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的成立,是今年國內的一件大事,證明政府在致力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具備改善國人生活環境品質的決心。環境保護工作範圍極廣,目前環保局是以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等公害的防治為現階段工作內容,除了集中過去分散的事權之外,並開始逐步改進法規疏漏不全、執行效果不彰等缺失,將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帶入新的里程。
在各方引頸期盼下,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終於今年一月廿九日正式成立。
環保局是由衛生署環境衛生處擴編而成,由原環衛處長莊進源擔任局長。為了延攬人才,環保局公開考進一批年輕、有幹勁的新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廿七歲,而且個個學有專長。此外,莊局長特地延聘數位具備實際行政經驗的碩士、博士,出任組長、科長等高級職位。新機構、新人事,再加上嶄新的辦公室,使剛成立不久的環保局充滿蓄勢待發的蓬勃朝氣。

蘇金鳳是台大公共衛生碩士,目前擔任噪音防治工作。(旅影)
實現一個多年的心願
由於國內環境汙染及破壞情形日趨明顯,成立環境保護局可說是國人多年來一致的心願。臺灣地區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工廠、車輛不斷增加,及致力開發建設的結果,使得空氣、河川、土壤都受到各種廢棄物的汙染,噪音聲量日漸升高,集體中毒事件偶有所聞,自然景觀也遭到不當的破壞,不僅危害大眾的身心健康,也對國民的生活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多年前,政府就已經注意到環境保護的問題,曾於民國六十三年、六十四年相繼公佈水汙染防治法、空氣汙染防治法及廢物清理法,但由於法令仍不夠周全,事權分散,執行的效果不夠好。為了有效執行環境保護工作,民國六十八年,行政院通過「臺灣地區環境保護方案」,把環境保護工作,當做國家最高行政決策階層定期檢討的一項政務,而環保局也就在這一政策下順利誕生。
照理說,環境保護工作應該包括自然景觀的維護和公害防治兩部份,但依照環保局組織條例規定,環保局在局長、副局長下,共分六組,掌理的項目分別是,第一組:綜合規畫。第二組:空氣汙染、噪音防治。第三組:水汙染、土壤汙染防治。第四組:一般環境衛生。第五組:毒性物質管制。第六組:檢驗測定。也就是說,只負責公害防治而未掌管自然景觀的維護,原因何在呢?

Wang Chun-yuan, also a hygiene major from the NTU, works on general hygiene matters.。(旅影)
先建立一個以健康為基礎的環境
環保局長莊進源解釋說:「環境保護工作千頭萬緒,要做的事太多了。以環保局目前的人力、財力,如果每樣都做,可能樣樣都做不好,必須訂定工作優先次序。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先建立一個能保障健康的環境,然後再建立舒適優美的環境。在這個前提下,環保局把有害人體健康的公害防治當做現階段的工作重點。目前自然景觀由內政部和觀光局管理,或許等到將來公害防治有良好成果後,決策單位會將自然景觀保護業務交由本局負責。」
環保局長莊進源,畢業於台大化工系,日本京都大學環境工程碩士,從事環境衛生工作多年。他認為,公害防治和環境衛生的工作目標一致,都在維護國民的身心健康。
莊局長指出,在過去農業社會中,由於貧窮與髒亂,最易危害人體健康的是急性的細菌性傳染病,如腸胃炎、肺炎、傷寒、霍亂。但在工業社會裡,由於療醫進步、衛生改善,細菌性傳染病已漸被有效控制;繼之而起的,是由一些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或噪音、震動等物理因素引發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精神官能症等。
莊局長說:「因此,保護環境的當務之急,應先排除或化解環境中有害人體的因素。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農業到工業的轉型期,在環境保護工作上,除了傳統的一般衛生工作,例如病媒防制、飲水衛生、家庭垃圾處理之外,還包括對工業發展帶來的各種公害的防治工作。因此,政府把原來的環衛處擴充為環保局,結合衛生和公害防治工作,確有實際上的需要。」

