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後重訪高雄縣那瑪夏鄉,災後堆滿土石的街道已煥然一新,民權村的商店重新營業,簇新的擋土牆上彩繪著原民圖騰,載著砂石和涵管的工程車來回穿梭於台21線;原本一片斷垣殘壁、26人罹難的民族村也因為十多戶居民陸續回鄉居住而重現生機……。
不同於遷移下山的那瑪夏鄉民已入住杉林大愛園區,開始適應新生活,選擇留鄉重建的居民中,民族、民權兩村近600位族人仍在為了避難屋和永久屋的著落而「自力救濟」中,民生村也面臨汛期農產品因路斷無法銷售的困境。由於聯外幹道台21線已降為丙級使用(僅供維生),往後這二千多位居民須經常面對遇雨成孤島或者繞道3 小時才能下山的窘境。
然而,橫亙在前的種種不便和挑戰,似乎都不能動搖這些布農族人們對原鄉和山林的依戀。在這樣深摯的依戀下,法、理、情如何衡酌兼顧,實屬不易!
傍晚時分,記者帶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民族村(南沙魯村),猶記得10個月前來此的荒涼陰森,帶路的民生村(達卡努瓦村)村民在天色將暗前就頻頻催促我們離開,臨行前還塞給每人一片肉桂葉以去除「穢氣」。此次抵達民族村一下車,就傳來一群人的聊天笑聲,原來是回鄉的村民全聚在一間臨街屋前一起吃晚餐,村民熱情的送上飯菜,「我們現在都一起開伙啦!像一個大家庭,」村民林美雀說,幾個婦女會輪流煮飯,不過牧師娘煮的最多,牆上「菜錢愛心奉獻」海報上羅列著一連串捐款人姓名,透露出這群村民的向心力。從這個位於民族村4鄰的臨街商店望出,多數家戶窗明几淨,街道也恢復井然,但整個區域入夜後仍然籠罩在闃黑靜寂中。
「我們號稱有20戶回來,聽起來聲勢壯一點啦,」鄉民代表、外號「阿怒」的李惠民開玩笑說,實際是17戶居民、共約120人,即便政府撒手不管,但他們回來後一點都不後悔,反而愈來愈快樂。只是談到回鄉的經過,李惠民話鋒一轉,滿腹苦水。
當初由於民族村傷亡慘重,幾乎形同滅村,撤村下山後在楊秋興縣長遊說下,他們同意搬到慈濟興建的山下永久屋。但在發現必須簽下「不能再回原鄉居住」的切結書後,李長榮等長老就提醒族人代價重大,但主張遷村的族人卻堅稱政府不會強制收回山上房屋土地;後來《莫拉克重建條例》出爐,白紙黑字明定一旦取得原居住者的共識與同意、劃入所謂的「特定區域」後,就會限制開發也不能再蓋住屋,族人仍不在乎,更因為「堅持回鄉的人將剝奪大家獲配永久屋的權益」,而視他們這些「回鄉派」為敵人。
「政府太急著蓋永久屋了,」阿怒說,切結書一旦簽下就不能後悔,若多給族人半年、一年時間沉澱思考,並且在平地生活、找工作看看是否適應,再做決定,他相信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這片「民族平台」土地由十多戶居民集資購買,將由世界展望會捐助興建6間各40 坪的避難屋,做為回鄉居民遇風災時避難之用。
「我們回來,其實是為了『保護』族人的權益。」阿怒說,山上村莊若果真劃為特定區域,空無一人,政府還會修路、供水供電嗎?民族村自此將消失於地圖上。有人問他,山上沒商店,台21線又不通,怎麼過日子?他認為環境雖然改變了,但「我們的人生不能改變」,就算交通不便,一、二個月下山一次就「當成去旅遊」,豈不反而更快樂?
「在山上一個月賺2萬元就可以養一家人,還可以跟會存5,000元;我弟弟在山下賺3萬元,一個人都不夠花!」阿怒說,何況現在政府提供的都是短期工作,短工結束後,杉林沒有農地可耕,附近也沒什麼工作機會,他實在不知道下山族人以後靠什麼生活。
「住在山上才可能保有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民族重建會會長李長榮舉例,以往若有人往生,部落族人都會主動去慰問喪家,自動自發分工協助後事;前陣子一位遷居到大愛村的族人肝硬化往生,他媽媽問及是否仍可像以前一樣回鄉挖墳,讓死者長眠家鄉?山上族人不但同意,也像以往一樣主動去幫忙挖墓穴,但到出殯那天,竟然山下親友都沒人上山悼念,「也可能因為工作不能請假吧!」

