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穿梭陰陽的鬼魂,如同身影,映照出的是人們心中幽暗的秘密。(薛繼光)
七月鬼月,鬼門一開,陰陽相會。豎起燈篙,招鬼普渡。來客會是什麼樣的鬼呢?形色枯槁的孤魂野鬼?美艷多情的女鬼?蹦蹦跳跳的殭尸鬼?還是伸著長舌、挺著大肚找替身的吊死鬼、溺死鬼?

為何中國人鬼戀的故事,總是「女鬼愛書生」?圖為電影《倩女幽魂》劇照。(衛視電影台提供)(衛視電影台提供)
在中國的封「鬼」榜上,哪些鬼曝光率最高?哪些鬼最上鏡頭?這些鬼的上場,又隱藏著中國人什麼樣的心事與祕密呢?
美若天仙、不沾一絲鬼氣的聶小倩在案前提筆做詩,「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小倩停筆思索著最後一句,卻被姥姥打斷、喚她前去伺候。在外觀看的書生寧采臣走到案前,接下了最後一句「只羨鴛鴦不羨仙」。霎時,原本荒蕪的水池,綻開了一朵朵的荷花,原本無色黑白的影片,蛻幻出一片生氣色彩,展開了書生與女鬼的一段浪漫情愛。
心靈的黑箱子
「鬼故事,是一口中國人『心靈的大黑箱』,宣洩著被儒家所壓抑的『幽黯意識』,」擅長鬼故事解讀的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王溢嘉指出。
從歷代的筆記小說,到今天的電影、電視。不同時代的鬼故事,以不同形式的大眾媒體,讓鬼魂現身說法。
小說、電影的作者是個人,然而這一部部「鬼話交響曲」的「樂譜」來自民間,作者不過是一個演奏者罷了。
鬼故事反映著社會大眾的心思、文化和生命。於是平平是鬼,中國鬼和洋鬼就是不一樣。鬼魂無形無體,鬼的形象其實來自文化的剪裁。打開這只裝滿鬼魂的黑箱子,首先登場的女鬼將替中國人唱些什麼戲呢?
自古女鬼愛書生?
導演李翰祥在民國四十九年所拍攝的《倩女幽魂》,經過香港導演徐克重拍後,叫好叫座,又拍了兩部續集。這使得來自《聊齋誌異》的「聶小倩」,成了最當紅的首席女鬼。
不論是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清朝的經典鬼故事聊齋,甚或鬼導演姚鳳磐的眾多鬼電影,所有的鬼故事千篇一律都是「女鬼愛書生」,從來就沒有一部男鬼愛上美少女的故事,也不曾有男鬼、女鬼相戀的畫面出現。
這第一個答案,是因為寫故事的是書生,看故事的也是書生,男主角自己不想當鬼,那鬼的角色,只好讓給女主角了。更何況,女主角一旦變成了鬼,幻想空間更大。
在人類的心目中,幾乎鬼都是可怕、醜陋的。中國也不例外,看看中國的「醜」字,就歸在鬼字偏旁。
然而女鬼偏偏相反,個個「姿顏服飾,天下無雙」,「紅裙翠袖、步步生蓮」,「笑彎秋月、羞暈朝霞」。除了姿色「過人」,大多還來自富貴人家、才藝雙全,性情溫柔癡情。男主角則在故事中,從「怕鬼的凡人」搖身變成「救鬼的英雄」。
美麗、才情又熱情
例如聊齋故事中的聶小倩,經寧采臣挖出白骨,葬在家旁之後,一早就給寧母端水梳洗,然後操持家務,深得老人家喜愛。寧妻過世後,她還為寧采臣生了一個兒子。你看,中國的鬼不但有情有義,而且「相當的有活力」,一位看過倩女幽魂電影的英國人表示不可思議。在他印象中,英國的鬼大多是「死氣沈沈」的。
