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怎麼來?人死必為鬼嗎?鬼都長得什麼樣子呢?
由「鬼」字來看,鬼是個頭大、眼睛大,頭髮往上豎立的東西。不過,古往今來的鬼,大多是相當「擬人化」的。不但形貌宛若生前,生活習慣、癖好也一如生前。鬼的秉性,也和大千世界的人們一樣,有善有惡,個個不同。
宛如生人
鬼的樣子,除了與真人相同,也跟死亡的原因有關。像是吊死鬼長舌頭,淹死鬼肚子鼓脹,慘死的鬼,亂髮披衣,面目盡血。而歷代畫家筆下的鬼樣子,則大抵不脫骷髏、變形的人體兩種模式。
此外也有一些變異型的鬼,像是特別高大叫做「竹竿鬼」,特別肥胖的叫「布袋鬼」。有的鬼特別小,甚至小到只有一個頭,或只見一雙眼睛在桌上咕嚕咕嚕地打轉。
說起鬼,《說文解字》註:「人所歸為鬼」,《禮記》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鬼的觀念來自死後為鬼、靈魂不滅。
早在近兩萬年前,中國的山頂洞人已有陪葬品出現,供死後的親人使用。殷商更是一個「尚鬼」的時代,殷人認為死去的祖先(鬼),能福禍子孫。在《卜辭》中可發現,殷王常卜問:他的牙痛或肚子痛是不是祖先鬼降禍於他?
中國人認為人由魂、魄組成,民間受道教影響,發展為三魂七魄:人死後,七魄隨著屍體的腐敗消失;至於三魂,一魂到陰間報到,一魂歸於墳墓,一魂附在神主牌位受家人供養。
人死不一定為鬼
鬼魂、鬼魂,所謂鬼就是魂,受到家人祭祀、供奉的是善鬼;冤死、橫死、無人供養的,是會作祟、不安的鬼。
根據佛教說法,人死不一定為鬼。人死後,要按照他的業力進入六道輪迴。積福修善的人,進入天道、人間道、阿修羅道;其他的進入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所以佛家認為,家人一死,就以鬼來對待,是大不敬的,因為他們不一定會淪為鬼輩。
而且鬼還不一定都下場淒慘。有威德鬼,錦衣玉食、侍僕圍繞,廣受民間祭拜的城隍就是。無威德鬼,髮如蓬草、容貌醜陋,一如乞丐。無威德鬼經常因生前的惡習而受同樣的苦,像是生前打人頭的,死後常頭痛。若是落入地獄道,則依生前罪孽,不斷受開膛剖肚、刀山油鍋的折磨。
人、鬼、神,本一家
對中國人而言,人鬼神的界限並非壁壘分明,不僅人可以變神,鬼如果能積點德,也能變成神。像是臺灣信仰最盛的王爺原本就是鬼。
鬼與人、畜生一樣,在一定的壽命後,將重新進入輪迴,做鬼也不是永遠的。
然而中國的民間信仰,儒釋道混雜融合,一般雖認為人死後會重新投胎,卻還要祭拜祖先,好像祖先永遠與生人同在,需要供養。雖有矛盾,但應是一份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心意吧!
p84
(左)專門捉鬼的鍾馗,差遣眼凹頭凸的小鬼們,為他陽間的妹妹送嫁。(故宮博物院提供)
(右)「陶然似作歡,踴躍落山葉;舞盡無餘聲,秋雲澹相疊。」國畫大師溥心畬的「鬼趣圖」令人耳目一新。(故宮博物院提供)

盞盞水燈,為受困的冤魂照路,願能走出幽暗的鬼世,終止無盡的漂蕩。(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左)專門捉鬼的鐘馗,差遣眼凹頭凸的小鬼們,為他陽間的妹妹送嫁。(故宮博物院提供)(故宮博物院提供)

(右)「陶然似作歡,踴躍落山葉;舞盡無餘聲,秋雲澹相疊。」國畫大師溥心畬的「鬼趣圖」令人耳目一新。(故宮博物院提供)(故宮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