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縣大寮鄉,有一座佔地頗大、學校似的建築,被白色的高牆包圍著。建築前是一片花圃,大門上嵌著光亮的幾個字:「高雄監獄」要進入監獄,得先經過兩道鐵門,這兩道關卡嚴明的表示著:快樂、自由的世界被隔絕於外了。
首次踏入這裏的人,往往不能相信眼睛所看到的——這簡直像一座公園嘛! 監舍是一棟棟現代化的建築。在一棟棟建築之間,則有許多花圃,其中各種悉心培植的花卉正展現著嬌顏,如茵的綠草則令人想在上面打個滾。通往每棟建築的走道上空,也搭起了花架,讓藤蔓植物攀爬,為走道佈下一片涼蔭。
在走道上,不時會遇見身著藍色衣褲的受刑人,他們蓄著三分頭,有眉清目秀的年輕人,有面帶風霜的中年人,甚至有兩鬢斑白的老年人。

受刑人每天早上升完旗,還要一起做晨操。(曉陽)
報復主義已成過去
監獄是國家依法執行自由刑的司法機構,目前國內共有二十一所監獄,隸屬於法務部。高雄監獄是累犯專業監,並兼收重刑犯(刑期七年以上至無期徒刑)。目前這埵釣刑人一千八百餘人,全是男性。他們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每人的個性、年齡、教育程度與經歷各異,但卻都因誤蹈法網,經判刑確定後,而致身階囹圄。
雖說這是專收累犯、重刑犯的監獄,裏面卻無陰森恐怖的氣氛。高雄監獄典獄長王肇泰指出,過去設立監獄的目的,除了隔離犯罪者,使其不再危害社會外,還要讓受刑人在監獄中受嚴酷的待遇,以磨去他們的暴戾之氣。因此,監獄在傳統上總給人不愉快、甚至恐怖的印象。其中環境總是陰暗、潮濕、汙穢的,受刑人吃不飽、穿不暖,就是身患重病也得不到醫療照顧,每天還得做苦工,不時要受「牢頭」的鞭斥,多少人受不了這種折磨而致暴斃獄中。這是過去以報復主義為獄政主流常發生的事。
但時代漸漸進步,各種研究與人類生理、心理、行為有關的學術興起,人們的思想領域不斷拓展,對於許多事情的考慮衡量,都不再只以單一角度出發和以單軌進行,因而產生較開闊與寬厚的觀點。對於違法犯罪的人,現代人也能在痛心疾首之餘,願意以多種角度去探討所以致成的原因。有些專家們在觀察、分析後甚至發現,許多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是與他生長的環境有關,由是觀之,固然有的犯罪者是明知故犯,但也有不少是值得同情的。因此,如果僅是消極的剝奪其自由、懲罰其體膚,不但難以令其悔改,也許更增加其胸中的怨恨,出獄後做出更多、更大危害社會的事。
因此,今日獄政大都已從「報復主義」轉變成「矯治主義」。目前我國監獄的一切措施,都以「仁愛」為出發點,以關心、接納,來代替懲罰、排斥,期使受刑人在受到循循善誘的教誨後,能變化氣質,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因而自動地改過遷善,出獄後能擁有新生。
「矯治主義」的獄政方向,除了提供受刑人整潔、合理的生活環境外,還包括:授以謀生技能,增加新生信心;設立學校,使繼續接受教育;依受刑人的不同狀況,做因材施教的心理輔導等等。