方淑慧也畢業於台大公共衛生系,擔任空氣汙染防治工作。(旅影)
雖是策畫單位,也有執行權
衛生署環保局屬中央機構,負責公害防治的策畫、督導,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擬定政策、製定法令及督導地方執行機構。例如,衛生署環保局與臺北市政府環保局同設在臺北市,但臺北市的公害防治工作是由臺北市環保局負責執行,而衛生署環保局則負責全國性的策畫工作。但為了彌補地方機構能力之不足,將依需要設立「環境監視中心」,執行全國性、示範性或跨越省市間的公害防治業務。
至於地方執行單位,配合衛生署環保局的成立,今年七月一日,臺北和高雄兩院轄市同時成立環保局。在短期內,臺灣省環保局,及各縣市衛生局的環境保護課,也將陸續成立。
公害防治業務執行不力,多年來頗為人所垢病。莊局長認為主要原因是過去各縣市衛生局人力不足,且欠缺專業人才。
譬如說,台南縣有二千家工廠,而當地衛生局實際負責公害防治業務的,只有三個人,且是兼辦人員。如果說一人一天檢查三家工廠,三個人需花一年的時間才能把二千家工廠檢查完畢。換句話說,一家工廠一年才輪檢一次。如果購買一架防治汙染的設備需花新台幣一百萬元,廠主只要拿這筆錢放在銀行生利息,把利息拿來付罰款綽綽有餘,因此取締成效不彰。
莊局長指出,各縣市衛生局環保課成立後,將有五位到十五位專業人才執行公害防治工作,比起過去,情形大有改善,但人數仍嫌不足。所幸衛生局在各鄉鎮還設有衛生所。目前衛生署的構想是先在全台衛生所共增加約四百名人手,從事簡單的檢查工作,希望執行工作能深入基層,並發揮效果。

馮玉蘭是台大農化碩士,承辦環境影響評估法的草擬業務。(旅影)
凡事起頭難
談到這裡,莊局長嘆口氣說:「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現有的人力、經費和工作量實在不成比例。不過凡事總要有個開始,如果現在怕困難不做,積弊日深,以後恐怕就更難做了。我們先跨出一小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然後再一步步跨出去,相信一定能慢慢做出點成績。」
接著,莊局長談到目前臺灣地區環境汙染的情況,其中較明顯的有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及垃圾汙染。他同時也說明瞭這些汙染的起因、害處,及環保局採取的對策。
首先談到空氣汙染,莊局長指出,空氣汙染的兩大來源是工廠和車輛,臺北市主要來自車輛,高雄市則多出於工廠。空氣中的汙染物,例如煤煙、灰塵、有毒廢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目前國人的呼吸器官疾病,如支氣管炎、氣喘、肺癌患者日增,已被公認和空氣汙染有關。
防治空氣汙染,環保局做的第一件事是修改空氣汙染防治法。此法頒佈於民國六十四年,由於條文內容已不敷現況所需,必須修改。目前修正草案已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即將公佈實施。
新案比起舊案,改進之處甚多,其中和民眾利益最有關係的,是受害人得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鑑定原因。查明之後,主管機關應即通知責任者立即改善,受害人並得請求適當賠償。另一方面採取重罰主義,對於違規者最高可處罰鍰新台幣卅萬元,不加改進者,並得按日連續處罰,必要時得勒令停工。

李鐘松是志願回國服務的海外學人,經過公開甄試合格進入環保局,目前擔任檢驗工作。(旅影)
減輕空氣汙染,已有具體措施
在實際作法方面,莊局長指出,環保局將針對空氣汙染的來源分交通和工業兩方面進行。
在交通汙染方面,已在全台普遍取締冒黑煙的柴油車;並將從臺北市和高雄市開始,規定汽車使用高級柴油,以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汙染;同時從今年起在臺北市、縣、基隆市、台中市、高雄市開始管制汽油車的一氧化碳及碳氫化合物排放。
在工業汙染方面,環保局為進一步減輕二氧化硫的汙染,已協調中油公司實施重油脫硫,將油中含硫量由百分之四減為百分之二,並配合中油公司低硫油的產量,於今年七月起規定在臺北市、縣及高雄市、縣全面使用低硫油,計畫在四年內逐步推廣到全台。
水汙染則主要來自家庭汙水和事業廢水。家庭汙水大部份含有機質,如經適當處理再放流,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威脅,問題較嚴重的是事業廢水。
莊局長說:「事業廢水所含的汙染物頗為複雜,其中重金屬、多氯聯苯、農藥、殺蟲劑等有毒物質,對農漁業的危害極大。根據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在過去三年中,工廠廢水已使臺灣養殖業損失將近新台幣卅四億元,而消費者如果不慎長期食用含有毒性物質的魚貝類,無異是慢性自殺。因此,環保局的水汙染防治重點將放在事業廢水上。」
目前環保局已完成水汙染防治法的修正草案,但尚未經院會通過,因此依法水汙染的主管機關仍是經濟部水資會。預計修正草案在今年九月的立法院會中將獲通過,因此環保局正利用草案通過前這段時間,研擬施行細則,希望業務交接後,能盡速展開工作。
在水汙染法修正案中,有幾項重要的改變,除了變更中央主管機關外,並把管制範圍由工廠、礦場擴大到畜牧業、養殖業、醫院等事業單位。另外,並加重罰鍰,違規者最高可罰新台幣九萬元,如不加改進,按日得連續處罰。

