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蘭素有「水果之鄉」之稱,境內入眼即綠:遠觀林色蒼鬱,近看果實纍纍,這番風光,富饒而又淳美。
在卓蘭鎮,經常可見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行,所經之處,往往是一片果園,翠綠間露出成串的紫葡萄、黃梨子、或即將轉熟的綠柑橘……。圓潤飽滿的果實隨風搖曳,似在頻頻點頭,向遊客表示歡迎之意。
而空氣中,經常飄著淡淡的果香……。

圖2:農婦在果園中採收套袋葡萄。(張良綱)
水果生產四季不斷
卓蘭人口二萬餘,其中90%以上以種果樹維生。
卓蘭的水果,產量大、種類多,名聞遐邇。水果生產四季不斷:有楊桃、枇杷、桃、李、梅、梨、葡萄、柑橘、柿子……等。
卓蘭水果除上市銷售外,有些果園每逢假日則開放觀光。南北遊客開著私家車或搭乘遊覽車,扶老攜幼前來。在園堨i邊採邊吃,既飽覽田園景色,滌除塵慮,還可飽啖甜美的水果。
卓蘭因而贏得「水果之鄉」之稱,但它又是如何贏得這項美譽的呢?
其一,卓蘭多山坡地,屬砂質壤土,排水良好,極適合栽種果樹。
卓蘭位於苗栗縣南端,東接泰安鄉,西連三義鄉,北鄰大湖鄉,南隔大安溪與臺中東勢相望,總面積約76平方公里。境內東北西三面皆為丘陵及山岳,山地約佔總面積70%;平地被河流佔去泰半,僅佔10%。鎮民利用山坡地栽種水果,可謂「地盡其利」
其二,卓蘭四季氣候溫和,亦適合栽種果樹。
此地夏天因地勢較高而不炎熱,冬季又因高山形成自然屏障而不寒冷,此種氣候利於水果生長。
此外,卓蘭人生性勤勞、肯吃苦,又不斷追求栽培技術的改進,因此栽種成效卓著,這也是卓蘭獲得「水果之鄉」美稱的重要原因。

圖3:卓蘭大量生產專供鮮食的巨峰葡萄。(張良綱)
居民以客家人為主
據傳卓蘭在未開拓前原為山胞居住之地,清乾隆卅五年,始有漢人江福隆到此墾拓。卓蘭初稱罩蘭或打蘭,後人鑑於罩字的「四」蓋在字頂,恐會阻礙地方發展,於是去「四」改為卓,民國九年後便稱為卓蘭。
卓蘭開闢初期隸屬彰化縣,民國前十三年改隸苗栗廳,民國卅九年苗栗縣政府成立,卓蘭才正式隸屬苗栗縣。六年後由鄉改為鎮制。
卓蘭鎮大部份是客家人,但因三面環山,與同屬客家莊的苗栗其他鄉鎮聯絡不便,反與「自家人」疏遠了。
自從聯絡東勢、卓蘭的蘭勢大橋竣工後,卓蘭與南面的臺中縣交通暢行無阻,卓蘭因而與東勢、豐原往來頻繁,無論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多被同化。連嫁娶也都向南「發展」,一位鎮民說:「我們很多姑娘都給他們娶走囉。」
另方面,由於教育普及,年輕一代的國語都朗朗上口,閩南語在此也通用,因此外地人到卓蘭,語言溝通上毫無問題。
卓蘭客語以饒平、大埔方言為主,閩南語則近似臺中、豐原的漳州口音。一位滿嘴假牙的老阿嬤以閩南語告訴我們:「青青菜菜(隨便)講就攏總聽有啦!」除了阿公阿嬤外,卓蘭鎮上幾乎人人都是國、臺、客語「三聲帶」。
雖然卓蘭的客家風情不似苗栗縣內其他鄉鎮濃郁,但客家人樸實、勤勞的特性,卻都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

