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拂岸,岸邊一片綠茵;水波不興,波上有白鵝戲水,時而把長脖子埋入水中取食,時而互相追逐嬉戲,白色的身形在水面上映出彎彎曲曲的影子。岸上不遠處農舍隱約可見,縷縷炊煙正往天際上升——這是台灣農村常見的美麗畫面。
養鵝,是近年來台灣農村一項新興的副業。由於農業機構不斷的引進與改良鵝的品種,並且指導農民採取現代化的養殖方法,使得養鵝成為投資少、利潤高、管理容易的好副業。許多農家養了一大群又肥、又大的鵝隻,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在綠色的農村中,作了生動、美麗的點綴。
本地鵝體型瘦小,「賴抱性」強,所以繁殖慢,飼主較不喜歡,但它的皮薄油少,是做白切鵝的最好材料,消費者嗜食它。
外型雖類似,品種大有分別
白鵝是一種優雅、美麗的家禽,但是外表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隻隻沒有什麼分別,其實鵝的品種很多,因各地的氣候、水土而有不同,尤其現在種畜機構利用不同鵝種不斷交配繁殖新品種,它的種類就更多、更複雜了。
中國鵝的品種主要有:原產於大陸廣東省的獅頭鵝和原產於台灣的本地鵝。獅頭鵝,是由大陸遷移來台的客家人所帶來的,牠的顏色黑,所以雖然體型大,卻不太受討厭黑色的中國人歡迎,因而純種的獅頭鵝目前已很少見。
過去,我國農村多飼養體型瘦小的本地鵝。這種鵝產蛋數少(年產僅四十枚左右)。產蛋後,母鵝「賴抱」(賴在窩堣ㄦR吃飼料,形同孵蛋)期長,繁殖不容易,而牠們平時的食量大,成長又慢,所以養鵝很難賺到錢,一般農家通常只養三、五隻,養了一、兩年後自己食用。
從國外引進的愛姆登鵝體型高大,肉量多,又容易飼養,很適合農家養殖,唯一的缺點是它的皮厚油多,不合國人的口味。
育成新品種,經濟價值高
民國六十四年,位於台灣省彰化縣,以畜產試驗研究、品種改良及繁殖推廣,並提供農民各種技術指導的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從丹麥引進了白羅曼鵝和從美國引進了愛姆登鵝。這兩種鵝成長快,養四個月就可宰殺,而它的體重約是本地鵝的兩倍,產蛋量也較多,很有經濟價值,一時間農民對養鵝大感興趣,並且開始大規模的養殖。
然而,嗜食鵝肉的人很快就發現,這兩種外來鵝的皮很厚,脂肪也多,適合外國燒烤的吃法,卻不適合中國人習慣的白切鵝或紅燒鵝等吃法,所以市價比本地鵝要低。
如何培養兼具本地鵝皮薄和外來鵝成長快兩種優點的新品種?彰化種畜繁殖場即針對這個目標做多次的研究試驗,用外來鵝和本地鵝做交配育種。
種畜繁殖場中,設有一間一間的鵝舍,每間鵝舍的品種都不一樣。研究人員分別用雄的本地鵝和雌的白羅曼鵝、雌的本地鵝和雄的白羅曼鵝、雄的獅頭鵝和雌的愛姆登鵝……等做雜交配種,然後觀察雜交一代、二代……的生長情形,與每天增加的重量。
經過多次的試驗觀察,種畜繁殖場終於育出兩種新品種,它們的體型大,肉量多,很像外來鵝,而它的皮薄又似本地鵝,所以深受農民和消費者的歡迎。
用電氣孵鵝設備孵化鵝蛋,可以很準確的控制濕度與溫度,提高孵化率。
大量推廣,為幫農家賺錢
種畜繁殖場透過各地農會將新品種推廣到民間:一方面告訴農民如何培育新品種,一方面以低價將雛鵝賣給農民(雛鵝市價新台幣一八○元,繁殖場只收成本費一二○元)。由於申購的農民很多,所以往往要以抽籤方式來分配。
農家對種畜繁殖場的工作非常信任,這是因為有許多學有專長的工作人員經年累月在其間埋頭耕耘。他們從國內外大專院校畢業後,即淡泊名利地在這裡終日與家禽或家畜為伍,並且經常要上山、下鄉,深入農家提供各種輔導,為發展農村經濟,增進農民收益提供一份直接的助力。