最超乎常理的是,每一位系出名門、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一旦變成女鬼之後,不僅勇於追求情愛,更是「性」情大變。先是主動搭訕,跟著就「自薦枕席」、「夜夜春宵」。「看起來是女鬼性致勃勃,需要男人安慰她們。其實性致勃勃的是男人,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的色慾投射在不必受理法約束的女鬼身上,」王溢嘉指出。
如此看來,與女鬼相戀可真是滿足了男性的所有幻想。才貌過人、熱情如火,人財兩得之後,還不必負責任。因為在中國人「人鬼殊途」的前提下,只要這個男主角還算是個「好男人」,等到他嚐盡一切甜頭,女鬼終究還是會被驅回陰間。像聶小倩這樣能夠起死回生、重新為人的女鬼則少之又少,更遑論共組家庭、恩愛一生了。
幽闇社會的出口
中國筆記小說中女鬼特別多,也因為在傳統父系社會中,女性經常受到不公的對待,像是遭男性遺棄、遭婆婆虐待等。在找不到出路之下,除了以「壞人死後被打入地獄」安慰自己;變成厲鬼,直接報仇雪冤更是大快人心。
流傳台灣最廣的「林投姊」,就是清朝移墾時的一齣悲劇。傳說林投姊的丈夫是從唐山來打拼的官差,奉役期滿後,卻自己帶著金錢回唐山。在那個女性無法自主的時代,被遺棄的林投姊於是在林投樹上上吊,最後藉著好心人的幫助,鬼魂過海找到了丈夫,附其身上,以幽細淒慘的聲音,向人哭訴她的不幸遭遇,最後借丈夫的手砍殺他自己。
這樣的故事,每個時代都有。唐傳奇的「王魁負桂英」、「霍小玉傳」,都是癡情女遇上負心漢。曾經山盟海誓、恩愛有加,一朝取得功名後,則嫌棄舊愛,另攀高門。苦守誓約、哀傷飲泣的女子除了變鬼,又能奈他如何?連《水滸傳》中,黑臉宋江那紅杏出牆的嬌妻閻惜姣,在被丈夫砍殺後,都能回到陽間活捉她的情夫張三郎,可見女人確實不如女鬼有力量。
「所有女鬼電影總是四部公式,由男女相愛、男子變心,到女子含恨而死,最後化鬼報仇,」擔任金馬獎評審的姚慶康表示。
那為何女鬼的樣子也顯得公式化?總是披散長髮,蓋在慘綠的臉上,一身白衣飄來飄去?
「白衣服是古代女子的『內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組長阮昌銳解釋。古代女子出嫁時要穿白色衣服在內,新婚之夜後,妥善收藏,等到歸天之日再穿上,以象徵女子的貞節。此外,白色在中國有喪事、死亡的意義,所以造成中國女鬼都穿白制服;反之,西方的鬼則以穿黑衣服居多。

在中國人祭祀祖先的觀念下,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渴望超渡,以得來生。(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其實,觀看今天眾多的說鬼節目或鬼小說,女鬼已經有了不同造型。有的穿洋裝、有的穿長褲,和現代人的模樣類似,畢竟時代不同了,新鬼也有不同的流行。而女鬼披髮青臉,其實只有在嚇人時,才會「變臉」,剛出現時都是衣著考究,儀態萬千的。男人最補
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的王溢嘉,對為何都是女鬼找上沒有女伴、寂寞的男人,還有一套相當「煞風景」的看法。「根本源頭在於男人會夢遺,」王溢嘉說。