高雄監獄的一角,後面建築為健康中心。(曉陽)
授以謀生技能,增加新生信心
高雄監獄多累犯受刑人,王典獄長指出:會成為一再犯罪的累犯受刑人,平均說來,生長的環境都比較差,多半欠缺謀生的技能。他們平時生活在中下層社會裡,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對自己的生命亦常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庸庸碌碌,抓不到生命的方向,容易受到引誘而犯罪。如果一直沒有人引導他們、提昇他們的境界,出獄後,多半還會因同樣的問題再度犯法。王典獄長說:「為了要矯正犯人的觀念,使其成為身心平衡的正常人,我們把監獄變成學校、變成醫院,為他們的身心作積極有益的治療與輔導,並且授予他們謀生的技能,教給他們生活的知識及做人的道理,使他們逐漸能成為有知識、有見地、有技能的『有用』之人。」
高雄監獄在訓練受刑人的謀生技能方面,每一新收受刑人經調查後,根據各人的專長、嗜好及體能狀況,分配進入適當的工場,學習各種職業技能。這些工場計有:車床、縫紉、木工、藤工、塑膠手套、塑膠花、收錄放音機裝配、貝殼首飾等等。
其中電子、電工、技工三工場,有技能教授課程,並由監獄向內政部登記,被認可為技能訓練機構。每一位參加上課的受刑人,在課程告一段落時,都可參加內政部到此舉辦的丙等技師檢定考試。及格者由內政部頒發合格證書,出獄時,他們就是一位合格的技術人員了。由於這種證書對受刑人將來就業很有幫助,受刑人都用心地學習,每回參加考試,及格率亦幾達百分之百。
在其他工場學習,雖然不能領取類似的證書,但一手技藝也足以使他們日後在社會立足。有一位受刑人在寫給朋友的信上提到:「……我入獄後,很幸運地被分發在德四工學習,這是一個木器傢具工場。由於現在木工相當吃香,聽說每天工資總在七百元以上,因此我們都很認真,希望能早日『出師』,將來出獄後,就不愁不能賺錢養家了……。」
一位教誨師說:「有些受刑人過去由於身無一技之長,謀生不易,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對未來也不懂得打算。在這種心靈空虛的情況下,最容易被引誘、蠱惑,而致心生邪念、誤蹈法網。然而,法律往往是無情的,雖是一時把持不住,卻能導致事後痛悔亦無從挽回、甚至萬劫不復的境地……。」「被關進監獄之後,遠離了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心思逐漸冷靜、澄清,在教誨師的諄諄教誨下,對所犯的錯誤有所悔悟,人性中良善、求上進的特質逐漸被琢磨出來;另一方面,在擁有了知識與技能之後,生活有了憑藉,也對自己有了信心,逐漸就會認同一般人的價值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高雄監獄中車床、木雕、縫紉三工場的工作情形。(曉陽)
設立補校,施以完整學校教育
除了技能訓練班外,高雄監獄也設有補習學校。民國六十九年,法務部長李元簇指示國內所有監獄設立各級補校,使受刑人不致因服刑而中斷學業。尤其是要幫助因故失學、或過去沒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受刑人,獲得生活上、職業上的智能,並進一步改善他們的性情與操守。高雄監獄附設的「仁德補習學校」就在這種情況下成立。受刑人入監後,只要願意,都可依教育程度進入各級補校就讀,結業時發給結業證書,出獄後可據以升學或就業。
進入補校念書的受刑人,年齡和程度各異,但他們都對能再度接受學校教育而充滿感激。這群熱心向學的受刑人背後,也有不少感人的故事。
二十八歲,身高體壯,手臂上刺有一條青龍的林同學,是補校高一的學生。他聰明、反應快、成績很好。除了學校規定的教科書以外,他常託朋友寄來各種參考書,用心研讀,也常為了爭取時間看書,連午睡時間都捨不得休息。
問他何以如此努力?他黯然地說:「我從小失去母親,由父親一人辛苦撫養我長大。爸爸因為不識字,一生當中吃了不少苦,所以自我襁褓開始,他就殷殷盼望我能好好念書,最好能讀到大學,以光耀門楣。」
「可是我因為家境貧苦,年幼無知,受不了外界物質的引誘,國中時代就淪為竊盜,曾經數度進入少年感化院接受感化教育。這幾年來,不但未盡為人子的孝養之道,且常讓他老人家擔驚受怕。去年我又因案發入獄,不久後爸爸就因心臟病去世。我身在獄中,一切無能為力,這才驚覺到:再也沒有報答親恩的機會了。我痛心疾首,但又有何用呢?爸爸永遠也不會知道我愛他、思念他,想要改過學好、孝順他的心意了……。」
「後來我們補校的高中部開課,我突然意識到,只有重拾書本,好好念書,才能告慰父親在天之靈。」林同學不但打算要念完高中,將來出獄後還想考大學。他說,年紀一天天長大,就愈來愈能體會父親的期望是有道理的:唯有學識才是最實在的。擁有了紮實的學識,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並從而提昇自己的社會地位。

