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光華畫報創刊了。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為您回顧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四年之間,在光華曾經記載的大事,將您的記憶帶回那曾經熟悉的時代。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我們報導核能一廠施工中情形,象徵核能發電時代的來臨;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再度報導時,核能一、二廠的發電量已達全台發電量的百分之廿五。如今,核能四廠的增建,在學者專家的安全顧慮下,仍在討論中。
民國六十六年八月,本刊報導了中華民國重登世界棒球錦標賽「三冠王」寶座。此後選手們繼續進軍成棒,今年獲得洲際杯成棒錦標賽第四名。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外交部宣佈中美斷交後,大眾的反應中肯地反映在本刊畫頁之上。
民國六十八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同年電視台「面對面」節目,為政府與民眾間的意見溝通開創一新管道。
民國六十九年四月號,報導了為國內音樂界注入一股清流的校園民歌。照片中的王夢麟、趙樹海如今皆成電視名主持人;李健復赴美求學,九月間曾返國,參加為消費者運動而灌錄的「明天會更好」唱片;邰肇玫則在作曲上更見發揮。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號報導在國內掀起一陣風暴的仿冒問題;七十四年三月號再度報導時,國際商會西德年會已公開讚揚自由中國台灣是開發中國家反仿冒的楷模。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號報導中國國民黨召開第十二屆二中全會,會中提名蔣經國先生及李登輝先生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其後順利通過國民大會投票,並於同年五月廿日宣誓就職。
翻看十年來沈甸甸的光華合訂本,我們可以發現早期光華報導的內容,多側重國家各方面的硬體建設;隨著社會整體發展的腳步,各種產業、民俗、藝文方面的深入報導,一頁頁反映了社會的成長與人們的關心面。
從六十八年十月到七十四年元月的四次中文電腦報導中,我們看到了國內資訊工業從起步而起飛的過程;此外,玩具、遊艇、電子業、紡織業……;啤酒、觀光農園、水果改良……,種種報導,不期然地鋪陳出人們勤奮工作後的成果。
澎湖天后宮、淡水紅毛城、潭子摘星山莊……;窗之美專輯;美濃紙傘、明華園歌仔戲……;以及中元普渡、鹽水蜂砲……等民俗報導,為我們帶來許多熱情讀者的迴響。
加上國家公園、特稀有動物專欄、以及歷次消費者活動的報導,我們不難看到「保育」觀念在台灣的成形。
家扶中心、伊甸園殘障福利中心、阿公阿婆上大學……諸專題,則勾畫出社會關注的另一面。
從藝術季、民間劇場、新象藝術中心……,乃至市立美術館的揭幕,一頁頁引人入勝的圖文,又說明瞭現代人的精神空間。
且讓我們同享十年耕耘的秋收,並且感激今天擁有的一切。

本刊曾經四度報導「中文電腦」的發展。過去,結構複雜的中文字體,一直被視為電腦處理上的「包袱」;而今,國產中文電腦的處理速度已與英文無異。(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面對面」節目於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開播,主持人朱友龍邀請政府官員,由新聞界人士和各階層代表提出問題,透過電視,以理性態度,面對大眾所關切的新聞焦點。(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民國七十年底,以高票獲選連任的前台南市長蘇南成,在任期間大刀闊斧的魄力,使他成為所有地方首長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也成為本刊「人物專訪」的對象。蘇南成如今任職高雄市長。(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來華訪問,他以「給自由中國」為題發表演說,聽者無不動容。(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校園民歌」的興起,使國內年輕人終於有「自己的歌」可以唱、可以聽了。這是民國六十九年四月的李建復、趙樹海、邰肇玫、王夢麟(由左至右)。(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號本刊報導了「為小蟲子拍藝術照」的賴要三先生,他將興趣和工作結合,為自然界留下精彩的記錄。(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民國七十一在八月份舞台劇「遊園驚夢」的演出,對於當時國內猶待拓展的劇壇而言,是一次結合文學、戲劇、音樂、書法、科技的重要活動。(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上右)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號報導「文藝季」,這是文建會成立後首度主辦的大型文藝活動。揭開序幕的「71舞展」,是三十年來國內舞蹈界的成果展。圖為林麗珍的「我是誰」。(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上左)民國七十一年十月號「總統府」的報導,帶領讀者登堂入室,一遊人人熟悉卻又難得進入的總統府。(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古蹟保存」是近年來各方關注的熱門話題,本刊陸續深入採訪了許多名宅古厝。這是七十二年八月號的台中潭子「摘星山莊」——被譽為我國最具古樸之美、保存最完整的古宅。(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上左)在國內致力提倡精緻文化聲中,台北市立美術館於民國七十二年底正式開放。任何事業的起步,都會遇上亟待解決的難題,本刊在七十三年二月的報導中,也觸及了這些問題。(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上右)多彩多姿的禮品世界,反應了「禮多情也重」的社會。各式各樣的禮品也大量外銷,為國家賺取可觀的外匯。這是七十三年六月號的「禮品」報導。(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李登輝先生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博士副總統,他曾經擔任台北市長和台灣省主席,也曾二度接受本刊專訪。(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

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自由中國台灣興起了一項熱門事業:反仿冒。本刊在七十四年三月號有詳盡的報導。(本刊資料 文.滕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