向來許多研究鬼魂的學者都認為,鬼的出現始自於「夢」。人類的老祖先面對夢中所見逝去的親人、陌生人,就以鬼魂來解釋。而男人在夢遺之前大多有夢見美女的前奏,這個夢中陌生的女子,就是女鬼了。王溢嘉以男女生理反應不同來解釋女鬼愛書生的道理,並補充以中國人「採陽補陰」的觀念,來加強他的論點。
在魏晉時代《列異傳》中,有這麼一則故事。一位談姓書生四十無婦,夜讀詩經,忽然一位年方十五、六的妙齡女子出現,自薦枕蓆、結為夫妻。但特別交代談生:未滿三年,千萬不可以燈火照她。
當他們有了一兒之後,一天夜裡,談生忍不住趁女子睡著後,掌燈偷視。驚覺夜夜同枕共蓆的老婆「其腰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
另一則清朝「周瑜廟枯骨」的故事中,女鬼在與書生交歡半月之後,眼窩已長出新肉。似乎身為「陽中之陽」男性的精液,可以使「陰中之陰」的女鬼「肉白骨」。這也是何以小說中的書生在靡無虛夕之後,跟著就「體弱氣虛、真元耗盡」。
中國古老醫書《千金方》中,有一段話說「入孤獨而思交接,損人壽,生百病;又鬼魅因之共交……精損一當百」,明白指出男人是女鬼的一帖「大補藥」。相反的,女人為陽中之陰,本身補不了陰中之陽的男鬼,因此,在我們的傳統中,就沒聽過男鬼與女子交歡的故事。
女鬼的自力救濟
在中國父系社會下,女子的牌位是放在夫家,並不進入父家的宗祠之中。若是單身而亡,那就沒有個去處了,成為民間俗稱的「姑娘仔」;沒有歸宿。
身為一個姑娘仔,有的父母將她安置在一般寺廟之中,或是姑娘廟中,由神職人員代為照顧。其他的,就得「自力救濟」,想辦法嫁人。「女鬼與書生的故事,反映著一種廣義的冥婚觀念,」王溢嘉表示。我們從幾個特別有名的人鬼戀,都可發覺這樣的骨子。
例如那個自動找上談生,又生了一個兒子的女鬼,因為談生拿燈火照她,而不得不人鬼兩分。臨去之前留給談生一件珠袍,當談生把珠袍拿到市街典賣時,被一大戶人家買走,並發覺是故女墓中的陪葬品,於是抓起談生拷打。幾經折騰,女鬼之父終於相信此事,以談生為婿,完成了女鬼陰間、陽間完整的冥婚手續。
此外,諸如聶小倩,或是「牡丹燈籠」中的艷鬼符麗卿也都是無人問聞的枯骨。聊齋中的「公孫九娘」,女鬼九娘與書生成婚後,悲戚的告訴書生「千里柔魂,蓬遊無底……,幸會一夕恩義,望收兒骨歸葬墓側,使得百世得所依棲,死且不朽。」這一番懇求,指出了人鬼戀背後的祭祀觀念。可憐,在傳統社會下,連女鬼也無法獨立生活。
流浪鬼,垃圾鬼?
有人供養祭拜的鬼,安心地歸於極樂世界,不會四處作怪;所以讓人看見的鬼,其實只有一種:就是沒人祭祀或凶死的「孤魂野鬼」。在早期拓墾社會,瘴癘叢生的台灣,俗稱好兄弟、萬善公、有應公、大眾爺的都是「孤魂野鬼」。
台灣話稱這類孤魂野鬼為「骯髒」,國語則說碰見了「不乾淨的東西」。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在「中國鬼的宇宙觀」一文中解釋,這就是代表「沒有秩序的東西」;沒人拜、沒人管,於是到處害人。中元節普渡的就是這一大群沒有人餵養的餓鬼,希望他們酒足飯飽後,安心離開。清明掃墓時,人們也會分點祭品,撒在四地,總是餵飽了祖先,也不忍一旁的流浪鬼餓肚子吧!
