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到國內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本刊就曾接到許多詢問國內各大學概況的讀者來信。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他的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數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現在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做為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要介紹的是,成立背景特殊,以社會科學為主,校風以純樸、團結、踏實著稱的國立政治大學。
車過木柵站,拐入木柵的老商業區,街道旁多為兩層樓的老式建築。直到上了道南橋,眼前豁然開朗,但見在橋彼端,青山綠水環抱中,有高聳的建築、寬廣的校區,青年學子往來其間,這就是指南山下有名的大學城——國立政治大學。
政大於民國十六年創立於南京,是第一所在臺復校的大學,以社會科學為主,在學術上一直有相當崇高的地位。總校區僻處在指南山下,周圍有書店、文具店、飲食店及當地居民經營的學生宿舍,全系針對政大師生的需要而設。這裏以政大為中心,自成一個單純、樸實、安寧的社區。
除總校區外,政大還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與「國際關係中心」兩個分部。
全校分文理、法、商三個學院,再細分為廿三個系及十八個研究所,共有學生六千多人。一般以為,該校以企管研究所、新聞系及外交系,最為突出。
由於學的是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律、政治、外交、公行、新聞等系的畢業生,從政的特別多,一般認為,他們做風穩健踏實,對母校有很強的向心力,彼此間相當團結。這些特質的形成,與政大成立的特殊背景及校風傳統有很大的關係。

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擁有許多珍貴的資料,對社會開放。(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前身為黨校,有光榮的歷史
民國十六年,國內局勢不安,軍閥據地為雄,共產黨伺機擴充勢力,日本帝國主義又對我虎視眈眈;為培養黨政人才,以紓國難,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遂決定成立中央黨務學校,培養黨政中堅幹部,此即為政大的前身。先總統 蔣公親任校長,並手題「親愛精誠」為校訓。
全國統一後,我國由軍政時期步入訓政時期,中央黨務學校遂於民國十八年更名為「中央政治學校」,繼續積極培養訓政幹部,偏重法政科系。對日抗戰勝利後,中央政校與中央幹校合併,改稱「國立政治大學」。
當年在大陸時,政大有如軍校,學生需住校、穿制服、出操,完全是軍事化的管理。校內紀律嚴明,同學們的國家民族意識極強。對日抗戰及與中共作戰期間,政大是全國唯一始終跟隨政府遷移的學校。
民國卅八年底,重慶告急,政大學生請纓上前線,四百餘人編成一中隊,曾在四川大邑與中共作戰,壯烈犧牲者相當多,為校史寫下值得紀念的一頁。
中央政府遷台後,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以為,政大師生對領袖與中央政府一直忠誠擁護,如今在臺建設亦極需黨政人才,故主張在臺復校。在教育部的積極支持籌畫下,政大遂於民國四十一年首先復校。當時國步艱難,一切因陋就簡,因經費問題,校址遂選在當年地價極廉的木柵郊區,僅約十三公頃,而且地勢低窪,每逢颱風來襲,全校總難免遭水患。
雖然物質環境很差,但政大首先開辦新聞、政治、外交、公民教育等研究所,是當時唯一設有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學校,因而能吸收各大學畢業的菁英與一流的師資,校內研究、讀書風氣很盛,奠定它的學術地位。