家扶中心在那瑪夏鄉開設了皮雕、編織等原民傳統手工藝班,村民在學習技藝之餘還可領取每天800元薪資。下圖為恢復舊觀後的部分民族村街道。
至於回鄉後,在颱風大雨期間如何避難?由於災後村民原本屬意遷居的「民族平台」被學者專家判為不安全,但村民不服氣,並緊扣莫拉克條例中「尊重原住民意願」的精神,極力爭取翻案,「堰塞湖該爆的都爆完了,山也崩到只剩下岩盤,再下大雨也不至有多大危險。」經與專家學者再度會勘、多次溝通後,民族平台終於從黑名單上除名,可以合法蓋屋;「但政府又怕山上房子若蓋得太好,族人會紛紛回鄉,所以只允許NGO為我們蓋短期的避難屋,」阿怒表示,為了早日回鄉,他們只好妥協。
於是村民集資150萬元買下民族平台7分(約2,100坪)土地,由台灣世界展望會免費為回鄉者在平台上蓋每間40坪、共6間的避難屋。由於平台基地的土方鬆軟、地勢崎嶇,還需要夯實填平,長老教會也提供200萬元做整地經費。目前因為5月底的大雨使台21線中斷,大型混凝土車無法上山,蓋屋進度處於停頓狀態。
然而,依縣府規定,避難屋2年半後必須拆除,以後呢?阿怒表示,他們不想一直依賴政府或NGO,因此想趁這幾年努力存錢,以後再蓋自己的房子。
訪談後的第二天清早,十幾位村民下山去參加桃源鄉勤和村避難屋的破土典禮,「我們回家的路受到他們幫助,大家要學習付出,一起走這條重建的路,」在回鄉的年輕傳道人溫宗義號召下,村民不畏來回一趟七、八個鐘頭的迢迢路(以前一個多小時即可抵達),天沒亮5點鐘就動身出發了!

這位民生村耆老正在編織布農人傳統的竹籃。他的媳婦原本經營民宿,莫拉克後收起民宿改行教舞蹈,央求他教授竹編以融入創作中。
鏡頭轉到隔壁民權村(瑪雅村),由於被劃為「安全堪虞地區」,依照莫拉克條例,絕大多數人也可獲配杉林大愛村的永久屋。災後3個月,驚魂甫定且因逃難散居各處的村民才開始聚集討論是否遷村到山下,由於山上住屋仍大致完好,90%決議留在原鄉,並決定集體遷居到距離原村落僅10分鐘車程、被判為安全區域的「民權平台」重建。只有少數家有老人就醫需求或原本就在山下工作、營生的村民,才搬遷到山下。
民權重建會會長孫榮貴表示,他們家園重建的歷程十分曲折,依「離災不離村」的原則,民權平台原本可由政府徵收土地,再由NGO興建免費住宅(如大愛村模式),但村民不能接受這樣就得放棄原本住屋的條件,因而無法動用莫拉克條例的特別預算。他感謝中央重建會一路從避難屋、中繼屋、農村再造…等各種名目,努力找尋可以幫村民解套、獲取資源的管道,最後援引NGO的自力造屋模式(協助政府照顧不到的零散受災戶,以補助款方式由災民自建房屋),由紅十字會(世展會也贊助小部份)捐助房屋,提供給116戶擁有民權平台土地的居民;對於在平台上沒有土地、仍滯留部落原址的五十幾戶村民,則已決議在颱風來臨時平均分攤接待,全村禍福與共,攜手避難。
由於紅十字會是運用善款來蓋屋,對這些莫拉克條例規範外的災民進行援助,須對捐款人有所交代,因此希望政府出具同意公文以做為依據;但政府站在執法立場,恐怕先例一開,其他村落也要如法炮製,幾經周折,7月中旬縣府終於同意「背書」,延宕多時的重建工作終於有了進展。
此外,原本位於民族村的鄉公所、衛生所等行政機構全毀,民權國小、三民國中必須重建,都將一併遷入腹地廣大的民權平台;行政機構由縣政府興建,2所學校則由台達電公司贊助認養,目前正進行土地徵收,徵收完成後即可動工。
「近一年來,每下一次大雨、路一中斷,就會有些人轉去申請山下永久屋,」民權教會牧師石慈平說,面對險惡莫測的大自然,目前仍有60%村民堅持留在原鄉,但對選擇下山者,族人尊重也祝福他們。