流浪鬼靠著陌生人的接濟,有一餐、沒一餐,況且東飄西盪、無家可歸,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找個人來依靠。於是沒有子嗣、斷了香煙的男鬼,只要「討嗣」,讓家族過繼一個兒子來供養他即可,不必來騷擾陽間淑女。
奉養祖先鬼
在中國人「祖先崇拜」的傳統下,祖先鬼與我們很親近,只要他們衣食無缺,了無牽掛,就會在另外的世界中安居樂業,庇佑子孫。近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把祖先遺骨葬在山洞中,和平共處。中國人把大地寫作「塊」,也就是說我們所踩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先人的血肉。
然而有些祖先鬼,偶爾還是會跑出來。在《夢ㄏ雜著》中,有一個精於堪輿之術的書生,一天因探尋一個龍穴而來不及下山。正徬徨的時候,一位手腳浮腫,拄著杖的老人家邀他到「寒舍」過夜,書生跟著老人家走到一間四壁陰溼、積水未乾的屋子。
老人家告訴書生,他原住何方,家中有何人,因為喜歡山林,所以孩子們為他蓋了這間別墅。想不到才住沒多久,山中出水淹入屋內,害他雙腳泡水,得了風濕。老人家請年輕書生,明日路經他家,通知他兒子一聲。
隔日天亮,書生讓陽光給曬醒,發覺自己正趴在一塊墓碑上。於是便到老者家中告之所遇,好讓他們替老人家另覓佳墳。
碰到這樣墳墓淹水,屍體遭樹根穿過,或是子孫久未祭拜,使得祖先鬼缺少銀兩度日等,「靈魂受擾與不安」的困境時,祖先也不得不現身了。

祖墳環境有變,先人託夢示意之事許多人都聽過。這次賀伯颱風災情重大,不但生者受害,連祖墳也遭殃。(薛繼光)
這除了訴說中國人的宗族祭祀觀念牢不可破之外,也說明中國鬼的生活仰賴生人支援,並且和生人有相當密切的往來。直到今日,民間還有燒冥紙、燒汽車、洋房,甚至電腦、眼鏡給死者的習俗,最妙的是,還有愛打麻將的先人,託夢要求子孫給他燒上一副紙麻將。西方也有許多祖先鬼出現的鬼故事,但是很少聽說回來要東西的。有魂無魄? 有魄無魂?
中國民間認為一個人有所謂的「三魂七魄」,在台北行天宮義務幫民眾收驚的歐巴桑,總是持香在民眾前後比畫三下、七下,就是將人們因受驚而飛散的魂魄重新安置好。將魂與魄排列之下,可以做出四種組合:有魂有魄的是「活人」,無魂無魄的是「死人」;有魂無魄的是「鬼」,無魂有魄的是「殭尸」。
一個充滿活力的人,魂魄俱全。「魂」是人們思考、感動、記憶等精神活動的依據,所以我們常罵精神不集中的人「魂到哪去了」。「魄」則是運動、成長等肉體活動的動力,所以我們說要鍛鍊健康「體魄」。
有魂無魄的鬼,有著生前的感情記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然而他們在形體的機能上卻非常微弱,他們不吃人間的食物;沒有重量、體溫,渡水無聲,沒有影子;走路輕飄飄的,甚至能飛天遁地、穿牆而過。所以女鬼總是非常「飄逸」,而「不食人間煙火」。
相反的,有魄無魂的殭尸,不但無法動之以情,甚至是「六親不認」、見人就咬的「行屍走肉」。殭尸的肉體的機能特別旺盛,不但頭髮、指甲會繼續長長;僵硬的肢體有過人的力量,能破門而入。因此電影中的殭尸總是穿著清朝官服「活蹦亂跳」,而且「大口喝血」。
做官的變殭尸?
