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目前正值工業轉型的瓶頸時期,又逢世界經濟景氣低迷,各地保護主義盛行,工商業經營倍覺艱苦。自去年下半年起,經濟成長遲滯、出口減少、投資意願低落,經濟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海外僑胞也很關切國內的經濟情勢,或許是由於距離遙遠、「狀況不明」,他們似乎把問題看得比實際情況還嚴重。因此,本刊特地介紹、訪問一些為我國工商政策掌舵的人,增加大眾對他們的瞭解,請他們談談目前的經濟問題,及他們將如何帶領工商界渡過難關。
經濟部長趙耀東一上任,就刮起一陣「趙耀東旋風」,各方對他寄予厚望,期待他以企業化的管理方法,帶動經濟的革新,為我國經濟發展開創新局。本刊也在今年元月號中,刊載有關趙部長的專訪。
趙部長曾提到他選人的標準。他說:「這個人不但要有德、有才,還要有幹勁。」他也就按這些標準,遴選經濟部的重要幹部。他所選任的人才,除了有抱負、有衝勁外,一般說來,學歷較高,語言能力強,年紀較輕,重視管理,主張分層負責,而且都有竭誠報國的熱忱。
趙部長是個主張充分授權、分層負責的主管,可以想見,他的重要幕僚,對當前經濟發展政策的擬定及執行,必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這次我們特別訪問了其中與工商業關係最密切的幾位,他們是:負責有關商業事務的政務次長王昭明、負責有關工業事務的常務次長吳梅村、國貿局長蕭萬長、工業局長徐國安及副局長林茂宗、吳惠然。

經濟部政務次長王昭明說:「工業升級,貿易也要升級。」。(光裕)
王昭明為整體利益打算
瘦瘦高高的王昭明,說話慢條斯理,待人親切溫和。但是他一旦決定的事,絕不輕易改變,所以也有人形容他是「硬漢」。對此一稱號,王次長還是用溫婉的口氣說:「只要別人能說出道理來,證明我錯了,我願意修正。」
他在政府機關工作已卅多年,最初從基層幹起,民國卅六年稅務人員特種考試及格後,被分發到財政部上海貨物稅局工作,就此踏進財經圈。由於他作風平實、處事穩健,頗受賞識,以後迭有升遷。來台後,歷任經濟部主任秘書、財政部主任秘書、關稅署長、台北市財政局長、財政部常務次長等職,豐富的行政經驗,適足以補趙部長之不足。
或許是由於歷任財、經兩部要職的緣故,使得王次長能擺脫本位思想,對經濟與財稅間的關係有整體的看法。雖然這些年來,財經兩部的基本觀念相當協調,但一般說來,財政偏重安定,經濟偏重發展,雙方意見在大同中,仍不免有小異存在。
在擔任關稅署長和財政部次長期間,王昭明積極主張「經濟關稅」——關稅徵收的目的,應在配合經濟發展,因此當經濟結構正要從勞力密集走向技術及資本密集時,原料、機器設備等的進口關稅,應逐步降低、給予分期付款的便利、甚至考慮免稅,以鼓勵民間購買機器,促成經濟轉型。他說:「當時好多財政部的同事,說我『手肘往外彎』,犧牲關稅,為經濟部打算。」
「那您現在擔任經濟部次長,這套主張應該是適得其所、如魚得水囉?」
「我現在倒不主張大量削減關稅,因為時機不一樣了。當前國家財政緊縮,如果大量削減關稅,可能造成財政上的赤字,而影響到國家建設與經濟安定。最近,我參加了一些財經會議,當我表示了上述意見,大家都笑我,說:『你怎麼在財政部時為經濟打算,到經濟部後又為財政打算?』其實,我都是為整體利益打算。」

經濟部常務次長吳梅村是個吸引投資的能手。(光裕)
工業升級,貿易也要升級
或許就是看中他綜覽全局的能力與胸襟,趙部長特別加重他的工作。經濟部三位次長向來都是以農、工、商分工,王次長負責的是商業方面,但趙部長要求他也過目農工兩方面的重要公文,以便更看清全局,好提供部長參考。
王次長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問題,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到某一程度,工資必隨著上漲,這時就得發展技術與資本密集工業,採用自動化機器生產,提高生產力,或製造售價較昂的高級品,以平衡工資上漲。目前我國正值經濟結構轉型的瓶頸時期,一方面無法再以低廉的勞力做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技術與資本密集工業又尚未發展成氣候。我國國內市場狹小,主要產品都供外銷,又逢世界景氣低迷,各地保護主義盛行,造成出口困難,投資意願低落。投資意願低落影響工業發展,工業不發展,無法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外貿更無從拓展;外貿不拓展,投資意願更低,產銷之間,形成不良的連鎖反應。因此,在我們大力提倡工業升級的現在,貿易也要升級。」