紅樓,因以紅磚建築而得名,內有民社、國貿等系的收藏陳列室及檔案室。(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悉心經營,平地不斷起高樓
在臺復校經年,政大漸與一般大學無異,成為單純的學術機構,不再帶有濃郁的黨政色彩。迄今,共歷經四任校長,每位校長都有不同的作風和貢獻。
首任校長陳大齊,帶領政大度過蓽路藍褸、舉步維艱的復校時期,至民國四十八年,以年高請辭,由現任考試院長劉季洪繼任。
劉校長執掌政大十四年,建教室、購設備、增設學系,使政大規模粗具;管理校務則採「無為而治」,使承襲自黨校、政校的嚴肅氣氛,逐漸轉為輕鬆活潑。
劉校長調職考試院後,由現任司法行政部長李元簇接掌校務。李校長學法律出身,對校內教職員及學生要求很嚴,師生的自我期許進一步提高,教習效果也被嚴格講求。但他雖然嚴,對同學實非常關心,經常抽空出席學生社團舉辦的各種活動,並重用開明的訓導長芮和蒸,使社團活動非常蓬勃。
李校長任內,覺得政大建築已嫌老舊、簡陋與單調,他有心翻新改造或重新興建,期使政大校區能走向更美觀與現代化。在他任內籌畫完成並開工興建的圖書館與體育館,無論佔地面積或館內設備,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民國六十六年,李校長榮調教育部長,由教務長歐陽勳接任校長。歐陽校長為經濟學者,就任五年多來,以其「理財」的專長,善於籌措及運用經費,積極推展校內建設。

中正圖書館,面積與設備均首屈一指。
積極發展,欣欣向榮
政大這幾年來,真可以說是「欣欣向榮」,除興建多年的圖書館、體育館及防水堤相繼完工外,並整修操場、鋪設新跑道、興建新式教學大樓、購買最新視聽設備、逐步使校內業務電腦化等。過去校內建築千篇一律,致使景觀嫌呆板的政大校景,因此大為改觀。許多學系也不斷更新設備,如新聞系去年剛完成耗資千萬的新攝影棚。
為擴展校區,政大並陸續收購後山土地、築橋、建教室。現在後山教室已啟用,仍在續繼增建中。新校區將往後山發展,面積約為舊校區的六倍。
上述發展,都是根據前年開始實施的「十年計畫」進行,根據這項計畫,並將籌設新學院。如將目前的法律系擴充為法學院;外交系擴展為外交學院;新聞系自文理學院分出,擴大成立傳播學院……,預計十年後,將由現在的三個學院增加至八個學院。
購買土地、興建教室、添加設備……,都需要資金,目前國家財政緊縮,經濟建設又以工業建設為主,普遍瀰漫一股「重工輕文」的氣氛時,以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如何能爭取到這麼多經費?

最新式的視聽設備,除了可以聽、錄外,還有畫面輔助教學。(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歐陽校長深諳理財之道
歐陽校長說:「這幾年來,由於政府有心提高大專教育水準,對各校的發展都儘量支持,撥付各校的經費增加,政大也跟著『水漲船高』。但最重要的,還在於如何妥為運用這些資金,使每一塊錢都能發揮最大的功能。」他笑稱自己是個「很會精打細算的人」,「我們學經濟的,對錢卡得很緊。別小看那些省下來的小錢,積少成多,就有大用途。」
政大財務管理方式較為特殊,每個院系雖各有預算,但經費仍由總務處統一管理,若某院系有特殊需要,可向經費較寬裕的院系挪用。
歐陽校長說:「如果把經費直接撥給各院系,每年會計年度將結束時,若經費有剩,大家難免會有『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容易把錢花在不必要的地方。統籌管理,可以避免這些浪費。」
他也熟悉市場行情,購買設備、招標工程,絕不致吃虧。就憑著這分「精打細算」,許多預算都能有餘額,並移做他用。例如:整修操場的經費,就是由過去幾年來,淹水的復建費用及各系經費中省下來的,共達新台幣一千萬元。
卅年來的建設發展,政大已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社會科學研究及教育中心,師資、學生、設備都很具水準。例如:圖書設備方面,除總圖書館外,另設有「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收藏許多極為珍貴的資料,堪稱國內最豐富、完備的社會科學資料庫。視聽器材也獨步全國,上課時除了可聽、錄外,還有畫面輔助教學。