村婦將楊桃分級套袋。(張良綱)
鎮民以務農維生,勤勞又儉樸
此地以務農維主,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農地,每個人都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訓,認真、勤墾地耕耘。即使是從事其他行業的新生代,也會幫忙家裏做農。
以鎮公所民政課員詹貞祥為例,他每天大清早先到家裏的果園工作,八點再到鎮公所上班,傍晚下班後再到園裏巡查。
鎮內家家戶戶皆有果園,收成時難免互相比較,因為有競爭,大夥也就格外勤奮。在卓蘭很難找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
平時既如此「打拚」,農閒時總該好好娛樂一下、舒散身心了吧?!
「娛樂有什麼意思?還要開錢!」
卓蘭人可不願把寶貴的光陰和金錢花在娛樂上。頂多到街坊鄰居家串串門子,和親朋好友話話桑麻,偶爾還交換一點工作心得;談完工作,再唱唱山歌,就是莫大享受了。
聲色犬馬的行業在此很難生存,以前鎮上還有二家電影院,後因生意清淡,現在只剩一家。
卓蘭的工商業亦不發達,鎮上除小規模製材和磚廠外,無其他工廠;而商店多是東勢、豐原人到此開設的。
農藥店則特別多,交易也比其他商號熱絡,這是卓蘭市街的一大特色。

圖2.3:卓蘭水果種類多,圖2.為橫山梨,。(張良綱)
以水果待客,賓主盡歡
每週四一次的夜市,是卓蘭最熱鬧的時候,也是鎮民採購日用品的日子。男女老少趿著拖鞋,閒適地搖來晃去,東挑西揀、討價還價,連家媥i的貓兒狗兒也不甘寂寞地跟在主人後頭。
日用品須上街購買,水果可就不假外求了——自家種的,愛吃多少就有多少。每逢客至,就趕緊端出來,而且,都是現摘的。
「哎呀,除了水果,小地方就實在沒什麼好招待的了。」遇到外客來訪,鎮長詹永和口頭上總要如此謙虛一番,臉上卻流露出得意。
隨後他又道:「不是我老王賣瓜,你們都市小姐用化妝品,我們卓蘭婦女都吃水果,用天然維他命C美容,更加有效!」
果農招待親友,有時還會奉上特產——「卓蘭白蘭地」,這是葡萄生產過剩時,果農用來釀造的葡萄酒。另外還有用楊桃釀製的楊桃酒,滋味芳香甜美,喝來別具風味。
客家人樸實儉省,對吃並不講究,紫蘇炒田雞、酸菜肥腸、肥豬肉炒魷魚,是當地人頗嗜食的客家菜。
但是大家生活水準提高之後,卓蘭人逐漸覺得這些都是粗菜,不足以待客。最近鎮上新開了一家菜式比較精緻、且有冷氣設備的飯店,成為卓蘭人招待客人的最佳去處,大家互相通報,生意十分興隆。
儉省歸儉省,卓蘭人花錢可都是花在「刀口」上,他們不講究生活享受,對買農具、肥料和闢農路……,卻都相當捨得。
卓蘭是個農業鎮,因此農會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是柿子。(張良綱)
農會是鎮內重要機構
卓蘭農會成立於民國六十二年,全鎮農民都是會員。農會主要提供農民各種農業新知、技術指導、實行共同運銷,並有存貸款的服務。
果菜市場是農會所轄業務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農會總幹事陸慶助指出,卓蘭果菜市場成立於民國六十三年,佔地一千餘平方公尺,是本省唯一純青果產銷市場。每日清晨六時許,果農紛紛將水果運到市場,與由各地前來的批發商展開交易。
交易結束,果農須繳交成交金額的2%做為管理費,由於管理費比率較鄰近的東勢、新社的果菜市場低,因此吸引了附近鄉鎮的果農到此交易,年交易額已突破新臺幣十億大關。
果菜市場則將盈餘撥出2%,用來補助會員購買農藥和包裝紙箱,以及開闢農路……,也算是對鎮民的一種服務。
農會理事吳光信表示,在果菜市場交易雖須繳管理費,卻比私下交易有保障。因為市場每天公佈當日行情,果農可依此斟酌定價,價格不致被壓得太低。此外,果菜市場交易不用現金,由買賣雙方存款移轉;因此果農及批發商雙方都須在農會開有帳戶,若批發商存款不足,農會即會告知果農,免得果農遭受損失。
參觀完果菜市場,我們來到農會推薦的優良果園。

