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六月間,南迴鐵路台東新站施工,在台東縣卑南鄉挖掘出許多史前時代人類的石棺,引起社會的重視,和報章雜誌的報導。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乃即時撥款,延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學系組隊南下考古,經過兩次的挖掘,共挖出一二八具石棺,一二七四件石器,和大量玉琴、陶器、人骨、屋舍遺蹟等。

考古隊的領隊宋文薰教授說,卑南文化遺址的範圍很廣,北從花蓮市南郊一直到台灣南端的鵝鑾鼻,到處可以看到類似石壁的東西。(光裕)
一個最大、最豐富的文化遺跡
卑南文化遺址,是台灣考古史上範圍最廣,出土物最豐富的一個史前人類文化遺跡;在世界考古工作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個新發現,對台灣土著的遷移研究很有助益,而這些出土物,也成為中華民國珍貴的文化財,中華民國政府除了延請專家研究外,並採取了許多措施,來保存這些珍貴的古物。
根據出土物推測,卑南文化的分佈範圍極廣,北從花蓮市南郊,一直延伸到台灣南端的鵝鑾鼻,西從中央山脈,東延到海岸山脈。在這長一千餘公尺,寬約一百公尺的廣大遺址中,到處可以看到先人石屋的殘壁、破碎的陶片,和石刀、石鐮、石棒等。
與台灣所發現的其他史前人類文化遺蹟比較起來,可推測出卑南文化距今約二、三千年。令人訝異的是,台灣在二、三千年前,就有如此大的社會組織、石屋、和製作精細的石器、玉器、陶器等。
早在日本佔據台灣時期,就有日籍考古學家在卑南文化遺址發現大型石器,經過大規模的挖掘,卻沒有其他重要發現。這次南迴鐵路施工,才使得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得以出土。

為了儘快把南迴鐵路台東新站的預定地挖掘考古完畢,避免影響該站的營建工程,考古隊利用權宜之計,有時以挖土機挖掘。(光裕)
即時停工,由考古學家接棒
一發現石棺,各有關單位緊急協調結果,南迴鐵路施工單位同意暫停施工,台灣省政府立即撥款洽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學系組隊南下挖掘考古。
考古隊由宋文薰教授主持。宋教授是目前台灣史前文化研究的權威,他曾於民國五十七年,主持台東八仙洞「長濱文化」遺址的挖掘工作。
隊員則由考古學系和考古研究所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組成。他們以每天新台幣一○○元的微薄津貼,自願到荒郊野外受日曬雨淋,這種對學術研究的熱忱與執著,頗令人敬佩。
九月上旬參加考古隊的有十三人,由於受到學校開學的限制,他們挖掘了十七天就回到學校上課。十月上旬,他們又利用調課挪出時間,和十月較多的假期到卑南鄉挖掘二十五天。這些學生白天在宋教授的指導下挖掘,晚上則有的留守當地,防止居民盜掘,有的回到住所龍鳳佛堂,處理出土物品。
雖然雇有工人幫忙挖掘,但卑南文化遺址的範圍相當廣大,無法在短期內考古挖掘完畢,更何況考古工作必須精細週到,欲速則不達,所以目前所完成的考古工作,還不到百分之一。考古隊只趕著把南迴鐵路台東新站的預定地挖掘完畢,以免影響該站的營建工程。他們隔一定的距離,以一定的寬度分層挖坑,每一層若發現遺物,則加以照相、繪圖、記錄,並在遺物上編號。

卑南文化遺址出土的小石棺很多,有的小石棺內空無一物,有的還留有牙齒,可能是小孩的棺材,一般推測當時嬰兒的夭折率很高。(光裕)
荒郊野外成了觀光勝地
這個遺址的挖掘,也吸引了大批觀眾,每天有數輛遊覽車送遊客到這荒郊野外參觀,使地處偏遠的卑南鄉,忽然熱鬧起來了。
很多人以為考古就是挖寶,挖出一些稀有的古董在市場上高價出售,以滿足某些人「我有,而別人沒有」的虛榮心。也就是這種虛榮心作崇,使得卑南文化的出土物在古董市場上的叫價節節升高。這些在市面流傳的古物,多是在當局來不及管制時流出去的。宋教授鄭重指出,考古的目的是在尋根:從各種出土物研究以前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進而瞭解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來源。
根據我國法律,出土物的所有權屬於當地政府,所以目前的考古費用都由台灣省政府撥款。台大考古隊將出土物處理完畢並作了報告後,也將把遺物還給台灣省政府。
在所有的出土物中,以石棺最引人注目。目前除了考古隊挖到的一二八具石棺外,以前被民眾盜掘、破壞的也有一八○具以上。這些石棺很密集,隔一、二公尺就有一個,而與附近發現石壁的住宅區,也只有數尺之隔,有的石棺甚至在石牆下,初步推測當時有內葬習俗,就是將屍體葬在屋內,而台灣山胞早期也曾經有葬在床底下的風俗。