新聞館。(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校風逐漸改變,趨於自由開放
由於前身為黨校,許多人想當然爾地對政大存有「保守、刻板」的印象。
政大校風保守嗎?今年初,「政治家」雜誌在系列分析各大學的校園風氣時說:「過去幾年來,政大是全臺灣最開放的學校。」
政大在芮和蒸擔任訓導長期間,作風之自由開放,甚至有凌駕台大之勢。當時,訓導處定期舉辦「咖啡廳座談會」,每週邀請對學校施政方針有意見的同學參加。席間,同學們可以發表不滿的理由,如果所言合理可行,訓導長會接納並予改進;如果只是情緒性的不滿,他也藉這項溝通,使同學瞭解、體諒校方的用心。
此外,對經學校審稿單位認為言論失當、不得刊登在校內刊物上的文章,還設有「圓桌會議」——由作者、社團負責人、學生舉薦以為立場公允的老師及訓導人員,圍繞圓桌而坐,各自提出看法,甚至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待道理辯明後,再據以決定是否准予刊登。曾有好幾篇原被「封殺」的文章,經「圓桌會議」平反,而「敗部復活」。
在自由開放的風氣薰陶下,政大校園中討論風氣很盛,造就不少評論人才。目前在國內報章雜誌上寫評論文章的著名作家,政大畢業生佔很大的比例。今年四月,「政治家」雜誌選出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政論家,其中有半數是政大校友。

歐陽校長長於處理校內財政,上任五年多來,積極增建房舍與添加設備。(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激進與穩健應取得均衡
芮訓導長離職後,由閻沁恆接任,學生以為他的作風較為保守,但一般仍認為他平和、明理、不訴諸權威、且極愛護學生。
閻沁恆說:「任何社會,一定要有激進和保守兩種勢力,才能維持安定與合諧。在學校裡,同學們是『初生之犢』,做事較不考慮後果,屬於激進的力量;訓導人員基本上就應扮演穩健的角色。重要的是,激進和穩健兩種力量,必須能取得均衡。」
為了使這兩種力量取得均衡,閻訓導長自民國六十六年上任後,便將「圓桌會議」擴大,並改為常設的「課外活動諮詢委員會」,由校內九位教授組成。凡同學和訓導處有事意見不合時,便交由委員會處理。委員會立場中立,公正執言,並設法使雙方達成協議。
近兩年來,各大學校園活動普遍較為沉寂,政大也不例外。政大目前約有一百個學生社團,但甚少出現「聲勢浩大、參加者踴躍」的活動。
閻訓導長分析說:「十年前,我國外交上的問題,如釣魚台事件、中日斷交等,激起青年學生愛國及參與的熱情,一時政治性社團蓬勃發展,同學們對邀請學者專家或政府官員來校演講、開座談會、辦政論雜誌等活動極為熱中,保釣時甚至自動集體到美、日大使館和平示威。後來,這股激進的愛國熱情,逐漸平緩、落實下來,轉移為對鄉土、對同胞的關懷,各大專院校紛紛組成社會服務隊,利用寒暑假下鄉服務。」

由舊校區通往後山新校區的「渡賢橋」。下面是原來的小橋,已經棄置不用。(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鼓勵同學多辦活動
服務隊雖照常下鄉,但這類活動已有走下坡的跡象。「由於舉國上下的努力,我們已從風雨中逐漸穩定、堅強,外來刺激減少,同學對政治、社會的熱情也逐漸冷卻。而且,隨著工商發展,人們的價值觀漸趨功利,同學也受影響,不再有那種關懷、投入、參與的熱情;社會上又有許多新鮮事物吸引他們,使他們不再把全部心思放在校園內。」
因此,目前校園中,「就業須知」、「出國留學須知」一類被認為聽了「有用」的演講活動,場面最熱絡;許多分析政治、討論社會問題的座談會,常是門可羅雀。每個社團都為招收不到新社員煩惱。
閻訓導長說:「社團最大的功能是訓練同學待人、處事、組織、領導、判斷的能力,做好踏入社會的準備。任何社團活動,都值得同學參與。」
為提高同學的參與興趣,閻訓導長除提供經費援助,鼓勵社團多辦活動外,還時常為同學「出點子」,提醒他們目前有些什麼熱門話題,可以辦些什麼活動。