圖4:豔麗的楊桃花。(張良綱)
徐海浪勇於接受農業新知
這家葡萄園的主人徐海浪,參加今年農林廳舉辦的高品質葡萄競賽,榮獲優等獎。今年才卅歲的他,贏過許多老前輩,不知有何秘訣?
「天公疼憨人,肯吃苦、肯動腦筋就是啦!」壯壯憨憨的徐海浪說。
徐海浪極樂於接受新知,經常抽空到農友的果園觀摩、參加農業講習班、或與農會指導員切磋討論。
他是率先採行葡萄套袋的果農之一,這種技術就是從農會推廣組得知的。
將葡萄套袋是近二年自日本引進的技術。在葡萄落花後廿至廿五天內,套上特殊處理、可防水、透氣的紙袋,果實即不會因雨淋而感染病菌或腐爛,且可預防鳥害,保持果粒的完整、美觀。此外,因農藥無法滲入,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但將葡萄套袋不僅增加成本,且過程麻煩,許多果農因此心存觀望,不願採行。
「若想提高葡萄的品質,我覺得套袋是必然的趨勢。如果為了省小錢,而損失大錢和信譽,那才不划算。做果農其實和其他行業一樣,眼光看得準、看得遠,才會成功。」徐海浪說。

歐巴桑在家門前煮樹籽,預備醃製醬菜。(張良綱)
選購葡萄有秘訣
他還告訴我們選購葡萄的秘訣:果粒硬實、飽滿、有彈性,不會一碰就掉,果皮上有果粉者,比較新鮮;另外還要注意顏色,呈深紫色的表示成熟度夠;果粒大小適中、每穗約卅至四十粒的,甜度較高。至於果粒軟、表皮有藥斑者,則為下品。
徐海浪的果園前方就是住家。他指著剛髹新漆的二棟樓房,笑著說:「這就是我種葡萄賺錢起的樓仔厝。」
辛苦耕耘必有收穫,卓蘭鎮很多農民因種水果致富而建新屋,當地人都稱這些房子為某某人的「葡萄屋」、「柑橘樓」或「梨仔厝」……,一聽便瞭解主人的專長。
因此,外地客到卓蘭找人,根本用不著地址,也免看門牌號碼,只要問路人:內灣區詹阿柱的柑橘樓、或西坪區罔市嫂的梨仔厝在那堙H自會有人為你指點迷津。
我們就是以這種方法,找到了徐易祿的「楊桃屋」。

圖2:果農將水果陳列在果菜市場,待價而沽。(張良綱)
徐易祿以八萬大軍的排長自居
徐易祿今年廿八歲,也是卓蘭果農中的「少壯派」。
徐家世代務農,他退伍後也就順理成章地回家幫忙。由於種稻不景氣,他向農會申請青年創業貸款,整頓田地,改種楊桃。
栽種果樹,若能適度剪除過多的枝條及發育不良的果實,可使留下來的果實吸收足夠的陽光及養分,水果品質就會提高。但老一輩果農想不通其中的道理,總認為這樣做是浪費,而極力反對。
徐易祿因此常與父親起爭執,鬧得很不愉快。後來他請農會的農事指導員當說客,終於說服了父親,而種出來的楊桃果然比以往的甜美、碩大。
徐易祿說:「現在的副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擔任省主席時,曾提出建設八萬農業大軍的口號,我們幾個年輕果農都自認是大軍的排長、連長,當然要有兩把刷子,有新觀念、新作風,才能帶隊。」
他栽種的軟枝蜜絲楊桃,甜度高、風味好,有口皆碑。
「楊桃應選用果形大、果瓣飽滿肥厚的,瓣上的稜線要鈍鈍的才讚!」徐易祿說。
他又指出,楊桃看來澄黃光亮,像上了蠟一樣的品質較佳。且宜在八分熟時食用,此時肉質尚未變軟,脆嫩可口。而每年寒露過後(雙十節前後)的楊桃最美味。
楊桃維他命C、B1、B2的含量特別豐富,有順氣潤肺、利尿、降血壓、解酒、美容、生津止渴等功效。據說楊桃切片沾鹽,或榨汁加鹽食用,能治療聲音沙啞和喉嚨痛。