為什麼殭尸都穿清朝滿族的官服呢?難道是民族意識作祟?或是百姓對為官者的洩憤方式?其實都不是,只是因為殭尸們沒有一個具有聶小倩閉月羞花之姿,因此只好穿些好看的衣服、引人注意。
早期鬼導演姚鳳磐「湘西趕屍」中的殭尸,就穿得十分樸素。不過共通的是,殭尸們都喜歡穿著前朝的舊衣服出現,像是清朝的殭尸故事中,殭尸就做明朝的儒生打扮,這表示殭尸是一種「年代久遠、死了很久的東西」。
在鬼的族群中,殭尸常被排在門外,但卻常有人以「中國的吸血鬼」來比喻殭尸。事實上,中國的殭尸和西方的吸血鬼不盡相同。吸血鬼在冷峻的外貌下,有著一絲動物性的狂野,與殭尸不一樣的是,他們擁有累世的記憶與知識,深深吸引那些受害的女士,雖然她們生命正隨血液被吸光而消失,然而在快樂與死亡的交疊下,似乎顯得心甘情願。
按照道理,除了不講理的殭尸,中國鬼是恩怨分明的,有仇報仇、有恩報恩。但對溺水、上吊、自殺、車禍、難產等死得冤枉的人而言,卻找不出一個肇事者,因此在頻頻出事的地點,就有替死鬼找替的說法流傳出來。替死鬼的產生,是一種「困境」,顯現出人們對生命的無奈。
破解替死鬼 的符咒
世界上許多民族至今仍認為,死於「非命」是不祥的。尤其是自殺者,靈魂將受罰,不得上天堂;不得投胎轉世,對鬼最大的懲罰,莫過於此了。許多西方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國家,法律中明文規定「自殺」有罪,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也是一種勸人「珍惜生命」的觀念。
還有一些人死得很悲憤,然而逼使他們走上絕路的人,在禮法上卻是他們不應該尋仇的對象,例如虐待媳婦的婆婆,或是不忠實的丈夫等。「有的替死鬼不是替冤鬼死,而是替權威人士開脫的代罪羔羊,」王溢嘉分析。
然而,並非所有的冤鬼都會「找替」。像是一位好心的水鬼,因不忍心以無辜者的生命,換取自己的重生,幾次放棄投胎的機會,最後終於由水鬼昇任為管鬼的城隍爺,打破了替死鬼找替的惡性循環。而民間信仰中「超生」、「普渡大會」,中元的「放水燈」,都試圖在為冤死鬼打開一條生路。
人生不滿百,長懷千歲憂
在歷史的長河中,詩人們高歎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浩浩陰陽移,生命如朝露」。人類最深沈的憂傷,莫過於生命的有限。
喟歎之餘,終歸還是一死。在求永生不得之後,人們轉而關注死後的世界,並藉著鬼故事,說出自己的恐懼,描繪出生命的理想境界。民初作家周作人說「聽人說鬼,實等於聽其談心。」人要什麼,就想像鬼要什麼;用鬼要什麼,來肯定人要什麼。
佛家認為,人死之際,看到的東西,都是他想去擁抱的。若不能修行,將受困在這最後的意念、執著中,沒完沒了。鬼的出現,背後終歸只有一個原因──靈魂的不安,於是只能在幽闇的鬼世,無盡的飄蕩。
看芸芸眾鬼,男鬼擔心沒有子嗣祭拜,女鬼陷於愛恨情仇的苦痛中;老鬼墳地淹水,睡不安穩,替死鬼冤情無處可報,四處找人替代……。鬼的出現,反映著生命的有限;鬼的悲哀,呈現著人們的可憐與執著。
清代鬼故事經典《子不語》中,說著有一個吊死鬼趕著去找替身,上吊的繩子卻叫一位「豁達先生」給撿了去。吊死鬼在嚇唬豁達先生不成之後,只好低聲乞求先生轉告她娘家為她做道場,延請高僧多唸往生咒,以求重生。這位豁達先生笑說「你要高僧我就是,我來替妳唸一篇往生咒吧!」說罷,便高唱「大好世界,無遮無礙;死去生來,有何替代?要走便走,豈不爽快!」女鬼聽完後,恍然大悟,伏地拜謝,就消失無蹤了。
從人看鬼,求得「好死」,是鬼魂的終極願望;從鬼看人,如何求得好生、好死?也是凡人一生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