政大的餐廳辦得頗成功,供應師生衛生、經濟又可口的餐飲。(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親愛精誠,紀律嚴明
雖然校風逐漸趨於自由開放,但政大仍保持部分承繼自黨校的精神,如有紀律、團結、做事踏實等。
政大實行導師制,每班每週固定要上導師課。「導師課」不是什麼嚴肅的課程,而是師生溝通、聯誼的機會,上課時或由導師談談做人處事的道理,或讓學生自己安排活動,如:邀請學者專家或傑出系友到班上演講、參觀某些單位、甚至到後山烤肉、煮大鍋菜。
水乳交融的感情以班為基本單位,進而擴及全系、全校,確實做到「親愛精誠」。在社會上,政大校友的團結與相互提攜十分有名,校友會組織緊密而蓬勃,活動舉辦相當頻繁,也都得到校友的熱心支持。

文理學院辦公室:天放樓。(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校風篤實,以小處做起
最近政大訓導處發給每位導師一本「國民生活須知」,希望老師利用導師課時間,藉書中內容為基礎,舉實際生活的各種情況為例,提醒同學注意生活禮儀問題。
對大學生講授「國民生活須知」,或許有人不以為然。但歐陽校長認為:「以前我們傳統的家教都很嚴,自小就被教導尊重和實行五倫的道理,許多待人處事的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實踐,所以學校教育中,不須特別強調。但現在一般都為小家庭,家長忙於工作,對子女的教養心餘力絀,難免有疏失,因此很多人上了大學,連最基本的應對進退都做不好。『國民生活須知』雖然都是些生活細節,其實是實踐一切大道理的基礎。」
政大學生多半是聯考時前幾志願考上的,也算是優秀的青年學子,他們或許沒有很高的才情,但深悉「勤能捕拙」之道,原本就屬於「苦幹實幹」型,再加上校風的薰陶,就更能實事求是。
政大辦學十分嚴謹,法政科系是學校的主流,畢業生多自然投入政府機關服務。全國的公務員中,政大校友佔很大的比率。

企研所與電腦公司建教合作,由廠商免費提供電腦設備,供師生使用。(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企研所內論辯成風
企管研究所也是政大的招牌研究所之一,每年招收四十名新生,有各校菁英七、八百人應考,極難考取。若有人同時考取數個同類型研究所,幾乎都選擇了政大企研所。
企研所成立於民國五十三年,是國內性質相近的研究所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無論師資、課程安排、教學計畫,都已有一套完善的系統。
在現代社會中,各行各業都需以企業化方式管理、經營,因此企研所招生時就分法商與非法商兩組考試(考試科目共有六科,僅一科不同,法商組考統計,非法商組考微積分),所內學生除了原就念商業相關科系外,還有各校電機、機械、工程等科系畢業的高材生。
由於學生背景各異,大家對人、對事都有不同的觀點,也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而企研所學生又均以擔任決策者自許,都希望自己的見解為大家所肯定,因此所內討論成風,甚至辯論激烈,形成該所的一項特色。這項特色在前年開始招收「企業家班」後,就更明顯了。
企業家班採甄選方式,由具學士學位的青年企業家中甄選,每年招收廿名。他們的理論基礎可能沒有所內正規研究生深厚,但深具實務經驗,能提出許多實務與理論的矛盾衝突之處,使得原本就愛論辯的研究生又增加了許多話題,討論的風氣就更盛了。劉水深所長說:「所謂『真理愈辯愈明』,在論辯過程中,學生與老師都得到不少啟發。」