種畜繁殖場推廣股的林上昇股長說,鵝的管理容易,成本又低,很適合農家養殖,所以他們一直盡力推廣。他說,在推廣工作中,較困難的是鵝育種的不容易。
「如果我們家養一隻母鴨,可以抱到鄰家借他們的公鴨配種,但鵝就不行。」他說,鵝是「重感情」的動物,牠們一定要相處一段時間,彼此有了感情之後才會交配。「中國人罵不懂風情的人『呆頭鵝』是很有道理的。」也因為如此,鵝無法任意取精,也就不能像雞鴨或其他家畜一樣做人工受精。
剛出生的小鵝是黃色的,一個多月後脫毛換成白毛。
「呆頭鵝」很重感情
另一方面,鵝又是「一夫一妻制」,一群鵝當中,每隻都有固定的對象,所以雛鵝繁殖場養幾隻母鵝,就要養相對數目的公鵝,成本也就跟著提高了。
孵化率低是鵝大量繁殖的另一障礙:鵝蛋要孵三十天,比雞多十天,水分損失多,孵化率也就低了很多。過去農家多用母鵝孵蛋,現在種畜繁殖場和一些大規模的私人雛鵝供應場則用電氣孵化,定時噴灑水霧,並能準確的控制溫度,情況改善很多。但當雛鵝啄殼時,需要助以一臂之力,才不會悶死在殼內。
由於雛鵝繁殖困難,所以小鵝的價錢很貴,獅頭鵝或白羅曼鵝與本地鵝的雜交種每隻市價一八○元左右,而小雞、小鴨一隻隻要二、三十元就可以買到了。這種「出身」的不一樣,是牠們長大後身價不同的主要原因。
然而,養鵝人家除了買雛鵝以外,以後飼養、管理的費用就少多了。
據飼主說,養鵝一定要在池邊或溪流邊,鵝兒有水可戲,長得比較健康,又比較容易交配。
飼養、管理省力、省錢
通常有果園的農家,將鵝放到果園埵Y雜草、小昆蟲,不但可以省掉很多的飼料,而且可以幫主人除草、除蟲。
也有人把鵝放在附近的河流或池塘裡,吃水中的小生物或布袋蓮,再餵一些蛋白質較高的飼料,鵝就可以長得又肥又壯。尤其繁殖雛鵝的養鵝場,更是不能缺少讓鵝戲水的池塘,因為據養鵝人家的經驗,有水相伴的鵝長得比較健康,公鵝和母鵝比較容易交配,鵝蛋的受精率也比較高。
談到鵝的病害,林股長說,夏季因天氣炎熱,鵝的疾病比較多,常見的有:軟腳病、眼疾、肺炎、中署等,但比起雞鴨來,鵝的病害容易防治得多,只要保持鵝舍的通風和乾淨,它們就不容易患病了。
鵝的成長速度很快,一般飼養四個月就可出售。這個時候的鵝肉細嫩,最受歡迎,如果再養幾個月就嫌老了。但飼養用來繁殖小鵝的種鵝,即通常要養上五、六年。鵝的最高壽命據說有達一百歲的。
過去農民在鵝長大之後,多捨不得宰殺,不但浪費飼料,而且鵝肉也變得老、粗。現在他們的想法就不一樣了,他們有了經營的頭腦,知道選擇適當的時機出售。
有果園的農家將鵝放牧在果園中,可以幫主人除草、除蟲。
養殖利潤達一半以上
目前市面上的鵝肉價錢因鵝種而有不同,以純白羅曼鵝價錢最低,每公斤八十元左右;本地鵝最貴,每公斤九十五元,其他種鵝則介乎二者之間。據林上昇估計,一隻雜交種鵝售價在六百元左右,扣掉成本約三百元,利潤可達一半。
鵝肉中盤商購進大量的鵝隻後,再賣給餐廳或小吃攤。
台灣人民生活水準逐年提高,雞鴨魚肉吃得多了,有時想換換口味,吃比較少見的鵝肉,所以鵝的消費量也愈來愈大,使得農家養殖有穩定的收益。
鵝毛是養鵝的副產品。因為鵝的胸毛輕軟暖和,又不容易沾水,可以做鵝絨枕、鵝絨被、鵝毛衣、睡袋等的填充材料。我國一直有鵝毛出口,也有部分廠商在國內加工後以成品出口。
國內很多農家以養鵝為副業,少則幾十隻,多則幾千隻,為農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也為農村點綴美麗的畫面。
大規模計畫養殖,賺到了大錢
在彰化縣北斗鎮飼養六百餘隻獅頭鵝與改良種鵝的張廷彬,是個典型的養鵝人家。
十年前,一位農友送給他兩隻小鵝,他不經意的把牠們關在籠子裡,每天餵以飼料。有一天,他赫然發現兩隻鵝已長得又肥又大,於是自忖:鵝長得這麼快,養鵝說不定可以賺錢喔!