貿易如何升級呢?王次長說:「現在做生意,講求專業化,要盡力蒐集詳盡正確的資料,據以研判國外市場動向及消費者的興趣。能否決勝於千里之外,就看判斷是否準確。目前我國貿易商的規模都太小,絕大多數都沒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在國外成立資料網。」
我國貿易公司的發展型態特殊,數量多達三萬六千家,且絕大多數是小本經營。這或許是基於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民族性,大家都想自己創業,貿易公司所需資金不多——只要幾張辦公桌和幾隻電話,成立很容易,因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可能是因為我國傳統以農為本的觀念,銷售向來附屬於農業,雖然現在商業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十四都來自外匯收入,但許多人仍不把它當獨立事業。很多貿易公司都附屬於工廠,造成工商不分的現象,貿易公司的規模自然無法擴大。
數量過多的貿易公司,彼此為了搶生意、爭訂單,競相殺價,報價往往在成本邊緣,為了有利可圖,只好在製造時偷工減料,將品質不良的產品外銷,嚴重破壞我國商譽。

國貿局長蕭萬長被公認為開拓外銷的猛將。(光裕)
輔導貿易商走向專業化
現在,由於貿易商規模都太小,蒐集商情資料的任務乃落在政府肩上。但由經濟部駐外商務人員所提供的資料,工商界卻不盡滿意。王次長解釋說:「政府提供的資料偏重一般性,而業者所需的資料則多屬專門性,因此很難令所有人滿意。最理想的辦法,還是盡快誘導貿易商走向大型化、專業化經營,由他們自己蒐集資料。」
提到大貿易商的好處,王次長侃侃而談:「大貿易商不但能蒐集正確、完備的資料,而且顧及信譽,彼此不致做『自殺式』的競爭。此外,大貿易商由於進出口金額數量較大,與銀行關係良好,還可以幫助工廠向銀行融資,做為工廠與銀行、市場間的橋樑。」
近年來,經濟部曾經多管齊下,促進大貿易商發展:一面獎勵貿易商合併經營,一面積極輔導資本額在新台幣二億元以上大公司的營運,又一面註銷外銷實績未達標準的小貿易商登記。但成效似乎不彰,愛當老闆的民族性實不易改變。去年我國五家大貿易商的外銷實績之和,不到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二;小貿易商不勝淘汰,註銷後又重新登記,不但未達淘汰目的,反而增加行政負擔。
經過再三檢討及接納各方意見,五月底經濟部初步原則決定:今後將不再專門輔導資本額大的貿易商,而完全以出口實績為標準,對績優公司給予免稅等優惠待遇為獎勵,藉此鼓勵業者合併經營,以增加出口實績,爭取享受優惠待遇的機會;經營不良的貿易商則任其自然淘汰,不再以行政方式處置。王次長說:「政府對大貿易商採取激勵措施,並不是要打擊現有的小貿易商,而是希望小貿易商也能在輔導下蛻變為大貿易商,享受同樣的優惠。」

我國工業正值轉型期,力求走向技術與資本密集。(光裕)
積極輔助業者拓展外銷
在銳意推動改革聲中,經濟部許多行政作業,也較以往有彈性,能因應實際需要。譬如,管制出口數量的產品,也將依外銷實績多寡,彈性調整各家廠商的配額。
以紡織品為例,從一九七九年開始,有些國家為保護本國的紡織工業,對於紡織品的主要輸出國(遠東地區為中、日、韓、香港等)採取進口限制措施,國際間並達成協議,由輸出國家自行管制紡織品出口數量。當時,政府以業者過去的外銷實績為準,分配各廠商每年可以出口的產品數量,稱為「配額」。這套分配方法原本相當合理,但行之有年,未曾調整,原來外銷績優、擁有配額的業者,有些已漸漸沒落;另有些新興的廠商,卻苦無配額,無法外銷,只得付出權利金,向握有配額、本身又不出口的廠商購買配額,殊不公平。王次長表示,今後經濟部將每年考核外銷實績,機動調整配額分配,凡能開闢新市場、製造高級品及外銷績優的廠商,將能得到較多配額;反之,沒有實績的廠商,配額將被減少或取消。
