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山東孔夫子作春秋、山西關夫子讀春秋」;不想青出於藍:當年「作」春秋的孔老師雖入主文廟、配享三牲,仍只是個凡間聖人;而「讀」春秋的關老爺,卻坐鎮武廟,升為天界尊神,成為中國人祭祀最廣的神祇。
在民間,關廟香火鼎盛、無遠弗屆;上了戲台,他更是不可一世的角色。「台上台下看關公」這個專輯,除了介紹關戲軼聞,更有菊壇「活關公」李桐春先生的專訪。
一般國劇演員,無論生旦淨丑,上了台就各憑本領:唱得精采、打得俐落、念得漂亮、作得傳神,立時便落個彩頭;反之,稍有差池,也逃不了吃倒彩的命運。
這個定律四海皆準,唯獨關戲不然。
鑼鼓聲起,前驅馬僮的觔斗先翻得觀眾情緒激昂,關老爺這才一手勒韁、一手揚鞭,「倉倉倉其倉——」恰在最後一個鑼聲止住的同時「亮」住:紅臉、綠靠、夫子盔,加上不怒而威的臥蠶眉、似睜未睜的丹鳳眼,真個威風凜凜,浩氣衝天。
這時候,台下懂規矩的老戲迷,無論演員名氣大小、工架如何,都得給個「碰頭好」。國劇裡所謂的「碰頭好」,是指演員方一出場亮相,便得彩頭,這通常是名角兒才有的殊榮;但在關戲而言,「碰頭好」雖屬成規,觀眾也自有默契:逢到名角兒,這聲彩頭七分賞給演員、三分獻給關公;倘若演員不怎麼,就算純為關老爺叫好罷!

關戲禁忌特別多
話說回來,無論演員功力如何,扮關公事前的繁瑣則一。由於關公深為梨園行所愛戴,以聖神視之,因此在演出前,扮關公的演員要沐浴淨身,並在後台焚香叩拜;他未勾臉前,其他角色不能先動用硃筆,扮戲之時,還要將預先剪好的「神碼兒」——黃裱紙印關公像,折疊后擱在髮網之內。
「頂著碼兒」等於聖帝附身,從此必須不苟言笑,在後台帳桌上正襟危坐,而其他演員——包括當年拜把結義的劉備大哥、張飛老弟,則百無禁忌。他們也許正在吸煙談笑,卻不能與關老爺把臂言歡;非經過二爺身邊時,也儼然面對神靈,頂禮有加。
如此這般地煎熬下來,好容易出場亮相,演員縱使未見「功」勞,得個「碰頭好」,也算慰問了前番「苦勞」。

紅底整臉是關公
關戲禁忌獨多,正表示它的特殊。一般伶界中人,多不敢直呼關公名姓,而尊稱「老爺」;因此關戲又叫「老爺戲」。
老爺戲獨具風格,角色介於生、淨之間,由生角勾臉演出,稱作「紅生」或「紅淨」;他的行頭靠把、唱作念打也都別出一幟。
先說臉譜。關公紅臉,眾所周知,而這紅臉何處來?據說關老爺早年仗義殺人,逃至潼關,追兵甚急,於是伏於水旁,掬水洗面,才由水中發現自己面呈蒼赤,不復辨認,也因此逃過了追兵。但「紅臉」之外,關老爺究竟長得什麼樣兒?好在演義上說了,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顏若塗丹」、「面如重棗」……。
這樣的狀貌,轉化成象徵意味濃厚的國劇臉譜,於是有了關老爺專用的紅底整臉——整臉是滿臉一色,端端正正,勾法簡單、花紋也少,代表人格完整、身分崇高的正派人物;紅色則象徵忠義的品格。

演戲不睜眼
早年關公的紅臉,是用「揉臉」,即以手蘸色,揉染開來,顏色較淡;近世改「勾臉」,用筆勾畫,色重醒目,益顯威武。