典獄長王肇泰經常從閉路電視上,觀看監獄內各管理員監督及受刑人工作的情形。(曉陽)
知識可啟發智慧
張同學,二十歲,長得眉清目秀,是一個富裕家庭的子弟,由於父母離異,家庭缺乏溫暖,他在上國中時,就學會了抽煙、喝酒、打架……,並結交了許多壞朋友,經常逞兇鬥狠,終致鑄下大錯,難逃法網。
他說:「過去我因怨恨父母親不關心我,所以故意做些壞事氣他們、報復他們。來到這裏以後,在教誨師及各種書本的引導下,我開始面壁自省……」在寧靜的環境中,他的心靈逐漸由濁而清,由動而靜,由靜而定而悟,他突然想通了許多事,覺得自己過去實在太幼稚、太任性了,以自暴自棄、浪擲自己的生命來傷父母的心,不是同時也在傷害自己?他說:「我已經浪費了二十年的生命,一事無成,到頭來關在獄中,又證明瞭什麼?……好在我還年輕,今後我打算把握時間,在獄中把中學課程讀完。」
在高雄市某國中教書,也在這裏兼課的邱老師說:「犯罪人在獄裡,隔絕了外界的誘惑,生活規律,可把全部精神放在書本上,所以成績都很好。」他又說:「尤其是一些覺今是而昨非的受刑人,他們在徹悟之後,特別懂得珍惜求知、受教育的機會。」
仁德補校的學生雖然少,設備卻相當齊全,電化的視聽教室、生物、理化實驗室……一應俱全。學生的書籍、簿本全由獄方供應,典獄長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

高雄監獄中車床、木雕、縫紉三工場的工作情形。(曉陽)
環境合理而開朗
為了達到「刑期無刑」的目標,高雄監獄還有兩項重要的措施:調查分類和累進處遇制度。調查分類制度,是經由直接、間接調查,及各種性向、心理測驗,了解受刑人的性向與心理問題,然後針對各受刑人的需要加以輔導。
累進處遇制度,則是對刑期一年以上的受刑人,斟酌他們的刑期,分四個階段給予不同的待遇。剛入獄的受刑人由四級犯開始服刑,如果表現良好,就有機會晉級。各級的處遇由嚴漸寬,階級愈高,處遇就愈優,自由度也愈大。刑期較短者,如升到二級犯,就可申請假釋,提早出獄。
受刑人住的宿舍有大房間與小房間,大房間住八到十人不等,小房間有四人住的、也有二人住的。
白天,房裏沒有人,大房間的地板擦得乾淨、光亮,受刑人的被褥則折疊整齊地堆置一邊。房頂上有一架大型風扇,另外還有浴廁設備。
小房間(等級較高者住的)內的設備就比較齊全些,房內有床和書桌,另外也有浴廁設備。
獄內的生活十分規律,每天的活動都按時間表進行。清晨,全體要參加升旗典禮,由受刑人自組的樂隊伴奏,然後是晨操。
升完旗,念補校的到教室上課,學技藝或做工的就到工場。中午有一段休息時間,可以午睡、看書報雜誌或看電視。下午,補校的學生亦得到工場做工,收工後,有康樂活動或戶外體育活動。晚上,他們都在寢室裏聽廣播、看書、寫信……。
每星期還有一次宗教活動,分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受刑人可依自己的信仰參加,並有傳道士講道。每月還有一次電影欣賞。