經濟部還加強協助業者開拓國外市場,五月中旬,增撥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發動國際貿易局、外貿協會、進出口同業公會等機構,組織展示團,出國展售,化被動地等待訂單,為主動向國外市場推銷產品,由業者自由報名參加。
王次長在五月中旬,甫由美國考察歸來,他對景氣即將復甦的說法,相當樂觀。他說:「現在景氣已低到谷底。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全世界的貿易是零成長(即國與國間的貿易沒有成長),這是二十年來從沒有過的現象。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物資需求不可能長期減少,一般預測,今年年底,景氣將會逐漸復甦。我國對外貿的依存度很高,世界景氣復甦後,我國的經濟情況也會好轉。」

工業局長徐國安嚴格實施分層負責。(光裕)
吳梅村被「騙」回來當次長
駐美七年,兩個多月前才返國的新任經濟部常務次長吳梅村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說:「由於景氣不好,美國的大貿易公司已熬了一年多沒有訂貨,倉庫堛漯F西都快賣完了,明年他們一定得買東西。」
吳梅村是趙部長的老朋友,兩人曾是武漢大學的同學,相交數十年。趙部長求才若渴、不惜下跪的作風,為許多人所樂道,可是少有人知,他為了挑選適當的常務次長,千方百計地把吳梅村「騙」回國。
吳梅村原任經濟部駐美投資貿易處主任。二月初,趙部長電召他返國述職;待他回來後,說要他擔任顧問,草擬促進投資方案。草案擬好後,趙部長還是不讓他走,要請他擔任次長。吳梅村自謂年事已高,在政府機關已做了大半輩子,對做官興趣缺缺,但趙部長告訴他:「只怪你『交友不慎』,不回來,算你狠;回來了,就是我狠」,硬是不放他走。衝著這幾十年的交情及趙部長為國服務的熱忱,吳梅村只有留下來為他分憂解勞了。
吳梅村出身工程師,曾任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專門委員、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投資處處長等職。他是個吸引投資的能手,在擔任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長時,把原為一片沙土的高雄港新生地,建設成花園式的工業區,吸引大量僑外人士前來設廠投資,極為成功。因此,趙部長也想借他的長才,設法激發投資意願。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工業升級當然需要購買機器、訓練人才,但現在景氣低迷,許多業者都只能艱苦地維持生存,為什麼還要他們痛苦地去增加投資、更新生產設備與訓練人才?其他擁有資金的人,在景氣不佳、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如何引發他們的投資意願?

工業局副局長林茂宗擅長工業工程。他也是經濟部歷來最年輕的副局長。(光裕)
一切努力都為迎接景氣復甦
吳次長解釋第一個疑問,他說:「我們現在所有激發投資意願的作為,都是為了迎接經濟景氣復甦。如果現在不做好準備,一旦景氣好轉,訂單湧到,而我們的機器還是舊的,還是生產一些過時的產品,那時再想改進就來不及了。我們的工業原就面臨了轉型期,這段不景氣的時間,恰是我們脫胎換骨的好時機。」
對於第二個疑問,吳次長則以行動作答。他一回國就負責草擬「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方案」,提出了許多獎勵投資的方法,並已經政府公佈實施。譬如:把盈餘拿去再投資,可以抵繳營利所得稅,並擴大實施範圍;過去廠商向銀行貸款購買機器,需要房地產抵押及保證人,現在則只要以機器本身為抵押,手續減化,條件也放寬了。行政院並已通過籌組民營「工業投資公司」,聘請專家調查市場,把有利可圖的行業公佈,鼓勵業者投資,若是想投資而沒有錢,還可向工業投資公司貸款。