可愛的鎮童專注地在沖洗奶瓶。(張良綱)
詹耀華學非所用,卻能另闢蹊徑
詹耀華也是一個優秀的果農。他畢業於臺大法律系,卻學非所用地回老家種柑橘。
詹耀華是獨子,父母希望他接掌祖業,為了盡孝,他勉為其難答應了。「起初總感十分委屈,後來想到既然非做不可,還是全力做好它吧!……就這樣一轉眼已過了廿年,而且愈做愈起勁。」
由於他的教育程度高,而且是學法的,因此吸收力和判斷力也都勝人一籌。
舉例而言,柑橘在冬天成熟,果農多趕在春節前上市,由於貨源不缺,收益並不高。詹耀華在大家忙於銷售時「按兵不動」,等元宵節再推出,一方面物以稀為貴,另方面柑橘經適度儲藏後,酸度消褪,風味更佳,因此大發利市。
他說:「其實調節上市時期不算大學問,能夠延長貯藏時間才要真本事。」
由於購買冷藏設備的成本太高,詹耀華採用「土法」來貯藏柑橘。他在果實快要成熟的最後一次施肥時,減少肥料中氮肥的比率,提高柑橘的糖度和酸度,使其較耐貯藏。
收成後,一般人都存放在通風較差的水泥倉庫內,而他自己設計、搭蓋了一間儲藏室——屋頂用稻草,鐵片覆蓋,四壁以竹片、紗網圍成,散熱、通風的效果都比水泥屋好,因此他的柑橘保存期比其他果農的長。目前其他果農見狀也紛紛效法,使得柑橘的供應期也延長了。
這些優秀果農的事例,讓人聯想到真是「行行出狀元」。然而,這背後還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幕後英雄」,就是農會推廣股的農事指導員。

圖4:卓蘭酸柑湖的景緻有如一幅山水畫。(張良綱)
農會指導員擔負搭橋工作
熱誠、篤實、有幹勁,是詹梁丙的寫照,他自農校畢業後到家鄉擔任農事指導員,已有十年之久。
詹梁丙說:「我不是專家,只是農民、農會、學者專家間溝通的橋樑。例如前陣子有位臺大園藝系的教授來作考察研究,我就帶他到各果園參觀,果農如有問題,也可藉機請教。我們常把新知傳達給農民,邀請大家來參加講習或觀摩會;也將農民的困難和問題反映給有關單位;……希望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協助改善鎮民的生活。」
他經常騎著摩托車東家走走、西家看看,到處「出診」,對每家果園的情況都暸若指掌。
當指導員得東奔西跑,做的都是「為人作嫁」的工作,而且果農多半都比較保守,工作很難見到效果;如果沒有很高的熱忱,恐難勝任愉快。詹梁丙卻一直樂此不疲。
他指出,老一輩的確比較保守,近年來年輕一輩的當家,觀念較新,而且他自己也比過去有經驗、懂方法,所以做起來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詹梁丙說:「我從果農身上也學到不少新知,有些果農雖說不出什麼理論,但實務經驗很豐富,而且不斷自行摸索實驗,往往也有很好的成果。我就常把他們實驗的成果轉給學者專家,對學術單位的研究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他勤懇、熱誠,很得果農的敬重,每逢採收時節,果農便把水果一簍簍往他家送;拜拜時,也爭相邀他到家埵Y飯喝酒。