高雄監獄中車床、木雕、縫紉三工場的工作情形。(曉陽)
視個人表現給予不同的待遇
受刑人在這裡,書念得好的有獎學金;做工的可在成品售出後拿到盈餘百分之二十的勞作金,有人就將這些錢寄回給家人。平時表現良好的可以晉級,進而早日假釋。
這堛漕刑人不但沒有帶上手銬腳鐐,就是管理員也不帶武器。如此開放性的管理,高雄監獄卻不曾有逃獄或鬥毆的事件發生,整個監獄像一個和諧、寧靜的小社會。
典獄長王肇泰說:「我們管理受刑人,除法、理之外,也兼施愛心。管理員和教誨師都對受刑人有一份相當的尊重,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如果受刑人犯錯,我們會按程度施以禁止會客、獨居或送綠島管訓等處分,但絕不體罰。相同的,管理員要是有徇私或其他不當行為,一樣要受處分,我們也絕不寬容、包蔽。如此相互尊重,自然就很少有不愉快的糾紛。」
王典獄長的辦公室裡,設有閉路電視監視系統,他可以隨時從螢光幕上瞭解監獄內外的狀況及管教人員執勤的情形。
在組織上,高雄監獄分設:教化、作業、戒護、衛生、總務五科,各由學有專長的人員擔任工作。
教化工作由教誨師擔任,內容包括:教誨、教育與文康活動的輔導。
戒護工作由管理員擔任,負責管理受刑人的生活作息、接見親友及通信事宜。
作業科負責安排受刑人在獄中的工作,如有不合適,就為他們安排轉換工場。
高雄監獄對受刑人的衛生與保健非常重視。為維護受刑人身心健康,除於出入監時,實施健康檢查外,如在監期間感染疾病,亦可到衛生中心接受診療。在醫療設備方面,有牙科、X光室、手術室、檢驗室、心電儀超短波治療室等,一應俱全。另有四間病房,設有四十張床位。
總務科負責辦理受刑人的戶籍、保外就醫、呈報假釋、財務處理等事,並負責獄中的伙食。現在高雄監獄每人每月的伙食費為新台幣一千餘元,由受刑人中對炊事有專長者擔任烹煮,受刑人對膳食的營養與可口均表滿意。

監獄附設的補校裏,受刑人用功讀書,許多人還託朋友寄來各種參考書。(曉陽)
監獄中也有溫情
所謂「開卷有益」,書中有一個廣大、豐富的世界,可以增加知識、啟發觀念,更往往能生「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功效,因此高雄監獄的教誨師都建議受刑人多看書報雜誌,使他們不致與外界太過隔閡。並且鼓勵他們閱讀後多加思考,彼此討論心得;或將思後所得下筆為文,向各刊物投稿。在這種鼓勵下,獄中的寫作風氣很盛,每月都有近百篇的文章投寄出去。寫作素材多為自身的慘痛經驗,或日後自省的心聲,文筆雖不見洗練,但發乎至誠,十分感人,又有警世的作用,報章雜誌常予刊載。
受刑人過去多半做過不少危害社會的事,他們在有了愧悔之心後,本性中良善的一面逐漸抬頭,比方:同情、慷慨、互助等,在付諸行動後,一樣有不少感人的事蹟。
教化科長徐正光有一本很厚的本子,專門記載受刑人捐錢助人的事蹟。其中一頁上記有:「受刑人魏××在報上閱悉家住桃園的青年劉廣南,因車禍無錢動手術,一家六口又靠他維生,極為同情,擬從保管金(即家人匯來的錢和勞作金)中撥出壹仟元幫助這位需要幫助的人,請鈞長將此款以高雄監獄無名氏寄出……」
徐科長說:「也許是因為他們過去多半受過生活的煎熬,所以對遭遇困境的人特別同情。雖然往往是杯水車薪,也總是願意盡一己之力,熱心相助,而且不願留名。」他又說:「對獄中的同伴也是一樣,只要聽說誰家埵釦x難,大家總是湊錢相助。有的甚至寫信要家人過去幫忙……。」