關公的眼線特長,演員在台上除殺人大怒之外,多半不睜眼,以顯神威。此外,丹鳳之上、臥蠶之間的正額,有衝天紋,暗示武將不得善終;鼻樑中有一蝙蝠形,跟著一條長紋,傍著鼻窩而下,鼻右邊以一黑痣破相,表示其為演員假扮,非真的關公,含「點破」之義。至於髯口,多掛「五綹髯」(黑色,分為五綹的長髯)為關羽專用,也稱「關公髯」。
此外,關戲演到官封五虎、水淹七軍時,關公已年逾五十,進入老年,故在扮相上,改揉灰色鼻窩,並戴蒼髯——即花白色的鬍子。到了「麥城升天」之後的「活捉潘璋」、「活捉呂蒙」、「玉泉山顯聖」,臉譜上還要安點金色——金色在國劇臉譜中代表神明,表示關老爺此時已升天為神。至於「青石山收妖」的扮相,梨園行管叫「龕瓤子」——因為像極了民間關廟神龕中的關像。
綠蟒綠靠青龍刀
關公的穿戴,是綠蟒綠靠,夫子盔,後有披風,耳邊加流蘇,並二根壽字飄帶,著高底靴。但因官階的不同也有變動,如在擔任馬弓手以前,多穿綠色箭衣、褶子、綠色大頁衣(皆是較輕便的武生短打行頭);封為漢壽亭侯之後,才有穿蟒紮靠(蟒為帝王卿相所穿外袍,靠是戰將鎧甲)的資格。
關公使用的兵器叫關刀,關刀又名春秋刀,也叫做青龍偃月刀,為青銅色,上有龍形、長柄、有穗,為關公演出所專屬。平日在後台,關刀用布套封起,不能隨意動用,否則相傳戲班子會有打鬥情事發生。這也是與關戲有關的梨園禁忌之一。
關公所執鞭子,稱「馬條子」。他在徐州戰敗,受困土山曹營十二年之前,所持之馬鞭,多不講究;一直到曹操為籠絡他,賜予呂布之坐騎赤兔馬後,馬鞭繫上紅布紮成的彩球,以示「赤」兔名馬。
國劇表演中,主帥有帥字旗,上有黑色大字,如金兀術為金、岳飛為宋或岳、梁紅玉為梁、韓世忠為韓、關公為關、秦良玉為明或秦,標明國號或主將姓氏,由士卒持之,隨於主帥身後。但關公尚未出場,就有「月華旗」、「飛虎旗」為之前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
文不瘟滯,武不莽撞
關公雖是武將,出身引車者流,由於好學不倦,喜讀春秋,故而舞台上的塑型,除威武的聲勢扮相外,還要帶有儒雅氣質,這就端看演員唱做念打的功夫了。
關戲唱腔渾厚簡潔,不尚花俏,因此變化不多,只有西皮倒板、元板、流水、二六、搖板、散板、吹腔……,比老生、旦角,甚至比花臉還要少。唱腔雖少,唱工卻十分講究:念白要沉重緩慢,用嗓要蒼勁凝重,同時,他的舉止、身段、台步處處要穩重矜持,梨園行話叫做「端著點」。
為了表現關公的剛勁內斂,縱使過五關、斬六將,上陣開打,也必須威而不猛,不可大動干戈。兩回合下來,大刀花耍起來點到為止;只見他鳳眼圓睜,雙目一瞪,於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人頭隨之落地,關老爺則直如天神下界、不可一世。最後他背刀、擺首、睜眼、推髯、亮相的下場,身段亦非常優美。
總之,扮關戲的演員,文要有生角的宏亮嗓音、武要有長靠武生功底,演到文不瘟滯、武不莽撞,才算達到劇藝的最高境界。
「八大老爺」各顯神通
由於老爺戲內蘊深厚,非有體會,難達善境,因此紅生少有專工,多由成名的老生或武生兼唱。歷來擅演關戲的名伶,各有所長,梨園中還有「八大老爺」之說。
