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泡過水沒有?
比空間距離更嚴重的,是知識上的距離。
過去家庭主婦多自己釀醬油、製泡菜、做衣服;後來雖然不做了,卻仍懂得怎麼辨別好壞,別人也不太敢欺騙;但現在,專職的家庭主婦愈來愈少,加上科技發達、產品日新月異,消費者就更束手無策了。
於是——
琳恩颱風後,台北市幾家汽車代理商為招徠顧客,紛紛在門口掛出「不是泡水貨」的布幔;但上門來的客人,依然滿心狐疑:誰知道它有沒有泡過水?
年關將至,準新娘紛紛到攝影公司選租禮服;但望著一件件照出租過的次數而訂價的白紗,誰又能辨別那件是全新?那件穿過幾次?
上了當不見得能學乖
或許買車、結婚,一生難得碰上幾回;但是橘子酸不酸?衣料是真絲還是嫘縈?醬油是豆麥還是色素?大家依然「莫宰羊」。
「現在消費者只能靠『上一次當、學一次乖』,由嘗試錯誤來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師範大學家政系講師鍾志從說。
其實現代產品過於複雜,上了一次當,還不見得能學得了乖。像沙士含黃樟素,若不是民間消費者團體檢驗出來,恐怕消費者喝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過去,人活到二、三十歲就不容易被騙;但今天,活到二百歲也沒用」,政治大學教授柴松林感慨地說。
消費者有被欺騙的「可能」,廠商則有欺騙人的「必要」——由於工業發達,產品供過於求,為了加強促銷,大企業不惜高薪聘請專攻消費心理的專家設計商品與廣告。於是,明明是一些化學成份,這家的洗髮精標榜含有荷荷芭、那家的標榜含有海鳥羽毛油,消費者只好憑售價相信「貴的就是好」。
內憂外患下,現代消費者的權益的確岌岌可危,也需要受到保護。問題是,該由誰來保護呢?
手心手背都是肉
照理,人民的事應由政府來管。但消費者是人民,廠商也是人民。
「政府要做的事太多,只好看壓力——那邊壓力大就先處理那邊」,許勝雄認為,過去消費者問題沒有受到政府應有的重視,是因為政府有經濟成長的壓力;而且「消費者的問題不是很明顯,通常只是買錯東西、旅行被放鴿子,死不了人」,他說。
此外,消費者沒有積極爭取自己權利,也是原因之一。柴松林指出:「大家開口就說消費者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但我認為所有的權利都是人類努力爭取來的。」
美國可說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視消費者權益的國家之一,消費者在商店買了電扇、電視等耐久性產品,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通常是三個月)拿回去退貨,不需言明理由,店員一定馬上退錢——這樣的成果,是美國消費者自一九三○年開始,不斷向政府及廠商爭取贏得的。
國內除了經濟部、衛生署等單位,對商品、餐廳等進行檢查,以保護消費者之外,民間的消費者團體,在消費者文教基金成立前後,還出現了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新環境主婦聯盟等,也負起了「保母」的責任。
價格由誰決定?
然而他們某些保護消費者的方式——例如因不滿國內漢堡太貴,集體到速食店外舉標語抗議,並勸導顧客拒食漢堡——卻引起了一些主張自由經濟的人士反對。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惠林認為,除非受到強迫,否則每個消費者都有選擇的權利。而商品的價格,是由供需情況決定的;只要消費者喜歡,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賣價多高別人都無權說話。
「況且消費者可以用鈔票當『選票』——以購買與否來告訴廠商他是否接受對方所提供的品質與價格」,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張清溪說。
在市場機能的運作下,不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勢必要有所改進,否則無法生存,因此消費者的權益就能獲得應有的保障了。
「要避免的,是獨佔和聯合壟斷」,吳惠林表示。不過他認為,就連獨佔的國營事業,消費者都可以藉由議會的力量來影響價格,「消費者不是弱者」,他強調。
誰沒盡到責任?
然而今天的問題是,消費者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無從發揮「選票」的力量;反而因為閒錢太多,「亂投票」,養大了許多暴利廠商的實力。
「除了法律不足外,這還要怪消費者本身沒盡到責任」,柴松林認為,過去消費者把保護的責任推給別人,現在應該自己來承擔——有沒有盡到接受消費知識、改變消費態度的責任?
「消費者只會怪別人不給他消費教育,但真正舉辦講座時,他卻不來聽;消基會發行消費者報導,他也不訂閱」,柴松林語重心長地指出:「消費權是一種相對性權利,你一定要自己盡到責任,才能得到保護呀!」
為求根本解決消費者「無知」的問題,許多人主張應將消費者教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的體系中。在美國,各級學校都有完備的消費教育課程,我國卻化整為零,在國民中學健康教育、公民與道德的課程中稍稍提及。
對於消費者團體的呼籲,教育單位顯得莫可奈何。
「消費教育很重要、環保教育也很重要,但現在學生課業負擔已經很沉重了,新課程實在塞不進去了」,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葉文堂說。
國立編譯館則表示,由於受到教育部所訂課程標準的限制,目前只能小幅修改公民課本的內容,但他們可以編纂教師手冊,讓老師上課時為學生多多補充這方面的知識。
教他賺錢,沒教他花錢
但消費者運動人士仍嫌不足。
「少念幾個英文單字,少做幾題數學並不嚴重」,柴松林說:「將來人生必須用到的東西不懂,那才悲哀。」
的確,多少年來,教育的重點都在教人如何做好一個生產者,卻未培養做消費者的能力。
所有的權力都是爭取來的,現在該是消費者努力爭取「接受教育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