那瑪夏水蜜桃因海拔較低,4~5月就收成,早於梨山的7月,具先天的市場優勢,然因遊客和中盤商不再上山,需改變銷售模式。圖為民生村村民正在水蜜桃果園施肥。
除了家園重建課題,目前那瑪夏仍有許多土石坍方、溪床嚴重淤積後無法處理的區域。比如民生一村後方山壁土石崩落,一直未建擋土牆,一下大雨即有引發土石流的隱憂;被沖毀的橋樑僅以溪床上的便道替代;楠梓仙溪的野溪河床堆積厚厚的砂石,目前怪手挖出的小小河道極可能在汛期又被填平,且因溪水暴漲而危及村莊,實在令人擔憂。
對此,中央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無奈地表示,南部山區在921地震和莫拉克摧殘下,土石數量龐大,到處都有邊坡不穩、堤防橋樑被沖毀的情形。為求資源使用的效益,在廣袤災區中修復公共設施,必須選擇環境穩定地區優先施作,否則可能導致工程即將完工時,一場大雨又功虧一簣;而被劃為「特定區域」或「安全堪虞區域」者,則將以國土保育的思維管理,不再週而復始地在維修、破壞中循環,但仍有居民居住者,先解決交通問題,其他的公共設施只能維持基本功能。
以那瑪夏鄉民殷殷期盼早日修復的台21線為例,目前幾個坍方路段都採溪床上搭便道模式,一碰大雨就淹沒不通,若干緊急搶修路段坡道陡峭彎曲,前陣子還出車禍奪走4 條人命。陳振川表示,台21線若要徹底修復,必須做橋樑、挖隧道,工程浩大,至少要花上百億元,除了經費困難,目前還需觀察地質的穩定度,審慎評估後才做定奪。

除了水蜜桃,那瑪夏鄉近年也種植咖啡和茶,咖啡濃郁香醇,但小本經營知名度不高,需在行銷上加把勁。
其實,台21線不只是那瑪夏居民對外的交通要道,更攸關3個村農產品的存亡出路。
「我們原先很擔心,不知道幾萬盒水蜜桃該怎麼賣?」民生村水蜜桃產銷班班長周永泰說,以往那瑪夏的觀光事業蓬勃,每年4~5月水蜜桃產季,鄉公所就會舉辦各種活動吸引遊客上山,水蜜桃擺在路邊就可以銷售一空;莫拉克之後,公所辦的活動門可羅雀,連最熱門的螢火蟲季都很冷清。對此,縣政府、鄉公所也改弦更張,「遊客和中盤商不願上山,政府就補助鄉民運費,把農產品運出去。」鄉長伊斯坦大.呼頌表示,公所還協助鄉民到高雄縣市的百貨公司、醫院等地點擺攤促銷。
民生村也第一次嘗試自己走出去開疆闢土。
「我們去拜訪高雄市議員林國權,為我們召開小型記者會,說明那瑪夏農產品的困境,」周永泰說,結果吸引不少民眾來團購,高雄市府經發局也因此協助他們做網路行銷,華泰旅行社則熱心向旅遊同業公會為他們爭取到旅展的免費攤位,而旅展期間的5月初那幾天正好是全鄉水蜜桃產量最高峰。民間加上公部門的一波波促銷下,反應出乎意料,全鄉總動員,整個產季供不應求,共賣出了六萬多盒!
然而,鄉民高興沒幾天,5月23日梅雨季的豪雨就把台21線沖斷,也澆熄了鄉民下一波促銷的豪情,幾千公斤的紅肉李只好任其掉落腐爛;接下來颱風季節採收的作物,包括7 月的蜜梨、8月的麻竹、9~10月的甜柿,是否能順利採收、運送出去並且順利銷售?沒人有把握。
「目前看來,1~5月的水蜜桃以及11~12月的芋頭比較沒問題,扣掉這兩段,一年中有將近半年時間農產品要停擺,」民權重建會會長孫榮貴說。