右圖:工廠是空氣及水汙染的主要來源,也是環保局未來工作的重點。(旅影)
噪音管製法草案已經擬成
至於噪音,則一向與空氣,水汙染並列為人類生活的三大公害,尤其在人口密度高、車輛多的都市,或有地下工廠的住宅區,情況最為嚴重。根據統計,臺北市火車站前的噪音經常超過七十六分貝,又由衛生署與師大合作的噪音普查顯示,臺北市有一半地區日平均噪音響度超過七十分貝,已到了令人心煩氣躁的程度。但因為過去我國沒有噪音管製法,因此一直無法有效管理噪音。最近環保局擬定的噪音管製法草案已經行政院通過,等到立法院通過即可實施。
噪音管製法草案的主要內容有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劃定噪音管制區,依不同性質的區域,如工廠、娛樂、營業、營建、擴音等區,訂定不同的噪音管制標準。第二部份是機動車輛及民用航空器的噪音管制。第三部份是道路交通噪音管制,根據實際需要,規定每條道路的交通流量、車輛行駛速度及車種。
最後談到垃圾的處理,由於都市人口增加及消費額成長,使垃圾大量增加,處理成為問題。臺灣目前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垃圾是以曠野傾倒法或掩埋法處理,但落伍的傾倒法已不再適用於現代化社會,掩埋又因土地難求而日趨困難,焚化法被認為是未來處理大都市垃圾的最佳方式。目前環保局打算把現有的垃圾處理法做全盤檢討,再定出垃圾處理方案,以解決日趨嚴重的垃圾問題。

車輛不僅帶來空氣汙染,也製造噪音。(旅影)
毒性物質管理組是國內新設單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科技進步,國內大量使用化學藥品,所產生的廢棄物若未加妥善處理,民眾很可能經由飲食、呼吸或接觸而中毒,例如烏腳病及多氯聯苯事件。為了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環保局特地成立毒性物質管理組(第五組,這在國內是新設的單位,由於無前例可循,目前第五組正在研究該如何展開工作。為了獲取更多的意見,今年國建會科技組成立「毒性物質汙染管理小組」,以重金屬、農藥、殺蟲劑等有害化學物質做為討論主題,討論內容將做為研擬毒性物質管理法的參考。
由前所述可以發現,環保局目前可說尚在瞭解業務及研擬、修正法令的工作階段。法令的研訂及修正無疑十分重要,因為有法才有執行的依據,同時也代表政府推動此項工作的決心。
由於公害防治牽涉極廣,為了慎重起見,環保局在研訂、修改法令的過程中,不僅聽取學術界的意見,也不斷和有關單位,例如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經建會、農發會及各省市衛生處、局等協調溝通。許多事例顯示,環境保護運動的主要阻力是來自生產業主。環保局為了顧慮經濟成長與社會現況,採循序漸進的作法,在擬訂法令時,並不把標準訂得太完美,而將視社會進步的情況逐漸修正提高,以免窒礙難行。然而阻力仍是難免的,洗潔劑風波就是一例。