清代皮黃鼻祖「程大老闆」程長庚扮關公,據說天具神威,戲前不必揉臉,只要老酒下肚,雙腳一蹬,臉色自然泛紅,被稱作「真老爺」;其後「三麻子」王鴻壽改排關戲,創勾臉、夫子盔、壽字飄帶,加強趟馬、跑圓場聲勢,卓有貢獻,人稱「活老爺」;程永龍關戲見長,可惜身材略胖、台風稍嫌呆滯,可是「觀春秋」時左手捋髯、右手持書的亮相絕佳,像極廟中塑像,故稱「泥塑老爺」;林樹森的關戲稱霸江南,但開打粗野、功架過火,甚至不戴「關公髯」改貼鬍子,遂稱「土匪老爺」;上海「麒派」鼻祖麒麟童周信芳關戲曾受三麻子薰陶,神態凝重,但仍以「海派」背景稱為「海老爺」;而硬裏老生李洪春在北平演關戲據說穩練有餘、靈性不足,故稱文(瘟)老爺;另有夏月潤在上海演關戲逕插八面靠旗(原為四面)增加威勢,有「八旗老爺」之稱;最後,北平鳴春社創始人、紅遍大江南北的李萬春,演起關戲一切稱佳,但比起前述諸位老爺,自顯年輕、個頭小,只有委屈個「小老爺」之名。
關戲演多了鬧「頭疼」
當然,擅演關戲的名角兒,自不限此八人,只因他們的關戲各有特色,遂為好事者逗弄。其他像清代米喜子、大頭汪桂芬的關戲,也在早期馳名。此外,民初三大武生之一楊小樓,也有一段關戲軼聞流傳。這位武生全才無論身材、氣度、工架、嗓音,皆適紅生,卻沒有唱過關戲,民國廿三年,終在眾人慫恿之下,在北平吉祥戲院演出「掛印封金灞橋挑袍」,大獲好評,此後移師天津,也貼出此戲,自然造成搶購風潮。不想開演當天,戲院門口八尺海報上書楊老闆昨夜夢見關聖帝君,頭痛心慌,不敢再唱「灞」戲云云。
關戲禁忌特多,隨之而來的顯靈、托夢,演員欠安、劇場失火的傳言也時有所聞。這也是少數劇目經常遭到禁演,或戲班本身少唱關戲的原因之一。
劇目繁多,卻漸傳漸少
老爺戲到底有多少種呢?按三國演義的次序而編演的,計有:關公出世、斬熊虎、桃園三結義、破黃巾、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戰呂布、許田射鹿衣帶詔、轅門射戟奪小沛、白門樓斬呂布、青梅煮酒論英雄、賺城斬車冑、屯土山、約三事、秉燭達旦、斬顏良、戰延津誅文醜、掛印封金、灞橋挑袍、河北尋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古城訓弟、臥牛山收周倉、三顧茅廬、漢津口、臨江會、華容擋曹、戰長沙、單刀赴會、封五虎、刮骨療毒、水淹七軍、走麥城、玉泉顯聖、活捉呂蒙、活捉潘璋等數十出,主配角都有。
另外,不見於三國演義,而出自其他稗官野史的,有月下斬貂蟬、白猿教刀、真假關公、青石山等劇。
如今楊小樓的關公自因物化已久,已然絕唱;而八大老爺相繼故去,關戲得傳的劇目,也就漸傳漸少了。
關老爺需才孔急
遷台之後,寶島的關戲幸有「小老爺」李萬春嫡親二弟李桐春承其絕藝,亦有「活關公」之名。
李桐春曾經在中華電視台連演廿六集關公劇集,應屬最完整的關戲檔案,可惜目前已無影帶留存。幾年前,中視忠義千秋國劇節日,又以關戲為主,李桐春的關公、活張飛王福勝搭檔,鬚生泰斗胡少安扮劉備,桐春五弟李環春的趙雲,可稱絕配。
隨著活張飛王福勝的去世,這樣的搭配,竟也成為絕響。目前,年輕一輩貼過紅生戲的只有老生葉復潤一人,而「活關公」李桐春的老爺戲迄今未得傳人,連五弟李環春也猶在門外。
因此,在寶島一聆老爺戲之難得,倒不全為顯靈托夢、演多了「頭疼」之故,實在是關老爺需才孔急,青黃不接也。