考古隊員用鏟子細心的鏟開泥土,一發現有出土物,就加以記錄、繪圖、和照相,並在遺物上編上號碼。(光裕)
多少尚未解開的謎
石棺大小不等,最大的長一八○餘公分,是用三十七片經人工細敲琢磨的板岩構成。最小的迷你石棺只有二十七公分,寬不及十公分。其中小石棺佔大多數,數目之多,令人驚奇,有人推測這可能跟大陸河南「重葬」習俗類似:河南一帶,如有算命先生推算死者命帶凶煞,犯了「重葬」,死後屍首仍不得安寧,會被野獸咬出墓外,或其他原因必須再葬一次,乾脆在埋葬時,一次就用兩個棺材,大棺材上再置一小棺,以破除「重葬」。
然而,在一些小石棺內,卻發現了牙齒,可據此推斷死者的年齡。宋教授說,當時的人可能對小孩葬禮很重視,跟大人一樣用石棺,這與一般漢人不同。而小石棺數目多,可能與嬰兒的夭折率高有關。
這些石棺多數是由四塊板岩拼成梯形箱子,頭大腳小,頭南腳北。石棺用的板岩,非當地所產,一般推測是從中央山脈運下來的,因而當時的搬運工具可能已很進步,但板岩容易風化,所以骨頭的保存也較不完整。
石棺內還發現有玉器、石器等陪葬物,可見當時人很愛美,也很注重喪葬之事。
玉器的造型有三大類:玉玦、玉簪和管珠。玉玦的發現多在頭部的左右,其造形大抵內成圓形,外部則變化不一,有的成方形,有的成圓形,有的在圓形的外面有四個突起。據宋教授分析,通常有突起的玉玦,分佈在台灣、菲律賓南部、馬來半島、印尼、和中南半島等地;沒有突起的分佈在大陸沿海、韓國和日本。所以從玉器很難推測卑南文化的來處。

有些地方的石棺非常密集,出土物又多,令考古隊員興奮不已。(光裕)
多種疑團,恰似一個斷層
玉簪的形狀和現在的頭簪相似,不過兩端各鑽一孔,顏色呈碧綠。由於在石棺內發現的部位在頸後,所以有人推測,可能用線串連起來做項鍊;不過大抵應該用在頭髮上,祗是玉簪的長度有的短到僅二公分,所以真正的用途,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管珠製造的技術更是精密,大約呈兩公分長,○.二公分直徑的圓柱體,中間穿一極細的管道,發現的數目大約每個石棺內五、六個,所以可以斷定是做為項鍊用的飾物,現在的山胞還帶有類似管珠的項鍊。
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有刀、矛頭和箭鏃。刀的琢磨技術已經很高,大部分沒有刀背。箭鏃的矛頭前端有鑽孔,尖端成三角形。石製的手環,數目也很多,據推測手環帶的多少,可能和身份有關係。
陶器的分佈最多,在地表下一公尺深的地方,有一公尺厚度的文化層滿佈陶片,這文化層也就是當時生活的層面。文化層中的陶片愈向南方硬度愈高,較不容易摔破;向北方則陶片較脆,一敲就破,可見南方較北方進步,因此遷徙的路線可能由北而南。

因石棺所用的片岩容易風化,所以多數的屍骨保存不完整,只有少數可見人骨的輪廓。(光裕)
推測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後期
在石棺裡面或旁邊也發現陶罐,陶罐的造型有圈足、有圓底,把手則成圈狀,有的則向左右凸出。考古學系黃士強副教授說,卑南文化的陶罐,和大陸上龍山文化有類似的地方,不過差距最大的是卑南文化的陶罐顏色,還沒有彩陶出現,而且卑南文化的陶罐多沒有鼎足。
陶器製品的另一個重大發現,就是紡錘。它的發現,足以證明當時已經有紡織,有衣物。紡錘的形狀,中間厚,四周薄,中央鑽孔。宋教授說,現今的泰雅族,還用到像卑南文化出土的紡錘。
在發現石屋的住宅區中,主要有巨大的石牆,牆上鑽有二十公分的孔,可能用來架設橫樑。石屋中有散亂的石塊,和疊石而成的石牆。挖掘人員並找到火燒痕跡。
台灣東部發現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蹟,除了卑南文化遺址外,還有長濱文化遺址、麒麟文化遺址。從這些遺址的出土物推測研究,長濱文化屬舊石器時代,開始於大約一萬五千年前,一直持續到距今約五千年前,忽行消失。麒麟文化則屬新石器時代。
雖然卑南文化遺物正在進行「碳十四」化驗,目前尚無法確知它所代表的年代。然而從與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可推知卑南文化距今約二、三千年。它與麒麟文化同屬新石器時代,但卑南文化稍晚,約在新石器時代後期。