此外,為了方便投資者,吳次長又籌畫把原本提供投資服務的「投資業務處」與負責審核的「投資審議委員會」合署辦公,將於七月一日成立「工業投資聯合服務中心」,讓前來申請投資的人能一次完成全部手續。在預估今年投資的情形時,吳次長說:「現在我還無法說出確實的投資數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僑外投資一定可以超過去年,因為一月到四月的僑外投資,已超過去年同期的一倍。」

資訊工業是目前我國積極發展的策略性工業之一。(光裕)
傳遞經驗,提攜後進
吳次長還希望推展一種可以促進投資的新行業——租賃公司。租賃公司與銀行性質相近,不過後者是「融資」;前者是「融物」——租賃公司自行購買機器,然後把機器租給廠商使用。為了做生意,租賃公司自會購買目前工業界最需要的機器,並親自登門說服工業界使用機器,可激發工業生產的更新與進步,這是種被動性的再投資,對促進工業升級很有助益。可惜現在國內一般人還不太能接受這種行業,但吳次長有心設法改變大家的觀念。
除了致力激發投資意願,吳次長也有心提高部內工作效率。每個星期一上午七點半,他召集各工業行政機關主管,舉行早報。這是各單位交換意見、進行溝通、澄清問題的有效管道,吳次長說:「大家當面溝通清楚,辦事就方便多了。各單位間也就減少了不必要的公文旅行和文字遊戲,因此可以大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召開早報,還蘊涵著吳次長一番提攜後進的用心。他回憶起當年在美援會服務的情形:當時的秘書長李國鼎先生,每個星期都要舉行早報,藉這個機會,把自己的理想、抱負、作為,誠懇地告訴屬下,讓他們也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使命感,並藉此傳遞經驗。當年參加早報的人,如今都已成為財經圈的主幹。曾受早報之惠的吳次長,現在也希望藉由這個方式,把自己的經驗、理想,傳遞給平輕的主管。

除了穩健的舵手外,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尖兵,也在為促進我國工業的升級而努力。(光裕)
大量拔擢青年才俊
趙部長和吳次長一樣積極拔擢後進。他一向愛用年輕人,上任以後,經濟部人事改組,起用了許多年輕人。即以與工商業關係最密切的國貿局與工業局來說,其中國貿局長蕭萬長、工業局副局長吳惠然、林茂宗,年紀都在四十歲左右。
國貿局和工業局都是經濟部的一級單位,分別主管「銷」與「產」的各項事務。兩個單位的服務對象不同,而性質相近——站在第一線,直接與業者接觸,提供行政方面的服務;並將廠商的問題、希望,反映給經濟部,做為決策的參考。待經濟部的政策決定後,又負起擬定細部計畫及實際執行之責。
因此,這兩個單位存在的問題相似,兩位新任局長提出的改進構想與實施辦法也有很多類似之處。例如,他們都表示要激發員工的工作潛力,改善服務品質;以服務代替管理,為工商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也都設置了「便民服務信箱」,並希望能直接與廠商接觸、溝通。

工業局副局長吳惠然是研擬經濟計畫及預測景氣的專家。(光裕)
蕭萬長「初生之犢不畏虎」
國貿局長蕭萬長出身外交官,英文極佳,又熟諳各種外交場合應對進退的禮儀,曾多次代表我國參加國際貿易談判,均能為我國爭取權益,被公認為開拓外銷的猛將。他在國貿局服務已十年,歷任稽核、組長、副局長等職,今年元月間升任局長。
蕭萬長今年四十三歲,為經濟部最年輕的主管,是個典型的青年才俊。趙部長愛用年輕人,認為年輕人比較有幹勁、有魄力,蕭局長笑著說:「年輕人做事確是比較沒有顧慮,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嘛!」
五月一日,蕭萬長施展了他「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一面,國貿局人事大幅調整,有七十五人調動職位,約佔全部員工的五分之一。這是國貿局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調動,也是政府行政單位罕見的大手筆。
蕭局長表示:「人事調動多是平調,沒有獎懲意味,只是依各人的學經歷及過去的表現,將他們安排在更適合、更能激發潛力的崗位上。同樣的例行業務做了好幾年,難免令人感到厭煩,心生懈怠,調動一下,讓同仁們增加歷練,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對這次人事調動,國貿局內的一般反應都很好,一位女職員說:「大家都對新工作充滿新奇,有興趣學習,局媗蓎o生氣蓬勃。」
