為他們拍照,當年許多藝術家無條件支持付出,雲門終於在1975年首次出國公演,1977年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雲門排練的照片,讚許這是一個「才華洋溢而迷人」的舞團。
1978年的《光華》,報導了雲門舞團舉辦中的5場公演,當年的演出內容更為大眾化與生活化,與過往已有著顯著的不同。
報導中也提及觀眾對新舞碼的批評,或許這會對舞者造成心理負擔,但也表示大家的關愛與期望,希望雲門能有新的提昇與突破。
作為官方刊物,《光華》的報導一向秉持客觀原則,題材選擇上希望呈現台灣社會的多元面向,從政治、外交、經濟、產業、民生、教育……到後來藝術文化的興起。
《光華》在報導取材上,不希望遺漏足以展現國家實力的面向,尤其自1978年以後,刊物的內容充分反映出台灣在藝術文化上更加繁茂的創作能量。

林懷民本著「中國人編舞,跳給中國人看」的初衷,從台灣出發,讓世界看到東方舞團無限的可能性。

林懷民本著「中國人編舞,跳給中國人看」的初衷,從台灣出發,讓世界看到東方舞團無限的可能性。

林懷民本著「中國人編舞,跳給中國人看」的初衷,從台灣出發,讓世界看到東方舞團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