他不願盲目的投資,打算先計算一下成本。首先,他到客家人聚居的苗栗、新竹等地,尋找原來客家人飼養的獅頭鵝來與他的鵝交配,生下十隻小鵝。
從小鵝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學種畜繁殖場的研究方法,每天記下鵝的食量,增加的體重,詳細瞭解牠們的成長情形。四個月後,他用市價估計這些鵝可能賣出的價錢,再扣掉成本,發現養鵝確是「有利可圖」。於是他開始建鵝舍、闢池塘、買雛鵝,從事大規模的養殖。
到目前為止,他經常保持六百隻以上的鵝數,除了供應小鵝以外,也賣肉鵝,每年可賺到一百萬元左右,利潤不可謂不高。
國內很多農家以養鵝為副業,少則幾十隻,多則幾千隻,為農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也為農村點綴美麗的畫面。
對主人忠誠,習性討人喜愛
天天與鵝為伍,張廷彬覺得鵝的習性也很令人喜愛。他說,鵝對主人很順從,每天他帶著他們往返於鵝舍與池塘之間時,只要走在前面,牠們就會井然有序地跟在他身後。但當它們看到生人的時候,會加以攻擊,並且發出鳴聲引起主人的注意,所以鵝也可以用來看家。
「鵝是一種明顯的慣性動物,比方說我每天早晚各餵牠們一次,中午不餵,如果有一天中午想要去餵牠們,牠們也不會吃的。」此外,帶牠們到常去的地方很好帶,要趕牠們往不曾去過的地方,就很困難了。
通常鵝群都有一隻「領導者」,牠的方向和一舉一動,都是其他鵝隻遵從的標準。就是在雷雨交加之時,牠們也不會躲在鵝舍裡,而一定跟隨領導者集體跑到外面淋雨,隻隻頭抬得高高地朝著一個方向:「那個景象就像軍隊一樣有紀律,很是壯觀!」
彰化種畜繁殖場飼有很多種鵝,用來做交配育種。
經營副業賺錢,養鵝不過是其中一例
常有人說台灣的農村經濟沒有以前好了,農家辛勞終歲也賺不到多少錢,因此持著十分悲觀的心態。當然,不可否認,以米飯為主食的中國人,目前因為台灣的生活水準提高,大家都有餘力在吃的方面講究,在肉、蛋、奶、水果、蔬菜上的消耗量大增,相對的,對米、麵、雜糧的食用就減少了。稻米的保證價格雖曾一再提高,奈何消費量降低,農家還是得不到多大收益。
但是針對大眾消費習慣的改變,農家改為經營需求量大的產品,乃是自求多福的好辦法。政府農牧機構對輔導農家兼營副業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做,養鵝不過是其中的一項而已。
毛色潔白,體態優雅,習性忠厚的鵝隻,不只給農村添增了美麗的畫面,點綴了農家生活,而今有計畫的大規模養殖,更為農友們帶來了可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