以草地剪成的「親愛精誠」四個字,是政大的校訓。(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企管學問大
企研所的設備也是同類型研究所的翹楚。譬如有很好的電腦設備,除供教授、同學研究之用,還用來輸入各類論文,使資料處理電腦化。這麼好的設備,想必需要可觀的經費,劉所長卻說:「我們使用電腦,從來不需花錢。」
原來目前電腦的銷售普遍碰到一個難題:很多公私機關花了大筆經費購買電腦後,卻不知有效利用,因此對電腦的效能存疑,缺乏對電腦設備汰舊換新或添購的興趣;新興公司也難免受到影響,無意購置電腦。
劉所長知道這種情況後,便與一些大電腦公司接觸,雙方合作,培養國內使用電腦的人才。兩年前,企研所開始與一家電腦公司建教合作,由對方提供電腦設備,供同學使用;同學則為他們設計客戶所需的各種程式。對企研所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對電腦公司而言,這也是為打開銷售市場,必要且值得的投資。
企研所學生還有很多實習機會,主要是接受各單位委託,以企管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為業者在管理方面進行「輔導」,如解決管理問題、建立管理制度等。
「企業管理」是目前很熱門的名詞,幾乎大小機構都標榜以企管方式經營,究竟「企管」是什麼?
劉所長說:「簡而言之,企管是一個經營者,運用心理學、統計學、顧客行為研究、財務研究、市場管理等專門知識,做成決策,使企業有效利用本身資源,對外滿足顧客需要,對內讓員工有成就感,工作情緒高。其實,這也是一體兩面的事,員工士氣高,自然生產力高且產品精良,也就能令顧客滿意。」

新聞系的攝影棚,設備可與電視台的媲美。(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新聞系是校內很突出的一系
新聞系是政大很突出的一系。它居全國新聞教育的領導地位,很多學生都是以第一志願考上的;他們普遍較外向、活潑,在校中很活躍;他們也擁有全校唯一的系館——新聞館,館內攝影棚的設備,足與三家電視台媲美。
新聞從業人員需有很廣博的知識,因此新聞系開的課既多且雜,除新聞專業科目外,還有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然科學概論……等。系主任賴光臨說:「我們希望透過課程安排,培養通才。」
由於所學「博而不精」,新聞系學生也被批評為「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不很懂」。前兩年,報界且一度愛用專才,不愛用通才。如喜進用以經濟系畢業生採訪經濟新聞、法律系畢業生採訪法律新聞,而不大用新聞系的畢業生。但半年後,各報又發現還是科班出身的記者潛力較厚、整體的表現較佳,因此又紛紛回頭,再用新聞系畢業生。

圖5:醉夢溪如今已填為草地,這番溪畔攝影的鏡頭,只能留待追憶了。(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傳播工作者應以通才為宜
賴主任說:「科班出身的新聞人員,在開始採訪某類新聞時,也許比具專業知識的人吃力,但因他已有一般社會科學的基礎,又受過專業訓練,『新聞鼻』較敏銳些,能迅捷地感覺、判斷出什麼消息有價值,因此半年後就能進入情況,長遠的表現亦未可限量。可見新聞教育訓練通才是正確的。」
話雖如此,但新聞系仍希望每位「通才」,另具一項專長。因此,系上分成:廣播電視、編輯採訪、公關廣告及英文四組,每組學生除應專精發展外,並規定每個學生要由政治、法律、經濟、教育……等八個輔系中,任選一項,並修滿廿個學分,才得畢業。