改變行為,要先改變觀念
蕭局長上任時,曾發表談話,表示他未來努力的目標,對內要激發同仁工作潛力,提高工作效率;對外要加強服務功能,以積極的服務代替消極的管理。四個多月來,他朝著這兩個目標邁進,而有一連串的措施,人事調動為其中之一。其他的主要措施,還有:加強內部溝通,培養同仁的判斷力,輸出入登記由過去的三天發證縮短為一天,櫃台人員午間辦公,設置「服務信箱」做為與業者溝通的孔道等,使得國貿局氣象一新,行政效率顯著提高,獲得工商界普遍好評。
「觀念是最重要的」,蕭局長說:「許多行政效率的改善,其實只是觀念問題。」以發證時間縮短為一天為例,他告訴同仁:「反正申請的案子來了,不管是三天、或是一天,總歸是得辦理,那為什麼不早點把工作做完呢?對廠商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拖拖拉拉,萬一耽誤人家做生意,罪過就大了。」同仁們聽了深覺有理,辛苦了幾天,把過去積壓的案子處理掉,然後以正常的工作速度,一天就可以發證了。
公家機關升遷較難,有些人工作了好幾年,始終沒有升遷,不免情緒低落。蕭局長就常常為屬下打氣,他說:「使命感和成就感不一定和職位高低成正比,只要記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並在崗位上努力,表現若能受上級賞識、同仁佩服及外界讚賞,縱使不位居高階,也自有高階的氣質。何況,只要好好表現,一有機會,上級自然就會考慮你。」
此外,蕭局長還致力培養同仁綜覽大局及正確判斷的能力。他說:「對較重要的公事,我除了批示意見外,還要所有承辦人員聚在一起討論,把每個人的看法提出來,當面溝通。這是個互相切磋的好機會,我不一定對每個問題深入瞭解,但我能做通盤考慮;承辦人員也許對某問題瞭解很深入,但看法卻偏於一隅。我希望藉由這種溝通方式,擴大同仁們的視野,培養出良好的判斷力。」
但這麼一來,局長自己可累壞了。他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十二個小時,雖然仗著年紀輕、身體好,可以支撐得住,但終非長久之計。好在這只是個過渡時期,蕭局長表示:「我還是主張充分授權、分層負責。同仁們逐漸有了判斷力,溝通時就省力多了。而且他們漸漸就會知道什麼公文該往上呈,什麼事應該自己做決定,那時我就可以把花在行政業務上的精力,轉移到多與業者接觸,及發掘問題、思考問題上。」
以外銷實績做為獎勵優惠標準
即使是在「過渡時期」,蕭局長還是很樂意抽出時間,與廠商接觸,藉以瞭解他們的問題,並提供有效的服務。他說:「我們要努力做到,凡是廠商想把產品外銷,而不知從何下手、或遭遇困難時,都會想到找國貿局幫忙。國貿局可以提供資料,幫他決定外銷地點,告訴他應注意的事項及該辦的手續,甚至還可以由駐外商務人員為他安排國外的展示會。不過,要提高外貿的成長率,還得靠業者合作,政府只能把一條原本崎嶇的路鋪平,讓人們能順利通行,至於肯不肯走上去,走的步調有多快,走的路程有多長,還是操在廠商自己手上。」
因此,政府要加強獎勵肯努力、走得快的,讓不肯向前的,自然淘汰。目前國貿局正在修改「出進口廠商輔導管理辦法」,將實績高的貿易商和出口商名冊,分發給國內外貿易業和銀行融資業,做為徵信參考,並做為政府獎勵優惠依據。經營欠佳、外銷實績差的貿易商,則不加輔導,任其自然淘汰。
對於外貿成長遲緩,甚至四月份還曾出現負成長的情形,蕭局長認為,這是世界經濟不景氣與經濟轉型期間的必然現象,值得注意,但不必太憂慮。他以一貫「不畏虎」的豪氣說:「工商界應該有信心。想想三十年前,我們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已有這麼好的基礎,還有什麼好憂慮呢?」
徐國安衝勁不亞於年輕人
除了國貿局,目前在經濟事務上最受矚目的,就是工業局了。
工業局成立於民國五十九年,對我國十幾年來的經濟發展,立過不少汗馬功勞。但最近經濟遲滯不前,工業發展出現了轉型期中的瓶頸局面,在無法開創新局之際,主管其事的工業局,自然是毀多於譽。
趙部長來自工業界,上任後立刻著手整頓工業局,除成立「工業局業務研究小組」,進行評鑑外,並於二月十五日改組人事,由他親自遴選的局長徐國安,副局長林茂宗和吳惠然走馬上任。其中,徐國安學的是化工,林茂宗擅長工業工程,吳惠然則是經濟計畫的專家,三個人相輔相成,成為一個圓滿的組合。