圖1:田園中披蓑戴笠的稻草人。(張良綱)
小鎮風光好
除了水果,卓蘭也有山水之勝。
卓蘭市街東邊的小崗上,有座清代湖南軍駐紮過的營地——湖南營。
清光緒年間,卓蘭山胞與漢人因故發生械鬥,清廷派湖南軍敉平,曾在此處紮營。爾後湖南營成為當地著名的歷史遺蹟。地方父老並在遺址上建「軍民廟」,以資紀念。
由湖南營往西走,可達山楓林。顧名思義,這是一片楓樹林,到了秋冬時節,楓葉由綠轉黃、轉紅,滿山燦爛而醉人,常有遊客至此寫生或撿拾楓葉。遊倦了,則可到附近的金葉山莊小憩。
長青谷位於上新里,是私人籌建經營的觀光旅遊區。谷內有座小瀑布,下方匯聚成大水潭,潭水清涼沁人,在此游泳、釣魚兩相宜。
谷內有長青山莊,可遊可居。建材與陳設皆採竹、木、石,極為樸拙。其間有二處竹亭,亭中擺有許多石桌石椅;桌中有洞,可置放木炭供遊客烤肉。
我們抵達長青谷那天,正逢陰雨,山嵐氤氳、如詩如畫,坐在竹亭中沏壺濃茶,觀雲霧、聽雨聲,真教人流連忘返。
長青谷再往深山走去,可到青翠谷,谷中山壁巍峨,有茂林修竹,具有原始森林的風味。徜徉在這寧謐的氣氛與清新的空氣中,令人身心舒爽、愉悅。

圖2:農夫在田間施肥。(張良綱)
鄉間景色,如詩如畫
卓蘭境內因大安溪河床高,水流湍急,夏秋時常泛濫成災,鎮內遂建了四座大堤防。
堤防除具防洪效用外,也有「觀光」功能。站在堤上,居高臨下,可眺望四周景物:青翠的遠山、潺潺的溪流、銀白的芒草……,還有人在附近放鴿子,鴿影來回飛翔,景美情幽。
走過田間,我們看到一個個稻草人在風中「手舞足蹈」,麻雀則在周圍唧唧喳喳地跳飛著,以「探察虛實」。這幅田間即景,宛如一首可以哼唱的小調,又像一篇清新雋永的小詩,頗讓人回味。
鎮長詹永和說:「卓蘭雖無名山大川,在平淡中卻別具風情;加上四季供應無缺的水果,應是發展觀光的好籌碼。」
他指出,以前果農只懂埋頭苦幹,卻不知「自我推銷」,以致卓蘭沒沒無名。
近年國內掀起果園開放觀光的熱潮,卓蘭隨之跟進,並由農林廳與鎮農會撥款在電視上打出「卓蘭採梨去」、「卓蘭葡萄美」一系列廣告,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由此可看出宣傳的重要。

圖3:曬乾的豇豆。(張良綱)
宣傳固然有效,實力也很重要
「加強宣傳固然是今後工作重點之一,但還得做到幾項基本的功夫,才能談到長遠的發展。」詹鎮長說。
首先是提高觀光果園的品質。
目前卓蘭果農若想開放果園觀光,至鎮公所登記即可。由於果園水準良莠不齊,已有遊客表示不滿。
詹鎮長說:「我們打算鼓勵優良果園儘量開放,讓來觀光的消費者享用高品質的水果;另方面勸導素質較差的暫停開放,並協同農會幫助他們改善品質,如此才能建立觀光果園的良好口碑。」
此外,交通的改善亦能為卓蘭的發展帶來新契機。目前從中南部到卓蘭,路經豐原、東勢,交通相當便利;但由北部到卓蘭,必須驅車經高速公路到公館、大湖,才能到卓蘭,其中約有廿公里山路,路況不佳。待正在施工的三義交流道完工通車後,從三義到卓蘭只需八公里,其間暢行無阻,所費時間可比目前節省一倍以上。
另方面,鎮公所也與鎮民聯合建立公共設施。目前正在進行的有:拓寬道路,以利大型遊覽車行駛;設立停車場,以免私家車、遊覽車隨意停靠路邊,而阻礙交通……。進一步還要改善旅館設備、周圍環境及規畫開發風景區等。
卓蘭鎮民正全力建立地方特色,以帶動地方的發展。

圖4:做完農事,歇會兒,吃碗點心。

圖5:絲瓜花。(張良綱)

圖1:卓蘭鳥瞰圖。(張良綱)

坪林區種滿柑橘,其中有座小瀑布。(張良綱)

圖3:鎮民在堤防上訓練鴿子。(張良綱)

圖4.少女撐傘走過堤防。(張良綱)

圖1:湖南營遺址上的軍民廟。(張良綱)

圖2:路邊的小土地公廟。(張良綱)

圖3:山坡上的芒草在風中搖曳。(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