因石棺所用的片岩容易風化,所以多數的屍骨保存不完整,只有少數可見人骨的輪廓。(光裕)
難以揣度它的根源
宋文薰教授說,並無證據顯示這三個文化有直接關係,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並不一定是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演化而來的;可能舊石器時代之後是冰河時期,冰河時期之後,才從許多方向、在不同時代,傳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所以卑南文化從那裡傳來的,目前還是一個謎。
卑南文化的去處也是一個謎。從目前的出土物中,無法推測出它是台灣十族山地同胞中,那一族的文化。山胞是台灣的原始居民,其中地理位置最靠近卑南文化遺址的,是阿美族和卑南族,當地的卑南族對這個遺址有一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卑南族有兩個英勇的兄弟,有一次外出打獵,經過一處阿美族的甘蔗園,就學著蟲鳴、鳥叫,偷溜進園裡採甘蔗吃。他們如法泡製了幾個晚上,都沒有被主人發現。
但是,主人家終於發現有人來偷採甘蔗,就在地上遍灑石灰。晚上,兩兄弟再來時,就留下一路的足跡。第二天,主人家循跡追捕,弟弟跑得較快,僥倖逃脫,哥哥則被抓回,遭受各種虐待,三餐被餵以蚯蚓、毒蛇。弟弟為了營救哥哥,就做了一個可以載人的大風箏,從蔗園對面山上起飛。
哥哥一聽到風箏的聲音,就向懷孕而獨守在家的女主人說,風箏的怪聲音對胎兒不利,只要給他一把刀,他可以把風箏砍下來。

卑南文化的陶器都是素色的,這種陶罐常見於石棺內或石棺旁,似乎是用來裝食物以饗死者的。(光裕)
兩族互不認帳
女主人拿刀給哥哥後,把牢門打開了一個縫隙,但哥哥要求開大一點,在女主人開門時,哥哥即奮力衝出牢籠。
弟弟見哥哥脫出牢籠,就操縱風箏,俯衝下來接應,哥哥適時抓住風箏尾巴,凌空而起,並反手一刀,把女主人殺死了。
風箏在屏東美濃山頂降落,哥哥把蚯蚓、毒蛇吐出來,化為一潭清水,永不乾涸,風箏的繩子也化為石頭,立在水畔。
卑南族的神知道阿美族人虐待卑南族人後,大為震怒,就讓太陽七天七夜不出來,想使阿美族人找不到食物和水源而滅亡。
但七天七夜過後,阿美族人依然活著。原來阿美族人在水源和村落間牽了繩子,只要手扶著繩子,即可循線往回。
於是,卑南族的神又起地震、造大火,把阿美族的村落燒毀。從此,當地再無人跡,留下的就是現在的「卑南文化遺址。」
這雖只是一個神話,卻否定了卑南文化遺址是卑南族的文化,他們認為是阿美族的。而阿美族則把卑南族文化遺址視為垃圾區。從出土物中推敲,這個文化也不可能是阿美族的。

其中一個石棺內的陪葬物就有這麼多,可見當時的人很注重葬禮,也很愛美。(光裕)
有待繼續深入研究
難道卑南文化當年是忽然消聲匿跡的?或被其他族消滅了?「這麼大的文化,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宗教授說,卑南文化目前雖無法嵌進或連貫其他文化,但可斷定卑南文化是台東縱谷文化的重心,它的發現對研究台灣土著的島內遷移和島外的民族遷移關係很有助益。
卑南文化遺址規模之大,出土物之完整與豐富,不但在台灣考古史上絕無僅有,就是在世界史前考古工作上,也佔一個重要地位。現在的重要問題除了學術機構的繼續深入研究以解開各個謎團外,主要致力於如何保存這個珍貴的文化遺產。
台東縣政府已擬定一個計畫,將在遺址所在地闢一個三千坪的土地,建立野外博物館,把巨大的出土物,像石棺、石壁等在原地展出,維持出土的位置和狀況。而其他小型的出土物,像玉玦等,以塑膠模型展出,在旁邊輔以照片或文字說明。
這個博物館預計在六年內完成,它的位置就在台東著名的風景區鯉魚山附近。相信博物館的完成,不僅將有助於台東觀光事業的發展,也可加強社會教育,讓國人見到具體的台灣歷史遺蹟。

從這些破斷的石刀中,可看出當時的琢磨技術。(光裕)

在卑南文化分佈的範圍內,到處可看到這種類似石壁的東西。(光裕)

住宅區內有石頭堆成的石牆,石牆下發現有石棺,可見當時人有將死者葬在屋內的習俗。(光裕)

考古隊員以每天新台幣一百元的微薄津貼,志願到這荒郊野外考古,這種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令人敬佩。(光裕)

宋教授指導學生處理出土物。豐富的出土物,將使他們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與研究。(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