補校內設備齊全的英語聽講實習教室。(曉陽)
待遇再好也不願做籠中鳥
也許有人會說,監獄生活不錯嘛!「坐牢」豈不是沒什麼好害怕了?其實不然。獄中環境再好,到底被圈在高牆之內,與外界隔絕——外面的廣大世界、不斷進展中的社會、千變萬化的世情,還有親情、愛情……,都被隔絕在外了,心中的關切、思念、參與的慾望、服務的心願……,都會交織成磨人的煎熬。
每到探親日,高雄監獄的會客室從早上八點開始,就坐滿了受刑人的家屬與親友,等待玻璃窗那邊出現他們掛心的人。
二號窗口,是一對訂了婚的男女,窗外的小姐執著話筒,輕聲訴著離情,窗內的人張大眼睛凝望他心愛的人,突然他開口說:「小莉,我還有七年,……七年的時間那麼長,對你來說太不公平了,……我看,我們還是解除婚約吧?」話未說完,兩人都紅了眼眶,兩雙淚眼相望,默默無言,看了真叫人黯然神傷。
在另一個窗口,一個年輕媽媽手中抱著個胖娃娃,娃娃拿著話筒開心地叫:「爸爸!爸爸!」爸爸在玻璃另一邊淚眼朦朧,他一定也想把這可愛的胖娃娃抱進懷中,緊緊地摟他、親他,但是他不能……。
年邁的老婦提著個大袋子,對玻璃內的兒子殷殷叮嚀:「天冷了,記得多穿點衣服,千萬別著涼了……。」兒子實難承受母親不易的愛心,只能握緊話筒,強顏歡笑道:「媽,我在這裏一切都很好,真的,一切都很好!」
最右邊的窗口是一對中年夫婦,太太說:「我照你的意思,告訴他們你出國做生意。也不敢帶他們來看你。……孩子們倒不疑心,只埋怨你怎麼不寄聖誕禮物給他們?……」夫妻倆相對,嘆了一口長氣……。丈夫說:「我實在對不起你,家、孩子都得靠你一個人了,你千萬要好好保重。……待我出來,我會好好補償你的……」
這種令人鼻酸的鏡頭和話語經常在獄中演現,也許有人會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但「人」基本上是相當軟弱的,很容易犯錯;而有些人因性情和環境的影響,又更軟弱些。所以在受刑人被關入獄中、償付錯誤的代價時,獄中人員往往對他們持有一份同情,而不致「惡之欲其死」。

圖書館內備有各種書報雜誌,供受刑人借閱。(曉陽)
「親園」綴起中斷的親情
在監獄外面,有一棟名為「親園」的漂亮建築,是供「一級受刑人」使用的「懇親宿舍」,可讓受刑人和家屬同住。
這座「親園」很像一個旅館,堶掖]備齊全,包括:床、櫃、被褥、電視、冰箱、衛生設備等。
有資格在此與親人同住的「一級受刑人」,指的是在獄中表現良好、積分高、距假釋時間已近的受刑人,為了使他們在出獄以後,能迅速被家人接納、並適應社會的一切,所以特為他們安排與親人有較長時間相聚的機會。
依照監獄的規定,晉升到一級的受刑人,每月可有一個禮拜在「親園」與妻兒同住。下午五點後,受刑人可以「外宿」。第二天早上八點鐘,再回到獄中,參與各種活動。
受刑人進入「親園」後,大門會上鎖,受刑人和他的親人在屬於他們自己的房間內活動,如果需要什麼,可託管理員去買。這種安排在基本上仍是受到限制的,但可與親人相聚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他們仍十分珍惜。
這所具有人情味與溫馨氣氛的「親園」,共有九個套房,夠資格的受刑人,不僅可在這裏尋回他們渴盼已久的親情,並對他們的重新回到社會,增加一份信心。

每個星期受刑人可以開一次康樂會,由同伴們自己伴奏,大家輪流表演節目。(曉陽)
不和監獄說再見
有人不禁要問,犯過罪、坐過牢的人,在獄中已有一番痛悔;在離開牢獄後,有沒有良好的表現?從事獄政工作三十餘年的王典獄長說:「在獄中時,經由教誨師苦口婆心的勸導,受刑人大多能蛻去戾氣與妄念;在出獄後,確能改過遷善、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也不少。但是我們不能表揚,因為無論如何,坐過牢總被認為是件羞恥的事,我們想幫助當事人忘記過去、重新做人,怎麼好去揭這個瘡疤呢?」
獄政工作者總是竭盡心力,默默感化受刑人,期能幫助他們改過自新,重拾自信,進而力爭上游。當他們有一番成就時,不能表揚宣傳,只有默默地祝福,當然,更有無限的欣慰。
走出監獄,必須穿過進來時的兩道鐵門,擔任警衛的法警只對客人笑笑,沒有說「再見」。原來,這是這兒的規矩,誰會願意和監獄「再見」呢?

受刑人用膳的情形。(曉陽)

下午收工後,每個工場輪流在籃球場舉行球賽。(曉陽)

為了讓受刑人出獄後,能迅速適應社會和家庭生活,高雄監獄特蓋了一座「親園」,讓表現良好、即將出獄的受刑人,每月和家人同住數天。(曉陽)

「親園」房間內設備齊全。(曉陽)

在會客室裏,隔著玻璃窗,受刑人只能以電話和家人交談,受刑人聽見嬌兒聲聲呼喚,眼見孩子一日日長大,而不能盡教養之責,心中總有無限愧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