新建的體育館,落成不過二年,設備堪稱獨步全國。(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實習機會多,發行全國第一份社區報紙
新聞系學生的實習機會很多。大三時,每位同學都要參與出版「柵美報導」工作。柵美報導創刊於民國六十四年,是全國第一份社區報紙,每週出刊一次,採訪、編輯、廣告及發行,全由同學自行負責。
大三的暑假,同學可自行選擇,由系方推薦、安排,到各傳播機構實習。
大四時,英文組同學要出版英文刊物「前鋒報」。廣電組同學則負責製作每天中午「政大實習電台」播出的一小時節目,並與市政電台建教合作,製作、主持每周的「家在臺北」節目。
但仍有些傳播事業單位主管埋怨,新聞系畢業生理論懂得很多,然不諳實務工作,畢業後不能馬上成為「可用之兵」。對於這項批評,賴主任雖認為:「學校教育本就是扎根工作,實務經驗自有待工作中獲得。」但他自去年就任以來,仍針對這點力圖改進。
他首先調整課程,聘請數位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傑出系友,回系授課;接著,開始整頓「柵美報導」,改進內容,對學生的要求較以前嚴格;英文刊物「前鋒報」亦由每年出版一期增為四期。目前,又正進行與中華電視台的建教合作,每學期由同學們製作四個半小時的新聞性節目,在華視「新聞傳真」節目中播出。

每年五月廿日校慶運動會時,同學們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榮譽。(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國內唯一專門培育外交人才的學系
政大外交系,是國內唯一專門培育外交人才的學系。外交是一種整合性的工作,一位稱職的外交官,需具備:端正的儀表、良好的外語能力、豐富的知識、敏捷的反應、適度的幽默感,對各國政、經、民情的廣泛瞭解,以及通曉各種國際禮儀。因此,外交系和新聞系有很多共同點,如學生活潑、所開課程較龐雜等。
但外交系學生,不若新聞系學生幸運,沒有許多實習機會。因此,他們時常邀請各國駐華使節及返國述職的大使到系上演講,並每年舉辦一次「外交周」活動,由學生扮演各國代表,正經八百地開起「聯合國大會」或「國際學生會議」,將所學實習一次,務使一切程序、言行、舉止都中規中矩。
系主任李偉成說:「外交人員要學的東西永遠學不完,即以參加宴會來說,中、西餐就各有不同的禮儀;其他一些細微末節,甚至車子的座位,也都有講究。……這些都得多多教給學生。」
或許是該學的東西多、課程涵蓋層面廣,因此也較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各項潛力,所以外交系畢業生很多後來走入他途或轉念別的研究所,表現甚至比科班出身的還好。如現任新聞局長宋楚瑜、國貿局長蕭萬長、中國商銀總經理何顯重、國民黨北市黨部主委關中……,都是外交系友。其他在本行發展、表現傑出的就更多了。

由體育館遙望法學館。(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指南山下日新又新的大學城
幾年來的全力建設,政大校園的面貌已有很大的改變,例如:景美溪畔的垂柳,在興建河堤時已被砍伐;通往後山的「情人橋」,由於開闢後山校區,另建大橋而廢棄;杜母墓已無徑可通;醉夢溪填成一片草地……,當年的「政大八景」,今已渺不可尋。
但現在的學生,另有他們的天地。環繞校區的河堤,是最好的散步場地。黃昏時,迎著習習涼風,可遠望夕陽彩霞,也可俯視操場上活動的同學;若能有好友為伴,談古論今,不知有多麼愜意。校內草地面積的增加,也提供同學聊天、休閒的好場地。
政大在臺復校,迄今剛好滿卅年。卅年來,政大的校地擴大了、教室增加了、設備更新了,師生也都是一代新人換舊人;不變的是,校區內仍保有木柵經常的蒙蒙細雨,及樸素、團結、實事求是的傳統校風。

舊女生宿舍於七年前改建成現代化宿舍大樓,內部設備進步且完善。

坐在窗邊看書,初冬的陽光照得人暖洋洋的。(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體育館中有設備良好的韻律教室,圖為體育課選韻律組同學的上課情形。(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男同學最愛在操場上打球運動,黃昏時沐著夕陽餘暉,別有一番滋味。(李影/張維亮/胡福財)

醉夢溪填為草地後,也是同學們最喜歡的聚會、聊天場所。(李影/張維亮/胡福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