除了水蜜桃,那瑪夏鄉近年也種植咖啡和茶,咖啡濃郁香醇,但小本經營知名度不高,需在行銷上加把勁。
對原鄉災區產業的重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正推動「原鄉特色產業」的3年計畫,總經費2億4,000萬元,其中高雄縣3 個鄉(那瑪夏、桃源、茂林)3年共3,700萬元,包括硬體建設、軟體規劃、促銷活動等。
「由於經費有限,我把重點擺在『一鄉一工坊』的推動上,」高雄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谷縱.喀勒芳安表示,目前已在3 個鄉各設立一個行銷平台,把山區的農特產品、手工藝品送下山來;那瑪夏的「特色產業工坊」設在甲仙、已於6月初啟用;另外也在杉林大愛村推動「假日市集」促銷山上的農特產品,先由政府主導,運作上軌道後再將交由村民自己管理。
問題是,那瑪夏的農特產品並不多,除了梅醋、梅精之外,許多可加工的農作如竹筍、紅肉李甚至水蜜桃等,都因以往銷售順利而不曾嘗試加工做成農特產,現在為了解決山區道路中斷問題,必須儘快將初級農產品提升到二級產業,研發製成酵素、果醬、水果醋等。
為了災後原鄉農業的轉型再生,官方、民間也不約而同地開始推動有機農業。
原民會族群委員、也是那瑪夏鄉三民國中退休主任的浦袞.伊斯馬哈單.伊斯立端表示,在原鄉耕地越來越少,林地使用限制愈加嚴格的未來,如何在最小的土地上產出最大的產值,轉型做有機農業是一個可行方向,原民會已在積極引進技術和經營方式,計畫利用那瑪夏散佈各處的畸零地和小平台,鼓勵村民逐漸改變以往的粗放耕作,轉為一人負責3∼4分地的精緻化有機耕種,一來保持地力,二來可以賣得較高價錢。而原住民耕作的習性是自給自足、不為謀利,因此規模普遍不大,對山林保育不致造成太大的破壞。目前原民會已委請專業團隊規劃適合此地緯度、高度的有機作物,以及颱風季節中不會被吹垮的根莖類作物。

那瑪夏鄉3個村都被劃為「安全堪虞區域」,依法可申請山下的大愛村永久屋,但仍有多數居民依戀山林生活,選擇留鄉居住。
多年來輔導、陪伴民生村發展休閒農業的農委會休閒農業區輔導師邢聖得評估那瑪夏的客觀條件後表示,農民已經無法坐在家裡等遊客上山,他也建議村民必須轉型做農產品加工和有機農業,並積極協助引進學術界、官方資源。
涼爽的夜裡,二十多戶農民聚在一起,挾著水蜜桃大賣帶來的信心,商討未來農業該如何轉型。「現在的水蜜桃次級品都拿去餵豬,實在太可惜,可以做成水蜜桃冰沙啊!紅肉李若做成果醬,就不會因運不出去而放棄採收。」邢聖得拋出了許多轉型的方向,例如可以向農委會申請機器設備,如果等不及公部門經費,二十幾戶也可每戶各出一萬元來搞定;他可邀請老師來教授如何自製有機肥料、產品如何在包裝行銷上一枝獨秀、如何分工打團體戰,或者舉辦「工作假期」找大學生來幫忙採收……。他也提醒村民,ECFA簽訂後,大陸農產品一旦開放進口,不轉型可是很容易被取代的。
記者離開那瑪夏的當天天色昏暗,下起不小的雨,一早許多民生村民已警覺地將轎車移往河岸另一端,以免大水淹沒河床上的便橋而無法駕車外出,(一旦便橋不通,目前村民都是以摩托車或車身較窄的小貨車駛過吊橋去對岸開車)。「只要情形不對,我們就會備糧、儲水,並且準備撤退到安全地方,」村民說,他們必須學習和自然共存的方式,保護自己,也避免耗用太多救災資源而成社會負擔。
回程路上,經過幾處河床便道,近距離目睹雨中滔滔河水奔流在光禿黃土崩壁間的蒼涼,愈加體會往後山區生活的代價。在萬般掙扎中選擇留鄉的族人,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仍然需要山下社會更多的協助與祝福!

遭堰塞湖潰決侵襲的民族村,堆積於道路、房屋的亂石已清除,但仍可由破敗屋舍的遺跡中,想像當時災變的驚人規模。

歷經重重波折才回到家鄉的民族村民重展笑顏。

家扶中心在那瑪夏鄉開設了皮雕、編織等原民傳統手工藝班,村民在學習技藝之餘還可領取每天800元薪資。下圖為恢復舊觀後的部分民族村街道。

那瑪夏村民今年主動出擊,全鄉總動員,大賣六萬多盒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