徐國安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在中國石油公司服務了三十五年,歷任副工程師、組長、業務經理等職。在中油公司時,他就以有幹勁、魄力足、對該做的事從不退縮著稱。
徐國安今年五十七歲,已經不算年輕,能被趙部長委以重任,是因為他的幹勁不亞於年輕人。一般人年紀愈長,顧慮愈多,人也變得世故,年輕時的衝勁逐漸消失,但徐國安卻恰恰相反,他說:「年齡愈長,我的兒女也愈來愈大,他們能照顧自己,我就沒有後顧之憂,更可以放手去做。」
嚴格實施分層負責
工業局是個燙手山芋,徐國安有心整頓,精神壓力特別大。因此他在從知道自己任命的消息到接事,不到一個月時間,體重掉了兩公斤,晚上經常睡不著覺,腦海婼L桓的,都是工業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之道。
最大的問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局承辦的業務愈來愈多,而公家機關組織編制較無彈性,人手的增加,跟不上業務成長的速度,人力多疲於應付行政事務,忽略了開展性事務的計畫與研究。因此,徐國安接事後,第一件要做的,就是簡化作業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然後才有餘力進行計畫研究。
目前計畫研究的重點是,研擬機械、汽車、電子及資訊等策略性工業發展方案,並對傳統工業,如紡織、石化等,研擬一套突破現狀、求升級的對策,供經濟部作為決策的參考。
徐國安嚴格實施分層負責,將簡化流程交給長於工業工程的副局長林茂宗負責。研擬計畫部分他指示了原則:「公平——以某種行業為輔導對象,而不以特定廠商,如規模大的、或難以維持的廠商為對象,讓國內成為一個公平競爭的自由市場。」其餘細節,全交由副局長吳惠然負責。他自己忙著對外開會、與廠商接觸、和局內同仁溝通,由兩位副局長每天向他報告工作實況,並共商策略。
他也鼓勵屬下,多與業者接觸,以瞭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這種作風與傳統回異。過去公務員多半為了避瓜田李下之嫌,如無必要,都儘量不與業者打交道,即使是公事上的往來,也多不希望面談,而採用行文方式。可是來文有時因語焉不詳或資料欠缺,而被退回給業者;但有時覆文也過於簡略,業者無從瞭解,又需再次來文。公文旅行的結果,一方面浪費時間,不能便民;另方面也讓業者猜疑,是否需要「意思一下」才能完成手續,造成雙方的困擾。
徐局長說:「弊病的產生,不在面談或以公文往來,而是制度有漏洞。只要制度健全,承辦人員就不會有機會上下其手。」
負責建立健全制度的,就是長於工業工程的副局長林茂宗。
林茂宗是經濟部歷來最年輕的副局長
林茂宗原任中國鋼鐵公司工業工程處副處長,今年三十六歲,是經濟部歷來最年輕的副局長。由於認為自己還年輕,有必要到經濟部這個大環境見見世面;再則也感於青年對國家的責任,於是他放棄中鋼優渥的待遇,接受趙部長的徵召。
「工業工程」是一門管理學問,利用數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專門知識,設法求出答案,使機構中的人力、物料、設備等,做最有效的應用,以節省成本,提高生產力。工業工程與企業管理類似,但較偏重工業方面,工程師除了需對管理有研究,還得具備物理、機械……等工業方面的知識。
舉個林茂宗在中鋼工作的實例來說,高爐煉鐵所需要的焦炭,要合乎一定的規格,焦炭是由各種不同品牌的煤炭,粉碎後,依特定比率拌合,再經煉焦過程而製成。而每種煤炭的成分與售價不同,如何利用各種煤炭的特性,使燃燒最為理想:火力足可煉鋼、成本卻經濟,就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林茂宗以工業工程中的一個項目——線型規劃,精確算出各種煤炭所應佔的比率。他說:「節約能源不是關關燈、關關電視就能做到,而是需要科學化的統計、分析和管理。」
中鋼公司擁有工業工程專家一百多人,是國內最先重視這種管理科學的機構。出身中鋼公司的趙耀東部長,深切瞭解管理的重要,因此決定將它引進工業局,期能切實改進工業局以往的缺失。