由台北火車站前的分貝表可看出,此處的噪音已到達擾人的程度。(旅影)
軟硬清潔劑之爭引起軒然大波
這件事的起因,是因為今年年初國內一則新聞報導指出,日本將全面禁用的硬性清潔劑,正向臺灣傾銷;而國內除了台塑公司出產的洗寶洗衣粉是軟性之外,其他都是硬性洗衣粉。因此究竟軟硬清潔劑孰優孰劣,立即引起熱烈的討論。
在討論的過程中,衛生署長許子秋及環保局莊局長都曾指出,軟硬清潔劑的主要差別,在於使用後軟性清潔劑易分解,而硬性難分解,廢水流往河川溪圳之中後,會滋生藻類,造成廢水汙染、破壞水域中的生態平衡,許多國家都已禁用硬性清潔劑。因此,就環境保護的觀點來看,採用軟性清潔劑應是較好的選擇。但是這番話卻引起硬性清潔劑業者的激烈反對。
其實國內的清潔劑業者都有生產軟硬兩種清潔劑的能力,但是軟性的原料成本比硬性高,而洗寶洗衣粉雖是軟性清潔劑,卻有部分添加原料是台塑公司的副產品,因此生產成本低,售價並未比市售硬性清潔劑高。如果硬性清潔劑業者改為生產軟性,因軟性洗衣粉的售價已被洗寶限定,無法提高,利益受損,而激烈反對。恰巧莊局長的兒子在洗寶公司任職,莊局長本人遂被捲入一場「瓜田李下」的是非當中。
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在公開的討論下,事情真相終於水落石出,大眾很快就明白,莊局長支持軟性清潔劑的立場是正確的。衛生署長許子秋也公開發表採用軟性清潔劑是政府的政策,並建議經濟部協調國內清潔劑製造商,在一定期限內,全面改制軟性清潔劑,一場洗潔劑風波遂告平息。
在整個環境保護工作看來,軟硬洗潔劑之爭無異只是一件小事,但也可看出要推動一種新觀念、新措施,難免遭到許多困難。雖然這件事曾帶給莊局長極大的困擾,但他仍很樂觀地表示,不管遇多少阻力,只要是對大眾有利的事,他一定不計個人得失,全力以赴。
莊局長語重心長地說:「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愈來愈進步,當權益受損時,大眾已不願再扮演沉默的角色,因此民間保護環境的呼聲也愈來愈高。我相信輿論的力量不僅會鞭策政府不敢鬆懈,同時也會加重生產業主的壓力,使他們也注意到自己該負起的社會責任。」
預防勝於治療
公害防治工作除了事後的補救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該是事前的預防,標本兼治,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關於這點,環保局有下列三種對策:
第一是在土地利用上要強化整體規畫,採取「分區制」,把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分開,並在各區之間保留適當的綠地,以減輕汙染。在交通方面則做好道路規畫,促進交通流暢,以減輕廢氣及噪音汙染。環保局將協調內政部、交通部從事這方面的規畫工作。
其次是建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所謂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是指在各項建設,例如高速公路、水壩、鐵路、飛機場、工業區等開闢之前,預先就它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加以評價,並由主管機關審核,以決定這項建設可否設立,或應預先做好那些防制措施。目前環保局第一組正在擬定環境影響評估法草案,預計在今年年底提出。
最後是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導工作,讓民眾瞭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目前環保局的宣導工作是由第一組第二科負責,科長王俊秀,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都市及區域計畫碩士。由於他在大學時代念的是社會學,喜歡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環境科學,他覺得從事目前的宣導、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需要動腦筋、想點子,極富挑戰性。
積極展開宣導工作
王俊秀指出,教條式的宣傳方式已經行不通了,生動、活潑的宣導手法將是環保局努力的目標。宣導工作需要花錢,因此,環保局將籌設環境保護宣導基金會,以企業化的方式來從事這項宣導工作。
目前環保局已經配合電視聯播節目「尖端」播出一集有關環境保護的影片,並準備繼續製作十三集的電視節目,在聯播時段播出。環保局也正在搜購各種有關環境保護的資料或影片,準備每週末舉辦電影欣賞會,和名片一起免費播映,以吸引大眾前來觀賞。
王俊秀說:「另外,我們打算和扶輪社等民間社團合作,由民間社團提供獎金,舉辦我愛環境「金環獎」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海報設計、標語設計、論文比賽等。我們也計畫製作卅秒到一分鐘的電視宣導短片,時間不長,但一定要達到效果,目前已和一家廣告公司洽商當中。」
除了王俊秀,環保局還有好幾位由國外學成歸國服務的年輕人,李鐘松就是其中之一。他畢業於台大公共衛生系,並在美國拿到公共衛生碩士學位,曾在美國政府機構從事檢驗工作,薪水是目前的工作所得的好幾倍,他為什麼放棄高薪工作,回國服務呢?
李鐘松說:「對一個期望能施展抱負的年輕人來說,收入高低並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在美國從事環境保護工作,保護的畢竟是別人的環境,工作中很難產生價值與滿足感,因此我決定回國貢獻所學,為保護我們自己的環境而盡心獻力。我心中雖然有這樣的抱負,而且也有在國外工作的經驗,但我和其他新進同仁一樣,也是經過公開考試合格才進用的。」
就像其他同仁一樣,環保局依照李鐘松的興趣及專長分配他的職務,由於他在美國有檢驗方面的工作經驗,因此被分發到第六組,也就是檢驗測定組。李鐘松特別指出:「環保局的同仁學有專長,而且年紀輕、觀念新、有幹勁,相信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所長。」
還我一個潔淨的生活環境
經濟成長是期望能在最短期間獲得最大的利益,而環境保護工作則希望在長時間內把災害減到最低程度,它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難以立竿見影。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環境保護工作極其複雜,絕非一個環保局或幾個衛生機關就能做好。我們的環境屬於每一個人,保護環境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唯有人人設法不製造汙染,我們才能在經濟發展中仍然享有新鮮的空氣、潔淨的水和寧靜的生活環境。
左圖:車輛不僅帶來空氣汙染,也製造噪音。右圖:由臺北火車站前的分貝表可看出,此處的噪音已到達擾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