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雕行銷台灣
約20年前,洪新富開始紙雕台灣特有生物,例如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黑熊、台灣深山鍬形蟲等,已累積十餘款。
何以開啟紙雕台灣特有生物?他說,1992年首次出國參展,在無邦誼的比利時展場看見大面國旗,內心相當感動,因而思索該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後來靈光乍現,想到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就是特有種生物,於是投入創作,某次赴海外參展,索性將最愛的昆蟲紙雕佩戴在身上,讓觀眾辨識他的作者身分。
「奇蹟發生了!」洪新富因昆蟲紙雕,開啟了在展場與觀眾互動模式,在地鐵站也引來路人側目,互道「HOLA」,因而決定創作台灣特有生物紙雕系列並推動生態保育觀念。
櫻花鉤吻鮭變成紙雕魚?不行!
洪新富紙雕的第一件台灣特有生物為保育類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初期「看圖製作」,還將成品郵寄到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請專家鑑定,來回多次修改,專家勸他:「乾脆命名為『紙雕魚』就好了。」
有實驗精神的洪新富鬥志更高昂,「不行,我一定要挑戰,不然請教專家幹嘛!」於是購買生態攝影圖輯,深入研究生物特徵,才發現誤將複鰭當背鰭、魚背沒有弧線、頭也做小了,經多次修飾,前後共花15 個月才挑戰成功。他展示作品時自信地說,「獲得專家肯定才敢發表。」
2002年他帶著櫻花鉤吻鮭紙雕遠赴加拿大展出,還吸引溫哥華當地某博物館館長注意,隔年他獲邀,特地製作櫻花鉤吻鮭洄游造景組,展後贈予館方。他向我們展示櫻花鉤吻鮭紙雕時,將魚頭朝上解說:「櫻花鉤吻鮭真的很像台灣,頭寬尾尖、中央山脈、花東陡峭、嘉南肥沃。」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助理研究員楊正雄說,櫻花鉤吻鮭是台灣特有亞種魚類,是世界少有分布在亞熱帶地區的溫帶冷水性魚類,僅見於大甲溪上游,一般認為是冰河時期洄游到台灣後,因氣候與地形變遷而留存在台灣的陸封性魚類,推測可能與大甲溪上游河床坡降相對較緩有關。
楊正雄說,櫻花鉤吻鮭之名,呼應了其繁殖季節與美麗體表的獨特性徵,也是台灣最受矚目的淡水魚。牠的體側中央有橢圓形雲紋斑橫列,其上平均散佈許多黑點,因珍貴稀有性,加以分布範圍因人為開發而嚴重縮減,在台灣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往族群數量曾低於500尾。
但1970年代至今,政府持續推動櫻花鉤吻鮭研究監測、棲地保育與人為復育,近20年來雪霸國家公園接棒回河岸棲地、拆除攔阻壩體、擴大放流河川等措施,監測發現牠的族群數量與分布大幅回升,是台灣物種保育的成功範例之一。而洪新富創作的鮭魚紙雕栩栩如生,脂鰭特徵都保留,相當不容易。
「有像才敢大聲!」洪新富製作台灣櫻花鉤吻鮭紙雕,經特生中心專家鑑定才敢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