以工業工程的管理方法減化流程
林茂宗上任後利用工業工程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是簡化流程。他組織「業務簡化小組」,詳細研究過去的工作流程,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必要的程序,僅是因為「援例辦理」。開例的當時,這些程序也許確有需要,但時過境遷,需要的因素消除了,行政程序卻已僵化,承辦人員又不知變通,往往公文旅行,浪費了許多的時間精力,工作效率自然就低。因此,林茂宗重新檢討各項作業項目及流程,將不必要的盡數刪去。
他也正逐步為工業局建立一套完善、足以杜絕弊病的制度,最先完成、並已公佈實施的,是明白規定自申請到發證的時間。以目前申請者最多的抵減案為例(政府為獎勵投資,規定生產事業盈餘在不超過當年度投資生產設備金額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限度內,可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新規定是從申請當天算起,承辦組、文書組各以三天完成作業,加上一天公文傳遞的緩衝時間,自收件到發證,總共應是一星期。不但比以前平均十六天才能發證提前九天,更重要的是,明定發證時間,承辦人無法藉故拖延,而業者也不必苦等簽證不到,產生是否需要「意思一下」的猜疑。
業務簡化小組的下一個工作,是徹底檢討日常事務性的工作項目及法令,將不必要的、目前做不到的刪除,效率偏低的合併、減化,並儘量授權民間單位負責,使日常事務性工作減至最少,這樣大家才能有餘力去從事發展性的事務。
吳惠然研擬策略性工業發展方案
工業局另一位副局長吳惠然,擁有農經博士學位,原任經建會部門計畫處副處長,擅長研擬經濟計畫和預測景氣。常被做為決策參考的經建會「景氣信號燈」,就是由他構思、設計的。
景氣信號燈,是研究、分析國內外各種統計資料,以預測未來五個月的景氣。該燈共有五個燈號,各有代表意義:雙紅燈——太過發展,有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危險;紅燈——有過度發展的傾向;綠燈——景氣良好;黃燈——景氣平平;藍燈——景氣低迷,投資意願低落。自去年九月至今,景氣預測都呈藍燈。
民國六十二年,吳惠然開始構思成立信號燈時,他許多同事都不以為然。因為預測的基礎在於完備、正確的資料,而當時國內統計資料正確度不高,而且很多都付諸闕如。但吳惠然堅持去做,他利用夜晚及假日,拜訪業者,指導他們如何利用政府的服務,並將他們的問題及意見反映到經建會,作為擬定政策的參考。因此業者們多願與他接近,提供他所需的各種背景資料。
他花了四年時間,蒐集並比對資料,到民國六十六年正式成立信號燈。幾年來,由於預測準確,信號燈已建立了權威。雖然吳惠然已離開經建會,但仍有人接手去做。回憶起當年,很多人說他是「傻瓜,專做不可能做到的事。」吳惠然說:「我寧願當傻瓜,因為我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面對景氣預測水準比別的國家差一大截的局面。」
現在,吳惠然也同樣以當「傻瓜」的精神,全心投入,研擬策略性工業發展方案及傳統型工業求升級的對策,預計在六月底,將有初步成果。
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調整因應
這些經濟部長的左右手,是與趙部長一起為我國經濟發展政策掌舵的人,他們都是經濟事務人才的一時之選,也都有心貢獻所學。他們提出來的政策及執行辦法,或許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會在執行中細心地發現問題,面對現實,潛心思考調整因應辦法,並且絕不諱疾忌醫,願意及時修正,趙部長就曾經說過:「我最佩服尹仲容先生,他有時上午發了命令,下午就改,別人說他這是『朝令夕改』,他說:『我發現自己錯了,當然要改。』同樣的,如果發現有錯,我絕不會為了顧及一己尊嚴,而任它錯下去,一定要馬上更正。」有此想法,雖然趙部長自謙上任以後是「努力有餘,成績不佳」,但我們仍然充滿信心,相信他們可以把國家經濟發展的舵掌得穩、掌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